黄炳寅:破禅的智慧 第六篇 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如何是般若体


2014/9/4    热度:223   

黄炳寅:破禅的智慧 第六篇 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如何是般若体

 

  24、如何是般若体

  临济宗海印禅师上堂:“若识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不识般若亦被般若缚,识与不识,拈放一边,却问诸人如何是般若体?”

  这是有关《金刚经》的话头。《金刚经》在说般若正智时曾引用佛说:“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磐而灭度之。”(这段经文与前录“良马鞭影”案例中西天外道“不问有无”同属一种推理方式)禅师上堂所说之“识”与《金刚经》这段文字有关,甚至句法结构亦很相近。他说的“识”包括八识在内,并非专指第八识。依佛法:真妄和合乃名为“识”,所以,佛学中在谈识时,参学者应该先要对真如或普通常识有透彻的了解。《六祖坛经》中记载能与智通论道时即曾很深入地比较剖析佛学之“识”,但一般参学未必可以完全领悟。由于牵涉到佛学几个基本课题如:有为法与无为法,世间法与有为法,转识成智的双遮双照方法,因此,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大乘修为增加判断力,而八识中之分别心(六识)与执我(七识)正是最不易“判断”的“识心”。识得是识,不识也是识,识或不识都有一个妄执作崇。从《金刚经》思考(观照正智)方法言,都嘱“靠边站”。禅门主张“即念即离”,当然不能接受任何一种两端论点。至于所说“体”,大乘说空,无我无法,般若在法自亦不能在法空大前提下独存。般若只不过是研究佛法一个思维流程,当然不能住,不能定,不能被缚。佛法是活水,用世俗逻辑看佛法,等于是“抽刀断水水更流”,禅门更懂得这等道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惭愧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廉耻,惭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这个人还有良心,他做了不善的事情他知道,他心不安,这叫惭。那无惭?他做什么样的坏事,他没有感觉到他做错了,他没有感觉到心不安,我们一般讲这种没有良心,良心被迷了。愧是外面的舆论,做不好的事情怕别人指责,怕别人批评,这叫愧。干多少坏事,别人批评还觉得很光荣,这就是无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