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提要》序言
2014/9/3   热度:410
《大智度论提要》序言 他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开创者,几乎所有的大乘佛教思想和宗派,都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找到源头。因此,对龙树菩萨及其著作的研究,是新一代僧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於龙树菩萨的生平,据《龙树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等历史资料记载,龙树菩萨出生在南印度一个富有的婆罗门家庭,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当时的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家,因此,龙树从小接受的应该是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同时兼习天文、地理、图纬、咒语、密谶及其它世俗学问。他从小天资聪颖,博强记,凡有所学,皆能领悟其奥义。他出家以后,只用了九十天便把所有的小乘经论都学完了。此时的佛教,二十个部派已经形成,各部都有自己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活跃。龙树菩萨在出家之初,仅用九十天的时间就能全部学完,其智慧是超群的。 学完小乘之后,龙树菩萨并不满足,大有“更求异经都无得处”之叹,于是周游诸国。在游历参访的过程中,途经雪山深处,在佛塔中遇到一位老比丘,给了一些大乘经典。宿具深慧的龙树菩萨诵读以后,学乐非常,心中产生“受新戒、著新衣”的主张。不过这一举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了挫折。西藏学者Bu—Ston在其所著的《History of Buddhism》一书里说:龙树菩萨在他所出家的那烂陀寺(Nalanda)犯了戒律,被遂出寺门后到处流浪。鸠摩罗什所译的《龙树菩萨传》则说,有一天,他“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权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愍之,即接之入大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 龙树菩萨入龙宫取经,印顺法师在《龙树菩萨龙宫取经考》曾做过专门考证,认为是有事实根据的。其取经处在今奥里萨(Orissa),古称乌荼(Udra)。这里临近大海,风景如画,有神奇的佛塔,是传说中龙王往来的地方,也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的故乡。龙树菩萨在这里同样只用了九十天时间,便读了许多人间所未曾读过的大乘经典,其中包括《十万颂般若经》(Catasa—hasrika)和《小字般若经》(Svlpksara)。 学成以后的龙树菩萨以弘法利生已任,是印度大乘佛教最有力的弘扬者和理论家。他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门户纷呈的部派佛教中,纵横驰骋,与来自多方面的反对势力斡旋斗争,独标大乘法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乘佛教兴盛起来,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的地位。 他在弘法过程中,两次与婆罗门教大斗法,都取了胜利,因此大振,许多婆罗门教信徒乃至国王都皈依了他。他在南印度乔萨罗国弘法时,引正王婆多婆诃,或称安堤互哈那便是他的忠实信徒之一,给他在离城三百余里的黑峰山建立一座伽蓝。据《大唐西域记》(大正藏卷51·929)记载,这座伽蓝“长廊步詹,崇台重阁。阁有五层”十分雄伟壮观。龙树菩萨住进去之后,“以释迦所宣教法及诸菩萨所演述论,鸠集部列,藏在其中。故上第一层唯置佛像及诸经论下第五层居止净人、资产、杂物,中间三层僧徒所舍。” 在北印度,龙树菩萨度化了国王杰他卡(Jetake)。杰他卡送了很多珠宝给他,对他在北印度传播大乘佛教十分支持。大乘般若思想起于南印度,而后来却在北方大成,这与龙树菩萨的积极宣传和弘扬是分不开的。 龙树菩萨一生为法忘躯,足迹遍布印度南北,最后在阿摩罗缚度(Amar –avati)大塔西北的妙光山(Sti—paravata)入寂。关于他的入寂原因,史书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说,龙树菩萨的死因与一场宫庭干斗争有关,是引正王的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而把龙树菩萨害死了。《龙树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则说是由于一位小乘法师对他非常愤嫉,不欲他久住于世,他便在闭室中蝉蜕而去了。 龙树菩萨弘扬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够成功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特别注重著书立说。他“千部论主”的称号,是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足以看出他著述之丰。但是随着年代的久远,沧海桑田,他的很多著作都佚失了,另外一些不属于他的假托伪作则应运而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归于龙树名下的汉译著作有二十部,吕温先生通过考证后,认为真实可靠的有十七部。而现已收入《大正藏》的汉译龙树作品则有十八部,它们是: (1)《大智度论》百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二五·五七。 (2)《十住毗婆娑论》十七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二六·二0。 (3)《十二门论》一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三0·一一五九。 (4)《中观论》四卷,鸠摩罗什译,收入大正三0·一。 (5)《一乘破有论》一卷,北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收入大正三0·二五三。 (6)《大乘破有论》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0·二五四。 (7)《大乘二十颂》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0·五六。但此论有浓厚的唯心思想,且与龙树菩萨笔锋犀利的一贯立论风格不同,故有人疑为伪托之作。 (8)《六十如理论》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0·二五四。 (9)《十八空论》一卷,陈·真谛译,收入三一·八六一。此会在学术界被公认是伪托之作。 (10)《回诤论》一卷,后魏·瞿昙流支毗目智仙共译,收入大正三三·一三。 (11)《方便心论》一卷,后魏·吉迦夜译,收入大正三二·二三。此论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是小乘学者的著作,造论时间大约在公元纪年前后,不是龙树菩萨的作品。 (12)《因缘心论颂·释》一卷,缺译,系敦煌出土本,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S·1358,收入大正三二·四九0。 (13)《菩提资粮论》六卷,隋·达磨笈多译,收入大正三二·五一七。 (14)菩提心离相论》一卷,宋·施护译,此论被公认为是六世纪以后的伪托之作。 (15)《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收入大正三二·七四五。 (16)《护法界颂》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三二·七五四。此论被公认为是五世纪的伪作。 (17)《广大发愿颂》一卷,宋·施护译,收入大正·七五六。此论内容极为简单浅显。不似龙树菩萨所作,亦被近代学者看成是后人假托的。 (18)《五明论》二卷,收入大正二一·九五六,此论被肯定为伪经。 以上十八部著作,真正可靠的只有十一部,比吕温先生考证出来的要少六部。在西藏《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中,列于龙树菩萨名下的著作有一百二十五部之多,大都与密教有关,其可信程度很低,这里不再赘述。 龙树菩萨的著作,保存下来的虽然数目有限,但它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是极其丰富,难以测度的。从纵深的角度来说,他以缘起性空的中道理论,直追不可言说的诸法实相;从横广的角度来说,则以般若波罗蜜甚深智慧,统摄六度万行,涵盖了一切修行法门,彻底扫除了小乘部派佛教内容的纷争,贯通了所谓“佛说佛法”和“大乘佛法”的鸿沟,展示了佛教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广阔天地,揭开了佛教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龙树菩萨的思想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早期,以《中论》为代表。主要是抉择缘起性空的甚深理论,广破外道和佛教内部的片面主张。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在造论的方法上,以破为主,针对性强,笔锋锐利,思想深遽,大有横刀立马,疾风扫落叶的气势和威力。当时,佛教一方面受到外部婆罗门教和外道哲学的冲击,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内部的腐蚀。在部派佛教时期,很多观点都已片面地走向极端,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是把佛所说的昆勒(kuranda)、阿毗昙(Abhidharma)和空(suny a)三门完全曲解乖错了,说阿毗昙门则堕在有中,说空门则堕无中,说昆勒门则堕有无中;在大乘僧团里面,则出现了戒律废,放弃人间善行的情况。面对这种种不良现象,龙树菩萨为了拨乱反正,大胆提出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著名论题。以“八不中道”对佛法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归纳和总结,对流行在当时的许多“似佛法”进行了一次大清算、大扫除,正本清源,恢复了佛教的本来面目。 2、中期,以《大智度论》为代表。阐述菩萨广大愿行,如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在造论的风格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站在积极的立场上论述诸法实相的功德妙用,详细介绍了通过实践达到究竟涅槃境界的次第和方法,肯定了法身佛的存在价值,对我国大乘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天台宗的思想和佛教实践影响尤为显著。 3、晚期,以《十住毗婆娑论》为代表。这个时期,他接受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思想,提倡称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念佛心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念佛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心三昧,而不是专慕西文净土。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禅宗影响极大,是特别值得重视的。 统观龙树菩萨三个时期的佛学思想与实践,第二时期是核心,《大智度论》是重点。我们从他的中期思想可以看出他早期和晚期思想的痕迹。龙树菩萨之所以在中国被尊为“八宗共祖”,主要也是就《大智度论》而言的。《大智度论》这部书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称其为研究印度佛学的百科全书。这部论与他前期和后期所造的论相比,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深理与广行相得益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从深度方面来说,《大智度论》以缘起性空的根本教义对摩诃般若波罗蜜进行了彻底探究。“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的意译。摩诃“大”,般若即“智”,波罗蜜“度”。贯穿本论的主线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对摩诃般若波罗蜜既有专门的章节集中论述,又融合在每一卷的每一内容甚至每一句话的当中。离开了摩诃波罗蜜,《大智度论》便失去了造论的目的和实践意义。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度众生出离苦海的宝筏,《论》在开篇的第一卷便明确指出“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在佛法的修证过程中,如果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作指导,就象盲人临渊一样危险。在《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把摩诃般若波罗蜜比作六度的眼睛,军队的统帅,天上的日月,暗室的灯光,是我们修行人须臾不可或离的指南和利剑,只有摩诃般若波罗蜜才能帮助我们斩除烦恼,引导我们出离生死苦海,进入涅槃妙境。只有掌握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真实意义,才算真正掌握佛法的真实意义。龙树菩萨根据《四阿含》的不同特征,立四种悉檀(Siddanta)贯摄一切佛法。在四悉檀中,第一悉檀即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即诸法实相、毕竟空、法性、法界、真如、实际。摩诃般若波罗蜜不住一切法,但又不坏一切法;它破一切法的自性执,但又不坏一切法的因果规律。因此,如果用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智慧来观察一切法,它们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一切法在第一义谛中,本来清净,自性涅槃,不可破坏,不假修证。一切法义的假名安立,不是为论议,而是为了使三乘圣者如法修行,契入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100说:“菩萨有两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这两种菩萨的关系如何呢?回答是:“方便即是智慧(般若),智慧淳净故名方便。”由此可见,般若是体,方便是般若所起的利他之用,就像真金与真金所打造的金饰一样。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道理,便掌握了深入《大智度论》甚深法藏的钥匙。对龙树菩萨关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的甚深理论有了一点初浅认识。 从广度来说,《大智度论》包括印度佛教不同时期的思想。从发心起信到积集资粮如法修行,乃至成佛证果的所有修行法门,几乎全部包罗在内,基本上能够体现龙树菩萨以前的佛教总貌。另外,本论还涉及到印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及其它方面的内容,提供了许多研究印度佛教的背景材料,堪称一部能够立体反应当时印度佛教状况的百科全书。 《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的释论,它的篇幅原有十万颂之巨,现存的百卷本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缩译的。其结构可分成二个部分。前三十四卷为第一部分,是对《大品般若经》初品的释文,属全译本,内容包括: 1、缘起论 2、如是我闻义 3、婆伽婆义 4、佛住王舍城义 5、摩诃比丘僧义 6、三众义 7、菩萨义 8、摩诃萨埵义 9、菩萨功德 10、十喻 11、佛世界愿 12、三昧王三昧 13、放光 14、现普身义 15、十方诸菩萨来义 16、舍利弗因缘 17、六度 18、三三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 19、八背舍、八胜处、八念、九想、九次第定、十想、十力、十一切处、十一智 20、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 21、六神通、十八空、四缘 22、随喜回向、善根供养、到彼岸 23、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如果按照这一规模译出,《大品般若经》有九十品,全论有三千卷之多,篇幅之长,令人难以卒读。为此从第二品起,只能择要译出。 第二部分为六十六卷,是由鸠摩罗什择要译出的,内容主要是以摩诃般若波罗蜜观察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毕竟空。空不异一切法,一切法不异空。阐述大乘菩萨一切智的具体内容和修学方法、次第等。这一部分内容虽然是缩译的,但译者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是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他七岁随母奉佛,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通达梵、汉、西域等多种文字、誉满天下。其译文简洁明了,符合原著的宗旨,极受后世学者推崇。对他翻译的经典,几乎可以与原著同等看待。所以我们对《大智度论》后六十六卷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与前三十四卷一样重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后一部份内容对我国佛教各宗教各派的影响比前一部分还要大。 闽南佛学院从1985年恢复办学,到现在陆续培养了三届本科毕业生。八年来,在各种因缘助合下,学院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盖起了新的教学大楼、太虚图书馆、法师楼、三栋学生楼、三栋僧舍和世界上现今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禅堂、添置了各类图书数万册、购买了复印机、打字机、摄像机、录像机等教学器材、聘请海内外修学并重的高僧大德和学有专长的佛教学者来院任教或讲学,使闽南佛学院逐步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质量较高的一所佛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300人。男、女二部分开教学,设有佛教养正院、佛学院预科和正科三个班级。每届都要向全国各地输送一批合格僧才,有的还远渡重洋到海外弘法。闽南佛学院对中国佛教事业的贡献,是教内教外有目共睹的。 今年,我们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为学质量,培养一批高级弘法人才,决定成立研究部。通过严格的闭卷考试和品行考查,从第二、三届本科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了十一名研究生。其中有九名研究生在方兴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大智度论》的研究工作。在三年时间内,除了完成学院指定的写作任务和教学任务外,准备编辑出版一套《大智度论》研究丛书。书目包括: 1、《大智度论提要》 2、《大智度论故事集》 3、《大智度论的印度佛教史观》 4、《大智度论的佛学思想与实践》(分义理和修持两个部分出版) 5、《般若学辞典》 6、专题研究; (1)龙树菩萨的六度思想 (2)印度佛教史地考证 (3)《大智度论》流行本与敦煌本校勘 (4)《大智度论》与《中论》的对比研究 (5)印度古代哲学目录摘要索引 (6)诸佛菩萨言论集 (7)研究生毕业论文集 在方兴教授的指导和组织下,研究部第一本专著《大智度论提要》已经完稿,最后由方兴教授统稿、修改和定稿。由于在撰写过程中,反复讨论、互相修改,《提要》的质量很高,台湾圆光佛学院的法师和《慧炬》杂志社的编辑看了以后,都认为这部《提要》提出了《大智度论》的要点、重点和特点,对初学者有引津指迷的作用。看到青年学僧为法辛勤、成果斐然,故在此书出版之际乐为作序。 1993年10月于南普陀寺丈室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没有离开六道,生生世世跟一切众生的关系就是讨债还债、报恩报怨。现在的人,儿女、亲戚、朋友报怨的多,报恩的少,什么原因?是我们没有布施恩德所造成的。你能舍、能布施,来生好。而且如果行善不求果报,那就变成功德了,功德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
作者:妙湛法师
有“千部论主”之称的龙树菩萨,是世界佛教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分别翻译和介绍到世界各地,从而形成了大乘佛教的世界性格局。他的地位,在印度有“第二释迦”之称,在中国有“八宗共祖”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