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严思想史上的主流
2014/9/3   热度:235
中国华严思想史上的主流 王颂 日本学者小岛岱山教授提出了终南山与五台山两大华严派别并存的观点。他根据历史上弘扬华严学说的著名僧侣的活动区域,把杜顺、智俨和法藏划入终南山一派,把灵辨(477—522)、解脱(561—642)、李通玄和澄观等人划入五台山一派。进而指出终南山一派侧重于建立学说体系,五台山一派偏重于实践修行。他强调:五台山一派更好地结合了中国的固有思想与文化,更加适应民众的需求,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应该称为是中国华严宗的主流。 小岛氏的观点摆脱了净源、凝然道统说的束缚,弥补了传统观点对解脱、李通玄等人的忽视,强调了实践在宗教传播与发展方面的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小岛的观点无疑受到了明惠的启发,而明惠是与法藏一派平行的解脱、李通玄一派的传人。所以小岛刚摆脱了这一束缚,又不自觉地戴上了另一派的枷锁,当然在本质上就难免偏颇了。小岛说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小岛氏没有留意到两大区域之外,江南地区华严学说的传播状况。根据笔者的研究,江南地区不但在宋代为华严教团,也是贤首宗的基地,就是在宋以前也具有悠久丰厚的华严传播、研究历史,足以与终南和五台相提并论。比如小岛推崇的融合了五台山和终南山传统的澄观是一位“越僧”,在前往五台山之前,他一直活跃在江南地区,深受江南佛教的影响,在他身上体现的应该是三大区域传统的结合。所以如果从地域学的角度来分析整部华严思想史的话,我们至少应该提出上述三大区域。 其次,小岛氏仍然无意识地把虚构所谓纯粹的华严思想设定为理论前提,而忽视了华严思想与其它佛教派别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的交融正是华严思想史的特质。例如小岛把长期活动在终南山地区,对宋代华严和西夏华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宗密彻底排除在华严宗的范围之外,理由是宗密思想中所谓“华严以外的思想”所占的比例过大。剖析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与辨别其在思想史上产生的影响是一个问题的不可分割的两面。从宗密在整部华严思想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来看,既把他看作一位禅师,又将之称为一位华严巨匠应该说是恰当的。而同样把智俨、法藏的华严学与禅、三论等其它佛教思想进行融合的澄观却被小岛推崇为真正的华严思想集大成者,这表明小岛的评判标准有自相矛盾之处。事实上,与任何一种研究方法一样,按照地域来梳理思想史的做法固然可以捕捉到思想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有机联系,进行一种不同于时代纵向坐标的横向比较——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上这一方法尤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也具有其相应的局限性。最应该避免的就是不要把带有同一区域思想特点的人物的思想武断地等同起来。比如,李通玄和澄观都活跃在五台山地区,澄观虽然在个别问题上,如三圣圆融观方面,继承了李通玄的一些观点,但从整体上来看,他和李通玄具有完全不同的体系。 最后,小岛氏过度强调了五台山在华严思想史,甚至整个中国佛教史上所占据的地位。从整个华严思想史来看,在隋唐时代,终南山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佛教中心,各派思想观点在此激烈交锋,杰出人物层出不穷。终南山地区既是智俨、法藏华严学的诞生地,又是唐代华严思想学说的最重要的中心。而作为最早形成的把华严设定为终极真理 (圆教)的思想体系,智俨、法藏华严学始终是中国华严思想史上的正统派,其代表人物法藏(贤首大师)也被后人尊奉为祖师(贤首宗),而与这一派的思想具有明显差异的李通玄等人显然处于非主流的地位。 小岛氏的矛盾之处正在于他既把智俨、法藏的华严学说设定为纯粹的华严思想,又把李通玄一派推崇为主流。事实上智俨、法藏的学说也只不过是华严思想史的一支,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纯粹的华严思想。与法藏等人相比,李通玄的思想在其生前以及身后的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重视。李通玄作为主角之一在中国佛教思想史的舞台上亮相,还是自五代(南唐938)他的著作《新华严经论》获准入藏开始的,这距离他去世已经200年了。值得一提的是,义理著作(不包括经录和传记等)被编入神圣的大藏经,李通玄不仅是华严系统中最早获此殊荣的人,也是中国本土佛教思想家中的第一人。李通玄的思想在后世为何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一个涉及到从宏观上如何把握整个东亚佛教思想史演变的大问题,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正统自居的宋代华严教团仍然坚持法藏、澄观等人的学说,对李通玄甚少提及。这说明至少到宋代,李的思想在华严教团内部仍然处于非主流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否定了小岛夸大李通玄一派在华严思想史上地位的提法。 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