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


2014/9/4    热度:521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七)

 

  在前一科里,圣天菩萨教导大家思惟不善业在后世的异熟果,认识到行持不善业会得不偿失,有着无穷无尽的后患,这样就会对不善业深恶痛绝,下决心去断除。那么接下来这一科里,从现世进行观察,指出通过不善业来利益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己二、思惟现前之功用无义利而断不善业

  既非一切果,决定能成办,

  所办一定灭,为彼何自害。

  颂文直解

  既然此生中通过种种方便而作罪恶之业,首先不一定能获得住宅、物质等的一切果,即使获得了少许之果,最终也将必定灭尽,那为何还要为了这些物质去造下不善,损害自己呢?

  释义

  即使是善业,所做的事也不一定成功,成功了的,也注定要无常灭去,俗话也说“富不过三代”,这就说明了“所办一定灭”的道理。

  那么对于不善业来说,就更加如此了。那些作不善业的人,在自己害人之心被发现后,即会被同伴抛弃,或者遭受对方报复等等,因此更少能达到目的。即使有侥幸成功的,也大多会在很短时间内耗散干净。有的大肆挥霍,马上又恢复贫穷;有的莫名其妙地遭遇各种横祸;有的即使不造恶业了,想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不料却生下了败家子,也使得积累的财富很快就会丧失殆尽。

  因此,当以后准备要行不善业的时候,如果你能马上想起这个偈颂的教言,就会悬崖勒马,把那个想行不善业的心马上断除掉。

  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说明世间的很多业是白费力气的。

  业由功所造,作已无功灭,

  虽如是而汝,于业不离染。

  颂文直解

  不仅如此,世间所作之业,首先需要花费极大的功用,而业作完之后,所成就的房屋等事物,又必定会无功用自然而灭。虽然如是,那你为何对于没有利益的所作之事,还不远离贪欲呢?

  释义

  人们作各种业,原因是因为觉得有利可图。但是如果辛辛苦苦做完后,最后发现是白忙一场,那么谁也不会再去做这样的傻事了。

  而事实上,这就是世间事情的真相。比如说装修房子,总想装修得美观、牢固,能一直保持赏心悦目的效果,同时又要减少成本,因此要花费大量的心血,遇到做得不理想的地方,还要返工重做。但是房子装修好之后,没有一刹那停止过变化,墙壁在慢慢泛黄,家具在慢慢变旧,家用电器在慢慢老化,样式也在逐渐过时。过了十来年,就已经和起初的样子相去甚远,不能让人满意了,但是要重新装修的话,又花不起那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因此只能勉强继续使用下去。

  装修房子是这样,世间其他的事情,也都可以以此类推。无论是有漏善业,还是不善业,都是白辛苦一场。如果想通了这个道理,大家对世间的有漏法就会兴味索然,再考虑到造作不善业,今后将会遭受恶趣的果报,所以就更加不会去造不善业了。

  设问:那还是可以从事物中获得一些乐的吧?接下来圣天菩萨引导大家作进一步深入的观察。

  过去则无乐,未来亦非有,

  现在亦行性,汝劳竟何为。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某一件事,首先纵然已经办成,然而对于受用者的识来说,过去的识已经灭去,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而未来的识还没有产生,同样也不能从此事中获得乐;对于现在的识来说,体性是行,当生即灭,不会安住,也无法获得乐。因此,你为什么以种种劳作,去行持罪恶之业呢?如是善加观察之后,应当精进于断除罪恶的方便。

  释义

  比如前面说装修房子的例子,有的人可能这样想,虽然这房子每天在老化,但是至少第一年看起来还是新的,可以如愿享受的吧。但是对于刹那动摇的识来说,无论在过去、现在、未来,都无法去感受这个房子,都无法从房子中获得真正的乐。因此房子的新与旧,都与识上的乐其实没有关系,甚至有没有装修,或者说有没有这个房子,对识上的乐来说,实际上也都没有丝毫关系。

  这个道理大家要仔细观察,既然从境上一点乐也不可能感受到,那平时大家在衣食住行中的乐,是哪里产生的呢?这其实就是自己的幻觉,是愚痴的虚妄分别产生的,而不是从这些境中产生的。就像做梦的时候,大家可以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梦里还以为是从各种境上得来的,但其实根本不是,纯粹是颠倒习气产生的执著而已。这样说来,世间的一切所作,就彻底是徒劳无益的了。知道了这个结果,就可以彻底放下对欲乐的追求,彻底地断除不善业。

  这以上圣天菩萨教导了断除有漏不善业的方便。大家知道,不善业主要导致的是恶道的痛苦,而有漏的善业,虽然导致的是人天安乐,但是这是坏苦或行苦,还是必定会流落在轮回之中,所以也应该断除。

  戊二、断有漏善业之方便分二: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己一、思惟果增上生自性为苦

  听了上面的教导,有人就有下面的疑问。

  设问:虽然如是,恶业应该断除,但是为了增上生的安乐,所以善业还是应该行持的吧?

  答:

  智者畏天趣,亦等同地狱,

  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

  颂文直解

  欲求从三有轮回中出离的智者,对于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等同地狱一样的畏惧,对于其他的道就更加如此。因此,彼等智者对于三有难得不生畏惧。所以有漏的善业也应该断除。

  释义

  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想要从三有轮回中解脱的智者,观察到了下面三个原因,因此对增上生的天趣,也产生了如同地狱一样的畏惧。

  第一个原因是,贪欲之火炽盛。欲界众生,特别贪求五欲六尘,遇到悦意境的时候,贪欲就像火烧起来了一样,难以遏制。在欲界天,天人都忙着在受用各种的美食、美景、歌舞伎乐等等,停都停不下来。第二个原因是,天趣的自性就是有漏苦。天趣本来就是行苦所摄,并且受用的又是坏苦,因为在善业消尽之后,这些受用都将失去,所以并没有获得可以保障的、真正的安乐。第三个原因是,天人被愚痴控制,没有智慧。天人完全被悦意境迷住了,没有想到天福用尽后,就要堕入恶趣,也没有去为后世积累资粮,更不知道要出离这个有漏的生死轮回。

  正因为这三个原因,所以天人没有能够增上智慧与福德,没有对后世或者解脱产生利益,没有能够减少后世恶趣的痛苦。所以对欲求出离生死轮回的智者来说,天人是完全处在一种愚痴、颠倒的状态,完全是在放逸、浪费时间。天趣尚且如此,而人间比天趣的福报要小很多,因此贪求人间的受用,那就更加愚痴、颠倒了。因此智者通过观察,就会发现三界都如火宅,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因此仅仅为了能获得增上生的轮回安乐,而去造有漏善业,是自投罗网、自讨苦吃的行为,应该也像恶业一样断除。

  这是欲求出离的智者对三有的观察,接下来圣天菩萨进一步揭示已经证悟的圣者所见到的三有真相。

  若凡夫亦知,一切生死苦,

  则于彼刹那,身心同毁灭。

  颂文直解

  如果凡夫也能如圣者所见到的那样,了知了一切生死轮回苦的真实相状,则在了知的那一刹那,身心将同时毁灭。

  释义

  圣者真实见到的轮回,是处处都被炽盛的火围绕着的苦难之地。如果我等凡夫也能像圣者一样如实了知的话,会害怕得不得了,马上就会被吓晕过去,苏醒过来后,就会发誓要拼尽全力,脱离这个险恶万分的轮回。这个时候,原先很难断除贪执的什么美女啊、爱情啊、名声啊、存款啊、汽车啊、别墅啊,这一切都不想再要了,也不敢再要了,而对佛法僧三宝的归依心,这时马上会变得很真实,很强烈。

  《杂宝藏经》中生动地记录了导师佛陀当年让弟弟难陀见到地狱景象后的反应:佛又将难陀带到地狱,只见地狱中有许多烧开了的大锅,都在煮人,但是看到其中一口大锅,水烧开了,没有人在里面。难陀很奇怪,因此来问佛。佛对他说:“你自己去问吧。”难陀即去问狱卒:“其他的大锅都在煮罪人,这口锅为什么是空着呢?”狱卒回答说:“阎浮提内有如来的弟弟,名叫难陀,他以出家的功德,将生到天上,但是天寿命终后,就堕到这个地狱里,所以我们现在先把水烧开,等待他的到来。”难陀听了非常恐惧,害怕狱卒认出他后,当时就会把他留下来,于是马上喊道:“南无佛陀,唯愿佛陀马上把我带回阎浮提内。”佛对难陀说:“你是否还是好好持戒,修你的天福呢?”难陀回答说:“不用生天,唯愿我不堕此地狱。”佛于是为难陀说法,难陀七日之后,就获得了证悟,成为了阿罗汉。

  难陀亲身体验了享乐的天趣与令人恐怖的地狱后,知道了天趣享乐的程度,根本比不上地狱悲惨的程度,所以他对轮回就彻底死了心,知道只有三宝才能拯救自己,所以心无旁骛,只修了七天就成就了。

  难陀在没有发起出离心的时候,虽然严谨持戒,能得生天上,但是还是没能出离三界,还是不能避免今后堕入地狱。这对学佛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诫。大家现在如果也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不管你是在严持戒律、在闻思修行、在弘法利生等等,得到的也只是人天福德,最终也还是要去地狱报到。

  另外,也要知道,佛菩萨发誓不离轮回,并不是因为轮回有任何好处,恰恰是佛菩萨知道轮回完全就是一个火坑,而众生又不知道逃离这个火坑,所以佛菩萨才以大慈大悲,在这轮回中把众生一个个救度出去,这样,就更可以看到佛菩萨的伟大。

  下面圣天菩萨专门指出,凡夫在善趣中容易堕落的原因。

  有情无慢少,有慢则无悲,

  从明至明者,故说极难得。

  颂文直解

  好不容易在增上生的人天善趣中出生了,然而因为受用安乐,有情要不生慢心就很少。而生了傲慢的人,就不会有悲心,没有悲心,就会行于罪恶。因此,经中说能够从明至明者,极为难得。

  释义

  我等众生在恶趣中受苦,极为可怜,但是一旦众生脱离了恶趣,在善趣得到少许的安乐,比如出生在上等的种姓里,或者经过努力后,积累了财富,获得了名声等等,就容易产生傲慢,并且因为傲慢,就会为富不仁。比如遇到比自己差的人,他会产生优越感,瞧不起他们;但是遇到与自己相等的人,会与他较劲;遇上超过自己的人,就会生起羡慕或嫉妒。所以有傲慢的人,对谁都不会有悲心,因此就容易造下不善业。即使他做布施,也是为了显示他的富有,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并不是真的是以慈悲心帮助别人。

  为什么说“有情无慢少”呢?首先是因为心里有我执,对你、我、他分别得很清楚;其次就是心里缺乏出离心,反而把世间福报作为最清净美好的东西,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当他一旦拥有了福报,就觉得自己与他人相比,已经获得了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膨胀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个没有生起出离心的凡夫来说,没有福报的时候显得很可怜,但是有了福报后,又显得很可悲。众生就不断地重复着在善趣造业,然后堕入到恶趣,等业消得差不多了,就又回到善趣造业,然后就又堕入恶趣,这样的轮回。众生要能“从明至明”,就需要转变观念,去除傲慢。当然,真正的“明”是出离生死轮回,这就不但要去除傲慢,更需要断除我执了。

  己二、思惟几类善因果法

  设问:那么,通过修持佛法,来获得悦意境之果,是否应理呢?

  答:

  弃舍此境已,要求得境界,

  如是颠倒法,何因许为正。

  颂文直解

  舍弃掉贪欲之境之后,却又想通过严谨持戒等方便,求得后世更大的贪欲之境,对于这样的颠倒做法,能以何因承许为是无颠倒而正的呢?

  释义

  对五欲六尘还有贪著,没有生起出离心的人,即使他在闻思修行,也只是在为了求得轮回的圆满,这就与闻思修行的宗旨完全相反了。

  比如像现在学院里,天寒地冻,闻思修行要克服不少的困难。但是如果你还没有生起出离心,对解脱不向往,心里还是在盘算着名闻利养的话,那么即使表面上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即使是和僧众在一起在闻思修行,也不会有多少殊胜的功德。

  怎么理解偈颂里说的颠倒的做法和正的做法呢?比如说东边有名闻利养,西边则有解脱,那么追求名闻利养的心,就是朝东边走的发心,这是凡夫俱生就有的,而追求解脱的心,就是朝西边走的决心,这是凡夫需要反复闻思修才能生起。这两条道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往东走,就是颠倒的,而往西走,才是正的。

  闻思修行,则好比是走路。没有生起出离心,心里自然就有俱生的对名闻利养的贪欲,这时的闻思修行,有意无意地就是在为追求名闻利养而用功,所以闻思修行首先的目标是要培养出离心。就像本来是要向西边的解脱走的,但是脸朝着东方,方向没改过来,那么不管走多久,都还是在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所以修行首先就需要在心里转变观念,培养出离生死轮回的心。这是最重要的,是出世间修行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

  设问:那么,又应该如何看待福德之果呢?圣天菩萨接下来进一步分析。

  答:

  福果为财富,常须防护他,

  若常防他者,如何为我所。

  颂文直解

  布施等福德的果是财富,而财富需要防护怨敌、盗贼等的破坏。对于恒常需要防护的东西,如何可称为是我所的受用呢?

  释义

  对福德之果也不应该贪著。就像《增广贤文》中说的:“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这些有漏善果,除了日常使用需要之外,余下的财产,自己只是替别人、替社会暂时保管而已,实际并不为自己拥有。到了明天,这些财产有可能已经部分,甚至全部失去了。因为钱放在家里可能会被偷走,存到银行,遇到通货膨胀就会贬值,投入到股市呢,遇到股市下挫就会血本无归。房屋以及其他的财产也是一样,有可能被他人眼红算计,也可能遭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还有,一旦死主出现了,那么自己连这点保管的权力也没有了,会迅速被子女等等的人分走。

  所以智者不会去积累钱财,就像《论语》中孔子赞叹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作为修行人,就应该这样安贫乐道,这样就会没有障碍,没有违缘,很顺利、很快地进步,获得解脱道的种种功德。

  设问:虽然如上所说,布施等有漏善法是颠倒的做法,但还是应当随世间共同承许的规律行持吧?

  答:

  世间诸规律,随彼行名法,

  是故较于法,世间力尤强。

  颂文直解

  连有漏的善法都要舍弃,世间的做法就更不需要遵守了。所谓的世间规律,比如红白喜事的操办等等,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都各不相同。而世间的做法,就是根据这些规律而行持的。因此,相比于世间做法来说,形成它的世间力量要更强大。所以对世间做法并不应该恭敬。

  释义

  有的人虽然在因果道理上已经获得了正见,知道了有漏善法并不值得追求。但是他们又觉得按照世间的做法,也是要行持布施等有漏善法,那么是否还是应该去做呢?

  这个偈颂,说明世间的做法是源自于世间的规律,但是世间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地区的变化而变化的。二十年前与现在就不一样,各个地区也各不相同。它不像佛法中揭示的因果等的规律,佛法中的规律,在世间中才是确定不变的,必须遵循的。正因为世间规律没有一个标准,所以说世间的做法也并不值得遵循。

  因此,虽然很多人都在行持有漏善法,但是你还是应该生起出离心,放弃有漏的善法,精进修持解脱道。

  设问:虽然如是,但是为了获得后世圆满境上的安乐之果,而作善业,是否合理呢?

  答:

  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

  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难词释义

  恶:此处是不好的意思。

  颂文直解

  色声香味触诸尘境,通过行善,而会变得可爱、悦意。但是对于求解脱者来说,这些悦意境,却是所应断除的不好对境。只有舍弃这些悦意境,才能获得吉祥。这样的话,为何还要将尘境变成悦意呢?

  释义

  世间人觉得安乐是从悦意境中获得的,所以努力工作、赚钱,然后去购买房子、汽车,购买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具,这样大家就以为可以获得安乐、幸福了。当人们懂得了善恶因果的道理,知道通过布施、持戒、放生、念经等方便,可以获得房子、汽车等的悦意境,就不断地做这些佛事,希望能够达到改善生活的目的。

  但是如果深入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悦意境,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原因是:一、受用这些悦意境,是散乱、放逸等无义之根;二、能产生贪,继而又增长嗔,所以滋养了烦恼;三、恒时受无常、苦等的影响,无法如愿受用。这样对今生和来世都没有好处,完全不像凡夫所期望的那样美好。所以智者在观察后,对这些悦意境是很厌恶的,就像世间人走入一间沾染了不净粪的房子一样,马上就想退出来,离得越远越好。

  现在一些学佛的人,通过闻思后,知道了不应去贪著五欲六尘,但是为什么不应贪著的原因,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心里还没有放下,还相当的留恋。这样的人,修行是无法获得进步的。而圣天菩萨这一科里深刻的分析,能有效地帮助大家提高认识,断除对有漏善法的贪著和种种的追求,所以大家应该反复研读,在研读中,用正法来剖析自己,这样就能获得巨大的加持。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因果一直存在,轮回也从未停止。今生不珍惜人身好好修行,谁也无法预料到什么时候你才可能再次遇到佛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