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祈祷加持日光 第三课


2014/9/4    热度:498   

益西彭措堪布:祈祷加持日光 第三课

 

  三、常奉师尊,加持速成证

  我以慧劣所学鲜少故,广行禅观研教皆力弱,

  然以师尊文殊无别体,常奉顶上或住吾心间,

  如是信受至心虔祈请,大悲加被于我莫微劣,

  灌顶成熟教授令解脱,四相速达边际求加持。

  这一颂是这样祈祷:因为我智慧很差,学的也很少,所以对我来说做广大的修习禅观和研习教理,力量都很弱小,因此恒时以上师与文殊无二无别的信心,至心顶戴上师,祈求加持。

  无论研教还是禅观,都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广大地展开。比如学教,如果没有深厚的慧根,如理简择能力弱,那就会很难通达。很多人都没有开出见解,或者钻进去出不来。人生这么短暂,学教不能开解,就难以得到真实受用。修习种种显密禅观,也需要有足够的定慧资粮、福德因缘等等。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感觉自己研教和修持的力量很弱。但是,有特别的途径,就是修持上师瑜伽,祈求上师加被。上师的加持入于自心,就能逐渐跟法相应。上师瑜伽是能够成就一切道果功德的修法,里面含摄了种种要点。修得相应了,就会逐渐显发功德,修行也能一步步上去,悲心、智慧、持戒、修定等等都会越来越相应,福德一天比一天增长,内心越来越清净。就是因为上师代表一切,具有加持我们迅速开发自性功德的最圆满的力量。

  而且这个法没有偏差,没有危险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所以能很方便地结合在生活上。不管是在行住坐卧哪种威仪里,内心处在哪种状态中,见到什么、遇到什么,反正一切显现都观为上师,心里时时记得上师,这样就容易了,而且得了根本。也因此,自己把上师瑜伽作为一生修行最关键的要法。

  文殊师利是妙吉祥的意思。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粗涩,这就是“妙”。本性中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恒沙功德,叫做“吉祥”。

  我们在今生值遇上师,这是文殊师利智慧尊现上师的相来摄受我们。因此我们就观上师的相,而上师的本性就是了义文殊,也就是明空无二的法界。这是大无为法,不是生灭心。它是流出一切相、一切用的本源,因此在我们心前显现的上师相,不能和明空的本性分开看待。

  比方说,我是一个演员,在台上又演文官、又演武将,无论嬉笑怒骂,贪嗔痴慢,忠孝仁义,六度万行……什么角色都可以演。现在问:我演的这一切相跟我是两个吗?能分开吗?你看到那个相时,就要认得是我,不要把我和那个相分开,这就好比“性相不二”。要知道,显现的上师跟了义文殊的明空本性不是两个。

  以后你时时都要记得这个要点:性相本来不二。把性相分开来看,这是我们最大的错!因为我们有颠倒的习惯,总认为相是脱开性而单独存在的,或者认为在这些相之外另有个独立的性,这是我们在搞“分裂”。所以现在要转过来,无论何时何处的现相,都要认识是上师,是本性。

  常常把上师恭奉在自己头顶上或者心间,然后想上师真正就在这里,之后发起深深的恭敬。白天就恭奉在头顶上,晚间入睡时,上师就从顶上降到头部,再降到心间的莲花上,具体要按法本要求来修。

  而且要配合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时时修上师相应法,时时记得上师,从而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不脱离。比如我们走路时,就观上师在自己右肩上方,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就是在恭敬转绕上师,这样恭奉上师的修法就结合在行者的一切威仪中。又把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都观成上师安住的刹土,比如上师现在安住于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可以把环境观成极乐世界,房子是无量宫,一切见到的男男女女都是净土中的空行勇父,色、声、香、味等观成清净的光明、法音、妙风、甘露等等。或者有一丝凉风吹拂的乐受,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象,听到什么妙音,或者心里生了法喜、感觉很清净,都要想成是上师赐予的加持。这样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清净的。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心里起了贪嗔,身体生病,这些时候也都观成是上师的化现,然后又安住在清净里,不要被这些事带走。总的原则就是这样时时想到上师,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不要跑到轮回的烦恼和业里面去,不然就是孩子脱开了母亲。比如你在吃什么美味时,如果想着上师在喉间受用,庸俗的贪念就会消失,如果这时不与上师相应,马上就生贪心,落入无明。从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你应当体会到恒时唤醒自心的要点。如果你不管什么好的、坏的,合意的、不合意的都观为上师,那你的心就不会受到干扰,也就不会陷入颠倒分别。无论是什么境界只要记得是上师的化现,自己不陷入二元分别中,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这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问题,说到底就只是一个心想,你能常常作上师想,就能彻底转变你的人生。

  正因为缘起只在自心上,万法都从心想生,只要你能换掉心想上的错乱习惯,任何处都作“是上师”的清净观,那决定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命运,换掉你的人生境界,最终彻底从生死大梦里醒来。记住就只是在自己当下这一念上转,就是在当下一念上与上师相应。

  身心还是这身心,世界还是这世界,不必要往外另外寻找,但观念必须彻底转变。以前的各种错乱的分别习惯、行为习惯,就是陷入轮回迷梦的根源。现在怎么把它转成觉悟的习性呢?最妙的方法就是这个“一切是上师”的正念。因为我们一心念上师,就不再念贪嗔痴,我们想到心前一切显现就是上师,哪里会有不清净呢?即使大便也是清净的。久而久之,清净和不清净的对立就会消失。我们停掉了二元分别的惯性,就会停止轮回。所以说我们念上师就是悟,不念上师就是迷;念就是觉知,不念就陷入错乱。我们要在这一念上救自己,完全靠定上师。

  所以,要让这个念上师的心深入骨髓,要让这个念凝结成一团,最终占据你心中最中心的地位,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样就以至精至一的“上师”念,取代了一切世俗杂念,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上师大悲加被的力量就会直接在心中体现。

  一开始,你应当在事相上练习这种观念,要练到一提起什么就记得上师、念起上师,逐渐做到时时处处都是“上师想”,要让这个念上师的心坚固到夺不走的地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其他世俗的想法都有问题,按照那样想,只会使你深陷迷乱,一不留神就滑到烦恼和业的漩涡中去了。所以这个念上师的心不坚固的话,就遮不掉错乱心识的力量,这样就还是陷在不清净的现相中,没办法脱开来。

  所以一开始重要的是有“上师是佛”的胜解,要从自己心底深处生起信心和恭敬。然后重要的是到一切时一切处,唯一依止上师。也就是时时与上师同在,和上师相合,回归到我们的自性当中。这是一条出生死的大路,一条返本归元的直路,一条从始觉到究竟觉的要路,一条开悟成佛的妙庄严路!所以要求上师时时唤醒自己,要时时提起这个正念使它达到至纯、至一。能按这样实修,会越来越相应上师的智慧,越来越没有障碍,同时上师的加持就会越来越充分的注入。当这一念达到至纯的地步时,就和上师的心全分相应,也就得到上师全分的加持。

  这不是简单来听一听,或者会依样讲两句就算完事,这需要用我们一生的时间、用最大的诚心来修持,需要以持久的串习力,贯彻到生活的一切时处。这样修持积聚的力量,就千万亿倍超过泛泛而修,由此就会得到大加持。

  “如是信受至心虔祈请”,这是说我们只有用信心和恭敬心来祈请上师加持,除此之外没别的路。心心相应,是像盒子和盖各方面都能吻合上,没有不相合之处。假如自己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修得非常深、非常清净、非常纯一,那就没有任何障碍,很快会合上去,上师的加持也就会进来。如果对不拢,那就相应不上。

  你只要想想人和人相处的情况,就会明白这一点。比如彼此心里面稍微有点疙瘩、有些想法,那就会不相应。如果你心里充满傲慢、怀疑,或者主见特别强,也会格格不入。如果你心里有排斥对方的心,心和心之间就无法融合。表面上的恭维随顺、做出态度好的样子,那都是假相,心和心之间完全是违背的。又比如只是在某些点上合得来,其他方面各是各的想法,那也只是在很少的方面相合。如果出现很多严重的矛盾,那就完全合不来,会像水火不相容那样。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心和心不相应、不相通,什么叫做心和心之间的障碍。如果到处是障碍,到处不通,那就很难发生什么增上的作用。相反的方面也就懂得:如果信心好、恭敬心好,自己的心就能敞开,处处通,处处得加持。没有障碍,心和心就能合起来,做什么都能同步相应,能彼此入到对方的心里起作用。甚至不说话,心和心都相通。

  懂了这些正反面的例子,我想大家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不光是自己心里,连带着身语意的方方面面,无论起什么心、做什么事,都要和上师相应。这不只是几分钟里念念仪轨,仪轨是精要的原则,要会归到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和上师相应。这要靠我们主动努力,自己原先那一套不清净的想法要全部丢开,自己凡夫那一套行为惯性要努力克服。不然自己的个性太多,我见太强,那一套错误想法始终抱牢不放,那就没办法。这也不叫什么依止上师,完全是依止自己,上师再有力量也难以加持。记得过去有个师父对徒弟说:“你内心的杯子是满的,我倒不进去。”就像这样,如果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还是我行我素地颠倒行事,上师的加持怎么倒得进去呢?

  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我现在是什么样的见解?怎样的行为?我这个见解、行为是和上师相应,还是背道而驰?先要这样考虑,尽量做到任何时处的行为都和上师的心相合。只有这样非常诚心,念念如法地依止,上师的加持力才能入心,才有所谓的“心传”、“传心”。禅宗里的第一则“拈花”公案,说的就是这件事。世尊拈一朵花给大众看,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佛说:我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传心,也就是“心”的传法。其他人却莫名其妙,因为没有领到这个心意。以世间话来说,就是彼此的思想沟通了,但这是很浅的事,因为落在思想里了。心要离开思想,像两面镜子相照那样,那才有所谓的“传心”。

  初步地说,“相应”就好像盒子和它的盖正好吻合。这要求我们尽量和上师的心相合,尽量做上师欢喜的事,不要违逆上师的心。你越是这样做,就越相应上师的心,上师的加持也就来得越直接。所以,这上面的缘起律丝毫不会错乱,也没有侥幸可得。每一个人都要修好自己的心,不要管别人。

  又比如说慧可大师的开悟,是因为为法的心达到了至精至诚。他没到那个诚心的程度就开不了悟,到了那个程度一言之下就开悟。所以这件事不是口头言说,不是寻思分别,这是心和心的相应,它只在至诚的心上发生。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上师相应法中,修出至诚的心。心精诚到极点,自然就得到上师的加被。这里没有别的啰嗦,而是因为你的窗口已经打开,阳光就自然进来。如果有业障,有各种轻慢、散乱、违逆的心态,那在缘起上就不能协调、不能畅通。也因此,善星比丘能讲十二部经,但没有用,这只是口头的讲说。提婆达多也非常有能力,修成了五种神通,也很能讲经,但也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还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两个叛徒一个堕饿鬼,一个堕地狱。所以心一悖离就没办法了,这就像在洞中朝向北方等待日光照耀那样。因此,这里说的“信受”和“至心祈请”,都是根本条件,这些字都是眼目,也是我们修心的方向。

  “至心”这两个字,浅一点说就是真诚的心,没有任何虚假。深一点说,就是彻到心的本源中发出来的。要这样来祈请上师。因为祈请是得到加持的缘起,所以我们要向上师请求,有发自真心的请求就有回应。

  那么请求什么呢?就是大恩上师大悲加持给我的这份不要太差,要尽量充分地加持。说到“大悲”,就是具有遍入众生心的大悲力量。

  这里再次强调,上师的法界心遍满一切时处。换一种说法,就是十方三世一切法都在上师的法界心中彻见。也因此,我们祈请就是在上师的真心中祈请,我们的心就是在上师的心中显现,这是随呼随应,比什么都可靠,比什么都奏效。

  这里要有大的志愿,不是为自己求,而是要快速成佛好救度众生,所以自己的想法是:上师要尽量给我殊胜的加持。意思是,我以至诚的心来祈求,反正您有多大的力量都加被在我身上。实际上希求的还是一生成佛的道。

  在科判里,我安了“加持速成证”五个字。“速”就是要迅速成道,不走缓慢的路。所求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点:一、祈求上师灌顶,成熟我的相续;二、祈求上师赐予教授,使我的心当下解脱;三、祈求我修持大圆满顿超之道,迅速修证到四相的边际(四相就是修托嘎的四种成就相:法性现前相,证得增长相,明性到量相,法性尽相)。要祈求法王上师加被的重点就在这上。

  要知道上师是佛,不是什么凡夫善知识、小乘阿罗汉,也不是学道位的菩萨,给你传授的并不是其他法门。所以在自己的菩提道上,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依处,比任何境都要尊重。也因此,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时处当中都作为唯一的怙主。这样一来,中间就不会有迂曲、缓慢,而是能快速成证。

  四、永不离师,自在勤普度

  唯愿世世与您永不离,如海三昧德藏获自在,

  如同文殊乃至虚空尽,精进普作一切众生利。

  最后的祈愿是:穷尽未来际,在究竟的法性中与上师不分离,一切妙力事业无碍地施展,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成满普贤行海,和文殊上师完全一致。总之,祈愿证得与上师同等的果位。下面再来逐句解释:

  “唯愿”两字,是指一切佛道的要点都摄集在上师相应法中,因此唯一希求和上师相合无二。所谓“一切生与您永不离”,这可以作内外两层解释:外层是心和心不分离,内层是恒常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这个内在的上师就是法界。以这个为根本,就出现“如海三昧德藏获自在”,也就是无论根本三摩地、后得三摩地、根本后得圆融三摩地,直到首楞严王三昧、华严三昧、海印三昧等,一一都能任运自在。

  这里,我想起蕅益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的序文里有一句话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三昧者。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诸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王。”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因为它能够统摄一切三昧、流现一切三昧。我感觉这是一味的话。净土法门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这个念佛也是可以从事持达到理持,即凡心而成为佛心。而且弥陀愿海中承诺:他方菩萨闻信弥陀名号,就都能随即证得清净解脱三昧、普等三昧等,住在三昧中,一念间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如此等等。也因此就从这念佛三昧中,或者与弥陀心心不离中证得无量三昧。所以《大集经》里有一句名言:“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些话作个转变,就能会通上师瑜伽的内涵。

  “世世永不离”的密意是说,恒时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一刹那都不离开,也就是恒时住于法界不移动。由此无量三昧都会现前,比如一念间分无数身化现在无数刹土中,上供无数诸佛,教化无数众生。这些都是来自一个根本,就是智慧相应法界。我们常常讲到根本和后得,讲到但得本,不愁末,这些话要贯通起来理解。

  这里的“三昧”,不能仅仅理解成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而是由根本智安住法界,从而兴起无边不可思议的妙用,在一切时处、行一切事业,都不出于本位。这样就能实现任运普度无量众生的大愿。因为如果稍微有一刹那动摇,那这时就不能任运周遍地起用,也就没达到利他究竟的成就。所以一定要领会“世世与您永不离”的甚深意趣。

  然后是发愿:“如同文殊乃至虚空尽,精进普作一切众生利”。“文殊”指法王上师,“如同文殊”就是获得与文殊同等的果位。从文殊大智出现普贤大行,所以先说文殊,“乃至”以后表示普贤行海。“虚空界尽”是说无尽的事业相。也就是普贤行愿所说的“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等无有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这就是无尽的普贤行愿。

  “精进普作一切众生利”:“精进”就是普贤愿王所说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口意业无有疲厌”。怎么来做到呢?那就是要现前根本智,安住无为法界。这样如同文殊上师,即安住上师的本性或者自己的本性,由此就能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作”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随着无量众生的因缘而化现无量身,宣说无量法,施设无量方便。“一切众生利”,就是把一切众生都从生死苦海中拔济出来,安置在常寂光净土中。《真实名经》中赞叹文殊菩萨:“在彼一切有情心,恒顺一切有情意,充满一切有情心,令诸有情心欢喜。”《普贤行愿品》偈颂结束时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就是我们祈愿的最终目的。

  于贤徒日顿前,阿旺洛珠宗美撰写。时住五台静处。善哉!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所谓是转烦恼为菩提,其实烦恼跟智慧是一桩事情。迷了的时候,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悟了的时候,是无量无边的智慧。烦恼跟菩提的本体是一个,贵在会变,你自己要会转: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