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五)


2014/9/4    热度:293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五)

 

  设问:在仙人所制定的国王法典中,损害并不是非法,所以还是可以做吧?

  答:

  诸仙一切行,智者不全为,

  以彼诸仙中,有劣中胜故。

  颂文直解

  仙人们的一切身口意行为中,智者不会全部都随学。为什么呢?因为仙人们的行为之中,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缘故。即是说,宣扬伤害的法典,是下劣的,对伤害是否属于非法模棱两可的,是中等的,将伤害确定是非法的,是殊胜的。以此缘故,所以智者不全随学仙人的行为。

  释义

  古印度非常崇尚修行,因此外道宗派很多,这里所说的仙人,大多数是造了各种法典的外道祖师们。

  宣扬伤害他人的仙人,因为会将人引向恶趣,所以是下劣的;既不明确呵斥伤害,也不明确宣扬伤害,给人模棱两可的感觉,这种是中等的;明确呵斥伤害行为的,这是上等的。宣扬国王可以伤害民众的仙人,显然属于下劣的仙人,因此不应该作为根据。

  现在社会上的思想、学说也非常多,有的已经对大家造成了先入为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这些思想,大家应去观察它们所宣扬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否正确,观察这些思想是将人们引向善趣还是恶趣?或者是否跟解脱背道而驰,跟轮回反而关系密切?还要观察它们与佛法正见有多少的差距?而不应该盲从,不加思辨地一味接受。

  古代印度的仙人,有不少是有世间禅定的境界,也有神通,还相信前后世,也特别能吃苦,而修苦行,那么他们的判断都有错误,他们自以为对的、以我慢而下的结论,是违背因果的。现在那些不相信因果,没有神通,没有禅定境界,而且不会吃苦修苦行的一般人,以我慢而下的结论、作的行为,就更不能随从了。对其中不正确的,要明确反对。只有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正见进行引导,才能真正对民众会有帮助。

  设问:古代的国王们,用法典有效地治理了整个国家,所以那些法典现在还是有用的吧?

  答:

  往昔诸善王,护世如爱子,

  诸依诤世法,今如鹿旷野。

  颂文直解

  譬如往昔在南瞻部洲,受用法、财、愿、乐等最为圆满的圆劫时代中,转轮王等国王,奉行十善之律,爱护世间民众犹如自己的孩子,因此引导众生安居乐业。而在现今这样的五浊诤世里,国王们将宣扬恶行的法典作为正量。这样,现在因为战争等的不善业,使得国家像野鹿生存的旷野一样,一片荒芜。

  释义

  转轮王是在增劫时,人寿二万岁以上,到八万四千岁,或者在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至八万岁时出世的。此外的时间里,众生福报不够,不能感得转轮王来治理。转轮王具有与佛相似的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只要转动这个轮宝,就能降伏四方,因此名叫转轮王。又因为他飞行空中,而被称作飞行皇帝。

  转轮王并没有照搬法典,他们善于用智慧观察,奉行法典中与善业相应的部分,去除与恶业相应的部分,并且他们用十善法引导世间,加上他们慈悲心深厚,爱民如子,所以在他们的治理下,世间是一片繁荣。但是在现在的五浊恶世,国王们持有的是造恶的邪见,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等。他们选择法典中与恶业相应的部分,拒绝善法,因此把国家治理得就像是一片蛮荒之地一样。转轮王运用的是慈悲和智慧,那么现在学佛团体的负责人,也应该首先有善心、慈悲心,为他人着想,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否则的话,如果没有慈悲心,那么做一个国王也没有意义,反而造下很重的恶业。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外地来的小偷,以前没见过甘蔗,他使劲地挤压一根还没长成的甘蔗,想挤出汁来。还没长成的甘蔗,是挤不出汁的,他这样做不会有什么收获。同样地,如果国王对民众没有尽到保护的职责,那么他也像这个愚痴的小偷一样,在今生和来世都得不到任何的收益。而且他的不尽职,使得他所收取的六分之一民众的收成,就像是从民众中偷来的一样,来世也得加倍地偿还。

  己三、断特别大英勇自在者之我慢

  前面分别从总、别的角度进行了引导,这里讲的是特别的角度,是说为了打破贡高我慢,而特别应该引起重视之处。国王的特别傲慢之处,是自认为是大英勇自在者的我慢心,也就是说国王自恃英勇善战,能力超群。学习这一科,大家要反思的是,心中自认为自己具有智慧高、学问深、能力强、福报大等等优点,而瞧不起别人的这种我慢。

  设问:国王可以在得到机会时伤害百姓,因为这是法典中允许的,所以并不是罪恶吧?

  答:

  若得便为害,国王无罪者,

  盗贼便害他,最初亦非有。

  难词释义

  得便:遇到适合、方便的机会。

  颂文直解

  如果说国王自恃力量强大,因此在得到机会时,可以随意伤害百姓,并没有罪恶的话,那么其他人也就有这样做的理由了。比如,最初在主人没有防备时,盗贼前去偷盗,也应不会有罪恶了,但这显而易见是不应理的。

  释义

  只要是恶意伤人,造下的必定是恶业,国王当然也并不例外。比如国王惩罚盗贼,首先是因为盗贼去偷盗、抢劫了东西。偷、抢东西显然是恶业,但是假如说国王抓到盗贼后,就可以对盗贼进行鞭打等惩罚的话,那么这和盗贼进行偷盗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国王本来受雇于民众,因此理应心怀慈愍,劝人向善,而不应进行惩罚,因为惩罚是恶意伤人,本身就是一个恶业。

  这个道理,用盗贼来对比,就非常清楚。盗贼的偷盗谁都知道是错误的,圣天菩萨以此就清楚地说明国王的惩罚也同样是错误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国王托付一位大臣,在他过世后,将王位传给他的弟弟。但是当国王去世后,大臣杀死了国王的弟弟,自己做了国王。这位大臣利用国王病逝的机会,篡夺了王位,这使得他恶名远布。这是一个王族被伤害的公案,虽然国王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但是当王族有一天也变成了弱势,被别人伤害了的时候,他就知道原来伤害人是错误的了。这也是一种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更能清楚国王也不能去伤害别人的道理。

  这也警醒我们,当手中掌握权力,或者当自己的地位相比别人更高的时候,应该对治自己的傲慢,不能恣意妄为,伤害他人。

  比如在居士团体中,负责人有一定的执行权力,那么负责人在考虑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放生等等事情的时候,要多和大家沟通,要做出尽量让大家都能够方便的决定。

  对于出家僧人来说,在与居士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恭敬出家僧人,是在家居士应该做的。那么出家僧人是否因此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对在家居士进行训斥了呢?当然不能,因为具有我慢的凡夫,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教训别人。高高在上地教训别人,会让在家人的自尊心受伤,那么如果他们也同样学了这样的习气,去教训别人的话,整个团体就充满乌烟瘴气了。出家僧人闻思修行佛法之后,应该学习到佛菩萨的慈悲喜舍心态,其中这个舍心,就包括了没有地位、阶层等的区别,应该平等、祥和地待人。这是很重要的,甚至修行更高的时候,会把所有人都当成菩萨一样去恭敬。出家僧人以此作为榜样,这样在家居士也会受到感染,而增上对于出家僧人的信心,和闻思修行的意乐了。

  设问:国王在战争中战胜敌人后,就可以因为他的勇敢而获得国土上大量财富,如果他阵亡了,那么他就能进入天界吧?比如《薄伽梵歌》中就说:“战死生天界,得胜享国土,起来衮日子,决意上战场”。

  答:

  若于酒等事,舍财非供养,

  阵中舍自身,岂思为供养。

  颂文直解

  如果人们将拥有的钱财都用到了喝酒、赌博、嫖娼等事情上,这些用掉的钱财当然不能算是供养,那同样地,在战争中舍弃自身,怎么能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供养的福德呢?因为这根本不是福德之处。

  释义

  世上鼓吹战争的言论,往往认为战死是一种福德、是一种供养,是很英勇的人,做出的贡献,因此战死后就有了升天的条件。这种理由虽能诱惑人,但完全是错误的。圣天菩萨这里用为了喝酒等的恶业而去舍财做对比,来显示出这种理由的荒谬性。

  世间人去喝酒、赌博、嫖娼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所做的事情显而易见是恶业。那么国王在战场上,心里怀着嗔恨,所作的是杀生等更大的恶业,这只能将国王引向三恶道中,根本不可能在后世转生到天界。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能转生到天界呢?必须要守好五戒,并勤行十善。守五戒,那就不能杀生哪,以嗔恨心去参加战争,杀死很多人,这是犯了严重的杀生罪业啊!守好了五戒,才能保证不落恶趣,在此基础上,再勤行十善,才能在后世进入天界。

  这个偈颂也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的见解,都要经过智慧的分析,不能随意地听从。对于凡夫来说,容易被一些极端的思想所蒙蔽和诱惑,因为这些极端思想迎合了凡夫的我执,会激起凡夫的我慢。

  设问:确实如此,但是国王英勇善战,而成为世间的怙主,不是有很多人会对此欢喜吗?

  答:

  国王护世间,汝全无依怙,

  怙者自无助,谁能生欢喜。

  颂文直解

  国王是保护世间的怙主,但是国王自己却完全没有依怙之处。这样怙主自己处于无助的地位,因此后世难以避免地将走向三恶趣。智者对此又怎么会欢喜呢?

  释义

  国王会很喜欢这种受万民拥戴的场面,一个没有闻思修功德的凡夫,到了这样的位置,都会禁不住产生飘飘然的感觉,产生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但是,这又恰恰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了依怙。

  这里“依怙”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世间的老师、权威,也可以理解为出世间的阿阇黎、善知识,以及佛法僧三宝。有了依怙,有了约束的人,他说话、做事就会有分寸,不会放纵自己的烦恼和习气,这样的人,是踏踏实实的人,是对后世有把握的人,也是开心的人。就像中国历史上,贤明的皇帝,都有自己依止的国师,他们听从国师的教导,就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也为自己的后世积累了善业。

  不但是国王,对于任何一个凡夫而言,没有依怙,就意味着没有受到约束,而没有了约束的人,就难以控制心中的贪嗔痴烦恼,就会放纵不良的习气。这样的人,就会做出很多无法无天的事情,造下很多恶业了。因此他会生活在对未来没有把握、没有信心的焦虑之中。

  所以大家平时不能有傲慢。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好习气。自我中心就是不受约束,心里完全放纵我执、滋养我慢。甚至对父母亲、对老年人、对上师,不仅仅是在行为上,在内心中也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来,周围就没有功德比自己大,或者能力比自己强,或者智慧比自己高,或者闻思比自己深的人。这样的人,有时候即使表面上非常谦虚,但是心里是目空一切的,是没有约束的,这样他说的话,做的事也会一意孤行,而不想受到别人的任何约束。比如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对于上师、管家、法师、僧众等所说的话,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里其实还有另外一套。有的人多了些世间的小聪明,和世间的小福报,或者多学了一点经论,多背了几个经论的教证,就傲慢得不得了,这都是凡夫因傲慢而产生的问题。这种我慢一旦坚固起来,就很危险了,已经变得和这里所说的国王一样的愚蠢了。这个时代学佛的人,都要这样来反思一下,检查自己心里有没有这样的执著和烦恼。

  那么发现了我慢后,应该如何来进行对治呢?这里学到的对治方法,就是要在心里增加约束。首先你可以想一想我们的归依处诸佛菩萨们,想一想历代的祖师大德们,和这些出世间的圣者一对比,就可以知道自己仅仅是一个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还很多,执著和障碍还很重,修行还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还生起傲慢,那正好说明了自己不但不优秀,反而还很愚蠢,这是一件很让人惭愧、羞耻的事情,这样就在心里有了约束。其次,在做具体事情的时候,要有发心和因果观念的约束,也就是,要考虑到这样做是否符合出离心、慈悲心的原则,是否是一种善业,以及有什么样的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佛菩萨们,在世俗行为中是最注重发心,最注重因果的,因此应该放下愚蠢的自我中心,向佛菩萨们看齐。

  设问:国王的名声与他采取的手段有很大关系,历史上那些手段温和的国王,都已经被人遗忘了,而那些手段残忍的国王,直到现在都还很出名,所以国王为了名声,应该施行暴政吧?

  答:

  国王命终后,名称无少德,

  无德与屠狗,何无大名称。

  颂文直解

  国王在命终之后,他的名声不会对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没有功德利益的恶名,对于国王和那些杀狗的屠夫来说,都非常大,怎么会没有呢?因此,不应该为了名声,而去造下非福之业。

  释义

  世间人很贪图名声,但是名声对于后世的安乐能有利益吗,实际上一丁点的利益也没有。并且,国王施行暴政后,所获得的将是很大的恶名,这个恶名越大,他在后世将遭受的苦难就越多。这就像一个杀狗的屠夫,他在周围一带也会非常有名,大家要杀狗的时候都知道去找他,但是这种名声对他有好处吗?一点也没有,他的名声越响,说明他造的杀生的业就越多,后世的痛苦就越大。

  那么有人想,恶名带来的是后世的痛苦,那么美名应该能带来安乐吧?要知道名声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虚的,不能给后世带来安乐和痛苦,只有自己造下的身口意业,才是后世痛苦和安乐的来源。

  有的人很注重名声,生怕被别人议论和诽谤。其实作为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更应该重视的,是自己的发心和所作的行为。因为发心决定了行为的善恶,行为决定了后世的苦乐果报。而好的名声,仅是今世表面上的一个福报而已,而且不注意的话,会彻底障碍修出世间的解脱道。而且福报不大,还没有成熟的人,利用媒体等一下子出名声的话,会彻底毁坏自己的福报。尤其是初学者,不要想着一下子去出很大的名声,否则会很糟糕。如果一个人注重自己的发心和行为,修行与心相续慢慢成熟,对佛法和众生作出了贡献,那么好的名声自然就会到来。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位富人的女儿去世后,葬礼非常隆重。另一位女孩看到后,极其羡慕,为了也能获得这样的礼遇,于是她用绳子上吊自杀了。大家都知道,死后的葬礼再隆重,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是这个女孩却为此而不惜自杀,可见这是极其愚蠢的事。后世的名声就像这死后的葬礼,对自己一点利益都没有,但是国王不惜为此而去制造恶业,这也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财色名食睡,我们日常生活虽然离不开,但一定要看淡,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把财色名食睡放在心上,就离不开三途。经里有明文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会把你牵到地狱里面去,如果有个三条、四条、五条,你决定堕阿鼻地狱。学佛的人,五欲需要,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得过且过就够了。控制那个念头是迷惑,占有那个念头是造业,带来的就是六道三途的苦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