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六)


2014/9/4    热度:444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二十六)

 

  戊三、断胜种姓者之我慢分二:一、正说;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胜种姓就是出身高贵的意思,此处是指王族的剎帝利种姓。那么现代的人如果对自己的出身也心存傲慢的话,就可以用下面的瑜伽方便来进行对治。

  己一、正说

  设问:国王有王族血统,有统治国家的权力,而这是百姓所没有的,所以他有资格傲慢吧?

  答:

  若时大权势,由自福德招,

  是则不可说,此终无权势。

  难词释义

  此:此人的意思,即是任何一个人。

  颂文直解

  国王所拥有的巨大权势,完全是由国王自己往昔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不是依靠种姓而获得的。因此,不能说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不会拥有权势。由此可见,因为种姓而产生傲慢是不合理的。

  释义

  国王等的权势是往昔善业所累积的福德所感召的,而善业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并不是只有王族才有权力去做。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行善积德,都会有机会在后世获得国王等的大权势。

  《四百论广释》中说,社会上会手艺的人很普遍,只要想学,谁都可以学会,这是没有阶层等等的限制的。同样地,只要行善积德,谁都有可能获得王位,这个机会,是任何人都平等具有的。现在国王的权势,是他过去世善行的结果。同样,现在的每个人只要能作善行,在后世里你就可能做上国王,甚至获得比国王更大的转轮王、帝释等的权势。因此就像古语中说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一样,大家只要在因上用功夫,就自然能够获得好的结果,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设问:按照种姓制度,护国的职责只属于王族所有,并不属于其他的三个种姓,所以王族还是可以傲慢的吧?

  答:

  诸生活方便,世间说名种,

  故一切有情,无种姓差别。

  颂文直解

  如果仔细观察,所谓的种姓,仅是社会分工不同,除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比如剎帝利的护世,婆罗门的苦行,吠舍的经商,首陀罗的种田等等,都是生存的方便,并以假立的方式,在世间中冠以各自种姓之名。因此,对于一切有情来说,在自性上,都没有种姓的差别。

  释义

  印度有四种姓,婆罗门专门进行祈祷、修行,剎帝利掌管政权,吠舍从事手工业、商业等生产,首陀罗则是从事做仆人等的工作。

  剎帝利种姓因为掌管政权,面子上很风光,所以容易对自己的种姓生起傲慢。但是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劫初的时候,世上是没有种姓的,后来为了守护田地的需要,而雇用了人,这就是剎帝利种姓的起源。所以无论种姓高低,都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而设立的。

  现在的中国没有种姓的差别,但是因为地域、工作等等的差别而引起的歧视有时还会出现。比如有些地方农民会被城里人看不起,而城里人会被更大城市里的人看不起。还有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的人,会看不起清扫工等工作繁重、收入较低的职业。其实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自己谋生的地方,而工作,则都是自己谋生的方法。这些都是因各种因缘而形成的,并且会逐渐改变,并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

  《四百论广释》中说:瓶子都是一样的,只是装了不同的东西后,才被叫做不同名称的瓶子。同样地,人本来就没有高低的区别,只是因其他的因缘,而出生于不同的阶层、地域,或者从事不同的工作等等,才似乎具有了高低贵贱的区别。

  瓶子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大家想一想,同样的一个瓶子,当装了酱油后,成了酱油瓶,装了醋后,就成了醋瓶。那么当酱油用完后,装上了醋,它就不叫酱油瓶,而叫醋瓶了。一个人的出生、工作等等,就像酱油、醋一样,都不是注定的,不能改变了,而是可以改变的,尤其到了下一世,现在的这些人都会有很大的变动。这辈子权高位重的人,因为权力的诱惑,更容易造重大的恶业,下世往往到三恶道去了;而这辈子并不起眼的人,如果奉行五戒十善,下辈子可能就做上国王了。

  并且,一个人的出身即使很好,他也不一定能从事体面的工作;即使有体面的工作,他的家庭也不一定和谐;即使家庭和谐,他的身体也不一定健康;即使身体健康,他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见解的对错、烦恼的轻重,和业力的善恶、大小等等因素。

  设问:那么在种姓制度建立起来之后,不同种姓的人自然就有区别了吧?

  答:

  过去时久远,女性意动摇,

  是故刹帝利,非由种姓生。

  颂文直解

  至于这仅是假立的种姓,也无法维持纯正,而不错乱。总体而言,因为过去世极为久远,而且世间女人的心也因为贪欲而会有很大的动摇。是故,今天的剎帝利种姓,实际上已经并不存在了,其实只是大多数实际上是首陀罗等种姓的人们,在自以为是剎帝利而生起傲慢而已。

  释义

  从种姓形成以来,已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前面“破净执品”中也曾说:“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在这期间,如果剎帝利的妻子与属于吠舍的商人、或者属于首陀罗的仆人偷情,那么他们生下的子女,表面上还是剎帝利,其实已属于其他种姓。而这些子女的后代,也都已经变成其他种姓了。所以自认为种姓高贵的剎帝利,其实就他们自己来说,恰恰是那些他们轻慢的吠舍、首陀罗的后代。

  那么在现在,有的人因为自己住在大城市,享受到比较多的便利条件,而觉得有地域优势,看不起所谓的“乡下人”。其实认真去观察一下,祖祖辈辈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非常地少。中国的大城市,都是近几十年里,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现在大城市里人的父辈、祖父辈,就很有可能是从外地迁居进来的,属于自己瞧不起的“乡下人”,那更不用去说更早的祖先了。而且,即使历代都居住在城市,但是那时的城市,家家要用柴火烧饭,要挑水、倒马桶,生活和农村一样都很繁重,还没有农村宽广的活动空间,所以根本没有值得傲慢的地方。

  还有,有些所谓的“富二代”等人,认为自己出身名门,有着高贵的血统,从而看不起生活清贫的人。他们现在享受的生活,是父辈努力出来的。他们父辈在年轻时,也正好是他们瞧不起的穷人,如果上溯到爷爷辈,那个时代生活都一样地清贫,那么这种所谓的高贵血统更是无从谈起了。

  设问:虽然现在的剎帝利已经不是真正的剎帝利,而是首陀罗等,但是他们通过作护世的业,可以成为真正的王族,这还是可以傲慢吧?

  答:

  首陀由作业,既成刹帝利,

  首陀由作业,何非婆罗门。

  颂文直解

  如果首陀罗通过作护世间的业,而能成为剎帝利,那么首陀罗为何不可以通过作诵咒等的业,而能成为婆罗门呢?是故,应当断除因较高的种姓而产生的傲慢。

  释义

  首陀又译为首陀罗,他们是四种姓中最低的种姓。那么有人就想,虽然说剎帝利的种姓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但至少他们还在护世,行持着剎帝利的职责,因此就有资格傲慢。圣天菩萨就说,如果最低种姓的首陀罗通过护世,可以成为剎帝利,那么同样首陀罗学会诵咒,读诵《吠陀》等婆罗门的经典,应该也能变成最高种姓的婆罗门了。但在当时奉行种姓制度的社会里,由最底层的首陀罗成为最高贵的婆罗门,这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圣天菩萨就用这样的方式,清楚地说明,由首陀罗变成剎帝利,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因此具有剎帝利种姓的人,还是根本没有生起傲慢的理由。

  《四百论广释》说:河有两岸,在其中一个岸上的人会说:“船到对岸去了”,然而另一个岸上的人也会说:“船到对岸去了”。两个岸互相都可以叫对岸,但在本性上,两个又都不是对岸。同样,社会阶层也是这样互相观待的。名义上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某个种姓的人,但实际上谁都不属于任何种姓。

  圣天菩萨的偈颂,是从种姓制度的角度,指出首陀罗不能成为真正的剎帝利,因此不能生起傲慢;而月称菩萨的这个公案,则是从种姓观待的角度,指出以种姓而傲慢是非理的。

  这以上通过“断胜种姓者之我慢”的“正说”,教诫了国王自恃为高贵种姓而生起我慢是完全不应理的,接下来圣天菩萨就进一步教诫断除恶业。

  己二、教诫断除由种姓我慢而造罪

  如王分权利,不能分罪恶,

  智者谁为他,自摧毁后世。

  颂文直解

  世间国王受到这样的教诫后,应当恒时安住不放逸。国王可以用权利来分配财富,但是却不能用权利来分配他的罪恶。对于取舍非常善巧的智者,有谁会为了他人今生的稍许利益,而摧毁自己的后世呢?是故,应当努力用各种方便断除罪恶。

  释义

  世间国王因为有我慢,所以对待民众没有慈悲心,盛气凌人之下,造下了各种恶业。这些恶业的后果,都要世间国王自己去承担。世间国王在分配财富等方面,有他的特权,但是他的权力,在业力面前,就失效了。每个人的因果,都是自作自受的,这是由因果的无欺法则所决定的。对于所造下的业,国王只能完全由自己去承受后果,根本不能用他的世间权力去分配到别人的头上。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人杀了一头牛,宴请众人。虽然其他的人吃到了牛肉,但是这个杀生的恶业,还是归于这个杀牛设宴的人。同样,国王为了国家的需要,造下了很多恶业,民众从中得到了稍许的利益,但是这个恶业,需要国王自身来偿还。

  月称菩萨还讲了这样一个公案。猎人的儿子害怕造下恶业,因此不去杀生。他的家里人来劝他,说这个杀生的恶业家里人会平均分摊的。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说:“我现在头痛得很,大家帮我平摊了吧。”他们回答说:“头痛怎么平摊得了呢?”于是他反问说:“那么大家又怎么来平摊三恶趣里的痛苦呢?”

  这以上学完了本品的“略明自性”与“广明其理”,下面来学最后一部分“障治摄义”。

  丁三、障治摄义

  这里“障”就是我慢,“治”是对我慢的对治。

  自在所起慢,当观他有势,

  若等若增胜,善士心不起。

  颂文直解

  因权势自在生起了我慢,就应当去观察权势与自己相同,以及超过自己的人,以此来进行对治。这样,善士的心中,就不会再存在以权势自在而生起的我慢。

  释义

  这里的障,就是因自在拥有权势、财富等,而生起的我慢。这里的对治,就是去和那些权势、财富与自己相等或超胜的人相比较,以此来消除我慢。

  《四百论广释》中说:一个婆罗门的妻子,自恃长得漂亮,以此抱怨婆罗门没有给她买珠宝和得体的衣服。婆罗门于是带了妻子去到王宫,见到那些比她漂亮得多的侍女,以及更加漂亮的皇后,这时婆罗门妻子的我慢心就消失了。同样,当国王看到其他更有权势的国王,那么他不可一世的我慢心也就会消失了。

  对于“当观他有势”,除了上面说的去观察功德相等或更高的人,来消除自己的优越感之外,还可以从自己所轻慢的那个人身上,寻找超越自己的优点。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对于傲慢的人来说,他很少能看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但是知惭有愧、谦逊低调的人,却能够在任何人身上都发现很多很多的优点。

  比如说,城市里的清洁工人,做的是又脏又累的工作,吃的往往都是自己带的咸菜加馒头。当一位白领走过清洁工人身边,看到他们吃得如此简单的时候,心里可能会产生优越感,觉得与这位清洁工人相比,自己在能力、职位、收入、眼界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对这位清洁工人产生了傲慢心。那么如何来对治这种傲慢心呢?一方面这位白领可以想想同事或朋友中比自己能力还强、职位还高、收入还多、眼界还开阔的人,和他们详细比较一下,就知道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有很多,自己的慢心马上就能够消除了。

  另外,如果对这位清洁工人进行一番观察,就会改变自己对他的态度。首先他没有抱怨工资低、工作任务重,这说明他很勤勉、能吃苦。如果去了解一下这些清洁工人的背景,他们基本都是从农村里出来的打工者,因为知识、能力、年龄等的局限,所以在城里只能住最差的房,吃最差的食物,做最累的活。但是他们用这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要赡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以及供孩子读书。因此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对子女的慈爱,对家庭的责任感,是非常让人敬佩的。这是他们的优点,当发现他们这些优点后,就会觉得他们很悦意可爱,即使自己其他方面比这些清洁工人要强,也不会对他们生起傲慢了。

  又比如,一位居士非常精进,每天早上五点就起来做功课,当他看到周围其他居士起床都比较晚的时候,心里就生起了傲慢。那么这种傲慢,一方面可以和寺院里的出家僧人相比,汉地的出家僧人,一般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上殿了,因此自己五点起来,也不算早。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周围居士们身上的优点。比如尽管他们早上可能起来得晚,但是在信心、慈悲心、人品、为人处世、闻慧、思慧、修慧等等方面,各人有各人的专长,仔细观察的话,都有值得自己学习、模仿的地方。

  还有,如果一位出家人持戒精严,而且博学多闻,具有良好的辩才等等,这些都是功德,在弘法利生的时候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是即使是通达了三藏十二部的人,也没有生起傲慢的一点点理由。如果因为学佛的功德而生起了我慢,造下了恶业,那么这个人实在太没有福报了,这就像有人发了一笔财后,用这笔财富去买毒品来吸一样。

  这一品是以国王为例来进行引导的,但是这个我慢,不仅仅国王才会产生。我慢是根本烦恼,所以只要是凡夫,都会有我慢。凡夫心中一直执著一个虚妄的我,这本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以此而产生的我慢,则是更大的一个错误。有我慢的人,对三宝的信心也不会真正生起,更不会想到要去对治我执,所以是属于连佛也度化不了的人。

  在运用“当观他有势”的时候,除了观察世间上有势的人外,作为佛弟子,还应该观察势力远远大于自己的出世间圣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陀、上师等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这些圣者的功德,是清净的、宏大的,凡夫在自己眼里即使已经很了不起的功德,如果拿去和他们相比,也是又不清净,又很渺小的,是根本拿不出手的。

  在此之外,大家还可以结合前三品的修行教言进行对治。比如,从无常的角度,知道自己受死主的控制,明白“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的处境,那么在如此巨大的恐惧面前,就不会为自己那些根本无法与死主对抗的微小功德去傲慢了。或者,从苦的角度,明白“人苦从身生,安乐由他起,身是众苦器,汝何重此身”,知道在有漏业报身没有脱离之前,感受到的都将是苦,而没有真正的乐,自己的那些功德,在自己没有出离轮回前,也无非是苦因和苦果而已。或者,从不净的角度,明白“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知道这些功德,并不应成为世间凡夫耽著的对象。在这样的正见摄持下,即便自己功德再大,也不会生起我慢了。

  因此,想要饶益众生的人,应该断除我慢,保持低调,对一切众生,都要像对上师和君主一样恭敬,而不应该轻视。按这样实行,将成为一切都圆满的法器,从而进入让众生欢喜、满足、得度的正道当中。所以这第四品对于初学者的修行,也是非常殊胜的教授。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我们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这时分别心、嫉妒心就产生了,由分别和嫉妒产生的强烈嗔恨,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所以说痛苦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珍惜得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