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


2014/9/4    热度:474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三十)

 

  己三、明有无如是善巧之功过分二:一、明离如是善巧之过患;二、明具如是善巧之胜利。

  庚一、明离如是善巧之过患

  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

  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颂文直解

  如是在菩萨的所化行境中,如果某些众生明明可以被度化,但是因为菩萨没有以善巧方便去策励,这些众生造下恶业,堕入到恶趣之中,这位菩萨,就会受到其他具有善巧方便,又有智慧的菩萨的呵斥。

  释义

  在菩萨行境范围内的众生,是已经和菩萨具有法缘,能够受他教化的众生。对于这些有缘的众生,菩萨理应慈悲地去策励他们。所谓策励,就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根机、意乐,进行善巧的鞭策和鼓励,或者给他们宣说相应的正法,帮助他们消除四颠倒见,树立起因果等正见,将时间和精力用到闻思修行上去。如果菩萨因为忘失了菩提心,以及懈怠等的原因,不去善巧教化,那么这些众生在烦恼习气的控制下,会不断地造恶业,而堕入恶趣。

  在一般人看来,众生堕入恶趣,那是他们自作自受,偿还业债而已,菩萨怎么会因此而受到呵斥呢?这个原因是,因为菩萨发起了菩提心,已经承诺说直至轮回穷尽之前,都不会舍弃众生。而现在对那些已经具有缘分,可以度化的人,菩萨却忘失了菩提心,或者心生懈怠,没有去精进、善巧地说法,帮助他们走上解脱道。这在那些具足菩提心、又具有善巧方便、一直在精进度化众生的菩萨看来,就是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是菩萨的失职,所以会受到这些智者菩萨们的呵斥。

  这就是离开了善巧的第一个过患。下面圣天菩萨来阐明第二个过患,即如果离开了以大悲为根本的善巧方便,就不可能进入布施等六波罗蜜多的修行。

  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

  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颂文直解

  一个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不愿意赞叹对受苦有情的悲愍,那他怎么可能在将来,以悲愍心去施舍像乞丐等的没有依怙的众生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样他就无法趣入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多。

  释义

  一个人所做事情的性质,是由他的发心,或者说等起来决定的,而不是由这件事情的形相决定的。菩萨行持六度万行的前导,或者说善巧的根本,是大悲的发心。假如说菩萨不认同大悲心,不赞叹大悲心,对具有苦及苦因的众生不生悲愍,对其他菩萨悲愍众生的善行不作随喜,那么他怎么可能会将自己辛苦积累的财产布施给众生,甚至将自己的血肉布施给众生呢?所以没有大悲心的话,是根本不可能修持布施波罗蜜多等的六波罗蜜多的。而不修持六波罗蜜多,则是根本不可能成佛的。

  圣天菩萨在上面指出了缺少善巧方便的过患,接下来从正面阐明具有善巧方便的殊胜利益。

  庚二、明具如是善巧之胜利分三:一、具善巧所依身之大义;二、以彼所依行持难行之差别;三、正说具善巧之胜利。

  辛一、具善巧所依身之大义

  一位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他的人身会具有什么样的大义呢?下面圣天菩萨说:

  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

  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难词释义

  间住:中间安住,即既不嗔恨,也不随喜赞叹,安住于漠不关心的中间状态。

  颂文直解

  菩萨以大悲为方便,为了利益众生,使众生成就佛果,乃至世间存在之间,他们都有安住于世间的勇气。如果有人对这样具有善巧的菩萨漠不关心,不去恭敬赞叹,不去承事,这尚且有巨大损失的话,那更何况对菩萨真心生起嗔恨呢?那将遭受最最大的损失。因此,不但不应该嗔恨菩萨,就连漠然不顾也都应该放弃,而应当以恭敬心前去亲近。

  释义

  菩萨的目的是度化众生,即为众生谋求现前的轮回安乐和究竟的涅槃安乐;度化的时间是尽轮回际,即只要有众生还在轮回流转,他们就不会停止度化;并且菩萨还具有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这样的菩萨,他的所依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福德藏。如果有人能随喜并且效仿菩萨的话,就能迅速积累资粮,所以是非常珍贵难得的。

  在这个偈颂里,圣天菩萨通过他人对菩萨的漠视和嗔恨将遭受的损害,把这种珍贵难得非常形象地显示出来了。

  如果有人对菩萨的功德视而不见,既不去协助和承事,也不作随喜赞叹,那就会白白失去这个积累资粮的绝好机会,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前面有热气腾腾的馒头,他却没想到去吃一样,是非常可惜的。而如果仅以冷漠旁观菩萨的善行,都会产生如此大的损失,那么对菩萨生起嗔恨心的话,就更会遭受严重的恶报了。这样的人,不但今世不会顺顺利利度过,来世更加会堕入到三恶趣之中,在无量劫当中都遭受难忍的痛苦,这是一切损失中最最大的损失了。

  通过这样的比较,大家就明白了一个具有善巧的菩萨,他的所依身也成了特殊的所依身,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功德藏,是众生的福德良田,具有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大义。所以应该对菩萨生起信心,应该随喜赞叹,应该前去亲近,并且努力去护持菩萨度化众生的善行。

  辛二、以彼所依行持难行之差别

  那么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什么样的行持是最特别难行的呢?下面圣天菩萨就来讲解这个问题。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

  颂文直解

  具足福德和智慧资粮之力的菩萨,获得了忍,并具足了在一切生中都永不退转的五种神通,这样的菩萨,在不清净的恶劣刹中,显现为禽类和兽类等低劣之身,来成熟有情,种下菩提的善根,这是最为难行的。

  释义

  菩萨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成就了忍,和五种不退转的神通等种种的功德。他们能安住在清净刹土对三宝作种种的供养和承事,但是这并不是他们最难行之处。菩萨最难行的,就是隐藏起自己不可思议的功德,而在地狱、饿鬼、旁生等恶道中显现为罪业深重的的低劣之身,和他们吃一样的东西,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甚至显现上也受一样的苦报。这样和恶道众生和光同尘,打成一片之后,再以他们能通晓的语言和行为,来逐渐引导他们、加持他们,善巧地成熟他们的菩提善根。

  圣勇菩萨在《菩萨本生鬘论》中,记载了一个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的公案,就是这种极为难行的善巧菩萨行。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往昔行菩萨道时,曾作兔王,“虽受斯报而能人语,纯诚质直未尝虚谬,积集智慧熏修慈悲,不生一念杀害之心。于彼无量百千兔中,禀性调柔居其上首,为彼徒属讲宣经法。”

  当时有一外道婆罗门,也在山上修行,一天偶尔听到了兔王在为群兔讲经,听了后身心泰然,离诸热恼。这位婆罗门大为惊叹,于是前去请求归依。兔王回答说:“大婆罗门!我今所说解脱之法,能尽苦际,称汝机者,但当发问无所吝惜。我已久除悭贪之垢,为利有情乐住生死,化彼同类受是兔身。”婆罗门“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并请求能长久依止。

  不久,因为久旱不雨,婆罗门十来天都没有进食,于是不得不前去告别,准备外出。兔王挽留了一天,并让群兔准备好干柴,准备次日早上供养晨餐。婆罗门心想,兔王是找到了死亡的鹿,还是野兽的残余肢体?为什么心里这么欢喜,要请我用餐呢?

  这天晚上,兔王整夜为群兔宣说佛法。天亮之后,他们来到了堆积干柴的地方。用火点燃后,兔王说:“大仙!我先所请欲陈微供,今已具办愿强食之。所以者何?智者集财,积而能施,受者怜愍,要必受用。我今贫乏施力为难,唯愿仁者决定纳受,我欲令他获安隐乐,自舍己身无所贪惜,共诸众生证无上觉。”说完之后,就跳进火中,以自己的身肉供养婆罗门。婆罗门马上营救,虽然从火中抢了出来,但是兔王不坚实的肉身已经陨殁。婆罗门深受震撼和加持,引发了极深的信心和悲心,发誓生生世世永作弟子,并且头面作礼后,也跳入了烈火之中。这位兔王,就是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这位仙人,就是弥勒菩萨的前世。

  菩萨就有这样的伟大,完全牺牲自己,以大悲心救度众生,不管是暂时还是究竟的安乐,他都在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直接、间接地让众生得到,并且最后让众生究竟成佛的断证功德都能得到。

  那么菩萨的这种善巧方便所产生的利益究竟有多大呢?下面圣天菩萨对此来作回答。

  辛三、正说具善巧之胜利

  方便诸时中,久远所集福,

  如来说彼量,尚非遍智境。

  颂文直解

  菩萨在一切时中,都不停地行持如是的善巧方便,以此在久远的百千劫当中所积聚起来的福德,如来说已经超出了遍智能衡量的范围。

  释义

  就像在家众生的轮回是无边的一样,菩提萨埵的善根也是无法估量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菩萨具有大悲心,并且利益的时间无量,利益的方便无量,以及利益的有情无量的缘故。

  有人想,毕竟佛是遍智,为什么还不知道菩萨的福德呢?要知道这是因为菩萨的福德,本来就是无穷大,大到没有办法去衡量。佛正因为是遍智,所以才能如实地告诉众生,菩萨的福德是无法衡量的,是不可思议的。

  如果大家自己心里生起了一刹那的大悲心,行持利他行,那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福德也是很大的。如果是以自私自利的发心,那么不仅仅是这一生,即使生生世世的福德累积起来,也压根无法与菩萨以真正的大悲心和利他心摄持所产生的一刹那的功德。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自性,众生的佛性为什么不见了?禁不起社会上种种邪恶的诱惑,无始来的烦恼习气现前,所以佛性不见了,就这么回事情。?佛性不见了,是不是真的不见?不是。佛跟我们说,是我们有障碍把它障住了。什么东西障碍了?烦恼习气障碍了。如何恢复?如理如法地修行。?这个如理如法,我们再说得明白一点,是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的教诲去做,这个“去做”就是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