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一讲


2014/9/4    热度:2907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一讲

 

  天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 译

  蕅益沙门智旭 解

  智圆法师 讲述

  此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第一中略录名数,而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者。盖小乘立七十五法,但明补特伽罗无我,犹妄计有心外实法。今大乘明此百法,皆不离识,不惟实我本空,亦复实法非有。若于一一法中照达二空,则一一皆为大乘证理之门也。

  这部论是简略地记录《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的名数,而取名为“大乘百法明门”。

  这里要知道百法是指哪些法?明门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宣说这一百法?我们要从中得到什么认识?简单地说,这是因为小乘的教法里安立了七十五个法,让我们只明白了补特伽罗无我,此外无边的所知法,我们还妄计它为实有,或者说还虚妄地计执心外有很多很多的实法,现在开始从小乘进入大乘,就像学完小学再深造中学、大学的课程那样,这时就扩大为一百个法,而且要透过一百个法生起更深、更广的认识万法的智慧。所谓的更深有两个内涵:一是明了万法唯识,二是明了万法无我。

  所以这里蕅益大师说:现在大乘教法是要明了这一百个法都不是离识另有存在,所以万法唯是识,识外无法;由万法唯识,就会明白,不但没有实有的补特伽罗,也没有实有的法。如果能在百法中的每一法上都了达人、法二空,那么每一法就都成了大乘悟入法性的门径,因此叫做“明门”。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借圣言以征起也。法名轨持,我名主宰。今既言一切法无我,须遍于一切法中通达二无我义也。

  首先,天亲菩萨依据佛的圣言作为本论的发起。意思是说,佛在经中处处说到“一切法无我”,现在要问:这个“一切法”到底是指哪些法?“无我”又是怎么回事?这样就引出了本论的阐述。现在既然佛说“一切法无我”,那就必须普遍在一切法上都通达二无我,也就是要在百法上通达二无我,因为百法是一切法的归纳。

  如何通达呢?这又要分成两步来趣入:

  第一步、要了解这一百个法的体性和作用,最终认识到这一百个法都不离开自己的识,每一个都能在自己心上找到这样的体性和作用,由此会彻底明白,确实离开自己的心识没有一法可得。

  第二步、再观察百法中每一个法实际都没有自性可得,从得不到补特伽罗的自性,会明了“人无我”;从得不到法的自性,会明了“法无我”。

  下面解释“一切法”中的“法”是什么涵义?一切法上无我,所无的“我”又是指什么?

  “法名轨持”,就是指一个法持有它自己特定的体相,与其它法不同。就是固定地持那种相,不会错乱。就像现在我们心前显现的万事万物,花是花,人是人,水是水,火是火……每个法都持着它自己的体相,而不会紊乱。

  “我名主宰”,主宰就是自己有掌控的权力,或者能独立自主的意思。平常我们讲的“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就是“主宰”的意思,就是我想让它怎么样,它就要怎么样,完全能独立自主。而讲到“无我”,就是指任何法都是由因缘在支配它,它自己是一点支配权也没有的。

  比如问:当我走到镜子前时,就现起了我的影像,这个影像它有主宰性吗?我的身体一走开,它就当下消失,它哪里能独立存在呢?或者我的身体不动,这个影像它能自己动吗?凭它自己是一点也动不了的。现在我不断地动,它能保持不动吗?一定是我怎么动,它就怎么现,就只是依因缘而起,根本不是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法。所以影像自己是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成立不了,就只是因缘幻出了这样一个虚相而已,绝不是它自己独立存在。

  就像这样,无论哪一种色法或心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幻出一个虚相,绝不是万法自身有什么主宰性或者自性,所以完全跟上面的镜中影像一样,而我们凡夫却认为实实在在有一个个的人和法,这是最大的愚痴。

  现在关键是把自己的见识打开,要普遍在一切法上认识到每一个都是依他而起、依他而立,所以每一个都本来没有自性、没有主宰性。这样就会清楚地认识到:世俗当中,一个个的法其实只是一个虚相而已;真实中,这一个个的法了不可得。这样会生起一切法无我的定解。如果不是按这样抉择,就难以认识到一切法无我,也就没办法一切放下,没办法彻底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因为你的心里还有挂碍。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

  本来弥勒菩萨宣说了八万四千法,但考虑到人类无法受持,所以减到了六百六十个法,因此而出现了《瑜伽师地论》。而对浊世根机钝劣的众生来说,六百六十个法还是很难受持,所以天亲菩萨又减到一百个法。这里再把这一百个法归成了五类:一是心法,指的是八识心王;二是心所有法,指的是51种心所法;三是色法,有11种;四是心不相应行法,有24种;五是无为法,有6种。

  法既称为一切,则何所不摄。设欲广说,穷劫莫尽。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为略。略虽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间假实色心主伴,罄无不尽。

  这是在解释“略”字的意思。“略”是作简要地归纳,而不是缺少。归纳的效果是简明扼要,能很快把握住一切法的总纲。

  蕅益大师说:既然说到“一切法”,那就包含了所有一切。如果要一一广说,即使说亿万劫也说不完。现在以五位百法统收一切法,所以叫做“略”。虽然略说只有五位,其实已经涵盖了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以及假法、实法、色法、心法、主要的法和伴侣的法,没有不收尽的。

  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为诸法;第五无为,收世出世无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实,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

  那么为什么说以五位就收尽了一切法呢?因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和不相应行法这四位,已经收尽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法;第五无为法,收尽了世间和出世间的无为法性。而且前四种法里,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在世俗当中无欺有这种显现,叫做真实;第四不相应行法,仅仅是分别意识做的假立,也就是针对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的分位而做假立,所以包括一切实法、假法。再者,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当中,前两种是心法,第三种是色法,所以包括一切心法、色法;再说前两者中,以心王为主要,心所是它的眷属或伴侣,所以包括了一切主要的法和助伴的法。

  有主必有伴,伴不离主。有心必有色,色不离心。有实必有假,假不离实。有有为必有无为,无为亦岂离有为而别有自性哉?

  意思就是这五位已经包括了一切法,如果有所缺少,就不周全。也就是说,有心王为主,就一定有它的伴侣——心所。而有心王和心所,就一定有它们所现起的色法影相。有心王、心所和色法这样三种显现,也一定有针对这些显现而假立的分位差别,比如有生、有住、有异、有灭、有无想位、灭尽定位等的安立,有东、南、西、北等各方位的安立,有过去、现在、未来等各时间分位的安立。而且有有为就必然有无为,无为是相对有为而安立,哪有离开有为法之外,单独有一种无为法的自性呢?

  于此五位百法,求所谓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补特伽罗无我。求所谓轨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无我也。

  (这里“轨解任持”,就是“轨范可生物解,任持不舍自相”的意思。“轨”就像固定的轨道,“范”就是一定的范围。这是说,看起来万法都有它固定的体性,都住在自己的范畴里而不会越出,以此就能生起对它的了解。比如桃红柳绿、山高水长、张肥李瘦、古今十方,各有它自己决定的相状,也因此我们能一一地辨别了解。“任持”就是指万法恒时持着自己的体相而不舍弃。)

  接下来,就是在这五位百法上推求有没有主宰性或自性。首先是在五位百法里,寻找有没有有情、命者或者受者、作者等,结果会发现这些人我是根本没有的,这叫做“补特伽罗无我”。

  接着再观察一切法是不是像显现的那样任持着它自己的体性?比如识前显现的一张桌子,真实中是不是这样子存在?或者识前显现的长、短、正方形、圆形等,是不是真实中有这种形状存在?或者所谓的十个、百个等数量,所谓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是不是真实中有这种存在?虽然看起来心前各个法都有它自己的相状,但这只是不作观察,按照妄识的显现而承许。真正以理观察,这些法都是依他而起,而不是自己独立存在,所以都无自性。

  最初你听到“无自性”时会觉得难以理解,不知道“无自性”到底在说什么?这样不开窍,是因为你没好好观察过种种色法和心法是怎么产生的?没有看到一切法都是依他而起、依他而假立,就会一直契入不了“无自性”。

  其实,幻化八喻都是指示这一点。比如河水和月亮和合,当下现起了水月,这个水月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的,而是随着空幻的因和缘一和合,就现出了假相,这样一种假相哪是有自性的法呢?其它色法、声音等也都是这样。比如现在放电影,在放映机上没有电影,在幕布上没有电影,在每一束光线里也没有电影,而很多束的光线投过去和幕布一和合,就会现起电影的影像。这个影像只是一种因缘和合而幻出的假相,哪里是有主宰性的法呢?或者划一根火柴也是这样:在火柴盒的磷片上没有火,在火柴头上没有火,在手的动作上也没有火,但是火柴头和磷片一摩擦,就立即幻现出火来,这火也是假相,并不是有主宰性的法。

  总之,无论是有情的根身或根身所依止的器界,或内在种种的心王、心所,都是依他而幻起,都无自性,这叫做“法无我”。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有人问:为什么首先讲心王、再讲心所、再讲色法、再讲不相应行、最后讲无为法呢?

  答:按照这种次第宣说的原因是:心王是一切法中最殊胜或者最主要的缘故,所以在首位宣说。心所是跟心王相应而起的缘故,所以在第二位宣说。色法是心王和心所这二者所现影像的缘故,所以在第三位宣说。不相应行法是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的分位差别的缘故,所以在第四位宣说。无为法是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这四者所显示的缘故,所以在第五位宣说。

  此申明百法列为五位之次第,即显离心别无自性,故一切惟心而无实我实法也。

  这样说明百法排成五位的次第,是总的显示了万法并没有离心以外的什么自性。所以说一切法唯是心,而没有离心独立存在的实我和实法。

  这就说出了把百法列为五位的用意是为显示万法唯心。也就是说,按照五位的道理观察百法,会得到很肯定的一种认识,就是离开心再没有别的法。因为已经看到,第一种法就是八种识的心王,第二种法就是跟心王相应的一系列的心所,第三种法是心王和心所这两者所现的色法影相,第四种法只是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的分位差别,第五种法是这四者所显示。这里就会明白一切唯心,没有心之外的法。

  没有学百法之前,认为世界上有千差万别的法都在心外存在,而学了百法,会从原来认为“心只是一点点,心外有无数的法”这样一种邪见,变成一切法只是我的心,心外再没有什么法。如果知道了一切唯心,在认识上就有根本的转变。原来自己心里是把“心”看成一滴水,而心外无数的法看成像大海一样。现在认识到了万法唯心,成了心是一个大海,万法都在心中。然后,一切都是心的幻变、心的假立,就不以为这一切法有什么自性了!

  心法,于一切法中最胜,由其能为主故,此能统一切法也。

  这就是说,在一切法里以心王最殊胜、最第一。由于这些心王它能做主人的缘故,所以说它能统领一切法。

  所以佛法是以心为主,不是唯物论者以物为主,那是在根本上颠倒了,因为物质只是心的影相,怎么能以心的影相为主要、为中心呢?如果以物质为中心,然后去崇尚它、看重它,人类的心就全部跑到物欲上去了。人都认为物质看得着、摸得着,而且享受五欲就是乐受,所以就以为享受物欲,才是最现实的,这就是导致人类迅速物化的原因。由于本末倒置,人类心中的物欲急剧膨胀,内心就变成了一片荒漠。

  心所有法,即与此心相应,故不离心也。

  心所有法就是和心王相应而起的种种心理活动和作用,因此心所法也不是离开心而有独立存在。

  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故不离心及心所也。

  那么山河大地等的色法又是什么性质呢?答:这一切只是心王和心所这二者所现的影相,所以不是离开心王和心所,有色法独立存在。

  这里要知道色法和心王、心所的关系:心王和心所是现起山河大地等色法的作者。它们就像放映机,投出各种色、声、香、味等的影像,色法就是心王和心所投出的影相,当然不是脱离心和心所而独立存在。

  不相应行,即是依于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别而假立,故不离心、心所、色也。

  “不相应行”是依于心王、心所、色法这三者的分位差别而假立的,所以也不是离开心王、心所、色法而单独存在。

  比如我们今生心识的相续有从生到死之间的一段流程,对这段流程可以假立各种分位,或者更广大地说,这个心识之流是从无始以来流转下来的,对于这个流程安立无量生的各种分位,像这样不相应行法只是依心识的分位差别而假立,并不是在心识之外,另有什么不相应行法。

  无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四有为法所显示故,亦与四有为法不一不异也。

  无为法就是以上心王、心所、色法、不相应行法这四种有为法所显示,所以跟这四种有为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

  有人提问:既然心性离过绝非,不会住在任何固定的相上,这样连“一”都不可得,怎么说有“八”呢?

  意思是说,心的实相或体性是没有相的,你找不到它的住处,也就找不到“一”,连“一”都没有,怎么会有“八”呢?

  回答:虽然从体或从实相上讲,心性离一切相,连“一”都没有,更不会有“八”,但从由体而显的相状和作用来看,确实是无量无数。现在以有情份上最显著的相状和作用而简略地宣说八种。其实这个心上的相状和作用,广说有无量无边。

  这样有人会问:这心上最显著的八种相状和作用具体是指哪些呢?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先说前六识,我们要在自己心上去体认有这六种识。就是依于眼根而能明了地识别青、黄、赤、白等的颜色,长、短、方、圆等的形状,这一种了别的心就叫“眼识”。那么我们心上是可以找到这种识的体相和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眼根正常,也不是睡着了,而且有光明、空间等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心有一种明了识别万物颜色和形状的作用,比如现在我们看屋子里的东西,无论看什么都清清楚楚的,对于物体的颜色、形状一目了然,这种心就叫眼识。

  其次会发现我们还有耳识。比如有说话的声音、汽车喇叭的声音等,我们会有对这些声音明了识别的心,这一种了别的心就叫耳识。

  第三会发现我们还有鼻识,就是如果有香、臭、焦、霉等的气味,当时有明了的识别,这一种了别的心就是鼻识。还有舌识,比如我们吃饭,对饭菜的酸、甜、苦、辣等味道,会有明了的识别,这一种了别的心就叫舌识。

  还有一种叫身识,比如冷时感觉冷,热时感觉热,接触粗糙的东西感觉很粗糙,接触柔软的东西感觉很柔软,或者痛时知道痛,痒时感觉痒。像这样对于种种触尘能明了识别的心,就叫身识。

  还有一种意识,它的认识范围就宽广多了,它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境相,都能去分别它的影子。意思就是:第六意识不是亲自缘到这个境,而是在前五识取了五种境相之后,第六识对于它了别,而且它能对五尘落下的影子再作分别,比如坐着打妄想、回忆等等;再说,第六识不光是对现在的境作分别,对过去和未来的法也都能作分别,无论对什么事,它都能分别,有无穷的分别空间。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都知道,临命终时那一刹那,往往习气作主,自己作不了主。随强,哪个习气强,跟着哪个习气走。念佛人有个好处,就是临命终时佛来迎接,有这个胜缘。可是,如果你习气太重了,佛菩萨虽然来了,你还有留恋,你还有牵挂,你舍不得走,那佛菩萨不会在那里等你。习气要平时渐渐地淡,渐渐地去断。习气,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嗜好。这个嗜好、兴趣要转移,要把它转到佛法里面来,要把它转到净土上来。我喜欢听音乐,把这个嗜好转到听佛号。听音乐那是世间六道轮回的事,出不了轮回;听阿弥陀佛佛号,可以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喜欢画画的,画佛像,画西方净土的变相图。总而言之,就是这个心,念念都在西方,培养这种嗜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