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二讲


2014/9/4    热度:1381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二讲

 

  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比如,眼根是以眼中的一分净色为体性,就像净醍醐,有这个根才能生眼识,这个根损坏了,就会失明。像这样前五识所依的五种根都是净色。而第六识所依的意根则是心法。

  第七末那识叫做“意”,它是生起第六识的所依,称为意根。由于第六识是依于第七意而起的识,所以叫“意识”,就像眼识依于眼根生起,所以叫做“眼识”。

  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

  这个能生第六意识的所依或意根是从无始以来,内缘第八识的见分虚妄地执为实我、实法,所以叫做“末那识”。末那翻为“意”,原因是:它以恒审思量为性相。

  “恒”是恒常,“审”是审察。思量的意义,八个识都有。加上“恒审”两字是为了区别。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是审而非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只有第七识是亦恒亦审的思量。

  然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

  但前六种识都是时起时灭,好像河水有风时水波就兴起,没风时水就平静,不是一切时都起波。这是指眼识等的前六识并不是一切时都生起,比如看电影,当时眼识在了别影像,耳识在了别声音,第六识在分别,时过境迁,这些识都不复存在了;舌识也是吃饭时才现起,不吃饭就不现行。而第七末那识,是从无始以来不断地执著我、法,就像河水不断地迁流。水波只是随风暂时兴起,而水流却是恒时相续。阿赖耶识比喻为水。

  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

  梵语阿赖耶,翻成藏。有三个意思:一、能藏,二、所藏,三、执藏。

  “能藏”,好比一个宝库,里面能储藏金、银、琉璃、玛瑙等各种各样的宝物。这是指阿赖耶识里含藏一切能现起心王、心所、器界、根身等万法的种子。换句话说,凡是后来现行出来的法,都在阿赖耶识里有能变现它的种子或功能,否则就不能现起。这些种子藏在哪里呢?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以它含藏一切种子的缘故,也称为“八识田”)。

  “所藏”,好比宝库里的金、银、琉璃、玛瑙等。就含藏的内容来说,所藏的是一切法的种子。

  “执藏”,就是第八识被第七识所执,就是第七识一直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好比看守仓库的门卫。

  以下解释必须建立阿赖耶识的原因。

  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

  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会解释不通,这个根身由谁来执受呢?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等来执受吗?当然不是。自从我们入胎,直到现在为止,身心日夜不断的生理运动是由谁在支配呢?我们没有去管这个头发,头发是自己生的。我们没有去管体内怎么消化、排泄,怎么生白血球、红血球,乃至无量无数的生化反应。难道这一切是无因无缘自己出来的吗?当然不是,不然就有无因而生的过失。那么,这又是由谁来执受呢?并不是第六意识在支配它。其实就是阿赖耶识,它有执受这一切的功能,以阿赖耶缘起,毫无紊乱地依循着次第而运行。否则就会想不通,如果在说到三界唯识时,只承许前六识的话,这样只以第六意识能不能停止身体上的一切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的运行呢?没有修道的因缘,这是不会无因停止的。

  其次要问:器世界是由谁变现的?这外面就是有长江黄河,有三山五岳,有大洲大洋,有草原森林等等。别人会问:器界的山河大地等显现是由谁变现的?不建立阿赖耶识,就没办法解释。其实,器世界显现并不是什么心外的造物主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自然生的,而都是由阿赖耶识中的器界种子成熟时变现出来的。

  再说我们造业后,善业、恶业等一旦造完,业就灭掉了。但业会留下种子,第二刹那熏习的种子藏在哪里呢?这个种子要一直相续才对,不然如果种子断灭了,后面怎么会丝毫不爽地感果呢?所以要解释这个善、恶等业的种子是由谁摄受的,这也非建立阿赖耶识不可。

  再下来,比如人在极度疲劳而入了酣睡的时候,一点没有梦。这样在酣睡位时前六识都不生起,不但是眼耳等的前五识,连第六识也不生起。这样如果只承许六识的话,在酣睡位没有六识,应当成了死人。但无梦无想时并不是死人,这证明酣睡时一定有第八识和第七识微细我执在运转。

  以下反面论证阿赖耶识是无自性的空性:

  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这是认定阿赖耶识并没有实有的自性,决不是实我实法。假如阿赖耶识是实我实法的话,就应当永远不变。所谓的有自性,是指不依仗其他法而自己成立,这样就应当永远保持不变。因缘所生的法,是有因缘才有“他”,没因缘就没有“他”,所以并没有独立的自性。而本自成立的法,不依赖他,所以没有“缘散而灭”这回事,所以应当恒时存在。

  观察下来,阿赖耶识是相似相续、非常非断(“相似相续”就是同类相续的意思。这个词组造得很好,能一下子体会到非常非断。也就是说,前后只是相似,所以不是常;前后辗转相续,所以不是断)。这里看到前前后后就只是一个因果之流,说到底就只是阿赖耶识的因位和果位,再没有别的什么。对于第八识的一个相续,从因位熏种子,叫做“一切种识”,从果位现起根身器界,叫做“异熟识”。一切种识、异熟识、阿赖耶识,是针对第八识的因位、果位和体性而安立的三个名称。

  这样,阿赖耶识从果上说,是过去世的引业所招,由于果位识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不常住。前世造了那样的业,今生才产生持有这种根身器界的异熟识;没造那样的业,就不会现起。这样果位识是随因缘而转,缘散即灭,哪里能无条件住到第二刹那呢?任何因缘所生的法,都只显现一个刹那,绝不可能因缘灭了,还自己呆到第二刹那。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一是说话的声音,二是电影。

  比如现在我说“阿、阿、阿”,这个声音不是自己成立的,它是我的意念和发音器官等因缘和合,才出现了这个声音。传出的每个声音能够无条件安住到第二刹那吗?首先,我用意念、发音器官一运转,说出了第一个“阿”字,能生的因缘是意念、口舌的运转等,这些因缘是只显现一下就没有了,而所生的这个“阿”的声音也是只显现一下就没有了。不可能能生第一个“阿”的因缘已经灭了,还继续显现同样的“阿”。这样会认识到因缘所生的“阿”是刹那灭的体性。

  再讲银幕上的影像也非常明显。要看到,放映机的光线在不断地变化,一刹那的因缘和合,就只幻出一刹那的假相,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从这里看出,影相本来没有自己。如果有它自己,就应当过后还呆在银幕那里,实际上第二刹那就无影无踪,正显现的当时,在显现处也得不到它的存在。所以,由因缘幻出来的相其实是没有的,也因此称它为“虚相”。

  按照这样类推,第八识也是由先前的引业引出来的,既然是由宿业所招,缘散即灭,就不会无因无缘还显现同样的相。所以阿赖耶识是有为法,是刹那灭的体性。

  再说,因位造了善业,种子就熏在八识田里,逐渐到了成熟位,天界的果报就现出来了,像天人光耀的身体、特别高级的受用、天界的宫殿、园林等都显现为心中的境相。这一切根身器界的相显现在心里时,就好像做梦的习气一旦成熟,就会在梦心中显现各种境界那样,因位熏习的种子到它成熟的时候,就会变现各种根身器界的假相。如果生了很大的嗔心,种了地狱的种子,在感果时就会顿时现起地狱极其恐怖、惨烈的果相。

  这样我们就看到,是由识不断地起现行,而不断地在识田里熏种子,种子成熟又生起现行,以现行又熏习种子。由这样辗转不断,就形成了因果相续,而导致长劫轮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形态,所有的因果法全是无自性的。

  懂得阿赖耶缘起,再学十二缘起支就会十分清楚。在无明造业的第二刹那,就在识田里熏了种子(或熏成了因位识)。如果以爱、取滋润而成为有支,就会使种子成熟而转成果位识。然后以这个异熟识的力量牵引着心投入父母精血中,就成了名色。之后一个个阶段的运行,都是以阿赖耶识里种子的力量在推动着整个进程。

  所以,只要八识的因果相续没有中断,就会不断地变异、显现。这里面的任何一幕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什么实有的自性。就像我们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转换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形态,过着一段又一段的生活,这只是不断地在放电影而已,放出来的全部是假的。

  由于八识田中所熏的各类种子的功能力量,有一生又一生的变异。比如在今生变现了庄严的相貌,来世又变得很丑陋,再来世又转成了天人,之后又堕落成贫贱的乞丐。总之,在六道里不断地上下轮转,完全是以识为作者。是由识的力量,而变起根身器界无量的现相。

  整个过程就只是阿赖耶识在上演着一幕幕的戏剧,而所演的每一幕都是假的。就好比做梦,因位时只是心串习了种种习气,而以习气成熟,就会在果位的梦中变现种种虚妄的显现。就像一个人最初心里对着虚假的财富,不断地生起贪求、追逐的心理和行为,说到底只是他心上起的一个个的妄念。可是这样熏来熏去,最后真的会变现出饿鬼的世界,那个饿鬼世界也是假的。依此类推,三界无量无边的假相是由谁在变现呢?唯一是自己的妄想。这样由妄想变出来的果报,说到底也只是假相,绝没有一点真的。

  能够这样通达阿赖耶缘起的真相,就会明白世上没有一个实在的人和实在的法。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所有法,亦名心数。与心相应,如臣随王,如仆随主,故名心所也。此应甚多,今略明六位五十一者,举相用之最著者言耳。

  心所有法也叫心数(以此心法,其法数多,故曰心数)。它是跟心王相应的法,就好比君臣跟随着国王,仆人跟随着主人,所以叫做心所,就是心王所拥有的眷属。

  本来,心所有法非常多,这里只是简略地说明六位五十一种心所,这是举出相状和作用最显著的一些来说,而不是只有五十一种心所。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具四一切,名为遍行。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于三界九地[1],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与八识心王相应也。

  六位心所中的第一位,叫做遍行心所。总共有五个: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这五个心所都具有四个一切,所以叫做“遍行”。

  (一)遍行在一切善、恶、无计的体性中;

  (二)遍行在三界九地一切处;

  (三)遍行在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一切时;

  (四)普遍地和一切八识心王都相应。

  一作意者,警觉心种,令起现行,以为体性。引现起心,趣所缘境,以为业用。

  一、作意心所,是以警觉心里的种子而使得它现起为体性,之后引着心趣向所缘境是它的业用或者作用。

  比如战争中敌方的飞机已经临近某个城市的上空,这时候发出了防空警报,警报声一响,大家马上就警觉起来,然后纷纷往防空洞里逃。这就好比作意一生起的时候,就使得内心的种子现行起来,之后就引着心趣向所缘境。

  如果不作意,就成了视而无睹、听而无闻、食而不知其味,就是因为作意心所没有启动。只有作意,心才趣向所缘境。同样对着荧屏,起了作意,就开始引着心趣向荧屏上的影相,也才注意到了上面在演很多人、车或大街等的境相。假如心不在焉,上面显现什么,会一点不知道,就是因为作意心所没有启动。如果心已经作意了,心就往所缘境那边去缘,就开始注意了,上面演些什么就会知道。如果心不在焉,就不知道在演什么。

  二触者,于根境识三和之时,令心心所触境,以为体性。受想思等所依,以为业用。

  二、触心所,就是指当根、境、识三者和合时,使得心和心所触及到境界。以成为受、想、思等的所依为业用。

  比如说,眼前有电视、有我的眼根,又起了眼识,这三者和合的时候,就使得心在分别种种色法的影像,这样就叫做触。并不是一定要像手碰到桌子那样触到。

  比如问:你接触了这件事吗?这就是广义的说法。听到了也叫接触到了,看到了也叫接触到了。凡是根境识和合时,心取到了境相,就叫做触。

  触的作用是成为受、想、思等的所依。意思是说,我们没有接触哪有感受呢?哪有思想、行动等?首先要接触一下,才会有受、想、思等。所以以触为所依,就生起受,生起想和思等。比如手指一触到开水,马上生起苦受。没触到就没有受,一触到就有受,有了受就起“好烫!”的想。有了想,就有思——役使着心赶紧把手收回。

  三受者,领纳顺、违、非顺非违境相,以为体性。起于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之爱,以为业用。

  三、受心所,以领纳顺心的境、违心的境、非顺非违的境为体性,以起欲合的爱、欲离的爱、欲不合不离的爱为业用。

  这里要看到,由取三种境而分别生起三种受——苦受、乐受和舍受。具体指:当根境识和合时,领纳顺心的境,就生起乐受;领纳不顺心的境,又生起苦受;领纳非顺非违的中庸境,生起的是舍受(不苦不乐的受)。

  进一步以这三种受为因缘,会生起三种爱。

  在领纳合意的境时,心会立即生起想合上去的爱,会耽著在上面不愿离开,这种烦恼叫做“不离爱”。每一次只要境界合我们的心意,就会对我们有一种吸引力,然后我们的心会不由自主地合在境界里。就像狗最喜欢吃的美味是骨头,骨头一出现,它的眼光就盯着骨头不放,主人把骨头扔在面前,它就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吃。像这样就是起了想啃上骨头的爱,叫做“不离爱”。

  如果是一种非常不愿意接受的、与心意相违的境,这个境或者是某个讨厌的人,或者是某件不喜欢做的事,或者是某一种很恐怖的环境,当它一出现的时候,就会生起想避开的心,这一种心叫做“乖离爱”。比如如果跟自己有矛盾的一个人坐在那里,如果坐在他身边感觉非常难受,所以一看到他,就生起想避开他的心,这一种烦恼叫做“乖离爱”。如果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人,就很想凑在他旁边坐,这一种烦恼心叫做“不离爱”。

  又比如说,某一件事,你做了有成就感、有荣耀感,或者做起来特别舒服,很有乐趣,你就特别喜欢做,会主动请求“让我来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呢?就是因为你做这件事有乐受。如果换一件事,做起来很失败、很没面子,或者非常麻烦,要吃很多苦头,这样不合你的心愿,就特别不愿意做,会想方设法地推脱,或者干脆溜掉,这种烦恼叫做“乖离爱”。平常无论是穿的衣服、吃的东西、参加的活动、做某些事、交往某些人,只要一接触,就会有受产生,紧跟着就有内心欲合、欲离、欲不合不离的三种爱发起。像这样就是:由触而生受,由受再引起爱。而这个爱就是生死根本。

  第三、起不合不离的爱,就是心前出现境相的时候,心里不是想合上去,也不是想避开,而是一种不合、也不离的中间状态。这样就是起了第三种爱。

  刚才这一切都叫做爱。它是以受为所依而生起的。没有受,绝不会无缘无故地生爱。所谓的生爱都是品尝到了它的滋味,有乐受就不愿离开;有苦受就想远离;不苦不乐,就保持一种中间状态。这一切都是依于受而产生的。

  四想者,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

  四、想,就是对于境界取种种相。“想”字,是在“心”上有一个“相”字,就是心里取相的意思。比如我们心里常常取种种境相,就是想。想的作用是对于种种境相,施设种种名言,比如:这是善、那是恶,这是男、那是女,这是自方、那是敌方。从小父母教我们认字,首先画一个尖尖的山,再说这是“山”,我们就取这个山的相,而且对它施设“山”的名言,以后眼一见这种形象,口里就会说“这是山”。像这样,这个想的作用就是施设种种名言。

  五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五、思心所,思是以“使心造作”为体性。思的作用是对于善事、恶事或无记之事驱使着心发起行动。

  所以思心所是造业的根源,起了思心所就开始役使着心做出行动。比如小偷见到那边有金条,然后考虑怎么去偷。这样一起这个思心所,就役使着他的心去做偷盗的业。

  --------------------------------------------------------------------------------

  [1] 九地:一、五趣杂居地(即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六欲天)等有情杂居之所);二、离生喜乐地(为色界的初禅天);三、定生喜乐地(为色界第二禅天);四、离喜妙乐地(为色界第三禅天);五、舍念清净地(为色界的第四禅天);六、空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第一天);七、识无边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二天);八、无所有处地(为无色界的第三天);九、非想非非想处地(为无色界第四天——即有顶天)。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的修行不在庙里,不在深山,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我们要在修行中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拜佛、念佛,可是修了好多年,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