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三讲
2014/9/4   热度:860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三讲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所缘境事多分不同,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名为别境。 六位心所中的第二位,叫做“别境心所”。有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样五种。这五种心所所缘的境各自不同,都是缘一类特别的境而产生,比如缘所乐境而生欲,缘决定境而起胜解等等,所以叫做“别境”。 一欲者,于所乐境希求冀望,以为体性。精勤依此而生,以为业用。 一、欲心所,是指对所爱乐的境,心里希求、期望。作用是:依止欲心所,会发起精勤。所以常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就是指信、欲、勤这三者以前前引生后后。如果生起了信心,马上会起希求的欲,起了希求的欲,就会精勤地求取。 二胜解者,于决定非犹豫境,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不可以他缘引诱改转,而为业用。 二、胜解心所,是对于一类已经决定了的、非犹豫的境,以印可、任持而为体性。以不被其他因缘引诱而改转为作用。 胜解是中性的词,包括好和不好等的各种种类。平常说的胜解信是指对于佛法生了决定的解。胜解的境唯一是指一类已经决定了的、不再犹豫的境。心理的状态是印可、任持。“印”是决定的意思,就像已经盖了印,心里完全定了;“可”是认可;“任持”就是在心里牢固地执持,不会再被其他因缘夺走。 三念者,于过去曾习之境,令心明审记忆不忘,而为体性。定之所依,而为业用。 三、念心所,是对于过去曾经熏习过的境,使得心里对它明记不忘作为体性。它的作用是成为定的所依。 就是说,如果你对于曾经经历过或熏习过的境,能够很清楚地记忆,这一种心所就叫做“念”。如果心里忘记了,就叫“失念”。而禅定是依着念而生起的,心里能明记三摩地的教言不忘记,才能得到禅定,所以是得到禅定的所依。 四三摩地者,此翻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而为体性。智依此生,而为业用。 四、三摩地,此方翻为定,对于所观的境使心专注不散乱而为体性。作用是成为产生智慧的所依。 如果能使心专注于所观的境,而不散乱在其他境缘上,这一种心所叫做“三摩地”。有了三摩地,就能由定发慧。好比一盏油灯,如果被风吹动,灯光就摇曳晃动,而用灯罩罩住了灯,不被风吹动,灯光逐渐稳定下来,就很明亮。 五慧者,于所观境,简别抉择,而为体性。断疑而为业用。 五、慧心所,是对所观的境以心简别、抉择为体性。以断除疑惑为作用。 比如说,所观境是苦谛,心里对苦苦、坏苦、行苦各是什么体性,有一种简别和抉择;所观境是诸行无常,心里对于“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有一种简别和抉择,像这些都是慧心所。它的作用是断除疑惑。 反面也就知道,如果没有对所观的境简别、抉择的智慧,就难以断除疑惑。比如对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等,一开始要从各方面做抉择,之后才会断掉心里的疑惑。如果没有生起抉择的智慧,疑惑就始终存在,而难以生起定解。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六位心所中的第三位,叫做善心所。有从信到不害之间的十一种。 如果能使内在的这十一种善心所发动起来,那一定能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这也就是修心的目标所在,修出了这十一种心,就随时随地得利益。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因为这些心所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今生以及来世得到利益,所以称为“善”。 一信者,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而为体性。对治不信,乐求善法,而为业用。 十一种善心所里,以信心为首位。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和长养一切白法,所以把信心放在首位。 那么信心是什么体性呢?就是对真实义、功德和功能这三方面,有深深忍可于心、爱乐希求和内心清净的状况。信心的作用是:能对治无信心,或者爱乐希求善法。 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其为实有而随顺忍可。复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而生喜乐。又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其有力能得乐果、能成圣道,而起希望之欲。 以上总的说到了“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这一段是对此分成三点作解释。 第一点、对于真实的事相和原理,深深地相信实际就是如此,没有二话可说,这样心里随顺、认可而不动摇,就是胜解信或深忍信。 比如极乐世界有色、声、香、味、触等的万德庄严,这是指事相。而这一切显现的本源是真如妙心,称为“理体”。一切相、一切用都从佛的妙心所流出,所以称佛的妙心为“体”;种种的事相是由理而成,所以也称它为“理”。像这样对于佛智慧和悲愿所成就的极乐净土,无论是对事还是对理,有一种心里认可、无法动摇的心,就是“胜解信”。 第二点、对于在佛宝、法宝和僧宝上真实具有的清净功德,有一种很深的信解,由此会生起喜乐的心,这一种信心就是清净信。比如你听到了佛宝、法宝、僧宝都有种种极其殊胜的功德时,心里没有被疑的烦恼所污染,有一种很清净的信心,就叫“清净信”。 第三点、对于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深信这里面一个个都有功能,都有作用力,只要实际这么做到了就一定能得到安乐果,或者能成就圣道,这样见到善法有很大的作用,有特别殊胜的利益之后,由此发起希求做这种善法的欲乐。这一种信心叫做“欲乐信”。 比如你看过很多因果方面的经论、公案,会深深相信只要做好事就一定有好报,因此对做善法特别有意乐,这样的信心就叫“欲乐信”。或者了解了轮回,唯一是苦苦、坏苦、行苦相续不断的一种东西,就会迫切地想求得从轮回解脱,这以后又听到了弥陀愿海有加持众生迅速解脱成佛的功能,这样你特别相信只要至诚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一定能得到愿海所赋予的各种不可思议的利益,从这里发起欣求往生的心,发起持佛名号的意乐,都叫做“欲乐信”。 这样正面懂了,反面也会很清楚。比如现在很多人并没有深信因果,所以在做善法上没有很大意乐。又有一部分人,只是对做世间的人天善法有意乐,对修解脱道没有意乐,问题出在他心里还没有真正相信修出离心、守持别解脱戒和修习人无我,能够彻底断掉苦、集,得到永久的安乐,所以发不起修解脱道的意乐。 总之,上面讲的“于实、德、能,深忍、欲乐、清净为体性”,“实”是指真实的事和理,“德”是指佛宝、法宝、僧宝的真实功德,“能”是指善法具有能生安乐、能得圣道的功能。这三方面有三种信心:一是对实事真理有深忍于心的信心,叫做胜解信或深忍信;二是指了解了善法有能生安乐、能得圣道的功能,因此生起好乐、希求做善法的信心,这就是欲乐信;三是对三宝的功德有清净的信心。这样做过辨别之后,你就很清楚信心是怎么回事。 由斯对治不信实德能之恶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 这是讲信心的作用有两点:一、消极上,能对治不相信真实事理、三宝功德和善法功能的恶心;二、积极上,会喜欢修证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法。 二精进者,于断恶修善事中,勇猛强悍而为体性。对治懈怠,成满善事,而为业用。 二、精进,就是在做断恶修善的事时有一种勇猛、强悍的心态。平常说精进的心态相状是勇悍,“进”是指在修善法上不断地向上,“精”就是精纯、不杂乱。而“勇悍”是指没有退怯、害怕的心态,勇往直前。如果在造恶、在做非法的行为时,非常积极投入,这样的心是百分之百的烦恼,叫做懈怠。也就是说,只要你在做非正法的事上特别积极投入,那决定在做善法上消极懈怠,这样的状态是很严重的烦恼病。但是很多人“身在病中不知病”,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懈怠烦恼。其实,在善法上勇猛强悍,才叫精进。通宵达旦地打麻将、狂歌劲舞,连续几个小时在网上放逸、散乱,都是非常猛烈地造生死业或恶趣业,实际上已经落在了非常严重的懈怠中。 精进的作用有两种:一是能对治懈怠;二是能完成善事。精进和懈怠是势不两立的两种心。发起了精进心,当时就能对治懈怠。而稍微不警觉,放任懈怠不断地现行和增长,也会严重地损坏精进。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静,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 心静,多了一些祥和,少了一些纷争; 多了一些幸福,少了一些灾祸。 任何东西都是祸福相依的。 得到了别骄傲,要珍惜自己拥有的; 失去了别失望,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活在于过程,生命在于成长。 平淡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 静在心里不在山水间。 人生的幸福在于祥和, 生命的祥和在于宁静, 宁静的心境在于少欲。 无意于得,就无所谓失去,得失皆安谧。 人生之苦,在得失间,花谢芳不败, 心静福自厚,知足者常在静中邂逅幸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