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讲义:四正勤


2014/9/4    热度:366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正勤

第一、已生恶令断

  第二、未生恶不生

  第三、未生善令生

  第四、已生善令增长

  第一、已生恶令断

  学佛之前虽然糊里糊涂,心中时常起恶念;但是学佛之后就要赶紧下工夫,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殷“勤”地精进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若心生恶念,就要立即断除。

  日常生活,不离人与事,对待别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爱。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来相待:讲话就是声,态度就是色。我们与人讲话(声)要轻声细语;对待人的态度(色)要微笑宽柔。当然,有时候难免有些人对我们粗声粗气地讲话、对我们的态度冰冷无情,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我要求,达到轻声细语、态度宽柔的程度,并且多以微笑对待他人。

  我们不可向别人要求,或跟别人计较,有时对方无意中说的话,自己却有心去接受,两起怨心恨念,那就错了;有时对方粗声粗气地说话,我们就埋怨在心,这也是不对的,说不定对方是无心的,只因为习气影响,习惯大声说话罢了;也有些人表面非常冷淡寒情,没有柔爱的形色,但是说不定他内心隐藏着非常丰富的爱念。我们不可以在别人的形态上钻牛角尖,应该时时善加警惕,和善待人,不要整日在人与事中起嗔、恨、爱、怒的心念。

  若对人起了怨恨与嗔恚之心,必须将其断除,甚至达到“令速断”的程度,不可丝毫疏忽、懈怠,这称为“已生恶令断”。

  第二、未生恶不生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和培养同情心等善念。

  我们若能以平等的爱心对待别人,那是最好的事,希望大家常常保持这种平等心;若对人未起恶念,也要时时保持这不生恶念的心理。有些人在不熟识对方时,彼此都客客气气地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后,就“熟不拘礼”,不再讲求礼节了。忘记礼节时,讲话就开始发生冲突,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彼此客气时,能够相亲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计较怨恨之心。

  所以,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相敬互让的态度,始终不渝,不可起嗔恨的心念,这就是“末生恶不生”--尚未生起的杂念恶念,千万不可让它萌生出来,要常常保持一份对人平等、平常的爱念。

  第三、未生善令生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和培养同情心等善念。

  有一位委员带了一位台北会员回来本会,这位会员对我说:“师父,我非常感动,慈济这个团体实在是大好了!劝人捐善款、回应善举,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能够做多少就尽量做,希望能够加入慈济委员的行列去劝募善款。但是有件事我想请求师父,不要让我去慰问病患和访问贫民……”我问他:“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非常有爱心,但是我害怕看到病人,怕被他们传染。而且我听说委员必须帮人助念,我也很怕死人,所以我求师父答应我,让我不用参加这些工作。”

  这位会员虽然有爱心,但是他还末生起一份“同体大悲”的善念。他若能将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自然会了解自己该如何对待病人;若能体会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体大悲”的亲人时,难道还会坚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吗?

  所以,很多人虽然有爱心,但却尚未培养“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心,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赶紧鼓励他,使他培养博爱、大悲的善念。慈济也有很多委员以前都很怕病人、死人,但是他们加入慈济团体后,受到其他委员们行动的鼓励,慢慢地跟着大家去慰问病患,甚至愿意亲手去扶持、照顾;而且不只跟随大家去助念,甚至敢为往生者换寿衣。这就表示,只要善加培养训练,自然能生起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

  所以说,“未生善令生”--让善念尽快地长养;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因此我们要赶紧鼓励他人,尽快培养“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的爱念。

  第四、已生善令增长

  他人若已拥有一份爱心,我们还要积极鼓励他,使其爱心绵延不断。不只是一时短暂的爱念善心,还要使他们能保持长期不断的精进心,去完成菩萨的道路,此即“已生善令增长”,不仅是行十善道,还可以精进增长到行菩萨道的阶段。

  以上就是“四正勤”。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大众,每一位都是善根深厚,过去生中都亲近过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亲近那么多诸佛如来,现在还当凡夫,还是一塌糊涂!大众不能成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他不懂得消归自性,完全记言语、记文字,着了言说相、名字相,起心动念着了心缘相,没有离念,所以不能成就。今天把这个毛病真正明白了,痛改前非,这就叫改邪归正。邪是什么?有念!不觉而有其念,这是一切邪知见的大根大本。我们修行从根本修,治病从根本治,从这个地方下手。 成就与否、时间长短,完全在自己,不在别人,与人、与境都没关系,全在自己!佛法里面称为“无依道人”,真是名实相副,就看自己能不能把分别、执着、妄念舍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念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