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法汇—开示


2014/9/4    热度:314   

虚云和尚法汇—开示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宣统三年在上海静安寺成立佛教总会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八月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词

  民国三十六年在香港东莲觉苑讲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

  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

  参禅与念佛

  参禅的先决条件

  禅堂开示—用功的入门方法

  宣统三年在上海静安寺成立佛教总会

  上海居士林请普说

  今承众位居士邀请略谈佛学。论到此事。老衲抱愧万分。盖缘自己毫无实行。虽然浮谈浅说。无非古人剩语。与我本没交涉。想我佛为一大事因缘降世。垂训八万四千法门。总皆对病开方。果若无病。药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则不可不服其药。其方在我华夏最灵验者。莫过于宗律教净。以及诵持密咒。以上数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时。目下兴盛见称者。无越

  江浙。于台贤慈恩。东西密教。大展风光。诸法虽胜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为生死学佛之人。不可不仔细。慎勿暴弃。法门虽多。门门都是了生死的。故楞严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所以二十五圣各专一门。故云一门深入。若一圣贪习多门。犹恐不得圆通。故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观音名号也。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若专参禅。此法实超诸法。如拈花微笑。遇缘明心者。屈指难数。实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当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参一句话头。莫将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贪玄妙公案神通等。扫尽知见。抱住一话头。离心意识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将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单以这个疑情现前。自有打成一片。动静一如的时候。触发机缘。坐断命根。瓜熟蒂落。始信与佛不异。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岂欺我哉。每见时流不识宗旨。谬取邪信。以诸狂禅邪定。讥毁禅宗。不识好恶。便谓禅宗如是。焉知从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独推宗下。超越余学。若论今时。非但禅门。此外获实益作狮吼者。犹罕见之。其余诸法。亦不无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虚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识浅薄。因承列位厚意邀来。略叙行持损益云尔。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观音塞却口。大士修从耳门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绝所有。切忌有无处藏身。当下观心自在否。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

  胜进法师命署烨居士录

  当民国廿二年春季。闽省福建功德林居士。发起佛七时。至第三日。虚云老和尚。由鼓山涌泉寺下省公干。顺途到功德林慰问大众。刚好佛七止静默念。大众一闻虚云老和尚驾到。大半离座迎接。叩头礼足。当时云老和尚大喝一声说。你们学佛好多年。今天对这样严肃佛七道场。给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门中。无论是禅是净。贵在六根门头用事。掉举与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们记得吗。弥陀经中说过。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乱。那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诸圣众。现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现在你们诸位能不能一心不乱。如果一心不乱。怎样会听到老僧到来。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弥陀佛现身到来。你也不认识。他是佛是魔。你还不认识。是定是乱。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险。真是可怜。可怜。

  大众给他教训一番。都不知道怎样是好。到佛七场中开静了。虚云老和尚就同大家入殿礼佛。向大家开示说。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为什么呢。佛者是觉也。既然能觉悟。自然知道用力专心念去。魔者是恼也。恼害众生慧命。知道他恼害慧命。当然更加用力专心去降伏他。所以当能够觉时。就是见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现在佛七场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动。继续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见著佛了。你们叩头接我的有几位。你们说接到什么。既说不出好处。岂不是虚耗时光。空无所得。岂不是我来恼害你们一心大事。扰乱你们一心净业。这样就是你们置我于魔罗边处了。可叹。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宝。实在可怜。他们有的用什么烧猪。鸡鱼供养观音菩萨。既然犯了杀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时。正遇梅兰芳在上海演戏。有某居士包一个厢位。花数百元请我看戏。我告诉他说。八关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戏。何况我出家的僧人。你请我看戏。无异烧猪供菩萨。那个人叩头悔过说。我今天花了几百元得到开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无上。贵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别而去。此时各人不敢起身送别。而虚云老和尚也不回头看看。

  这个佛七。经过虚云老和尚开示之后。所剩下的四天佛七功夫。的确是样样照做。其中有一位陈大莲居士。建瓯人。归依太虚法师。曾任福建省议会议员。在此期佛七的第六天念佛中。看见地上显出黄金色。很是高兴。结七后特地上鼓山。再请虚云老和尚开示。蒙虚老和尚开示说。这是心到达清境的表现。切戒生贪念。务须一心念佛。努力精进。自然到家。不能够有其他希求。要知道圆人说法。没有一法不圆。任他横说直说。都是契理契机。

  民国三十一年冬。政府主席暨各长官。发起启建护国息灾大悲法会于重庆。特派代表屈映光。张子廉来粤邀请 云公赴渝。主持法会。十一月六日。由粤启程。经湘桂黔。以达重庆。于慈云寺及华岩寺。分建法会四十九天。至三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圆满。返粤。其间经过各地。备受各界欢迎款待。请法归依。计给牒归依者有四千余人。上堂说法开示数十次。兹择录法语如左。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侍者惟因笔录

  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励行。不被摈逐。则凤阁鸾台。有分受用。自今以后。须照佛们遗教修持。要晓得世间万事如幻。人之一生。所作所为。实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吾人自一念之动。投入胞胎。既生以后。渐知分别人我。起贪嗔痴念。成年以后。渐与社会接触。凡所图谋。大都为一己谋利乐。为眷属积资财。终日孳孳。一生忙碌。到了结果。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与蜂之酿蜜何殊。而一生所作所为。造了许多业障。其所结之恶果。则挥之不去。又与蚕之自缚何异。到了最后镬汤炉炭。自堕三途。所以大家要细想。要照佛言教。宜吃长素。否则暂先吃花素。尤不可为自己杀生。杀他之命。以益自己之命。于心何忍。试观杀鸡捉杀之时。彼必飞逃喔叫。只因我强彼弱。无力抵抗。含冤忍受。积怨于心。报复于后。以较现在武力强大之国。用其凶器。毁灭弱小民族。其理正同。诸位既属佛子。凡悖理之事。不可妄作。佛法本来没甚稀奇。但能循心顺理。思过半矣。许多人见我年纪虚长几旬。见面时每有探讨神通之情绪。以为世外人能知过去未来。每问战事何日结束。世界何日太平。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归依也。

  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祗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佛首明诸法所生。惟心所现。因阿难尊者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佛问其将何所见。阿难尊者白佛言。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佛问心目何在。阿难尊者白佛言。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见观此浮根四尘。祗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著。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而一切众生不成菩萨。皆由客尘烦恼所误。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为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为十八界。另地水火风为四大。再加空大见大识大为七大。合为二十五数。由二十五位贤圣分别自陈宿因。入道途径。至于六道轮回。YIN为其本。三界流转。爱为之基。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历劫修行。几难免摩登伽之难。所以示罪障之中。YIN为首要。因YIN损体。遂杀生补养。而盗妄等恶。亦随之而生。阿难见了如来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对摩登伽之美色。而不爱乐。男子见了女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见了男子。或可观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自己终日思想。确可转移心境。譬如我从前幼时在家垂辫发。衣俗衣。终日所触所想无非俗事。晚上做梦。无非姻亲眷属。种种俗事。后来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梦。亦不外念佛等等。至葱蒜五辛。不可进食。为免助长欲念。所谓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进。自能渐次成就。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不过吾人如能发心勤修勿怠。则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进益。以达等觉妙觉。而三界七趣。无非幻妄所现。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诸佛之妙明觉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香严童子可说即是我鼻。憍梵菩萨可说即是我舌。二十五位圣贤因地。虽有不同。修悟并无优劣。不过现在时机。发心初学。似以第二十四之大势至菩萨。及第二十五之观世音菩萨。二种用功方法。或更相宜。观世音菩萨于阿弥陀佛退位时。补佛位。而大势至菩萨。则候观世音菩萨退位时。补佛位。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圆通。吾人学习应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因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至于观世音菩萨。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上合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若遇男子乐持五戒。则于彼前。现男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则于彼前现女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如是或现天人。或现声闻缘觉以至佛身。所谓三十二应。以及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经无量劫。度无量众生。众生无尽。悲愿无尽。诸位善体斯意可也。

  一月十八日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投地。三业清净。不能加以杂言乱语。故忏坛上不说开示。礼忏时须观著『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今顶礼观音前。感应道交自实现。”以能礼之心。礼所礼之佛。谛观能礼之心。现在未来过去三世了不可得。一切空寂。则如来藏本有体性。自然发露。故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都是双遮双照的意思。空非空。色非色。即真空真色。我们大家都是佛子。处此水深火热之中。不逢治世。所遇的不是炸弹就是飞机。真属不幸。但不幸中还是幸福。何也。佛子的本来勾当。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可是现在亦有些行不通了。我们此时祗好放下一切。检点身心。以身为苦本。心为罪源。若不及今力自修持。更待何时。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放下妄想。心本如如。不从外得。能精勤修持。何患生死不了。所以儒家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现在人心不古。不知政教之关系。于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的意义。完全不懂。最近达识之士。多知目前大劫。非政教合一。不足以救苦息灾。如此次政府元首及各院部当局发心启建护国息灾大悲道场即此意也。从前法会是常造的。甚么十轮金刚法会等等。我也记不得许多。可是用心各有不同。如西藏喇嘛在中原弘法者。近来甚多。而政府特别加以崇敬。其意甚远。是否政府特别信仰。不得而知。惟对于中原青衣僧徒。则时加种种压迫。毁庙逐僧。不一而足。本来青黄二教。均佛弟子。后人以居华东者。在日本为东密。居华西者。在西藏为藏密。近年密教。在中国风行一时。以为特长处。能发种种神通变化。可是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不成的。虚云化食人间。中外地方。差不多都到过。我是凡夫。没有神通。不会变化。所以不敢吃肉。亦不敢过分用度。一般不明佛法者。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须知佛法是在自己心内。不可心外取法。神通属用功之过程。岂可立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契无住真理。此类人们。佛谓之可怜悯者。现在几位大心菩萨。发愿为国息灾。修大悲忏法。邀虚云来此主持。我们大家要精诚一致。当自己事来做。护国息灾功德。此是人人应当做的。我们拜忏。称扬圣号。最灵感的观音。于此土最有缘。但心若不诚。亦不能感应。如诚心称名。观音无不寻声救苦。楞严经二十五圣。惟观音菩萨妙证圆通。文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者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二者十方众生同一悲仰。观音有大无畏。三十二应列为第一。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念六十二亿恒沙法王子圣号。与念观音一声相等。这部大悲忏。是四明法智大师所修。其悲愿不可思议。其感应力亦不可思议。载籍甚详。不可忽也。朝于斯。夕于斯。五体投地。三业清净。能断杀盗YIN贪嗔痴。变十恶为十善。便符忏法妙理。并须发四大宏愿。将他人香花。庄严自己福慧。何乐而不为。说是假。行是真。今天将佛法大概说一说。彼既丈夫我亦然。自尊自贵。自然感应。最后讲一段故事你们听听。清代康熙帝时。元通和尚主持西域寺。一日有黄衣僧来。帝甚崇之。命师招待。师云。彼非僧亦非人。是一青蛙精。但神通广大。时适久旱。帝乃命其求雨。雨果降。帝敬之愈甚。元通和尚曰。可将雨水取来。是青蛙尿耳。试之果然。邪正乃分。故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均须识取。不然被其所转。走入魔道了。请大众留心。

  一月十九日开示

  菩萨们。这个法会。虚云太不知自量。不知各位上殿过堂。还要应酬佛事。辛苦万分。晚上还要请各位念佛。听开示。岂不是打闲岔吗内中有点说不出的意思。所谓诸佛菩萨。难满众生愿。因为有许多居士。在法会中想听开示。但昨天我也说过。拜忏与打七不同。没有讲开示的必要。他们发心。也很难得。我现在不是虚云。变成虚名了。说不出来的话。我已曾同当家师说过。这次法会。讨各位受辛苦些。当自己事做。如他方打净七。天天无休息时间。这边常住。田无一块。瓦无一片。不应酬佛事不成功。应酬佛事。不能打七用功了。但佛事很忙。天黑大殿还要放焰口。所以在此时讲一讲。以便居士们过河回家。但拜忏四十九人。不能停声。换人亦不停声。常住最忙。这二十四人不可下坛。所谓开示者。开即开启。示即表示。讲为人之善恶。开显本来面目。但这面孔无大小方圆圣凡男女等色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视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学道的人。须真实。不可挂羊头卖狗肉。但向己求。莫从他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是假。行是真。充一人而多人。一家而一国。而多国。展转变化。全世界不治而化矣。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楞严二十五门。各证圆通。故云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自己择一门为正行。余者为助行。须福慧双修。单福则属人天有漏。单慧则为狂徒。修行不断杀心。临终非作土地即城隍。我看见很多的人。吃素半世。学密宗即吃肉。实可悲痛。完全与慈悲心违背。孟子都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何况为佛弟子也。取他性命。悦我心意。贪一时之口福。造无边之罪恶。何取何舍。何轻何重。每见出家释子吃肉的也不少。我的嘴不好。叫我讲我就无话不说。望大家共勉之。

  二月一日在贵阳黔明寺开示

  虚云这次奉政府首长。及诸位大居士邀请。赴渝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路过此地。因时间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访问讯。诸请原谅。现在因修理汽车机件。来与各位谈谈。各位都是老参上座。对于佛法已有相当研究。用不著我来饶舌。可是你们一定要我来说。又不得不说几句。现在世界相争相杀。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广妙和尚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虚云此次得与各位相会一堂。因缘非偶。但虚云不过比各位空长几岁。其他自问无足取。民国创立。信教自由。政府本著国父遗教。迭经明令颁布。试观异教如天主耶稣回教均在政府保护下。何以我国遍处毁庙逐僧的事。有冤无处诉。此点大家想想。他们毁庙逐僧。固然不对。但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现在佛门弟子。多将自己责任放弃。不知道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佛事者何。即戒定慧。是佛子必须条件。若能认真修持。自然会感化这班恶魔。转为佛门护法。现在是和尚犯法。累到诸佛遭殃。霸庙宇。逐僧徒。他们不知道和尚不好。与庙宇何干。如党员不好。与全党无干一样。如谓和尚不好。便要毁及庙宇。那么党员不好。岂不是要拆毁党部。此种道理。我们希望众人明白。我们大家总要各出一只手。扶起破砂盆。不要说贵州人顾贵州佛法。须知佛教是整个的。人不分冤亲。地不分疆界。方为真正大同主义。还要知到自己生死大事。更为要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各人自己前进。切勿空过此生罢。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词

  李缵铮记

  此次省会四众。暨各大护法。促请虚云来省弘扬佛法。虚云知识浅薄。愧不敢当。经与诸代表订明三点。第一敬辞欢迎。第二敬谢请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诸代表承诺。虚云始敢下山。到达后。蒙各界诸多优待。六榕寺地方窄狭。光临者每不及应接。于是大众请虚云到此讲几句话。有人以为虚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其实我是一个老朽木偶。无用无能。无话可说。无法可说。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何谓水陆。水者江海湖沼。陆者高低丘陵。水陆包含虚空。凡有色相。均不能离此三者。我佛如来发大慈悲。赈济有情。故有此法门。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见一鬼王。求佛普渡。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怜诸众苦。设法超度。使幽冥地狱众生。均能超生极乐。中国则始于梁武帝。梁武帝请志公和尚初起水陆大斋。发菩提心。制定水陆仪轨。极为真诚。利益昭著。蜡烛熄后。梁武帝一礼。灯烛尽明。再礼宫殿震动。三礼空中雨花。水陆之功德。有如此者。唐朝法海寺英公禅师启建水陆。超度秦庄襄王。范睢穰侯。白起王龙羽。张仪。轸昧等沉沦千余年。均藉此超升。幽魂超升天界。宋苏东坡居士。明莲池大师等历代圣贤。均加补充。仪轨益臻完备。万法由心所造。大家有诚心。必有感应。虚云承各大护法虔邀主法。当勉为其难。抗战以来之阵亡将士。以身殉国。忠魂无依。崇德报功。自须超荐。其次不屈义民。流离道路。家破人亡。不降于敌。仍是为国。无主孤魂。罔有得所。再有炸弹疫病覆车堕水一应枉死等众。均须一体普渡。以慰幽灵。死者得安。生民获益。所谓普利冥阳是也。此即因果循环之理。挽回人心之道。不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种种苦楚。无非种下恶因。如果昧尽良心。丧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妄作妄为。则歹人牵累好人。世界仍有祸乱。值兹国土重光之际。亟应兴利除弊。改恶从善。以免再受敌人欺凌。如果不顾大局。再起内乱。人民不知死于何地。在此时期。凡属有良心者。应当觉悟团结。解除劫运。溯思过去中国战争。肇自黄帝大战蚩尤。以后战争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说是相斫书。如要永久和平。大家应当发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觉者。心地光明也。诸佛与众生之差。只是觉与不觉而已。觉悟世间一切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定实法不为所染。谓之圣贤。不觉则无明。无明起则事理为之糊涂。各人就自心的缘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为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是也。四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谓之四圣。超出三界。不受轮回。四圣之分别。在发心之高下。最上者为佛。次菩萨。再次缘觉。又次声闻。其余天道。人道。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法界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天道为二十八层诸天。享尽福报。仍须轮回。人道由帝王将相以至农工士庶。受尽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终归覆灭。畜生道亦有高下苦乐。由龙凤狮子麒麟以至湿生化生之虫蚁。鬼道苦乐不同。阎王城隍均为鬼王。以至一切无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脱者。最苦者为饿鬼。地狱道有苦无乐。名目繁多而最苦。十法界不出一心。觉与不觉之所由作也。我佛大慈大悲。说法令大众发菩提心。菩提心参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萨。小者成缘觉声闻。诸天亦有发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浅。成就不同。我们是在人道。应大发菩提心。救渡众生。代众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间自然无苦。有人问我神通变化。世界何时太平。国运好不好。其实我是凡夫。一无所知。所谓老朽。朽木不可雕也。不过比各位多吃几年饭。痴长几年。多听了几句古人语。多看几本经书。知道为人之苦。故讲这些话。各人不必问国家能否平静。只问自己心地。无论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实行孝悌忠信。克己互励。不昧良心。忠于国家。教养儿女。和顺夫妻。礼睦乡党。与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间自然太平。否则知过不改。苦楚必在后头。比从前更不得了。不管人心如何复杂。我自己守住本分。不妄为干求。即以敌侵我作比。自前清道咸以来。外人进来。不全是要土地。最大目的为通商。通商是为财为利。如果我们守本分。抱著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忧道不忧贫。不贪享乐境界。几千年均过得。现在如何过不得。如果大家一条心。守本分。用土货。外人无利可图。自然不生侵凌之想。金钱不外流。自然民富国强。不必一定要飞机炸弹。目前人欲横流。大家蔑视旧道德。有心人引为隐忧。恐无法教诲后人。不免刀兵之劫。我们要不为世风所转。明因果。知报应。知道种恶因得恶果。提倡道德。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自然龙天拥护。子孙昌盛。个人安分守己。国家也得太平。虚云知识浅薄。今天只能将大斋胜会缘起。略述梗概。辛苦各位。

  民国三十六年在香港东莲觉苑讲

  ‘机缘难得。开示有愧。’各位善知识。本人此次来广州之因缘。是张发奎将军。及罗卓英主席。为超荐大战及内战之阵亡将士殉难同胞。故本人来广州作一水陆法会。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约。本人亦欲与港地之护法旧弟子相见。故来港一行。今日得与诸位共处一堂。机缘颇为难得。若说到开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惭愧。原因。一为言语不通。彼此隔阂。二为自己尚不能开示自己。何敢开示他人。故祗能说与诸位随便谈谈。

  ‘佛法常闻。港人之福。’吾辈佛教徒当知佛法难闻。但港方常有各大法师在各佛教场所讲解经论。是诚不可谓非香港人之福。讲经法师多。明教理者亦多。重要是教人不可著于外相。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全由尘劳烦恼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圆满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变。住即不动。真即不假。此不变不动不假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起惑作业。无量痛苦。’众生因迷住真心故。起惑作业。纷纷扰扰。此纷扰中即有无量痛苦在。如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粗即可见诸事实之粗相。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嗔痴及杀盗YIN种种恶业充满。由此恶业。引起流转受报。致有众生相续。世间相续。(轮回)推此轮回之因。为心对外境迷执(无明)而起。如能觉悟。返妄归真。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何以有贪嗔痴。即能起杀盗YIN种种恶业。

  ‘人各净心。世安民乐。’如一家庭父母养有子女数人。父母对之必加爱护。有爱即有贪。贪其所爱者。常得快乐及美好之享受。如贪求而不得。则嗔心随起。嗔心炽盛。则起争斗。小者则家与家争。大者则国与国争。战事爆发矣。故欲世界安宁人民和乐。必须各净其心。贪嗔痴犹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须良医开示妙药。佛即一切众生心病的良医。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众生心病有多种。故治心病之法门亦多。

  ‘佛学必须注意实行。’如能信医服药。自必药到病除。但信医之药方而不依方服药。故虽有良医妙药。以不服故。病亦依然。故学佛而欲修净自心者。必须注重于实行。复有不得不注意者。佛为治各种不同心病。故设有多种法门。如治嗔心重者教修慈悲观。治散乱心重者教修止观。治业障重者教修念佛观。一切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不可思议。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轻偏重。

  ‘不离本宗。专心信赖。’祗能选择何法门与本人最相应。即以此一法为正。余法为副。专门修学。行住坐卧。不离本宗。如念佛则随时随地不忘念佛。试观经中有。“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与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其功德正等无异。”皆为勉励众生专心信赖所宗作如是说。设学佛者。无有主宰。不专心修学。结果必一无所得。

  ‘努力破除一切妄想。’又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学佛修行。本非向外寻求目的。只为除去自己业障。使不致流转生死。若了生死。无须行持。故经云。“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即无一切法。”此心即指妄想。其经中意。如无病即不须药。又学佛者最要具足自信心。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意谓人人如能自信。具有佛性。当来成佛。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尘妄想。

  ‘有如演戏。人生若梦。’自信自身本来是佛故。一切烦恼。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颠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执著。应当放下。所谓万法皆空。一无所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何以一切世间有为法是如幻无实。此以喻明之。犹如演剧。台上鼓乐奏时。戏子则扮演男女老少种种角色。演出喜怒哀乐等情节。台上之天子。威风凛凛。及至台后问之。则彼必答曰。戏也。台上之杀人凶犯。惊怖忧愁。及至台后问之。彼亦曰。戏也。

  ‘设能觉了。何有苦乐。’演戏时情节逼真。下台后则一无所得。众生亦复如是。烦恼未了时。荣华富贵。喜怒哀乐。般般出现。人人本来是佛。犹如戏子本身。烦恼流转时。犹如扮演剧中人。设能觉了世间原是剧场。则处天堂亦不为乐。在地狱亦不为苦。男本非男。女本非女。本来清净。佛性一如。世人不觉。常在梦中分别是我是他是亲是怨。迷惑不息。其有出家者。虽离亲戚眷属。但又分别此是我居之寺院。是师。是徒。是同窗。是法友。亦属执迷。

  ‘返妄归真。自利利他。’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觉。如能脱离一切迷惑。返妄归真。方可成佛。故六祖大师听人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处。顿然有所觉悟。此八字。如从言语上解当不可得。必须心内领会。佛教真理。虽不可以言说论表。但若全废言说。则又有所不能。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见义故。今之学佛者。应研习一切教理。而以行持为根本。宣扬佛法。使佛法灯灯相续。“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希望一切学佛者。皆以此二语。以为自利利他之标准可也。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

  弟子宽荣译语并记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戏院与诸仁者说法。

  ‘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世间法’者。即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无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间法’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则四圣六凡。合名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则怨天尤人。遇顺境。则骄矜自恃。或有终身作善而得恶报。作恶而得善报。则谤无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种果子。先熟先脱。假我今生虽作善业。反招恶报者。皆由过去恶业熟故。今生虽善。而过去之恶业已熟。不得不先受恶报。以今生善业未熟故。不得现受善报。信此理者。必无疑惑。然无始障深。久在迷途。备受辛酸。脱苦无由。当如之何。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

  现在我等既欲成佛。先当审观因地发心。除去烦恼根本。烦恼苦灭。佛性圆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则果招邪外之曲。若论修行之方。机有上中下之异。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门不同。若为上机者。则为说大乘微妙法门。为中机者。为说出世解脱法门。为下机者。则为说解脱地狱饿鬼畜生三涂之苦。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兹先释三归。次明五戒。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次当归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归依法。三当归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既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归依僧。又名归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即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今言归依三宝者。不特归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归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等。终不云归依于他。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归依亦即归命义。“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沈。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今归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归依三宝义竟。

  既说三归。次明五戒。归依三宝已。当依法修行。方脱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则无由脱黏去缚。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开方便门。初唱三归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众机心行非一。且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YIN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谓之五星。在山谓之五岳。在人谓之五脏。在儒谓之五常。以仁者不杀害。义者不盗取。礼者不邪YIN。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五戒若全。则不求仁而仁著。不欣义而义敷。不祈礼而礼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扬。所谓振纲提网。复何功以加之。总论五戒已竟。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或贪图口腹。或因财害命。故有人杀人。畜杀畜等。都属于嗔杀慢杀。若贪口腹而杀者。是属痴杀。然将他肉以补己身。岂君子之所忍为哉。岂知杀机若萌。仇怼自起。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相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故有劫数难逃之报。岂独杀人当偿命。杀畜亦复然。如佛世时之琉璃王诛释种。释迦佛种族当为琉璃王所诛时。释尊尚头痛难忍者。果从何因耶。以琉璃王昔为大鱼。释迦种族是食鱼肉者。释尊昔为小童。曾以棍子敲鱼头三下。今故感头痛。释种是啖鱼肉者。故为琉璃王之所诛灭。如是观之。因果相酬。可惊可怖。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又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世间无知。互相吞啖。故如来制不得伤害生命。且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昆虫之属。尚不得害。况同类相残。一切众生既皆有佛性。未来必定成佛。既是过去父母。亦为未来诸佛。岂敢伤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顾人道之伤残。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伤人。’但求斗争之胜利。故有水陆空中之杀具。人心日形险恶。世道愈入漩涡。相杀相诛。何时得了。若不图挽救。竟成苦海。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战时。遍世不宁。惟澳地侨居。得免诸难。皆由宿昔无深重杀业。或有遇难者。是其个人别业所感。当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议。若信此理。杀心自息。举世若能持此杀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如来制此杀戒为首。无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证常乐而已矣。杀戒之义略释已竟。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师长物。不与而取。尚犯重罪。况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丝毫莫犯。则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遗。夜不闭门。举世皆成义让之人。更何须监守牢狱哉。释盗戒已竟。

  (三)明YIN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YIN。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YIN。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YIN。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举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礼而礼立。威仪自守。不肃而严。而法庭可无案牍之劳形矣。释YIN戒之义已竟。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饮酒宜制者。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舔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虾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YIN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各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归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YIN。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著利风。便生贪著。遇著衰风。便生愁懊。遇著毁风。便生嗔恚。遇著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著讥风。因羞成怒。遇著苦风。丧其所守。遇著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龁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与佛有分。虚云唠叨移时。亦不过为虚空著楔而已。珍重。

  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

  善知识。今天是佛教志德医院成立日子。承各位邀虚云主持开幕典礼。这事甚为希有。广州医院。冠上佛教两字者。尚属初见。善知识。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为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五明之学。有医方明。禅门晚课愿文。有疾疫世而化药草之句。菩萨为众生救疗沉痾。不惜身命。如药王菩萨。以众香涂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众生。“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了义。其理可思。诸佛时时念著众生。如母念子。众生心有贪嗔痴三病。佛为说戒定慧三法以治之。众生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演‘医方明’以治之。净名经所谓。“众生病故。菩萨病。”同体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识。世间贤圣。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农尝百草。亦是为众生而尝。菩萨在因地修行。现种种身而为说法。神农氏即是菩萨。现医王身而为说法。善知识。人类的病。五欲为因。或属宿业。无始亦由五欲。疾病发作。需他救治。目前无力求医者。实非少数。各位善长。发心倡办此院。赠医赠药。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怀。善知识。菩提者。正觉也。正觉之心。不落人我善恶二边。平等布施。冤亲无间。医著我的眷属固然留心。医著他人眷属。亦同样尽道。善人恶人。入到院来。等心看护。我佛过去生中。尝舍身饲虎。其义可思也。此院深赖梁董事长。及陈院长热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语说‘莫为之先。虽善不彰。莫为之后。虽美弗扬。’座上大众。今后总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众努力。开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实现我佛‘方便为究竟’的真谛。虚云不胜馨香顶祝之至也。

  参禅与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俗语也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阋墙。那得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视呀。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那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那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祗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覆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澈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著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那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那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著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著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著。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著碰著。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煆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罗索。——参。

  禅堂开示

  引言(中有复语因在禅七中开示者)

  诸位常时来请开示。令我很觉感愧。诸位天天辛辛苦苦。砍柴锄地。挑土搬砖。一天忙到晚。也没打失办道的念头。那种为道的殷重心。实在令人感动。虚云惭愧。无道无德。说不上所谓开示。只是拾古人几句涎唾。来酬诸位之问而已。

  用功的入门方法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办道的先决条件——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

  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这里是禅堂。也应该讲参禅这一法。

  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著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著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话头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话头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著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著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痾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著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用功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心的难易。(二)老用心的难易。

  初用心的难易

  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老用心的难易

  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门瓦子。念著「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YIN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著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著「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著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著。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著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惟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罗索。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那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师公老和尚的开示

  灵源

  民国三十六年冬禅七中。我上方丈请开示。师公问我你用什么功夫。我说。亦念佛。亦参禅。禅净双修。问。你既念佛如何能参禅呢。我说。我念佛时。意中含有是谁念佛的疑情。虽在念佛亦即是参禅也。问。有妄想也无。答。正念提起时。妄念亦常常在后面跟著发生。正念放下时。妄念也无。清净自在。师公说。此清净自在。是懒惰懈怠。冷水泡石头。修上一千年都是空过。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参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谁。才能破参。你须精进的用功才是。问。闻说师公在终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无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无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问。我要学师公入定。请师公传授。答。非看话头不可。问。如何叫话头呢。答。‘话’即是妄想。自己与自己说话。在妄想未起处。观照著。看如何是本来面目。名看话头。妄想已起之时。仍旧提起正念。则邪念自灭。若随著妄想转。打坐无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恳切。话头无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须勇猛精进。如丧考妣。古德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守一场。不受一翻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几句话每次打七师公都要话的)若无妄想。亦无话头。空心静坐。冷水泡石头。坐到无量劫亦无益处。参禅不参则已。既决心参。就要勇猛精进。如一人与万人敌。直前毋退。放松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紧似一天。功夫便有进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众生还这么多,还在受苦受难?不是佛菩萨不度他,是他的缘不成熟,这个时候要给他讲佛法,他排斥,他不能接受,这就是佛度有缘人。什么是有缘?相信的人,能理解的人,能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度了。能相信、能理解是有缘,未必能得度;能依教修行的人,这叫根熟众生,他必定得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