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2014/9/4    热度:194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慈舟法师讲述

  圆瑛老法师序

  体敬法师序

  真参实学

  略谈学佛大要

  佛法世法之界别

  如何脱离苦海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应当怎样学佛

  四众道场药言

  梦话

  学佛从受戒始

  普劝家庭眷属学佛

  附录憨山大师劝世文

  慈舟法师传授于礼佛三拜时应默诵各偈所获利益不可思议谨照录如左

  第一拜发露实相忏悔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修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发露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实相忏悔)

  第二拜发愿修道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

  同消三障诸烦恼    同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第三拜同普贤回向  弟子某某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乐共证真常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圆瑛老法师序

  圆瑛

  自古高僧,咸从脚踏实地来。惟实乃能虚,虚则无所不容。能容必能化,化则无所不妙。妙则语默动静,瞬目扬眉,头头是道,此高僧所以成其高也。然脚踏实地,岂易言哉!昔我世尊,金河顾命,谓阿难曰: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诚以有。欲荷担大法,演唱真宗,非牢戒足不为功。楞严经云:‘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则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明矣。丁兹末法,去圣时遥。波旬鼓焰,佛日将沈。不有大心之士,乘时出世,扶危振困,弘范人天,其将何以使正法得以久住,佛种不至断绝耶!

  慈舟法师者,持戒精严律己谨饬。昔日主讲本山佛学院,谆谆以戒为定慧之初基,勖勉诸生,北上宏扬,道风愈播,缁素咸钦,无待缕述。近者由其皈依弟子,记录师之开示,以诏后学。而中轮法师,从京师来函,索序于余。余养晦沪滨,杜门著述楞严讲义,因念与师相契,己非一日,乌可不赘一辞。夫古德拈颂警策,开示后学,无非欲令悟入佛之知见也。然欲泛觉海,须赖浮囊,乃能诞登实际理地。扬眉吐气,师之开示,著眼于斯,岂是一般好弄玄妙之宗师,所可望其项背哉。至于以净土为归宿,而深劝持名,尤其婆心恳切,法眼高超。其他兴学讲经,为法为人,非有大愿力者,曷克臻此。是诚人天眼目之所寄也。师之略历,中轮法师已纪其梗概矣,他何所言。惟望阅是录者,当以师心为心,师行为行,则不负师之苦心也已。是为序。

  古闽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序于沪上圆明讲堂

  体敬法师序

  体敬

  古云:‘孔子之德,游夏不能赞一词。’子游、子夏、孔门之贤哲者也、尚不能赞于其师。敬何人斯,宁堪以管窥蠡测之智,赞如天如海之善知识乎。然敬之得亲近于慈公座下者,始于己巳,奉侍杖履二时请益,南闽北燕,多载追随,纵怀弥高之感,宁无一隅之得。今当四众同愿,醵资印刷第二期开示录之期,敬虽无能善颂善祷独不能就本分一言之耶!且十三四载以来,所以得关于善知识,而执持忆念不敢忘念者,亦只本分二字而已。不思议经云:‘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则善知识之所以弘扬杂华者,亦不过令众生得证本分上之法界性耳。起信论曰:‘法性理体本无毁犯,随顺法性,持清净戒。’则善知识之所以严净尸罗者,亦不过令众生恢后本分上之清净心耳!古德云‘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善知识之所以普劝念佛者,亦不过令众生往生本分上之极乐国耳。且善知识之终日孜孜上求下化,如说而行,如行而说者,莫不自认为本分事。既自认为本分事矣,正不必以非本分语相赞颂也。且本分之为德也,纵有生花之笔、翻莲之舌、又乌能赞颂于万一哉!是以敬不为赞颂而但就本分言之也。善知识既以先觉本分而说开示矣,诸位同愿又以护法本分印刷而流通之,敬亦只得就随喜本分而为之序耳。愿读开示录者,人人证得本分,则人人皆自性天真佛矣。敬今为不尽本分者劝,为尽本分者贺,且将以不善赞之赞,留待为证到本分者赞也。是为序。

  辛巳年申月学人体敬谨序

  慈舟法师开示录第一集

  真参实学

  佛法深远广博。末世众生业障重故,善根浅薄,寿命短促,不能如古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乃至一目一行,亦复不能。即使精进勇猛,尽此形寿,亦难精通三藏。既不能精通三藏,各人亦要知道分量。只得‘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佛法的人,就要如此。不可妄说,亦不可盲修。参要真参,学要实学。

  认真参与禅相应,认真学与教相应。参禅要明心,学教要开圆解。并且学教者须通宗,学宗者须通教。古人云:‘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蛇钻竹筒,钻通了一节,第二节又不通了。相似学教之人,于不懂得的字句,请教人破字消文,换一个地方,又不懂了。所以学教必须通宗,通宗必须学教。佛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无非一个心法。经是标月之指,心是所指之月。既开圆解,则不但知标月之指,亦知所标之月矣。

  宗门称教外别传者,即是指经所指之月也。学教者若藉教观心,又安知宗不是教内真传呢?故学经观著心即通宗。宗者心也,心为主也。教虽与宗不同,然而学教正是明宗。不学教而欲明宗则甚难矣。因为三藏十二部经指了又指,大家还不明白。离经岂不更难吗?故曰‘说佛法者,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学宗欲通教,亦复甚难。故又曰‘学佛法者,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现在之人,善根浅薄学教者难以通宗,通宗者又未必能通教。果然是善根深厚的人过去生中通了教、通了宗,不过是有隔阴之昏,出胎之迷。是这种人,学教就可以通宗,学宗亦可以通教。末世众生,号称通宗。既不通教,则未必真能通宗。不开圆解,安能明心。不明心地,又安能大开圆解?

  以宗教难通故,就该做‘慎言其余,则寡尤。慎行其余,则寡悔’的工夫。慎言其余者,免造口业,而落谤法因果也。慎行其余者,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堑也。多见阙殆。殆者谓于佛法有踏不实在处。多闻阙疑。疑者谓于佛法有疑惑不懂处,应当慢慢站著,谨开口慢开言,说不得的不要乱说,行不得的不要乱行。譬如看见前面有人把车推翻了,我应以前车为鉴,不跟他学推到险道去。到险道则生死无尽,要了生死是很难的。总要向了生死处行去。不然天天增长生死,反以为是了生死,岂非大错吗?

  学佛法最难的就是守佛一个家规。因为佛的家大,规矩不得不严。佛之家规即戒律也,条规繁多。胆大的,学好多年的佛法,还摸不著家规的边际。果能立志守佛家规学去,则龙天拥护,诸佛加被。不遵佛的家规,不受佛的约束,即令外有人来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中受苦去了,还谈甚么通教通宗呢?

  略谈学佛大要

  学佛法宜慎始要终。古人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反成古董。’是故初学应慎之于始也。又云:‘出家之人,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西天。’即不慎始要终也。故曰:‘勇猛心易起,长远心难发。’此皆善根浅薄故。有善根者,关于戒律,当急学急受。出家人学戒者有之,居士学戒因缘甚少,久熏佛法的居士是知道的。

  初来三宝门下的居士,恐怕不知怎样入门。入门之道首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即与三宝之门相通。三宝之门,是无形无相之门。得法的,一下子就进门,不得法的,一辈子也进不了门。菩提者,觉也,发菩提心,即是发觉心,是将心之光明,放出一点来。众生之心,本具足光明,以迷惑本心,故昧而不显。虽不显,而光明仍在,如宝镜埋在泥中,必自泥中取出磨擦,去其泥垢,固有光明,方能显现。世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成。古镜是因,磨擦是缘,因缘和合,则垢尽光显,皈依三宝,亦复如是。众生之心为因,三宝为缘,藉三宝薰习力,而法性理体本具大智慧光明即显。发菩提心者,是由本觉光明,起始觉光明。始觉者,始知世间无常,始知一切境界是假是苦,所以要发觉心。不但自觉还要觉他,不但自己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还要劝家亲眷属,及所识之人,亦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戒者,止恶防非,为无上菩提本,是故人人皆应受戒。学戒如仅受而不持,就可惜了受戒一番善根。杀盗YIN妄为四根本戒,故五戒、菩萨戒,首戒此四。比丘二百五十条戒,其中二百四十六修戒皆是护此四重戒的,比丘尼亦然。兹将杀盗YIN妄酒五戒,说其大概:

  杀戒不但不能杀人,不杀畜生,乃至微细昆虫,亦不得杀。因十法界佛性平等,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彼畜生道众生,为造重恶故,堕恶道。待罪报受满,转身为人,仍能修行,以至成佛。若杀死一昆虫,即是杀一未来佛,亦即是杀过去父母。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杀生害生,不顺孝道。吾人在六道中受生时长,历劫家亲眷属,当然众多。今生我幸得人身,当思救护沉溺恶道的家亲眷属,何忍伤其命而食其肉?故见畜生被杀,应方便救护。且贪生怕死,人畜皆同。畜生被杀时,以力不能敌,含恨而死。来生相遇,即是冤家见面,必加报复。楞严经云:‘人食羊肉,人死为羊,羊死为人。’语云:‘吃四两,还半斤。’可不惧乎!昔文殊菩萨示现人身,路经屠户之门,见数人擒猪,将欲宰杀,猪乃狂奔,不易捆绑。遂谓屠人曰:‘何用多人为?吾杀此猪,一人足矣。’屠户为省人工计,异日即雇彼杀猪,彼乃以人名喊猪,猪即应之,驯来其傍。屠主曰:‘不杀此猪。’又以一猪令杀。彼又以人名口喊之,猪又驯服而来。屠主又惊骇曰:‘不杀此猪。’彼先后所呼之名,即屠主父母,故皆不令杀。彼父母以杀猪为业故,死后变猪。屠主遂改业,不敢再作杀生之事。人人若皆知因识果,决不敢杀害众生。真是发菩提心之人,遇有蚊虫来食身血,应发供养之心;即或不能发供养心,亦不可起嗔恨心。宜用柔软语,作是念曰:‘我是初学菩萨,不能满汝之愿。’轻轻拂去,切不可欠命债。须知有意杀者有意还,无意杀者无意还。好杀者必得短命报。对于不食肉放不下者,可于临食时观想,我所食的,是未来佛之肉,是过去父母之肉。如是观想,必能断食肉之习,不造杀业,亦不遭被人杀之报。戒杀放生,可以忏悔往业,增福延寿,功德无量。

  盗戒,较杀戒难持,若僧若俗,皆易犯之。出家人若无人见,自取常住食物私食,即犯盗戒。乃至不好好修行,张口吃一口饭,饮一口水,悉皆犯盗。语云:‘十方一粒米,重于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在家人亦易犯盗,如为人办事不实心,令人受损失,皆是犯了盗戒,偷关漏税,侵蚀国家财物,皆犯盗戒。即在家庭之间,亦所难免。依据戒本开遮持犯道理,取亲厚人财物不犯盗,否则不与而取,皆是犯盗。所谓亲厚者,非父母手足等之谓也,须具有七种亲厚之相:一难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七贫贱不轻。如是无论亲与非亲,有此七相,皆得谓之亲厚。反此,虽是父母手足,非意气相投不得谓之亲厚。凡不与而取,即是犯盗。世人每以儿女取父母之钱,自蓄自用为无妨,不知亦属盗也。故云盗戒难持。不学戒易犯而难知。

  YIN戒,出家人绝对禁戒,在家居士,只戒邪YIN。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YIN,有判既是菩萨,正YIN也应当断。这就看持戒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YIN,从急则全断YIN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则不能了生死。若说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YIN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对根机浅人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权教、分教,都是不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伏门,此属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YIN欲。不断YIN是世间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YIN,入了门,既知佛法意义就要断YIN。YIN为生死根本,究竟断YIN,方免轮回之苦。YIN念轻则上升,YIN念重则下堕,是故欲界六天,以YIN念轻重而分高下。偈云:‘四王不净忉利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久视他化暂。’他化天在欲界天最上层,YIN念轻者生之,所享快乐,胜过以下诸天。YIN念较重,次第生以下诸天,皆是愈上愈乐,下者次之。.已断YIN欲,则生色界天,所享之乐则又胜过欲界六天。人道众生,由YIN欲生,苦恼极重。简单说有三苦,分开说,五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身为苦本,设无有身,苦叫谁受呢?佛为一切智人,为大慈悲父母,故说了义教,为欲了生死众生说YIN戒,令断生因。不生则不灭。不生灭故,则了生死,而成佛道,究竟离苦得乐。深望大家痛念生死苦,立志戒YIN。

  妄语戒,最易犯。持妄语戒宜谨开口,慢开言,少说话。是故语言迟钝人,犯时较少,口齿伶俐人易犯,有心学戒者,宜加谨慎。说妄语被人觉察后,即难得人之信任。舌为心之苗,言语虚实关于心之邪正。讲话时要觉照,自说自听,犹如诵经念佛,口念心观。不然口中念的是佛,心中想的不是佛,心口不一矣!又者,十方诸佛,护戒善神,皆在吾人心中。若不妄语,常为诸佛加被,善神拥护。若妄语,则十方诸佛与众善神尽知尽见,不能感佛之加被,善神之拥护;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故。

  酒戒,酒能醉人,令人神识昏迷。若不戒酒,因之能误犯杀盗YIN妄四重戒,故酒戒亦在重戒之中。有一五戒居士以醉酒故,见邻家鸡来其家遂杀而食之。邻妇至其院觅鸡,醉人答曰未见,并因醉性强奸邻妇。偷鸡食犯盗戒,杀鸡犯杀戒,答曰未见,犯妄语戒,强行非礼,犯邪YIN之戒,以饮酒故,四重戒同时俱犯,故梵网经云:‘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又酤酒戒云:‘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是以修行欲了生死,除了持戒,其说了生死之话。故必须受戒,受了戒必须学戒。受一条戒,即是一学处。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听说佛法,有如是言,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不敢受戒。久熏佛法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还不惊不怖。要知道纵不受戒,杀盗YIN妄亦犯性罪。受了犯戒,犯性罪又犯遮罪。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是为性罪。佛所制止,不遵佛教,是为遮罪。受戒而犯,似较不受戒多一层罪过。不知不受而犯性罪者,堕地狱受苦已,再生人间,难免再造再堕,出苦无期。受戒持戒者,求人天福,得人天福,乃至求佛果,得佛果。犯戒者虽罪加一等,在地狱受苦满时,即觉前非,立志好好修行,不再犯戒。及再来人间修行,就不犯戒了。故云:‘宁闻佛法入地狱,不愿不闻佛法生天堂。’诚至言也。吾人欲了生死,及离苦得乐,首先要对冶习气,勉强受戒。如不受戒,即不知受戒功德,犯戒罪过,难免不杀,不盗,不YIN,不妄,不饮酒。既造苦因,必受苦果。学佛法人,须具正知正见,遵佛遗教,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佛法世法之界别

  在佛法中,有人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即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但也有的讲佛法与世法敌体相违。不过,大菩萨和光同尘,在世间即同世间人一样,也有妻子儿女,也作一切世间上事,然而能在世间法上觉悟。如维摩诘居士亦娶妻生儿女,常行梵行。所谓常行梵行者,即无欲YIN,其儿女乃示现而生。如佛指腹为胎者,皆不假YIN欲而生。维摩诘居士,虽也到酒馆赌场妓院等处,但不为其所转,处处行教化之事。此便谓之不离世间觉。似此自觉觉他之行,乃大菩萨能作。

  若谓佛法与世法相违,则必须分得清那一个是世间法,那一个佛法?如此,那就非得学小乘不可,一定要舍家出家,剃发为僧。世间上的一切事,如士农工商等等,都不可学。这不是与世法相违吗?所以说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亦得,佛法与世法相违亦得,因大能融小故。既和光同尘,又使人厌离世间,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过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物必须要舍,有一放不下即成障碍。这岂不是与世法相违,而被认为小乘吗?但又不是小乘。此法能普被三根,圆收一切众生,故非小乘法。按小乘法中,即以证到阿罗汉来论,要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其难如断四十里急流,始证初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思惑证二果,又名一来果。后三品断尽,始证三果,又名不来果。但证三果还未离三界,必须连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断尽,才超出三界证四果。若念佛法门,不管断惑不断惑,就此一念之智慧,无论老幼,尽此一生即能生极乐。虽未断惑还是世间众生,即与此界出世间人相差不远,因惑虽未断而不起。极乐无起惑之缘故。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心境相应即造业,起YIN念即造YIN业。如家家有男女,皆须男婚女嫁。一起YIN念,业即成就,是为心生则种种法生。但有时心从境生,如心中未起YIN念,苟观男婚女嫁之境,即不免动YIN念,是为法生则种种心生。极乐无此境,故心即不起。所以法不生故,心不生。再说士农工商,无非都是为利,士又兼为名。总之不出名利二字,因此即免不了起争端。你若作言不愿我作,我作言不能让你作,不论亲疏,皆是只求我好。农工亦同,总要自己强于别人,以此赚钱谋利。尤其现今商人称为商战。贴著大减价招牌,你如此,我亦如此,故称战。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士农工商,因为不谋衣食住,故没有争夺的样子。从何而学呢?亦没有作官的人,因无作恶众生,故不需官管。不若此世界人好斗争。极乐世界一切事都不须人作,只仗佛之福报,仗佛之神力,莲花化生,出来即有衣穿有屋住,此皆阿弥陀佛愿力变现而来。世界上之泥水匠作工,又何尝不是变现而成呢?不过变现得慢些罢了。阿弥陀佛要化度念佛众生,不化现此境界,如何能接引众生呢?是故念佛法门简而赅,小而大,譬如极乐世界人民,就穿衣一项来论,莲花化生之身衣自在身,身长衣亦长,依正俱长,还争夺作什么?一切饮食甘美甜味,自然现前,食毕碗钵自去。宫殿亦皆自然故,衣食住皆满足,还争个甚么?此点是与我等世间相违,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不作士农工商而争名利,岂有杀盗YIN妄。若说是小乘法,普贤等觉还求生极乐哩。等觉岂是小乘?凡夫生到极乐,仗阿弥陀佛之力,能于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且具六通以随供应化。你说是小乘呢?还是大乘呢?

  你我在此世界,甚么都放不下,不愿生极乐,真是傻子。要知道什么事都不能到头,不能千年万载,常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生死就靠一口气,朝不保夕!不会看的,认为人生有百千年,岂料人在胞胎死的、活几个月死的、一二十岁死的都有。若再等到自己有了儿孙,就更喜欢的了不得,谁又知道自己的儿孙何时死呢?

  可怜呀!阿弥陀佛婆心悲切,垂手接引众生,只怪众生无智慧,不肯信受此法。我们现在不过是各尽各的力,信一分干一分,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你我各各念起来,南无阿弥陀佛!

  如何脱离苦海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此苦海甚深无底,广阔无涯。因摸不著苦海之边,故难出苦海。若摸著边,即能出矣。吾人于此广阔无边甚深无底苦海中,将如何寻其边际呢?在苦海中若往前行,愈行愈苦。立住不走,仍在苦中。必须回过头来,即可看见边际,边际即彼岸。彼岸者,诸佛之岸,对此而言彼也。三界皆是苦海,不但生欲界人道、天道是苦,即生至色界顶天,乃至非非想天,亦是苦,福报享尽,仍随宿业堕落地狱或畜生。吾人不能了生脱死,即是不肯回头之过。于五欲境,多生贪著,为情受牵缠,名利挂碍,家亲眷属,有的是强冤家,有的是软冤家。强冤家互相斗争,增长生死;软冤家互相情爱,犹如棉花条,缠头裹脑,你缠我,我缠你。可是无论是强冤家是软冤家,不能怪冤家,要怪自己无智慧,与之斗争,与之牵缠。若有智慧,对于强冤家,他虽无理多端,其如我之不理何?对于软冤家,转情爱为法爱,互相劝引,归入佛法。我之眷属,岂可令其在生死海中?如是既得解脱,爱亦不碍。至于名利,为人人所贪。自己品行至臭,还希望人称赞,而不喜称赞他人。若回过头来,不争名不夺利,见人有少功德,即随喜赞扬是利他。利者人之所爱,起争之端,常言道:‘今日也不好,明日也不好,还是前日好。’前日者,代表钱儿也。若能回过头来,不贪是自利。他人贪爱,即让与之,是利他。我佛如来,悲愍众生堕五欲网中,不知求出离。故舍王位妻子,出家修苦行,为众生作标榜,佛初生时,相师言:‘此太子必出家为法王;若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转轮王非同国王,仅为一国之君:金轮王王四天下,银轮王王三天下,铜轮王王二天下,铁轮王王一天下。佛舍国是舍财,舍妻子是舍色,舍位是舍名,舍王宫珍肴美味,日食一麦一麻,是舍食。雪山一坐六年,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是舍睡。五欲为人难舍而能舍,非浅浅修行,所能办到。盖已多生累劫熏修,舍已成性故也。众生若有此金刚王宝剑智,斩断五欲,即可超出三界。然亦非一日之功,由看破而至做到,久久修习,而后能成金刚剑智。是故对于情爱名利种种旧习,若能回头,即到彼岸。

  念阿弥陀佛与普贤十大行愿

  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弥陀佛是总相,普贤菩萨十大愿是别相。念普贤行愿品,即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行愿。何以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具足十大愿呢?在十大愿中,一者、礼敬诸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岂有不礼敬的吗?二者、称赞如来。梵语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寿无量光。念阿弥陀佛时即是称赞佛无量寿,无量光。世间法都是有量的,岁数最大不过六七十岁。赞七十者曰古稀,叟又记得礼记赞人高寿,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到一百以外,就无赞词了。所以说世间人的寿是有量的,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寿。又世间上让人占得好处,人必称赞曰:‘占光,占光。’今念阿弥陀佛就是赞无量光,同时所占的光,也更广大了。三者、广修供养。供养有法供、有财供。念南无阿弥陀佛时,赞佛无量寿无量光,就是‘法供养’。又既以念佛为法供养,岂无一香一花为‘财供养’吗?四者、忏悔业障。五停心观中所提的多障众生念佛观,故知念佛即是忏悔业障。忏悔有三种:一者、取相忏,二者、作法忏,三者、无相忏。取相忏者,念佛感应道交,得见好相,罪即忏除。然佛力加被有显加、有冥加,纵未见好相,安知非已得佛力冥加呢?作法忏者,犯戒须向大众僧求忏悔,以同名同号的佛很多。念一阿弥陀佛,即是向无量无数阿弥陀佛前求忏悔,亦通无相忏。法性无相,念法身佛即能忏罪。念佛不起妄想,即与诸佛法身相应,亦与己之法身相应。清净法身,一法不立,故契无相理,即得消灭罪障,故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无相忏即实相忏,实相无相,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即通三种忏悔。五者、随喜功德。念佛法门,系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称赞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叫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依教奉行念阿弥陀佛,岂不是随喜功德吗?六者、请转法轮。念佛就是请佛说法,求见相好,求见光明,也就是请佛说法。佛法常住在世,有机则显,无机则隐。能念得感应道交,就得见佛,就能闻法。念佛时岂不是请转法轮吗?七者、请佛住世。佛本无生灭,随众生心生而生,随众生心灭而灭,一念念佛一念生,念念念佛念念生,众生心若能依佛而生,佛即依众生心住。念佛岂不就是请佛住世吗?八者、常随佛学。佛以因感果,菩萨道为因,成佛为果,一切佛皆以普贤行为因,故普贤行为诸佛普因。又十地菩萨皆不离念佛之因,而得成佛,念佛岂不是常随佛学吗?九者、恒顺众生。常顺众生性,不顺众生相,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恒顺众生性,何以故?人人都具有自性弥陀,故自性弥陀者,即法身佛是也。同一无量寿,同一无量光,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含灵,皆具佛性,岂不念佛即是恒顺众生吗?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中说:‘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行具足无量福德,故云殊胜。六道众生沉溺分段生死中,三乘圣人沉溺变易生死中,唯佛超登究竟彼岸,以殊胜行,普为众生回向,生佛净土。约事相说,无量光佛土,距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然事不在理外,故曰:‘处处总成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虽说生西方净主,亦不出华藏世界实报庄严土,亦即是生自性中常寂光土。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所以说念佛具足十大行愿。若能读普贤行愿品大乘经,又能念佛回向极乐世界,当然上品上生。若不认字,不能读诵大乘经典,专心念佛,不假多方便,亦决定往生。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说:‘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念佛时,要万缘放下,以清净心念十念,、不能往生。若心不清,一边念一边又打妄想,那么,想往生恐怕没有那样容易。所以念佛要口里念著,耳朵听著,心里记著,三业清净,字字分明的念,就会离苦得乐,决定生西。说多了打闲岔,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一齐念佛吧!

  应当怎样学佛

  佛法垂秋的日子,不是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虽多如牛毛,而毕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佛教原是选佛场,怎么叫选佛场呢?无论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应的,自然就有觉悟。大家在一处一比,就显出来了。俗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优秀为人所钦,陋劣为人所弃。历代以来,选出的诸佛菩萨也不少,以佛在世时说,有九亿众生。于中有三亿众生,见佛闻法;三亿众生,或见佛,或闻法;三亿众生,不见佛不闻法。见佛闻法,证果的多,或证初二三四果,或证三贤,或证十地。其余三亿,或见佛得益,或闻法得益,决不像我们这些众生,我们这些人都是善根浅薄,没有选去。要是选去了,今日也不会这样苦恼。

  佛法传到中国来,选出的亦不少。或由参禅中选出,或从念佛中选出,或由持咒中选出,或从学教里选出,各将本事跳龙门。到末法时代,学净土往生的也有,参禅悟道的也有。但是因为众生根机劣弱故,毕竟是中选者少,落第者多。

  说到用功上,讲到学佛的究竟意义上,应该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就是不能‘证悟’,也要求得个‘解悟’才是。现在有一班人,就连多数的僧伽也包括在内,他不但不能行,连解也不肯向这地方解。大家常说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晓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还多得很呢。因为善根浅薄故,听见那样玄妙,就朝著这玄妙的门头做去。标奇立异,总想比别人不同。好出风头,自立门户,种种流弊,是现在随常发现的。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爱好花样的习气,深入识田,学佛后,随顺我见习性,又自流露,这是顶不好的现象。

  佛有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流者自‘悲智心’流出,还者还归‘本源法界’。近来不是东立一个门庭,西立一个门户,就是你障碍我,我障碍你。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长者,子孙很多,各人根机不同,故应机而说的法门也不同,无非令悟入本性。尽管法门虽多,我们修习佛法的人,总要分出‘本’、‘末’、‘正’、‘助’。如像大富长者子孙,堪为士者令读书,堪为农者令务农,堪为工者令作工,堪为商者令经商,各执一业,不相妨碍。所以俗话常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业。’

  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撑持佛的门庭,同为大富长者子孙。但因为不能兼顾,才各自分领一门。切不可自己学了这门,只说这门好,其余的都不好,自相残杀,同室操戈。所以佛法分与不分,各有好处,亦各有坏处。分是‘行布’,不分是‘圆融’,行布圆融不相妨碍,方是佛之弟子。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但法久成弊,诸宗皆所难免。应该对于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扬,不善者亦应指出,对他宗亦复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诸宗难免有流弊发见,是由于学者未断烦恼故。若说这是通病还可以,因说人并连带说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万万不可的。我们要明白学习佛法当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许多善智识,一样的‘是一非余’,而作诽谤他宗的言论,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这是说不分的好处。

  再说分的好处。因为我们寿命短促,知识力有限。尽此报身,尚难彻知一宗,何况多宗。是以一门深入,较之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强些。其所以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都由随缘所转,自己没有主宰。人家给你高帽子戴起来,就改变方针,终至一无所成。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牵转。多学固然是好,但因寿命短促,故难以学成。若一生就把佛法学好了,那么佛法又不值钱了。单学‘解’,一生还不会,何况还要学‘行’呢!所以学佛法,要发长远心,像中国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实宗、净土宗、三论宗、慈恩宗、禅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贤首宗,随学那一宗,也要几十年功夫。若仅仅知道一点,没有全盘研究,何能济事。

  晚学晓得自己根机驽劣,一宗都难修成,就只知道‘律宗’为出家人必须修的。律通诸宗,随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又当首重止持再学作持,律学好了,再选一宗精勤学习,可以增长功德。但是不能兼学,也无过失。惟是学他宗而不肯持戒,这就有过了。如学净土而不参禅,而不持咒等俱无过,大家于此要具眼才好。设持戒好,于诸宗选择与己根机相近的修学。若与性情相投,不与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学。譬如有人说禅宗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参禅。一参参了十几年,还不知道话头的意义,就是与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与宿生的根基相近,应当更换方法才是。

  学佛法要具择法眼,择法又要择人。为什么说择人呢?因为是过来人故。但是择人也不离法,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对于戒律有根据的人去亲近。蕅益大师云:‘其人虽智浅,而信戒见地稳者,应亲近之。其人智深,见地不正而非戒者,不应近之。’晚学虽无择法眼,自觉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终于归到净土。但是上面才说佛的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既以法界为归,何又要归向净土呢?要知道你把法门当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门,即不是法界。极乐世界距此十万亿佛土,立定目标,趣向净土,即是以前所讲‘解要圆,行要方。’解圆,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愿生他方,而愿生西方。并且要生在西方莲池的莲台上,上品上生。修行人应有大目标,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脚踏两只船,或是一非余。应一门深入,总要自己有主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罢!

  四众道场药言

  从古以来,出家的大德,一天都要算几回账。早上起来挨挨头,我把头发剃的光光,当出家人,为的了生死,究竟生死了几分没有?到中午又摸摸头自问自,又过了半天,生死了几分没有?到夜晚又摸摸头,如是盘算。如果生死未了,烦恼宛然现前,就要痛哭流涕,如丧考妣。生死究竟怎样了法呢?妄想渐少,烦恼减轻就是了了几分生死。现在的人善根浅薄,即不能一日三盘算,也应该一日一盘算。我常说出家人犹如擦台布,给人家做佛事,求忏悔消罪过,好像是人家的台子污秽了,我们要替人家擦洗干净。可要善擦,把人家台子擦净,我们用的擦台布还不染污。不然的话,擦来擦去,别人的台子虽然干净,我们的擦台布也就秽污破乱不能用了。虽是一个譬喻,却甚恰当。我们怎样才使这擦台布不脏呢?就是给人家做佛事时,至诚恳切,心地清净,妄想不生。仗佛力,仗法力使施主及其所追荐之人,咸得利益,这就是自利利他。要是无诚心,一边在念经,一边在打妄想,而受人家的恭敬供养,那就成了脏台布了。

  诸位同学,究竟盘算了没有?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果能放下万缘,真实用功,得力很快。古人云:‘用在千日,悟在一朝。’那里定规要许久功夫?譬如这一七间功夫用的不得力,打这时起就起觉照,精进专一用功。用的恰当,一枝香也能悟道。古时大德谓:‘用功千朝,悟在一时。’就是说积千朝的功夫,因为不得力,到末后才豁然觉悟,虽顿实渐。大家要知我们的心体,犹如古镜本来光明,只以埋没泥中不得显现。一经出土,而又擦磨,便能显出光明本体。就功用上说,就在各人随时不忘觉照,善用其心。

  再说到事相上,像净莲寺四众共修的道场,干的是很危险事。四众共修道场,佛在世时颇为盛行。每次法会,皆有四众弟子。到了末法时代,这样道场建一个倒一个,佛法受了很大影响。印光老法师不赞成建四众道场,就是这个原因。究竟四众共修能否举行,完全系属在人的知见正大与否,规矩严肃否。按律来说,所有方丈客主及各寮房,均不容许女众久坐久谈。虽自信心地光明,要行菩萨道,但亦要善护讥嫌。无论当众背人,均非佛法不说。诸位听了以后,在参加道场,和自己办道场时,都要格外注意这一点。对于四众共修,界限要严,大家要遵守才好。

  净莲寺这种规矩是天然的,到这里来的居士都是正知正见,为佛法而来。我们自己仗佛冥薰加被,正念时刻现前。仗佛法光明加被,依赖戒法维持身心,并靠大众僧力,互相监视,不令有犯戒的举动。必须这样在微细上注意,护持佛法。诸位的眼如收不住,我就要管束的。三业俱不得掉举,身非佛法不行,口非佛法不说。身口七支能护住,意业纵未清净,亦足以减其势力。意如树根,身口如枝叶。伐去枝叶,虽有根在,不易生长。再加修行以佛法转意业,顾不得起颠倒妄想,或转念或歇念都是功夫。已有功夫的人,以歇念为贵。设不能歇念则令转念,总要自家做得主,向正念上念。转念,歇念,下手不同,归原无二,总要假净念除染念。办道场既有许多顾虑,闭门自修又落于小乘,佛诃为焦芽败种,所以定规要自利利他。一举一动,不违佛的教诫,向护持佛法上著眼,这是出家人应遵守的。在居士一方面呢?请人修行,自己也不在修行之外,亦是自利利他。这一层看诸位有择法眼否。在堂中随喜念佛,出堂以后,仍要正念相续不断。敲起键椎如是念,歇下键椎仍持正念不失。出入往返,常常如是。久之三业即可清净,降伏旧日习气。一谈闲话,即失去正念。应当注意的,我们都是站在一条战线上,与魔军共战。古人云:‘三人同心,其利断金。’所以要群策群力,共同修行。我们能恳切至诚,为护法檀越回向。利益众生,即是利益自性众生;好了人家,即是好了自家。诸佛如来,就是利益众生而成佛的。藉一人为发起之端,普为一切众生回向,则发起之人得益更大。一人发真归原,十方世界消殒。愿一切众生入法界,即是法界心现前。功夫不在久,只在得力不得力。虽然只剩一枝香,在这一枝香能息念,好好用功,用的应,就能了生死。说多话打闲岔,还是好好的用功吧?

  梦话

  有两句俗话:‘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句话不离本行。’因为晚学是个做梦的人,所以好说梦话。说了好几天的梦话,还未说完。昨天梦见一堂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各念各的,听了很吵人,梦做的不大好。今天的梦,不是那样了,异口同音,听了令人倍增欢喜。昨天说半夜梦见了家家(即外祖母),以梦中梦来打比。所以说身心世界、我、我所都是幻化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是二字,指梦幻泡影而言;应作如是观者,六喻不可齐观。先就梦观。

  把什么事作梦观呢?是将有为法作梦观。有为法有‘有漏有为’、‘无漏有为’。怎么叫有漏有为呢?有漏者,以因感果,报尽就完了,犹如漏盆盛水,终必漏尽。这是就不修行人讲,如一个因果漏了,又来一个因果。于是因因果果生死不了,名有漏有为。有为者,有为有造,如是因,如是果,好不空好,坏不空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日子未到。怎么又叫无漏有为呢?无漏有为,就是修行,亦是有为有造,有因有果,一得永得,故名无漏。如持戒得大福报,习定得大自在,修慧开大心光。又者依教修行,能得十信、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位次。好像世间做官,有品级似的。但世间官位,是无常法,塌了台就算完了。出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这样,登了三贤十地永不再退。登初住不愁不登二住;乃至证等觉,不愁不成佛。故名无漏有为。虽是无漏,但也是一个梦。不过这个修行的梦,虽有修有造,是向醒处造作。愈做修行的梦,愈醒的快。睡眠梦,时间短易醒;生死大梦却很难醒,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方可醒。如此说来又岂寻常睡梦所能喻的。不过就梦境令人观生死梦,所以说应作如是观,即知道回向。怎么叫回向呢?就是回恶向善,身心总要不离三宝。因为是向醒处,做这个梦不可不做的。人情恩爱的梦,愈做愈迷,是不可做的。在三宝门下,虽是说梦话,是说醒梦的话。究竟这个生死大梦,怎样才可以醒呢?当然有醒梦的方法。拿睡觉打个譬喻:睡著了的人,你要教他醒,怎么他就能醒呢?须要转他的迷梦心,向醒处喊哪!我们要醒生死梦,也是要转迷梦心。怎么转法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声向自心上喊,喊久了就会醒的。但也关乎各人善根浅深,而定觉悟迟速。若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那么一叫便醒。各人根机不等,若非顿超根机,必须多喊。参禅也是参的这心,教人参‘念佛的是谁?’,参悟时即醒来了。从前宗门下有一巨指和尚,参禅悟了道。有人问他:‘如何是的西来大意?’他把大指一竖,人家就开悟了。这就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随拈一法,便能开悟的人。有一次又来一个人,请问佛法,适和尚不在家,侍者师对那人说:‘和尚出去了。你若是要问佛法,我也有点呢。’那来问的人,就请问‘如何是佛法?’,侍者师也学和尚把大指一伸,那人也开悟了,欢欢喜喜走去。和尚回来后,侍者如实告知。和尚说:‘啊,你还能令人悟道。好,我也来请问你。’随喊道:‘侍者师,请问如何是佛法?’侍者师又把大指一伸,和尚已暗执刀在手,待其竖指时,便用刀把侍者师大指割去了。和尚又用药为之医治,待其痛止,和尚又请问如何是佛法?侍者师又把手一竖。师父啊!大指没有了,侍者师就向这没有处也开悟了。这是巨指和尚提拔他的。因为他令人悟道,自己未悟,才假方便指示他。所以要是根熟众生,悟道因缘很多:或念佛悟道,或诵经悟道,或参禅悟道,或拜佛悟道。所以说念佛总要向著心念,不向心地用功,打总子也不会悟道的。

  睡觉的迷梦,有人喊便醒。要想醒生死大梦,也要喊叫的。叫的方法,须以心印心,才能自梦境中叫醒。不过也有时节因缘,功夫成熟,一叫便醒。修道品、三学、六度、万行,一切佛法,虽皆是梦,而是金刚种子。吞到腹中,与秽污不能安处,乱冲乱撞,把肠子冲断了,金刚种子就出来了。佛法在烦恼心中,亦复如是。无论听了一言半句,他都不跟染污心在一处,因为不能混在一起,所以要翻出来说,说了还要行。所以佛法不怕不懂,只怕不听。听了然后求解,久而久之,也会放光,与佛相同,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上而讲有漏有为、无漏有为,这两种界限,一定要划清。有漏有为,与法性相背,向有漏造作,是不会醒的。无漏有为,与法性相顺,向无漏造作,是能醒的。几时能醒呢?按教典说,到八地菩萨地位,方醒了这生死大梦,知道以前忙著修行,忙著了生死,自度度他,原来都是南柯大梦,本来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华严经上有个譬喻:‘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猛勇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至不动地,一切功用靡不皆息。’这就是达妄本空。可是登初住也能达妄本空,不过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分别。登八地才究竟空,所以名为不动地。

  既说修行是假的,我们又何必修行呢?但是若不修行,就不能觉,亦不能空烦恼。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必到觉后,方知是梦。八地菩萨虽证不动地,然而诸佛还要劝他起悲心,谓八地菩萨曰:‘善男子!汝虽得是寂灭解脱,然诸凡夫,未能证得,种种烦恼,皆悉现前,种种觉观,常相侵害。汝当愍念如是众生。’又‘善男子!汝当忆念本所发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所以八地菩萨虽知是梦,还要广行菩萨道,教化作梦众生,令先知梦中之我空。因为我执未空,不能空所梦见的种种法执。有时也二空齐说是梦的,我法二执破了,一切身心世界,不空自空。你我既晓得是梦,就要把迷梦叫醒,向自心中唤。自心唤自心,知道自己有个法身慧命,莫令自心,常在迷中。念佛时念自心,持咒时也是念自心。望著自心喊,大家醒醒吧!

  学佛从受戒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说了生死的话;除了求生净土,也莫说了生死的话。但只是持戒也不是容易事,因为不顺习气,所以发不起持戒心。故梵网经佛诃责不受戒众生,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这话怎么讲呢?因畜生不知善恶,故不能受戒。人若不知好丑,不肯受戒,甘心下流,这不是与畜生无异吗?又怎么说木头无异呢?众生还有知觉,木头连知觉也没有,又不知痛痒。愚痴众生在生死苦中,不知痛苦。不知痛,安知痒呢?所以说木头无异。初闻佛法的人,多生恐怖心,说:‘嗳呀!佛法好严哪!’这也犯戒,那也犯戒,所以害怕。久熏的人听了,纵然不能受,也不惊不怖。略举旁人的一两样事,作个比喻听听:愚痴众生就像灯似的,照远不照近,见得到别人的坏处,就见不到自己的不好。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能照人家,很少照自己。晚学在湖北时,也有受皈戒的。有个女人,她不敢受五戒。我说戒能持几条受几条,持不了的不受也可以。她听了这话后,受四戒,哪四戒呢?杀盗妄酒四条,不受邪YIN。我以为她是不懂,所以就告诉她说:‘居士受五戒,只戒邪YIN。’她听了这话,还是不受YIN戒。一个女人不能戒邪YIN,岂不可耻吗?岂不是甘心下流吗?以此一事推度,你我不肯受戒,不肯持戒,就是留著黑暗路走,不愿向光明路上去。自己要想想,留著黑路走,是对不对呢?少薰习就不知受戒的好处,不受的害处。不受只犯性罪,不犯遮罪,受了戒,一犯就犯两重罪,要是这样打算盘,那可就打错了。犯性罪也是要堕三途的,在三恶道中受够苦出来,还是造罪堕地狱。如果是受了戒犯戒,受苦受够了,发愿出来再受不再犯,那就会持戒了。譬如世间,作贼的捉去了,就受牢狱苦;受够了出来,再偷东西,再坐狱,打总子也没有完的时候。众生不知向善,辗转堕地狱,那些牛头马面鬼,一见就烦恼来了,说我费了许多气力治他的罪,治完了放出去,未久又来了,又要我费力。常言六道轮回,若果六道是平等的,轮回也还好;在三善道中多少年,在三恶道亦多少年,也还好过,可又不是这样。生人天的如爪上土,生恶道如大地土,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六道可怕。如果不持戒,在三恶道中时长可怕。

  杀盗YIN妄这四戒中,杀戒,自不杀人,还可以让人杀我。盗妄都可以自不作,让人作的因缘。杀我盗我骗我者,作随缘消旧业想。唯有YIN是不能作随缘消旧业想的,这个业是不能随缘消业的。别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YIN戒,我YIN他,他也YIN我,双方犯戒,这个因果无有了期。定规要从此一刀两断,绝对不YIN才好。

  梵网经诸家注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YIN,有判既是菩萨正YIN也要断的,就看我们从缓从急。从缓,先戒邪YIN;从急,则全断YIN欲。究竟从缓对不对呢?缓是不能了生死的,说是不对,佛又何必说五戒只戒邪YIN呢?因为佛是观机施教,看你根机浅就说缓,所以说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摄受门、折服门,此是摄受门,用权巧方便,使渐离YIN欲。不断YIN是世法,就佛法说是应断的。诸位有未入佛门的,先断邪YIN;入了门知佛法味,就要断YIN,究竟断YIN,方断生死根源。戒都有连带关系。能究竟断YIN即犯无罪的杀戒,杀无明父,杀贪爱母。犯此杀戒,是杀生因种性,非杀父母之相,不但无罪,还是功德。若一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一人究竟断生死;人人究竟杀无明贪爱,则大地众生都是佛菩萨。但只是人都不肯这样究竟杀。无明是根本无明,贪爱是枝末无明。根本无明迷法性,不能知真本有,造业受报,不能达妄本空。故根本无明,又名发业无明;起惑造业,故贪爱又名润生无明。如果下了种,没有贪爱水浇,久了会干,不能生长。无明种子为因,譬如父;贪爱长胎,养胎譬如母。杀了这样父母,究竟得解脱,即所谓‘打得念头死,救得法身活。’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若不甘心堕落,就要好好的持戒。戒本不易持,要像打铁一样,烧烧捶捶,去些渣滓就去些习气。数数入火,数数捶打,岂是一下子打好的吗?譬如诸位来三宝门下,都不吃肉了。最初不吃是不是还要想吃呢?久了自然不吃。但念头一起即起诃责,如铁打掉一点渣滓。以此推度,只要发心就能。可不要像那女人不敢受,不敢持。一切戒都是慢慢磨练,受不来勉强受,持不来勉强持。若果是不敢受,不敢持,岂不是与畜生无异,木头无异吗?譬如打仗,败了还打。佛法的仗,是正念与邪念打,败了又来,要像久不死的团鱼。正念是永远不会死的,败了再打,时久自然邪不胜正。所以说正念像不死的团鱼,不怕持不了,只怕不发心。诸位受了戒,回去对于家庭眷属亲友,也要劝勉。佛菩萨大慈大悲,打总子不会怪我们犯戒的。可是护戒神未断嗔,他是不容犯戒人的。多犯不如少犯,少犯不如不犯。佛虽慈悲我们,只怕我们自己不慈悲自己。佛即是心故,念佛持戒分不开的,是一件事情。好好念佛吧!

  普劝家庭眷属学佛

  佛法不是送人情的,不同世间法,可以作人情送。古人云:‘宁肯己身堕地狱,不以佛法作人情。’如何是将佛法作人情呢?假如有人障碍我,不愿意我修行,我听从他,就是以佛法做人情。这个人情一送我就要堕苦,是不可送的。不要以为顺人情可以结缘,不顺人情结不了缘;当知道这不叫结缘,是叫结冤。冤家有软冤家,有强冤家。人人只知道有强冤家,不知道软冤家。相打相骂的强冤家,还易防备,易躲避;惟有相亲相爱的软冤家最利害,缠裹生死海中,难出难离。软冤家是些甚么呢?好的朋友,好的亲眷,好的父母,好的夫妻,好的儿女皆是。所以莲池大师说:‘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过我的独木桥。’莲池大师对于汤夫人软冤家,善于劝导说:‘君不见东家郎,昨日街前犹走马,今日棺内已眠尸。’又云:‘君不见西家妇,昨日门前倚闾望,今日家中已嚎丧。’如此劝来劝去,劝的汤夫人也发了道心,各自修行。软冤家恐怕你修行与他不同路而障碍,犹如魔之子孙。佛出世教化魔子魔孙亦修行,魔就慌了神,恐怕子孙了生死,魔就没有眷属了。世间人若经商作贾谋名谋利,家属均生欢喜;若说要出家,家属都要反对。依从他们是顺人情,只有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这是晚学曾用过的一个笨主意。本是应当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自度度他,有智慧的方能办到,像莲池大师那样大智慧人,能度家亲眷属都发心,就是发的菩提心,行的菩萨道。莲池大师把五色金章、鱼水夫妻、桂子兰孙,都一笔勾了,才好走出生死路。要走出生死路,须众善奉行。佛法度有缘人,当自家亲眷属度。但可度他,而不可被他转。欲度家亲眷属,先要自断杀,而后教他断杀;先自断盗,而后教他断盗;先自断YIN,而后教他断YIN;先自断妄,而后教他断妄。佛为大慈悲父母,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既是一子,岂能令走险道。佛所享受的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众生未得,故婆心切切,说种种法,令众生修行,亦得寂静乐、觉法乐。应当依佛教修行,不应顺众生习气。无量劫来,轮转六道,设若尸骨不坏,能堆过须弥山;所流血水不干,能积过大海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难得的人身今已得,难闻的佛法今已闻,正好修行。佛在世时,以手撮地取土,谓声闻弟子曰:‘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六道中,人道众生少,三恶道众生多。不信试举人亲见之畜生道言,飞的走的,以及昆虫,种类繁多。于中以一蚊虫类比,或以一苍蝇类与人比,数目超过无量倍,况多种类呢?因为人多造罪,少修功德,故易堕三恶道,所以说,六道中人道最险。到三恶道只是受报,不能造罪,所受之苦是在人道造的,升天亦在人道造的。人道之险是心险也。心极难收住,一时跑到地狱去,一时跑到饿鬼去,一时跑到畜生去,皆是一心。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虽然已发菩提心,就能一变变到三恶道去。怎样变法呢?一念贪心起,即是变饿鬼;一念嗔心起,即是变地狱:一念痴心起,即是变畜生。要对治贪嗔痴,不但不贪,又能施舍,则反恶为善;不但不嗔,还要慈悲,则反恶为善。夫痴者,不明白之谓;当尊不尊,当敬不敬,不明尊卑上下之分,是为痴。对于父母师长应尊之敬之,对于三宝,尤须格外尊敬,因是法身父母故。不痴就翻成智慧。愚痴堕畜生道。因为愚痴人别的不懂,还有一点知识,即是贪食贪YIN,为熟习气,不学即知。人中只知贪食贪YIN,是人中之畜,与禽兽相去几希。贪堕饿鬼,就贪饮食说,千百年不闻桨水之名,常在饥渴之中,饿的七孔流血,饥火焦然。想吃吃不到,口想喝,喝不到口,而又饿不死,业报所感也。有一公案:有二饿鬼同伴觅食,多年不得,商议分开,各自觅之。一往城内,一在城外,约定孰先得食,即在城门口等候。在城外找饮食的找了很长年月,还是未找著,恐其伴找不著,就还到城门口等候,不知等了若干年岁,方见其伴欢天喜地到来。问其得何美味?频自满足的回答曰:‘有偏你,今日得著一滴痔血吃了。’便问你在此候了许多时间?答曰:‘我在此站著守候,见城墙已三倾三修矣。’此是饿鬼之苦。嗔堕地狱,地狱有诸种,皆是化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堕到镬汤地狱,在油锅炸死了又变一个。食已炸死之肉,食已又跳下锅去炸,三恶道有这样痛苦,都是在人道造的恶因。大家要痛念生死苦。出家的对于同参道友,在家的对于眷属,皆宜互相劝勉。若不教化他人,而欲一人了生脱死,没有那样解脱的。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庆丧事,必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为第一福田;佛涅槃后,佛法寄托僧,以供僧为第一福田。一家办喜事,在街上到处觅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应供。受人财施应有法施,为说偈曰:‘可叹众生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这样看起来,人在世间,有何意味?孙儿娶祖母,是软冤家相缠;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是强冤家相遇。冤冤相报,酬偿不已。楞严经云:‘汝负我命,我还汝债。’假如学佛法不划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脱死。对于不同志的眷属,要起敬起孝,善为劝说同修佛法。如实在不能劝归到同修,则只有一刀两断,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间,念兹在兹,将生死斩断两截,精进勇猛的修行。

  附录憨山大师劝世文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界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禄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持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富贵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在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说别人不好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别人不好,而是你的分别心在作怪。这个世间没有对错,有的只有自己的执着。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