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方向—活出真实人生 第一部:好好认识自己
2014/9/4   热度:297
心的方向—活出真实人生 第一部:好好认识自己 梅原谛愚著 圆明译 代序~一盏暗夜里的明灯 代序~学习自己,忘了自己 前言~人类永远的目标 人生该如何过? ‘苦恼’是了解真我的路标 了解自己是人生的出发点 代序~一盏暗夜里的明灯 误解了言论的自由,以致各式各样的声音都出来了。这些人,对于说话的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茫然不知。因此,‘了解你自己’,便是宗教界共通的课题。 清晨,释尊在林中坐禅时,一群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忽然跑了过来。问道:‘请问,有没有看到一群美丽的小姐?’原来,这群年轻人昨晚和几位小姐一起举行宴会,非常热闹,但是早上起床一看,那几位小姐已无影无踪,而且把他们身上的贵重物品都偷走了。 释尊看了他们的样子,便说道:‘与其找那些小姐,还不如先找找你们不知去向的心吧!’ 某天,一个厌世的哲学家在公园边沉思边散步。不知不觉间,踏进花圃里,因为他没有看见‘禁止入内’的告示。 这时,传来了园丁怒斥的声音:‘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什么东西吗?’ 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表情很认真的嘟哝著:‘如果我知道的话就好了......’ 这的确是颇讽刺的故事,自己总以为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其实一点也不了解。 能够了解这个不了解的自己,并不是真正的自己,就能说已经了解禅了。 作者梅原谛愚禅师,曾在社会上历经各种磨练,在中年时出家。 他在临济僧堂认真的修业,终至自见本性,整个人呈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获得‘谁也不能给予下载的清风’的境界,并且,无论如何也要把这种喜悦传给所有的人,因此他志愿当一名布教师,各处奔走传教的结果,成为烦恼众生的谈话对象。在这期间,他体验了很多,加以思索之后,决定把这些心得付梓成书,度化众生。 对身处现代的大多数人而言,无疑的,这本书是一盏暗夜里的明灯。 仓内松堂 代序~学习自己,忘了自己 所谓学习佛道就是学习自己 所谓学习就是忘了自己 所谓忘了自己就是为万法所证明 所谓为万法所证明就是自己的身心以及 他人的身心都能脱离掉 这几句话收于《正眼法藏》这本书,是永平寺的创建人道元禅师说的话。能够如此简明、适切的解说佛道,不,应该说是佛道的实质‘禅’的意义及实际状态的话,我想是没有了。 这本书是由属于我们临济宗妙心寺派,现任骏州菜流寺的住持,为了宣扬佛道,不分日夜,从事布教活动的梅原谛愚禅师所作。 由来已久的传教,是以常常以山间、偏僻地区的善男信女为对象,使他们流下感激的眼泪。像这样因缘的故事及实例非常多,但时常沦于说故事的窠臼里,所以很少能够做得很好。 然而,拜读谛愚禅师的讲话集,对于他那种可以称之为哲学的深远思想,以及能够点出佛道的真髓,我著实为之感动。我也想到,那些常常听禅师讲道理的大众,一定都是些年轻、有学识的人们。 看完全书,第一个感觉是,本书的精神和前面所提到道元禅师的精神同出一辙。而且,我也深深的感觉到,禅师深远的思想更明确、更现代,而且更诚恳的阐明佛道的思想。 这本书使用最容易理解、最浅显易懂的言语来阐明真正的禅学,希望能够逐渐推广到一般大众。 山田无文 前言~人类永远的目标 无论是谁,都希望活出人类的真实性,实现人生。这也将是人类永远的目标。 拙作便是致力于这个目标,透过一个佛教人士的一点小小的人生经验所写成的。 现代已经是所谓的高科技时代、资讯社会,身处时代转换期的人们,深受困惑及不安的折磨,而这是和人性有关的苦恼。 虽然可以舍弃这种苦恼,但是,即使拥有超过一般人的生存能力,还是有无可奈何的时候。遭遇到苦恼,陷入虚无感、不明白生存的意义、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到这个时候,知识与观念已不能解决,甚至起了死的念头。 大部分的苦恼,都是自我意识强烈、汲汲追求名利所致。有人说‘现代人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缺乏自觉’,只是把自己的心一味的向著外侧,却忘了觉悟出真正的自己。执著于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种子,妄想不断的扩大,终至背负不了的苦恼。这正是作茧自缚的痛苦。 如果想真正的思考人生、求取真正的幸福,就应该学习道理、舍弃自我的执著、致力于自己的修练(无我的大我)、自觉到自己,以及全心全意的活在人类的真实道路上。 佛教,就是一条学习为人、生活的道路。希望读者能将佛教的教义活用到实际生活中,过著开发、创造自己无穷潜能的生活。拙著如果能使得各位读者思索自己、从自我转换到大我的话,对于这份缘份,著实感到荣幸。 梅原谛愚 人生该如何过? 肉体即使消逝,精神仍永留人间 ‘人生’,一般而言,指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但是,严格说来,如果每天过的都不是做为一个人所该有的生活,可视为人生吗? 每个人对于自己仅有一回的人生,无不希望能顺著自己的心意,过著令人信服且幸福的生活。 首先,把‘令人信服’的范围缩小,指的是每天都过得很有意义,所作所为也都很有价值。而对于‘幸福’,一般认为家人健健康康、相处愉快、家境富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自己的理想能实现等等,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如此。但是,这样的人生却经常不能如愿以偿。 无论是谁都无法照著自己的希望而生;同样的,也无法照著自己的意愿而死。有人无法按自己的意志而生存,也有人无法按自己的意志而死。人类都认为,我就是生命,事实上,我并不代表生命,只是人类依著生命而存在著。 而且,生和死的实际情况是,两手空空、赤裸裸的来到这世间,同样的,也赤裸裸的死去。人类非但不是生命,而且任何东西都不属于他。要说有的话,只有精神。精神就全凭自己的意志,死了之后,仍旧会遗留人间。‘业’(功绩身、口、意合称三业)也会留下来。这就是为什么人对于生存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当成大事认真考虑的原因。 人的一生不是单单一个人,自己生活方式的每一部分,都会影响到和自己有关的人,俗话说:‘小孩虽把父母亲的话当作耳边风,但是无形中,父母亲的一言一行已经烙印在小孩的脑海中。’指的就是这种情形。此外,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内涵。 我想,一定有人将错就错的认为,即使了解造成一个人内涵的重要性,开始修行,也无法如愿的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对于万事万物的一种看法罢了。但是,虽说是心的问题,其实如环境、事物、金钱、身体等等相关问题,在在都会使人改变心意。简要的说,唯有保持一颗超然的心才是上上之策。 贫困不使人痛苦;人却苦于贫困 意识到‘人生不能尽如人意’的心,正是人的智慧、开始反省自我,以及审视自我和人生的一颗宗教心。江户时代黄檗的高僧卖茶翁,对于人和贫困的关系曾确切的指出:‘贫困不使人痛苦;人却苦于贫困。’贫困,并不仅仅只靠金钱就能除去,在环境方面,例如:人、物、工作、地位等等,都可能造成一个人贫困。因此,请好好体会、咀嚼,把‘人’变成自己所能主宰的‘自我’。 身外的万事万物并不会使自己受苦。自己对于外界的事物,所看、所听,如何领受、因应,在在都视自己的态度而定。对于这种‘心’的问题,古人如此的教导我们: 唯心能使心惑,使心成心,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动。 这首诗中的‘心’,指的是外界的万事万物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之间,产生的一颗心。见识外界的事物而理解的心,使应该采取因应之道的自我的心受到迷惑。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就形成了这二种心——使人迷惑的心和困惑的心。但是,我们必须督促自己,不能任由这二种心混乱我们的生活,必须牢记:‘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动。’而加以反省及警惕。这种心,是一颗认识人的心。 古井的旅行者 做为一个人,为了要活出真实的自我,必须觉悟出自己的本心和本性。如果没有一颗觉悟的心而活在这世间,根本谈不上活出自己,也不能说是自己的人生。宗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在这里。我认为,宗教是人类在生存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的东西,也是现代人理应寻求的东西。 那么,在佛教中,又是如何对人生下定义呢?在《心地观经》这部佛经中,曾经对此加以解释。在这里,我想以我的想法加以改写来告诉各位。一般而言,当我们提到人生,常常会将它比喻成一段旅程,或者将人譬喻成旅客,在这本经书中,也以这样的比喻训诫我们。 有一个旅行者,漫步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突然,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原野已成一片火海,而且像是袭击这位旅行者般逼近。旅行者虽然拚命的奔逃,野火还是向著他扑过来。旅行者反覆的大声叫著:‘救命呀!救命呀!’但是,没有任何人出现。‘啊!这下死定了!’他心中这样想时,突然,就在他的眼前,有一口悬著藤蔓的古井。旅行者心想:‘莫非天助我也?真是谢天谢地,如此一来,我就得救了。’于是,急忙攀著藤蔓爬进古井。 ‘啊!真是倒楣!’稍稍喘了口气。得救之后,手却像发麻般痛得不得了。正想把脚翘起躺下时,往旁边一看,一条毒蛇正眼露凶光,吐著舌头,似乎随时都要向他扑过来。旅行者既惊慌又害怕,虽然想逃,却动也动不了。心里想著:‘啊!又掉入了另一个陷阱。’这时,往右一看,另一只毒蛇也目光炯炯,吐著舌头盯著他。再仔细一看,前后也都各有一条毒蛇瞪视著他。旅行者吓得魂不附体,大声叫著:‘救命呀!救命呀!’反反覆覆不知叫了多少次,还是没有人前来搭救。就在他大叫救命的同时,往上一看,刚刚使自己躲过大火,爬进井中的藤蔓上,一只白色的老鼠正喀吱喀吱的咬著。而紧接著白色老鼠之后,来了一只黑色的老鼠,继续咬著藤蔓不放。旅行者心想:‘这条藤蔓被咬断后,我一定会倒栽葱的掉到井底。’往下一看,天呀!大蛇正张开大口,目露凶光,好像在挑衅:‘来吧!快点掉下来呀!’一想到要是这条救命的藤蔓被咬断了......,便吓得浑身战栗不已。 再次用尽吃奶的力量,竭声嘶喊著:‘救命呀!谁来救救我呀!’但是,还是没有人出现。就在他大叫救命时,忽然,藤蔓上的蜂巢里滴下了五滴蜂蜜。旅行者舔著这甜美的滋味,甚至忘记了自己生命垂危,还笑著说:‘真是人间甘露呀!’ 释尊以这个故事对当时的人们说:‘你们所做的事,不也和这古井中的旅行者一样吗?生而为人,难道光想活下去就足够了吗?’释迦牟尼佛还启示我们:‘陶醉在蜂蜜的甜美中是对的吗?’ 顺应著自己本能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以上故事中的野火,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困苦。因此,受到野火袭击,指的正是受到生活的压迫。譬如为了孩子的出生先前的准备工作、孩子出生后的花费、儿子考上大学后的学费......些逃都逃不了的。而如果在这一连串被压迫生活的当中,突然生病或受伤,生命垂危,又如何呢?和人做生意,不幸失败,分文不剩,遭致社会的唾弃,又如何呢?类似以上种种的灾难,在人的一生中,一定会遇个二、三次。虽然想:‘如果能逃离这些灾难,该有多好!’想逃离,但逃得掉吗?人情的压力马上又来束缚你了。而且,即使逃脱了,蓦然发现,身处之地竟在古井中,四条毒蛇纠缠著你。 所谓的四条毒蛇,指的是构成宇宙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因为有这四大元素互相结合、牵连的机缘,一切东西才能应运而生。如果缺少这份机缘,一切也都趋向灭亡;人类是因为这四大元素而生,因此,人类也可以称为一个小宇宙。 这四大元素以人为例加以说明的话,‘地’指的是骨头和筋肉。‘水’,就像我们知道的,体重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因此指的是血或泪等液体。‘火’,代表体温。‘风’,指的是使得身体和手脚能活动的体力。藉由这四项元素互相结合的机缘,体内的细胞也随之活动,而使得人得以生存。如果这四大元素之一被破坏了,互相结合的机缘消失了,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因此,人的存在,并不具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只是随因缘而生,随因缘而灭,只是个‘空’字罢了。 另外,黑、白两只老鼠,分别代表的是夜晚与白天。时时刻刻生存的同时,也是时时刻刻的死亡。我们一步步活下去的道路,也正是一步步将近死亡的道路。能够通向死亡的道路,代表的也是生命一步步进行的道路。死与生,不过是无常的现象罢了。因此,只要把藤蔓切断,人马上就会落入井底,而下面的大蛇正恭候著我们,这便是死。 这位旅行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危急之至的时候,一尝到那甜美的五滴蜂蜜,竟把一切都忘记了,还露出满足的笑容。这五滴蜂蜜,代表的是生存的本能。性欲、食欲、睡眠欲再加上人类特有的财欲和名欲合称‘五欲’。因为刹那间五欲的满足,竟使得这位旅行者忘了四条毒蛇、黑白二只老鼠以及自己危在旦夕的生命。‘满足了性欲。’、‘啊!真好吃!总算吃饱了!’、‘睡得真舒服!’、‘又赚大钱了!’、‘被人称赞,真是快乐得不得了!’等等,由于耽溺在这短暂的满足,竟忘了自己每天正站在生死关头上。天天都是这样过,果真可以吗?每天生活在古井中,这种人生令人信服吗?如此一来,生为一个人,还有什么意义呢?无论如何,人生到底应该如何过?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必须专心一志的寻求答案。如果你真的爱自己、想好好的走过这仅仅一回的人生的话,我诚恳的希望,对于自我的存在,对于自己要过的人生,你们能留神的、一步一步的往寻求的道路走去。 ‘苦恼’是了解真我的路标 ‘困苦’是帮助我们往上攀爬的梯子 释尊说:‘人生就是一种苦。’原因在于只要是人,任谁都无法逃避生、老、病、死这四种苦难。在人的一生中,说到‘爱别离苦’,意即不得不和心爱的人分离之苦。‘怨憎会苦’,也就是每天都必须和你所怨恨、憎恶的人碰面或生活在一起的苦。‘求不得苦’,指的是费尽心力求取,依然得不到的苦。‘五阴盛苦’,则是为了使身体健康而产生的苦恼。这些,就是俗话所说的四苦、八苦。只要是生而为人,在一生中都逃离不了这些注定要受的苦恼。随著四苦、八苦而来的苦痛,因为任谁都没有办法逃避,所以只能束手无策吗?如果真是这样,身为一个人走这一遭,又有什么意义呢? 释尊为解决‘人的苦’、‘人生苦’,毅然决然的舍弃王位,花了六年的时间,全心全意的致力于苦痛的解决,但是,当他发现这苦终究无法解决,最后,连生命都失去了。死后复苏,静坐菩提树下一星期。第八天的黎明,当天际只剩下最后一颗晨星时,佛忽然大彻大悟,并且顿悟出‘苦、集、灭、道’的教义,开始宣导众人。 ‘苦、集、灭、道’告诉我,‘苦’的原因,在于‘收集’了各式各样的东西——苦恼。若能不执著于苦恼,才能到达‘灭’的境界。为了达到灭的境界,佛指示我们要依正‘道’而行。八正道即:一、正确的见解;二、正确的思考;三、正确的言语;四、正确的行为;五、正确的生活;六、正确的努力;七、正确的决定;八、正确的冥想。这八条实践的道路并不是要我们从苦恼中逃脱,但是,如果想想为什么会有这许许多多苦恼时,希望大家都能透过实际生活仔细思考佛所教诲的——苦之来源,在于收集了各式各样的东西。 ‘经验’是一种力量,但不是‘万能’ 一个人随著成长,藉著慢慢集结而成的知识、能力,自我意识也渐渐的强化了。执著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为了争口气、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变成了以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方便为中心的自我意识。之所以造成这种自我意识,在于藉著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集结而来的知识,产生了分别、区分的能力,在这家庭与社会的相对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事情,并加以区分、辨别,全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一旦太过于自我执著,便会为自己辩解:‘不想遭到失败的命运,想要有好的机会’等等。这种护自己,以自己为中心的区别、判断也就形成了。 随著人生经验增加,更加固执己见,加上自己的一点见识,越来越顽固的执著于自己的意见,生活态度也就定型下来了。这样一来,也就挖出了人生的陷阱。 人生经验丰富的人,因为拥有强韧的生命力,才称得上是个值得尊敬的人。但是,经验已经过去了。生存常常是‘朝未知的世界走去’,和所活过、所走过的世界应属相同,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经历的事,对于考虑将来的事及作为生活参考的指南,无疑是一大力量,但并非绝对。常常听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这应该是经验者所说的话吧!经验者根据所经验过的事计画将来,并赋予价值。但是,实际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虽然也有超出计画以外的结果,却总是无法如愿。这并不足为奇。就像刚刚说的一样,说来说去,经验只是过去的东西。因此,的确可以称之为一种生活的力量及计画未来的依据,但是,经验却不是计画什么就能实现什么的利器。 人类即使活在现在的世界里,仍处于未知的状态,因此,我认为必须如同初次所走的道路一样,保持一颗新生的心且各方面都细心留神,如履薄冰般考虑未知的状况。经验的力量,虽说是不轻易产生动摇、变化,但是绝不能将它误认为是一种能够知道未知状况的全能力量。 ‘绝望状态’正是人生的关键时刻 虽然‘经验者的亲身经历’重要,但是不如意的事件接连而来的话,仅靠经验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而在毫无办法之际,也只有束手无策了。 这种挫折感会慢慢的变成虚无感,不久,沦为一种虚脱的状态。有时,甚至变成自暴自弃。这是因为执著于汇集到的经验,再加上执著于私人之见所导致。但是,即使到了这种地步,他并未察觉到是自己造成的。岂止是没察觉,他总认为之所以不顺利,完全是因为运气不好、别人不对、世风日下、政治因素等等,责怪的总是其他人。这样一来,孤独感和虚无感也就日益严重,而且更加会产生‘啊!我已经不行了、绝望了’等等钻牛角尖的想法。这就好像是活生生的悲剧男主角的翻版,脸上露出悲哀的神情,一天天过著苦闷的日子。 像这样的过程,虽因事情的大小、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是谁都必须走过。尤其是自我的执著愈来愈强烈时,遭受严重打击的情形更是屡见不鲜。在这种生存方法、生存意义都失去的绝望状态下,对于事事碰壁的人而言,是个非常重要、关键的时刻。这个关键的时刻便是觉悟到不真实的自我,应该回到真正的自我。纵使哭泣、受苦、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希望你们能够穷究造成自我苦恼的原因,绝对不要躲入井底。 上天尚未遗弃这个人 妙心寺第二世的微妙大师,曾经歌咏过这样的句子:‘上天使人遭遇灾难,但上天并未遗弃这个人。’对于那些遭遇到不如意事、束手无策、陷入绝望的人而言,这句话正显示出上天尚未遗弃他们的证据。 微妙大师三十九岁时舍弃官位,削发出家,十七年中四处云游,过著辛苦的隐居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才不可能吟咏出这样的诗句。‘上天使人遭遇灾难,但上天尚未遗弃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所谓‘天’,指的是使我们生存下去的生命。这样一来,生命为了要活出真实性,对于那些执著于自我的人,会使其蒙受苦难。无法忍受痛苦,就只有舍弃自我,别无他法了。‘已经无计可施’,决定舍弃自我的时候,由于原有的生命智慧,使得自己能再生,并且能从自我回归到真我,所以才会说:‘上天尚未遗弃这个人。’ 真实的自己,一旦没有活出生命的真实性,在生存的过程中,一直到自我放弃,想必会蒙受苦难吧!执著于自我,因为无法漠视一路上的侵犯、困扰,一定会遭致苦难,一直到察觉为止。这也就是所谓的:‘上天使人遭遇灾难。’ 某个老人忏悔:‘三年当中,参加了七个葬礼,在这之前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竟是如此执著于自己,我实在太愚蠢了。’另外一个中年人告白:‘如果没有失去家、房子、田地和亲人的话,我可能还很固执。我实在太可怕了。目前一无所有的我,实在应该觉得庆幸。我是个富有的人,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东西。’ 就像这两人的忏悔一样,之所以会变成诸事不顺,无计可施,完全是因为不能舍弃自我的执著所致。这是因为人的不成熟或懦弱吗?不,还不是因为人的傲慢。在思考这件事情时,尽管会感到苦恼,但是,能够超越自我,察觉到真实的自己,是多么宝贵、多么重要的时刻。这是为了要回归到本来的自己,能够在真实的道路上生存的重要时刻。希望你们在毫无办法之际,站在绝望的深渊边缘的时候,能够认真的深思自己本身的问题。此时,但愿在你们尚未到达这种苦境时,能够察觉出真实的自己,能够自我修练、自我成长。 了解自己是人生的出发点 常常牢记,不要怠忽‘内心的反省’ 世上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虽有这样的希望,孩子一旦不能如自己所愿,就会产生‘儿女不知父母心’等等的抱怨。这种为人父母的叹息,是一种存在于父母和孩子间的宿命问题。如果‘儿女不知父母心’这句话,真是一种抱怨和叹息的话,我想父母亲必须反省,为什么会有这种抱怨产生。 所谓抱怨的心,指的是孩子不能如自己所愿,不能体会父母亲的想法。我想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是,父母亲本身的自以为是,认为理想状态应如他们所想而造成。父母亲也是属于不成熟的孩子,因此有所抱怨自是难免,但是对于这种抱怨的心,父母亲必须加以反省和自我警惕。 为人父母者,果真活出为人父母者的真实意义吗?抑或仅仅挂著父母亲的招牌。嘴上老说著「母亲为了你,拚命努力工作’等等的话。这真的是‘母亲’应该说的话吗?从电视及报纸得知,最近的社会歪风大行其道。当父母亲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时,本身实在应该重新省察自己。使得这个社会变成这种情形的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这些大人。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这些社会现象,所以,为人父母者必须自我反省、自我警惕。 另有一个问题是,父母亲对事情的看法及想法,以及根据这些想法及看法产生判断的言语及行为。也就是说,父母亲的生活方式,影响到孩子的心灵,不,应该说,就这样造成了一个孩子的看法及想法。从以前开始,‘轮回因果报应在后代身上’的话就已经出现,不管是善、是恶,父母亲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小孩本身的思考及所作所为。 思考这件事时,醒悟到生命智慧的美好。同时,正因为这种美好,令我不知不觉中,忘记了另一方面的严格。归根究柢,父母亲本身应该学习‘应该处于什么地位’的双亲之道,而且能够将所学到的教育自己。这条道路虽然非常的严格,但是,就因为严格,父母亲本身必须自我反省、自我警惕。另外,自己身心的内涵能逐渐澄净之故,所以人也能变得谦虚,在对自己的孩子有所要求前,我想,为人父母者的自我克制,应该也能产生。 重新凝视‘自己的脚步’ 养育子女这件事,不单只是自家孩子的问题,这是关系到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因为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后必须承担自己的未来,而他们的基础,或者说他们的基本精神构造,为他们建立起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父母亲。这样一来,每天的生活就不是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而是透过教育小孩,加入建设下一个时代的重要工作。当我们思考这件事,想到现在的父母亲所处的立场时,总是不禁想著,我们必须重新注视自己的脚步,即使是一句话、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必须谨慎。 话虽如此,却没有人能成为十全十美的父母亲。因为不管如何,他们总会受困于眼前的事,并为此折磨不已。非但未做反省,在不知不觉中,又会重犯了刚刚所讲的错误。因为他们是内涵尚未成熟的人,既可怜又可悲。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同时努力的往为人父母之道走去。一旦真心的想成为具有真实意义的父母,能一心一意的生活,就能如同‘父母亲有时亦能受到小孩的启发’,能够在小孩子的生活方式中学习,能积极的、勤奋的加以努力。 ‘言语’和‘生活方式’一致吗? 父母亲总觉得自己已充分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果真如此,父母亲的生活方式,反映到小孩的心中是怎么样呢?小孩子的诗或作文,有些部分或许太过于天真,但是,就因为他们单纯,为人父母者可以从这些作品当中学习到某些东西。且让我介绍在《诗的教室》这本书中,一位京都小学五年的小朋友所写的诗: 父母亲实在是专横不讲理的人啊! 一旦我把不好的成绩带回家, ‘其他同学考几分?’然后, 他们就会生气的说:‘不够好。’ 我答道:‘其他同学也考得不好。’ 他们更会生气的说: ‘不要说别人也考得不好。’ 父母亲实在是...... 专横不讲理的人啊! 为人父母的矛盾,在这首诗中,明显的突显出来。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种情况,为人父母者完全没有注意到,而且再三反覆的做同样的事。 我再介绍另一首诗,是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以〈读书〉为题所作。我觉得在这首诗的背后隐藏很严重的问题: 长大了,就不会再伤脑筋, 因为已经不用读书。 长大了,什么也用不到。 除草,只要用割草机。 翻地,只要用翻土机。 钓鱼或做木匠、说话, 不是都用不到学校所教的吗? 我不喜欢读书, 即使读了书,我的分数一样没有增加。 而且长大了,也用不到。 为人父母者,虽强迫自己的小孩念书,但是,看到父母的生活方式,小孩子并不觉得读书有必要性。并且,我们可以看见对于这种以记忆力为中心而做的成绩评断,在小孩子内心所起的反抗。小孩子内心种种的想法,都可以从这首诗中一窥究竟。绝对没有无论如何也无法读书的小孩子。这个小朋友所指出的‘长大了,就不会再伤脑筋,因为已经不用读书。’这句话,其实也是为人父母者常挂在嘴边的话。前面曾经提过为人父母的困扰,然而,应该被批判的是父母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亲所说的话和自己本身的生活方式不一致,要管教及教育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的。 中学生带著更严厉的眼光,来加以批判: 只要我的成绩一好,就会对我的健康非常关心。 只要我乖乖的听话,爸爸就会贪心的提出要求。 如果你以资本主义来看我的家,你马上就能明白。 我家的老爸实在可怜,每个月得从妈妈那里领月薪。 不好的事,妈妈也全部嫁祸给他。 她的厚颜无耻,我是最近才得知的。 另外,‘你爸爸如果生活积极点、中规中矩的话,你们一定能过得更好’,这种种抱怨的话,在这首诗中,尖锐的诉说出来: 毫无用处,连动也不想动,妈妈只是摆个臭架子 批评这,批评那,妈妈实在一无是处 这种眼光实在太严苛了。近来由于时间和经济充裕,为人妻子者也变得轻松。但是,相对的,为人母亲者也因此缺少实际的行动,以及生活方式贫乏,或许孩子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成绩单无法表现出‘人格’的成长 接下来想介绍的是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也就是将父母亲的生活方式,原封不动写下的作文,也就是以〈成绩单〉为题所写的三篇作文。为人父母者往往只藉著成绩单上分数的高低,来评价自己的小孩。但是,他们没想到引起自己小孩读书的意愿,其实就是前面提过的——他们自己本身的日常生活。在这几篇作文里,希望为人父母者能从中醒悟。以下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女生所写的作文: 妈妈一边看著成绩单,一边对我说:‘成绩不进步,将来进入中学后,丢脸的是你自己。’我答道:‘我知道啊!但哪有那么简单,说进步就进步。’妈妈接著说:‘不要老是找一些借口,快点拿给你爸爸看!’这时从隔壁的房间传来爸爸的声音:‘赶快拿过来!反正也不是很光彩的成绩单。’ 为人父母者或许在无意中说出一些话,但是,在他们的心中,是否已经存在著自我主张的念头呢?也就是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孩子的人格还来得重要。不重视人格,小孩怎么会有读书的意愿呢?‘爸爸可以为你如何如何......’等等的话,虽然口头上说了无数次,但是,不仅对把这句话看得很重要的小孩爽约,最后竟然变成一句谎言尽可能的避而不谈。即使事实如此,却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说出否定自己人格的话。 而这个五年级的学生,更是以严厉的眼光写出亲子之间的问题: 拿到成绩单一看,四科中有两科考得很好。急忙拿回家,爸爸正在庭院前面揉著小牛的腹部。‘爸爸,您看,我拿到成绩单了。’我说,爸爸边揉著小牛的腹部,边说:‘先放在那边,我待会儿再看。’我觉得好无趣,应了声:‘哦!’就走进屋子里。吃晚饭的时候,把成绩单往爸爸的桌前一放。爸爸看了却说:‘什么?四科中至少三科要考好!’我心想:‘四科中已经有两科考得不错了,为什么还会挨骂?’ 实在是个不了解小孩心理的爸爸呀!为人父母者,总是过度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越来越好,而且认为,只要多加指出小孩不好的地方,小孩一定会越来越进步。如此单纯的想法,是不足以称为父母亲的。因为这样的父母亲,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读书的意愿,而且,不久便会讨厌念书。 使好的地方得以延伸 似乎介绍了太多爸爸的不好之处,因此,接下来介绍一些好的父亲: 爸爸沉默的看著我的成绩单,说:‘嗯!这样的成绩已经不错了,比起爸爸当年还好呢!J我松了一口气,而且,心里决定今后每天一定要努力念书。 这种轻松的对话原本不存在于传统的亲子关系中,但是,如果双亲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小孩谈起自己的丰功伟业,好像自己以前是多么杰出的优等生,孩子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就像这篇作文一样,由于爸爸说出真心话,小孩也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并且在他的心底会有这样的决定:‘太好了,我一定要努力用功,不输给爸爸。’小孩的想法就是这样,今后一定能好好用功念书。但是,在做为相对评价的基准上,如果孩子的分数不及格,而且不管多么努力还是这样,就不应该再保持沉默了。 为人父母者常常过度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好,而且常常贸然的断定,只要矫正不好的地方,一定会越来越好。另外,为人父母者总把自己无法完成的事寄托在小孩身上,并且加以督促、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帮忙做事,在小孩愿意之前,已把一切安排好了。他们认为,这些对孩子的种种关心、照料,是为人父母者对孩子爱的表现。我觉得好可怕!这种爱非但无法使孩子成长,也无法培养小孩自我独立的能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让他拥有自立的能力,在孩子尚未离开世间时,为人父母者也无法离开。因此,所谓的父母亲,应该是即使自己去世,孩子仍能自立,而这力量的来源便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爱,是人类根本力量的来源,而且其力量非常的强烈。这份爱将因一个人的内涵如何,对所爱的人产生的影响力有好也有坏,或许是件美好的事,或许是件可怕的事。没有醒悟到人类的固执,也就是执著于自我的爱,自己和所爱的人都会痛苦不堪,这是必然的。如果不能超越自我的执著、自我醒悟的话,这种爱不能称之为真爱。假如不是真爱的话,自己和所爱的人就无法共同和谐的生活在一起。既然已经为人父母,无论如何,都必须断然的割舍自我的执著。 英国有位叫毛姆的作家曾说过:‘最可怜的小孩,莫过于拥有一位深爱他的母亲。’这句话我记忆犹新,的确,事实就是如此。以‘我’为自我的爱,为人母亲毫无自觉的爱,自己总是照著自己的想法行事。这种独断独行的爱,剥夺了被爱者的自由和主体性,因此小孩子感到茫然及痛苦,自是理所当然。在探寻何谓父母亲、何谓人时,一定要觉悟什么是真正的人、真正的自己。不管有什么事,先暂置一旁,因为自我觉悟才是最需要的。用另一句话来说,在人的生活中,宗教是必要的。 ‘宗教’是逐渐发现自己的道路 一般而言,把宗教当作‘临时抱佛脚’的人很多。另外,拜佛以祈求保佑、为葬礼、忌辰以及祭祖而前往寺院参拜、信奉宗教所作的朝夕念经、到教会去做礼拜,这种种的仪式,似乎就是一般人对宗教的印象,我希望读者能够把这样的观念改过来。宗教并不单单是祈祷以及参拜。 所谓宗教,指的是主旨、意思的教导。关于宗教的学说有许多,但是,宗教既然是人类的文化,对人而言,‘宗’字代表的是生命,因为自觉到这生命存在的人格,称之为自己,所以宗教指的是生命能变成自己的教导,根据这个教导,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变成真正的自己,并加以信仰。人生仍旧是一条将自己变成原本的自己,并且不断活出真实自己的道路。因此,人生之道的实践正是宗教所要教导我们的。并且,对一个人而言,这是件最重要的大事。换言之,也就是能逐渐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并且加以开发、创造。 禅,可以说是穷究自己的宗教,‘现在’、‘此处’,在这里坐著、听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为了什么原因而存在?像这样,自己探寻自己,穷究真实的自己,是宗派的首要修行工作。而所谓的‘现在’,并不单单指‘此刻’,而是‘不论何时’、‘经常’的‘现在’。‘此处’,所指也不是单单指‘这里’,而是‘不管身在何处’。‘自己’,指的是‘不管是谁’,而不是单单指‘我’,因此‘现在’、‘此处’、‘自己’,所指皆为一个普遍性的观念。 能够清楚的觉悟到自己究竟是什么,可谓困难之至。不管觉悟不觉悟,我想一定有许多人认为,为人妻、为人母,我并不觉得有何不自由。就像前面所说,这样一来,很多事都将导致失败。一个人出生时家庭环境不同,日后的人生经验也不同,因此,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而每个人都按照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想法,一旦要主张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赞同时,又会变成如何呢?一定会起冲突,胜负也一定会产生。胜利的一方或许比较好,但是,胜利并不定表示这个人的心情一定好。 所谓自己的想法,指的是欲望的世界。以普通话来说,就是所谓价值的世界。一旦失去自己生活的价值,会变成如何呢?只会陷入前途一片黑暗的绝望状态。这时候,第一次考虑到自我的存在。如果情况不是这么糟,或许就不会认真的思考自我的存在。这样的话,就太迟了。为人父母的,藉著自我存在的思考,心情为之一变,或许能够自我成长,但是,在社会的价值中生存,在欲望中长大的孩子,又该如何呢?他们所受的伤害实在太大了。 变形的爱 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吧!受朋友之托,负责看管一位高中生T君。他因行为乖戾,遭致停学的处分,但是只要在暑假期间能变好,仍可以复学。这位朋友仍抱著一丝丝的期望,就将他托付给我。当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使得行为如此乖张时,T君听了以后,便像自白般娓娓道出。他的家庭共有三个人——爸爸是位正直的工匠,妈妈是位漂亮的主妇。由于是独子,自小他便在母亲的溺爱中成长。一直到中学,都在母亲百般的保护下顺利成长。虽然已经念到高中,但是,母亲的希望是他能继续升大学。对于母亲这种期待的沉重压力,T君已失去学习能力及读书的力气,一天天过著郁闷的日子。最后,实在受不了,终于变成行为叛逆的学生。‘我想,如果我遭到退学处分,妈妈大概也会死心,因此,我更加不想念书。’ 当我更进一步的探询原因时,T君说:‘这件事是进入高中才发现的,当我还在读小学、国中时,妈妈总是经常对我说:“你不好好用功念书,就会像你爸爸一样,一辈子只能做个工匠,永远抬不起头来。”有这样的父亲,不只是母亲,连你也会觉得难过吧?但是最难过的是我的父亲。自从我上了高中,渐渐的了解父亲的伟大之处。而且我也认为,再也没有比父亲更好的人了。只有父亲才能和如此任性、自私的母亲结婚吧!我已经知道我的将来是什么样子了。我想应该是某某烂大学吧!’又说:‘为了使母亲放弃让我升大学,我想遭到退学处分应该是最快的捷径。’以上是他的自白。 显而易见的,T君正是母亲变形的爱的牺牲者。听说他的母亲因为T君的休学处分,对他的将来甚感失望,呈现半疯狂的状态。孩子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知应该静下心自我反省,以致沦落到这种地步,这种情形便是自己被自己的爱所害。如果在自己和孩子烦恼、痛苦前能注意,并且逐渐改正自我的执著,不正是生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智慧吗? 人类因为照著自己的想法而生存,因此,如果各人能依著自己的想法而生存的话,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活得没有意义,生而为人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因此,人类自己实在必须自我醒悟。没有自我醒悟,人生也就无法开始。而且,没有自我醒悟,要凭借什么达到自己的幸福呢?只不过是对于迎头碰到的事,以自己的方便或自己的立场加以判断,损失或获利、喜欢或讨厌、好或不好,人生就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这种自我执著的生活,一旦和别人共同相处,如果合于自己心意时,就说:‘那个人不错。’一旦和自己的心意相违背,就说:‘真拿他没办法。’或许和自己心意不合的人是不错的人,而和自己心意相合的人反而是不好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仔细的观察,就能明白以自我的思想为中心所过的生活,并无法令人信服。我希望,无论如何都能自我醒悟,并能过著令人信服且有价值的生活。 ‘自己轻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佛教中,‘不知自己’以及‘不明道理’,亦即所谓的‘无知无明’,被认为是一种罪。那是因为虽生而为人,却不知‘人’的真实意义,虽说是自己,却不知‘自己’的真实意义,这样一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就不具真实意义了。 一旦没有把道理或自己弄清楚,做为一个人所应该做的事都无法进行,即使勉强做了,也不会成功;无法去爱自己所爱的人,即使勉强去爱,不只是自己,别人也一定会痛苦。因此,这种情形可以称为重大的罪恶。另外,所谓不了解自己,就是不了解自己本身美好的‘生命的智慧’,以及不了解自己的宝贵。正如古语所说‘抱著金碗挨饿’,有好东西不会善加利用。也就是说,自己轻视自己。仅只是如此,虽然自己轻视自己却毫无知觉,一旦自己的想法抵不过事情的结果时,‘都是那个人的错’、‘都是这个社会不好’等等的怨言就产生了,并且加以反抗。 有一位和我交情很好的女士,是个能干又聪明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自尊心很强。不,应该说自我意识很强,有时我会前去拜访她。某次的拜访,听了这位女士的许多牢骚: ‘承蒙师父您大驾光临,这么小的家实在不好意思。我先生虽然是认真的好人,但是,实在没出息,我嫁他这么多年,房子还是没变,真是讨厌。’ 我除了默默的聆听外,别无他法。这位女士又说:‘承蒙师父大驾光临,住在这么小的房子,我的爸爸妈妈一来,总无法让他们觉得舒适,我感到好丢脸。’ 每次到她家访问,所说的话总是这些。前年,收到她家新居落成的通知,等到我前往祝贺时,已经过了一个多月。看到她家已是气派、宽敞的豪华住宅时,我心想:‘今天这位女士一定会以喜悦的表情和我说话吧!’说完应酬似的寒暄后,她说:‘师父,您看现在的家虽然又新又大,但是,我先生总是带朋友回家,通宵达旦的打麻将,为了准备酒和食物,我忙得应接不暇。如果只有我先生还好,我的小孩也把朋友带回家,弹著吉他,大声喧闹著。就这样,每天我都忙著接待客人,一天到晚打扫、整理家里,真不知房子大是好还是坏呢?’又是一番牢骚。房子窄的话,抱怨房子太小;一旦房子宽敞,则又抱怨房子太大。 这个女士的生活方式,除了以自我为中心外,什么也不顾,而受害的只是先生和小孩。这也是没有弄清楚自己,可以说是犯了无知无明的罪。 ‘生命’是确实存在的 没有弄清楚自己究竟是什么意义,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以及和自己有关连的人,都将一起受苦。或许有人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自己;但是,这种自己只是自我罢了,并不是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谁,都不是自己要求来到这世间的,也不是因为父母亲的意志而出生。如果能照著父母亲的意志出生,不管生男、生女就能自己决定,但这是办不到的。究竟是谁,使得自己能来到这世间呢?以生态而言,的确是父母亲把我们生下来,但是,为人父母者,又是谁使得他们生下来呢?是藉著某个人的意志,把他们生下来的吗?仔细想想,似乎应该说是藉著伟大的生命意志,更进一步,也可以说是藉著宇宙意志。总之,是一种使我们能活下来的存在。来到这世间并活在这世间的我们,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的表现,也就是有著生命的存在。因著「生命’,我们才能活在‘现在’、‘这里’。昨晚,自己在迷迷糊糊中睡著了,但是,因为生命整晚仍一直存在著、呼吸著,所以今天早上,仍能平安无事的醒过来。这并不是靠著自己的意志而活下来。这样一想,总觉得除了自己以外,似乎还有另外一个自己,使得自己活下来。并且,渐渐的能够认为使得自己存活下来的生命的意志,不正是自己吗? 一个人如果没有意识到生命,不就可以说他没有了解真正的自己吗?但是连使得自己活下来的因素都没有想到,认为生存本来就是一件当然的事,对于生命的存在岂只是忘记,甚至毫不知道。这种把生存视为当然的人,就是自以为了解自己的人。现代人遗忘的东西中,最重大的便是忘记使得肉体生存的‘生命’之存在。 自我的认识,其实也是对于满周岁的肉体一种具体的自我认识。所谓满周岁就是,在出生后第一次啼哭的同时,形体来到这个世间之后,计算日数,满一年时,也就是一岁时的称呼,这种算法并没有把在母体内的时间计算进去。之所以如此,也就是忽视了眼中看不见或形体还没出现的东西,也不予以承认的缘故。 人类对于没有经肉眼看过、证实过的东西,总不相信它们的存在。人类对于自己的存在,一样以这种傲慢的方法来加以认识。因为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存在抱持著这种态度,对‘生命’也就产生了忽视、甚至轻视,忘了自己是因生命而存在,却笃信自己是因肉体而存在。如果自觉是根据这种认识,或许只会渐渐变成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生存本能是否能得到满足的人。而且,即使谈到人的尊严,也只是偏向肉体的尊贵,或许这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对自己的认知,只不过是忘了生命,也就是说,忘了人的本心本性而存在这世间罢了。 二十亿年前绵延不断的‘生命’ 来到这世间,究竟是基于什么因、什么缘呢?因为有著「生命’的存在,不!应该说,因为让我们存在的是生命,所以对生命一定要加以探寻。首先,为了要拥有人的形体,降临到这世间来,一定要依赖在母体内十个月左右的胎儿成长的缘份。而之所以能‘寄宿’在母体内,也一定要依赖父亲的生命、母亲的生命,二者相结合的生命。更进一步,当我们探寻父、母亲的生命,往上探寻,便是祖父母的生命,再往上......,如果要探寻生命的源头,可能必须追溯到更早的祖先。 今天的科学证实,地球的形成是起源于距今约四十五亿年前,让人几乎不敢相信的远古时代。而地球上开始有生命,是在地球形成的二十五亿年之后,也就是距今的二十亿年前的时候。知道生命的根源后,让我们追溯人类的历史、人类这种生物,据称是在二百万年到三百万年前才开始出现,所以二十亿年前虽已有生命,一直到人类的出现,中间经过了十九亿七、八百万年。有人就把二百万年前的时候,称为人类祖先的时代。也有一说,人类的历史应该是在五万年前左右。另外,有人以文字的出现定义,认为应该在五千年前左右。还有人说,文字发明之后,能定义人类的存在,那么人类的历史只不过短短五千年罢了。 我们稍微岔开话题。念人类史时,记得里面提到:‘直立,并用二脚步行。’这便是人类的出现。在这之前,都是脊椎骨前端顶头部,步行时用四只脚,渐渐的变成以二脚走路,脊椎骨上方顶著头部。所以,人的原点应该是挺直背脊、头部顶在背脊上方的姿势。这正是一个人坐禅时,静坐的姿势。 ‘二十亿年加十个月再加上足岁’就是‘生命的年龄’ 我们再回到原来的话题,文字发明后,经过三千五、六百年,在同时期里,释尊、孔子诞生了。 释尊发现了自然的真理(无常、无我的真理),并对于在这自然中人类应该如何生活,以及做为一个人所该过的有意义的生活加以解说,所创立的宗教主张无常无我观就是佛法。所指示的道路,其实就是二千五、六百年后的今天,亦即我们目前生活的现代。追溯生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想想我们生存于这世间时,总觉得有种战栗似的感动。‘现在’、‘此处’,这样坐著的我们,不!应该说是让我们生存的生命,其实是二十亿年来传统的生命。多亏了这生命,才能使我们生存于这世间。 由于这二十亿年来传统的生命,而使得我们存在,米泽英雄医师曾经明白的写下这段话: ‘二十亿年、十个月(母亲的体内)、三十岁’,这是一个三十岁的人‘生命的年龄’。如果是五十岁的话,则是‘二十亿年、十个月、五十岁’。人类总会忘记这二十亿年、十个月,如此过的生活只是自以为是、任性、随意罢了。这是一种无知的恐怖,也就是犯了无知无明的罪过。 如果觉悟到:‘是这样吗?我是这样的吗?’而且能意识到自己是祖先代代累积的一个沉淀物,单独一个人的话,则知道自己什么也不是。这样的自己,正是真实的自己。 积聚了二十亿年传统的生命而成就的自己,这个形体,这个存在,是无法凭著自己一个人的方便、随意就能生存的。人的真实性,一定要自己对自己立誓,自己一定要竭尽全力、拚命努力,否则是没有办法到达的。 因著自然而存在的自己,觉悟到自我存在的宝贵时,就渐渐能体认:‘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应该是如此。’如果能觉悟到自己的存在是‘外界’所给予的,不管是谁,就能因著自己而活了。一定要自我发誓、下定决心,竭尽全力活出‘外界’所给予的自己,一旦在这条路上迈出一步,自己的人生也就从此开始。 ‘所谓人,就是觉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觉到自己本身的存在,自己的人生也就无法开始,所以对我们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觉悟自己’。习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穷究自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上来的,是佛家的术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你舍财,你得财富;你舍法,你得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得健康长寿。你舍什么,你后头得什么。所以,如果你想发财,你就得天天修财布施。天天修财布施,你准发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