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五)


2014/9/4    热度:500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五)

 

  第三、作愿门。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怎么修作愿门呢?就是心里常常发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一心专念”可以解释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其他念;也可以解释:心中只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的念,没有其他念。“专”是专一趣向;“常”是一切时处,日日夜夜都这样发愿。总之,修作愿门就是一切时处,常常从真实心中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上说:“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

  为什么修作愿门呢?原因是: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下面注解里先说明奢摩他的特定体相,再显示修作愿门的原因。

  奢摩他的特定体相。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

  奢摩他翻为止。止是把心止息在一处,不作恶的意思。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这个译名没有违背大意,但义理上还不满足。怎么说呢?心止住在鼻端,也叫做“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嗔,因缘观止痴,这一类也叫“止”。人要做而不做了,也叫“止”。所以说“止”就宽泛,可以指各方面的止,在“止”上得不到奢摩他的特别体相。

  比如:椿木、柘木、榆木、柳木都叫做“木”,如果只说一个“木”字是通名,以这个名表诠不到榆、柳等的涵义。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这里奢摩他说成“止”有三个意思:

  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佛土。以阿弥陀名号和极乐国土名号能止息一切恶。

  就是使心专注在佛号、专注在净土名号上,不缘其它,就能止息一切恶行。这叫“一念代万念”,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极乐世界,就不念贪嗔痴、不念娑婆五欲,也就止息了一切恶。这就是以清净佛念换掉百千万亿染念,使心长时住在净念中,由此就成就寂止。《弥陀疏钞》说:“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二、安乐国土超过三界因果之道,人一生到彼国,就以清净境缘的功德力,自然止息身口意的恶行。

  这第二义是从境上得的寂止,就是生到西方净土,以色、声、香、味、触清净五尘的加持,使恶业无法现行,而得到寂止。比如遇到佛光,就使贪嗔痴得以消灭。闻到净土妙香,烦恼习气自然不起。或者听到宝池中水说妙法,内心清净,无有分别。这是由弥陀本愿力加持而成就。佛因地立愿成就净土,使众生一生在国土中,就不起任何贪计我的分别,而现在本愿实现了,自然能止息一切身口意恶行。

  就像雪放入洪炉中,就被立即融化,因为有洪炉的加持;铁放入磁场中,也当即磁化,因为有磁场的加持;人生入极乐世界,自然不起身口意恶,因为有净土佛力的加持。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三、以阿弥陀佛正觉有住持人心的神力,由此使人民自然止息小乘发心。

  “住持”指能使极乐人民内心的无上菩提种子永不失坏。“求声闻辟支佛心”,指只求自身解脱得二乘阿罗汉果的发心。这里止息小乘发心也是由弥陀本愿力所成。《无量寿经》上说,凡是生到极乐国土,都住在正定聚中。

  总之,本论所说的奢摩他是大乘殊胜的寂止。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颂》上说,大乘殊胜寂止就是远离六种散乱的三摩地。六种散乱是:一、自性散乱,指眼识等前五识的自性是向外散在色法等境界上;二、外散乱,指第六意识向外流荡在外境上;三、内散乱,就是内在味著三摩地和昏沉、掉举;四、相散乱,就是以相信三摩地的心取相而且执著;五、粗重散乱,就是以种子的力量现行我慢,认为我比别人殊胜;六、作意散乱,就是有小乘下劣发心,对小乘法作意。远离这六种散乱,就证得超胜外道、小乘的殊胜寂止。

  这里说的三种止就是如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土”,就能止息心缘轮回法攀求、五根识外散和意识流荡在外境上,乃至止息一切妄想杂念,所以能止息一切恶行;再从往生之后说,一生入净土中,就自然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由此止息身、口、意的恶行;而且以佛神力住持自心,不起小乘下劣发心。所以最终六种散乱止息不起,证得大乘殊胜寂止。

  显示修作愿门的原因。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为什么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呢?因为以上三种止都是从如来真实功德加持自心而出生的。法界中,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有止息妄念的功能,因此希求与佛力相应,修行奢摩他。这就道出了作愿一心专念、愿生极乐世界是希求获得佛力加持,成就大乘殊胜寂止。

  “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点明了这是兼仗佛力。弥陀名号、净土名号、净土境缘以及佛正觉住持的妙力都是如来已成就的功德,因此是“如实”。就是所说完全真实,毫无虚假。以如来功德具有加持的缘故,行者一心系念,就获得佛力加持,成就寂止。因为希求这样的寂止成就,就常常发愿:“一心专念,往生极乐。”这样时刻发愿,就能摄持住自心,使心贯注在净业修行上。

  第四、观察门。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怎么修观察门呢?就是用智慧观察、以正念观极乐世界的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为什么修观察门呢?原因是: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下面先说明毗婆舍那的特定体相,再显示修观察门的原因。

  毗婆舍那的特定体相。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波舍那译为观,只是泛泛说观,义理也不满足。怎么说不满足?比如观身无常、观身是苦、观身是空、观身无我、观身九相[1](也就是观死后身体腐坏等的九种相),以及“等”字所摄的种种作观,都叫做“观”。这也像上面说“木”字只是通名,在“木”字上得不到椿木、柘木等的差别体相。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这里毗婆舍那说成观,也有两种义。一是行者往生之前在此方娑婆世界作观想,观彼极乐世界中的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由以每一种功德真实不虚,修行者也得到如实功德。“如实功德”,是指决定得生极乐国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其次,一生到极乐净土,就见阿弥陀佛。没证得清净心的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和净心菩萨和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按照本注后面的解释。“未证净心菩萨”是指初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萨。这些菩萨也能现百身、现千身、现百千万亿身,在无佛国土中作佛事业,但要作心入三昧才能做到,不是不作心,以作心的缘故,叫做“未得净心”。

  “平等法身”,指八地以上菩萨,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周遍十方,普供诸佛和诸佛会众,能在无量世界没有佛法僧的地方,作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这样做时,没有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这样的身叫做平等法身,这样的法叫做寂灭平等法。这就是证得大乘殊胜毗婆舍那的境界。

  显示修观察门的原因。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意思是,因为希求如实修行毗婆舍那,也就是希求能往生到极乐国土以及往生后见阿弥陀佛证得平等法身,所以现在修持观察门,作为正因。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这是指出观察门的内容有三种:一、观察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主尊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眷属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心缘所观事相,叫做观。观的心一分一分很明了,叫做察。

  第五、回向门。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怎么修回向门呢?就是自己作任何功德时,都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内心时常作愿:以这份功德布施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以及作愿:往生成就功德后,就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同成佛道。像这样以回向为前导,使功德往利他方面实现。

  为什么修回向门呢?原因是:修回向门能成就大悲心。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这里修的回向有两种相: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往相”,是所修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心里作愿:以此功德和一切众生共同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净土。“还相”是作愿:在我往生净土,得到奢摩他毗婆奢那方便力成就之后,就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同成佛道。

  “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是指成就了以上说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神力,也就是安住法身,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其它教典里,又说成是成就无生忍力。得到无生忍力后,就回入生死稠林,“稠林”指稠密的树林,表示生死不断相续。也就是众生由惑业感得生死,受生死时又造惑业,由因感果,感果又造因,没有一刹那间断,就形成了生死稠林!这里作愿的内容是往生净土成就无生忍力后,立即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使众生共同趣向佛道。

  【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不论是作愿往生极乐,还是作愿回入生死,都是为了拔济众生,渡过生死苦海。因此说“以回向为前导,得以成就大悲心”。

  以自、他二利来统摄,以上修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门能成就自利,修回向一门能成就他利。由五念门成就二利,就圆满成就佛道。

  第三重、观行体相。

  这是特别针对观察门开示修行的体相或方法。

  【△观行体相者。此分中有二体。一者器体。二者众生体。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国土体相。二者示现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义谛。国土体相者。】

  “观行体相”中有两种体性:一、器的体性;二、众生的体性。器当中又分三重:一、国土体相;二、示现自利利他;三、一切摄入第一义谛中。

  第一、观察国土。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彼佛国土庄严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怎么观察彼佛国土的庄严功德呢?彼佛国土的庄严功德,用一句话、一个比喻来表达,一句话就是“国土已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因为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就称为“庄严功德”。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摩尼如意宝随欲满足的体性。但这只是相似的比喻,不能完全表达。

  以下的注解分成三段来讲:(一)解释国土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力;(二)解释“如彼如意宝性”;(三)解释“相似相对”。

  (一)解释国土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力。

  【不可思议力者,总指彼佛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力不可得思议也。诸经统言有五种不可思议。一者众生多少不可思议。二者业力不可思议。三者龙力不可思议。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议。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议。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

  不可思议的妙力,总体上是指彼佛国土所具有的十七种庄严功德的妙力,无法思量、无法表述。因为这是佛果境界,超出思议。

  经上总的说有五种不可思议:一、众生的数量不可思议;二、业的力量不可思议;三、龙的力量不可思议;四、禅定的力量不可思议;五、佛功德法的力量都不可思议。这里阿弥陀佛国土不可思议之处,是指有两种力:业力和佛的住持力。

  【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

  一、佛土是由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因此功德力不可思议。

  “出世善根”指无缘大悲。“大愿”指四十八愿所摄的弥陀愿海。“力”指由愿出现作用。“成”指愿并非空愿,力不是虚设,力和愿完全相符,如愿显现国土庄严。这样以出世善根大悲愿力为因,感得国土庄严的功德力不可思议。

  【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摄。】

  二、佛土由正觉阿弥陀法王善能住持的神力所摄持,因此国土的功德力不可思议。

  也就是佛以神力住持安乐国土万物。一草一木,一水一花,都是从佛法身智慧所现,妙用极为不可思议,所谓水作佛事、花作佛事、光作佛事、影作佛事。阿弥陀法王住持力所摄的国土,上至十地菩萨也不可思议,因此唯是诸佛所行境界。

  【此不可思议,如下十七种,一一相皆不可思议。至文当释。】

  要抓住“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是对国土一切庄严总的描述,也就是国土十七种庄严中的一一妙相都不可思议。这不是说净土中只有花不可思议,水却很平常;或者光明非常不可思议,楼阁只是土木所成,而是指万物都不可思议,五尘全部不可思议,一一妙相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事相到后文再作解释。

  (二)解释“如彼如意宝性”。

  【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者,借彼摩尼如意宝性,示安乐佛土不可思议性也。】

  “像如意宝的宝性般相似相对”,是借如意宝的体性显示安乐佛土万物不可思议的体性。

  【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若须衣服饮食灯明乐具,随意所欲种种物时,王便洁斋,置珠于长竿头,发愿言,若我实是转轮王者,愿宝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里,若十里,若百里,随我心愿。尔时即便于虚空中雨种种物,皆称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愿。以此宝性力故。彼安乐佛土亦如是,以安乐性种种成就故。】

  这是解释摩尼宝性。诸佛在化缘穷尽趣入涅槃时,为了利益后世无量众生,以方便力留下碎身舍利,作为众生供养礼拜的福田。到后来众生福德穷尽,舍利就自然变成摩尼宝珠。这些宝珠多数在大海中,大龙王以它作为自己头部的装饰。

  如果有转轮王出世,就能以慈悲方便得到这宝珠,在阎浮提给众生作大饶益。如果需要衣服、饮食、灯明等所求的种种物品时,转轮王就沐浴斋戒,把宝珠放在长竿的顶端,对着宝珠发愿:如果我真是转轮王的话,愿宝珠降下这样的物品,或者遍满一里,或者遍满十里、百里,满足我的心愿。这时就从虚空中降下种种物品,都是按其所须,满足天下一切人的愿望。这样满足众生愿望是因如意宝性的妙力。

  安乐国土也是如此,一切随愿满足,因为安乐世界成就了种种赐予安乐的体性。

  (三)解释“相似相对”。

  【相似相对者,彼宝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称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则不然,性满足成就故,无所乏少。片取彼性为喻,故言相似相对。】

  “相似相对”,是说如意宝珠的妙力是求衣食就能雨衣食等,称心满愿,但这是有所求而满愿的。阿弥陀佛国土不是贫乏有所求,因为国土的自性是无所缺乏,一切满足。(虽然净土人也有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但这不是贫乏祈求,而是以习气变现。)这里只是取“如愿满足”这一点来作比喻,不是完全等同,所以说“相似相对”。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衣食等愿,不能与众生无上道愿。】

  再从满愿的内容上说,如意宝只能满足众生求衣求食等愿,不能满足众生求无上佛道的大愿!

  比如说,如意宝不能随人愿听什么法就说出什么法,也不能让人在见光、闻香等时证得无生法忍,或者证得种种陀罗尼、三摩地,或者使人成就广大神通,或者安住在大乘正定聚中,或者止息妄想分别,如意宝丝毫没有极乐国土这样的妙力,所以只是相似比喻。

  极乐国土的庄严纯一是不可思议境界,能使人住在大乘正定聚中,能见闻忆触就增长善根、增进修行,能顿悟顿证,能显发自性无量功德,能成满普贤行愿!像这些都是如意宝做不到的。

  【又彼宝但能与众生一身愿,不能与众生无量身愿。】

  又从满愿的时间上说,如意宝只能满众生一世的愿,不能满众生无量世的愿。比如它给人衣食,只是满足人这一世,在人死后,这些东西就用不上了。而极乐国土的功德之力,能给众生带来无量世的利益。得到国土不可思议功德力的加持,行者能出生无量世的利益,直至菩提!

  【有如是等无量差别,故言相似。】

  有像这样的无量差别,因此说“相似”。所以,极乐世界不只是像如意宝那样,实际这是佛智慧所现的境界,具有佛果不可思议的妙力!

  [1] 胀想、坏想、血涂漫想、脓烂想、青瘀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学跟学佛,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学佛才真得受用。把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彻,并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才叫学佛。学了佛,能够把佛菩萨的教诲落实,变成我们的思想,变成我们的见解,变成我们的言语行为,我们才真得受用,真得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