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2014/9/4    热度:634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戊三、思惟聚际必散法则而修习无常分二:一、正说;二、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

  聚是因为因缘的积聚,散则是由于因缘的缺失。因为因与缘都在不由自主变异着,所以因缘所形成的结果,也必然就随着而变异。因此说聚合到了极点,就必然会分散。

  这里的“聚”,是指财产受用、生命等的积聚,“散”,则是财产受用、生命等的散失。修习了聚际必散,是要放下对财产受用和生命等的贪执,将暇满人身宝用到闻思修行的正道上去。

  己一、正说

  设问:为了保护生命,积累财产受用等,即使是造罪业也是合理的吧。

  答:

  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

  难词释义

  自为质:将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智者:已经断尽烦恼的圣者阿罗汉。染:此处是对我的贪爱。

  颂文直解

  为什么仅仅为了自性为聚际必散的财产受用、生命等,而把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去做各种不善业?想必你已经肯定像智者诸阿罗汉一样,远离了对自我的贪欲烦恼。

  这个偈颂的重点,第一是不应该为财产受用去造种种的恶业,第二是不应该为保护生命去造种种的恶业。人生短暂,前世上供下施、持戒、发下善愿,以这些功德得到了今生这样的暇满人身宝,但是如果去造种种的恶业,这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是在以将来在恶趣中感受异熟痛苦为代价,非常的不值得。

  不应为财产受用造恶业

  财产受用是聚际必散的,比如房子、汽车,在积聚之后,是否就永远属于你了呢?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没有人能永久拥有他的财产,因为财产的自性是聚际必散的。人们希望通过银行存款、股票、期货等各种投资手段来保值或增值财产,但是通货膨胀会使存款贬值,股票、期货的风险很大,往往事与愿违,不但没有使财产保值增值,反而使财产不断的受损,甚至最后倾家荡产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总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保证财产不缩水、散失的安全方法。

  如果发生了地震、火灾等意外灾难,那么财富就会转眼间失去。有的所谓的“富二代”,把父辈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财富,花天酒地地很快就花光了。就算在生之年能保全财富,那么到了死的那一刻,也必然要全部放弃,一丁点也拿不走。

  为了积累财富,或者为了保护生命,而用身口意去造作很多恶业,就是在把自己抵押作人质,也就是说,利用着这个暇满人身宝造恶,是以后世堕入三恶道受异熟痛苦为代价的。

  “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智者是指已经断除了我执的圣者阿罗汉。这并不是说阿罗汉会去造恶业,而是说阿罗汉在进入无余涅槃后不会再受果报。如果身为凡夫,没有断除我执,这时还不约束自己,而去造种种恶业的话,这就把自己当做不会受报了的圣者阿罗汉一样,这完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做法。每当要做恶业时,要能想起这个偈颂,就可以生起惭愧心,悬崖勒马,制止恶业。

  这些偈颂确实有很大的加持,力量很强,只要我们通达了正见,依教奉行的话,它的加持力量就是不可思议的。

  不应为保护生命造恶业

  生命也是聚际必散的,死主无论如何都会到来。不说别的生命,就连是以福报因缘积聚的暇满人身,都是“为死故而生”的,并且本性是“随他行”,是被衰老、疾病等诸苦挟持着在一刻不停地带到死主面前去的。就是说,生命本身是注定要失去,凡夫再大的努力也阻止不了这个结果。因此,仅仅为了保护这个生命,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功的。修行佛法的聪明人,不是去保护生命,而是充分利用这个难得机会,发挥暇满人身宝的潜力,争分夺秒地积聚福德因缘,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安乐。

  而且,这个生命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积聚福德因缘,用得不好的话,就会造下恶业。如果为了保护生命,而造作恶业,那么不但失去了生命的意义,而且还因此而堕入三恶趣,这实在是不划算的事情。

  就像一个身无分文的酒鬼,他为图一时快活,去酒馆喝酒,但因为交不起酒钱,就会被长期扣留在店里做苦活。对于众生来说,梦幻般的五欲六尘就是诱惑人的酒,如果对它产生贪执,就会制造恶业,这样就会长期沦落到地狱中受苦。

  己二、由此说明常执乃颠倒之义分二:一、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二、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

  所谓生命的存活,其实是一念之心,这种微细的刹那心识,时刻在变异着,这就决定了粗相续的存活,必然是无常的、变异的,也就是说,生命存活的聚合,是必定会消散的。但是凡夫对细微刹那心识没有了知,导致了对粗相续的存活产生执著。

  下面先来看存活的世俗实相。

  庚一、明于细心刹那颠倒分别之相

  任谁所谓活,唯心刹那顷,

  众生不了彼,故自知极少。

  难词释义

  彼:存活是唯心刹那顷。自知:对自性的了知,此处自性是指无常自性。

  颂文直解

  不管是谁,有情所谓的存活,都只是微细的一刹那心而已,除此之外,并没有所谓的常。但是凡夫对此在比量上不了知,现量上也不了知,因此凡夫只有恒常的颠倒分别,对无常的自性知道得极少。

  存活仅是心之一念

  大家如果静下心来,不管是谁,都能在任何时候,观察到“唯心刹那顷”是存活的真实状态,比如今天,刚才大家来听法的路上的情景,是不是都是凭自己的心识感受出来的?大家能描述出来的路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感受之后的结果,而且即使对同一条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致。这就是唯心所现的证明。另外,刚才的一切,现在只能去回忆了,这说明那些情景,那些感受,都已经消失,而且是完完全全地消失了,这才只能去回忆,否则就能直接真真切切地重新感受了。不但是刚才路上的情景,就是一秒钟以前你听到的声音,你的思考的内容,也都已经成了回忆,都已经彻底地消失了。而且你当下的经历,比如现在你听到的声音,你心里的感受,能不能抓住它,留下它,不让它消失?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做到。这就是刹那变异的证明。

  一切有为法,在产生之后,没有任何阻力能阻止它们消失,因此众生的存活,只有一个刹那而已。并且无论是之前已发生的众多刹那,还是之后将发生的众多刹那,都和当下发生的这一刹那,没有丝毫的联系。

  众生不了彼

  虽然众生无时无刻不处在一念之中,但是因为受颠倒的常执的控制,众生根本见不到这个真相。

  那么众生认为的存活是什么呢?首先众生认为存活的主体是境,而不是完完全全的心。其实境只是众生在心上反映出来的一种错觉,是纯粹虚妄的幻相。但是众生不但没有观察到,还以为境是真真实实在心外存在的,并且是苦乐的来源。这种认识,就决定了众生对境无休止的贪执与追求。

  其次众生认为存活包括了人从出生到死的一生,总共连绵几十年,而没有认识到每一个刹那都是全新的,是不相同的。虽然众生的前五根识在无分别取境,但是第六分别意识因为有常的执著,会将已经消失了的过去,与现在错误地连成一体,根据以前的经验,来判断当前的境界。所以众生对世间的认识都是滞后的,就像刻舟求剑那样,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结果。同样,未来还没有发生,所以是根本不存在的,但是众生又会按照习气,去执著这些虚妄的未来法。这就决定了众生因为常有的执著特别深重,而无法以智慧如实见到这个世间的实相。

  众生的这些错误的认识,和“唯心刹那顷”这个真相完全相反,所以对无常的自性知道得极少,由此导致了众生对现世颠倒的追求。

  月称菩萨、仁达瓦上师、嘉曹杰大师则都将“自知”解释为对自我的了知。意思是众生的存活仅是一个刹那的心,刹那意味着是无常变异的、随因缘的变动而不停的变动的,所以没有常有、一体、自在的性质。但我等众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刹那性,反而将许多刹那变动的心识和色蕴颠倒执著成了一体,形成了常有、一体、自在的自我,并因此而生起烦恼,造下恶业。

  庚二、明于粗相续显现颠倒分别

  设问:虽然所谓的活仅是一刹那的法,但是,刹那刹那相续不断而形成的长寿必定是有的,因此对长寿产生执著是理所应当的。

  答:

  汝爱久存活,而不乐衰老,

  噫同类众生,见汝行为善。

  难词释义

  噫:表示对颠倒见的惊讶。善:此处是指好,是赞同的意思。

  颂文直解

  你喜欢活得寿命长久,但不喜欢随着皱纹和白发的增多,逐渐步入老年。哎呀,你这样的常执颠倒的行为,只有和你同类的众生,才会赞同,但是在圣者们看来,纯粹就是颠倒的常分别而已。

  释义

  具有常执的众生,不知道聚际必散的法则,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的同时,还保持年轻的身心状态,不要出现衰老的特征,最好是“今年二十,明年十八”。但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长寿本身就是和衰老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容貌、体力及精力等身心的各个方面都会衰变。人们祝寿时常说“寿比南山不老翁”。南山不老翁的画像大家都应该见过,光溜溜的脑袋,长长的白胡须,眼角额头满是皱纹,而且一个手上还拄着拐杖。如果你能长寿,到老了时最多也只能是这个样子。所以长寿和老相,是连在一起的,想要长寿,就只能接受老相了。

  在圣者们看来,所谓的存活,其实是许多刹那变异的心连在一起,而形成的粗相续,这是一种聚合。而凡是聚合的法,是都要消散的。年轻是一种聚合,必定会消散,这样就进入了老年,老年也是一种聚合,也必定要消散,整个生命的存活,就是一种聚合,因此,生命也就注定要失去。那种把存活看成一体,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的同时,又永葆年轻的妄想,违反了聚际必散的无常法则,完全是一种颠倒的常有执著而已。

  戊四、思惟合际必分法则而修无常分三:一、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二、由集聚无常法则断贪之方便;三、教诫如是断贪而依静处。

  合际必分,是说一切聚合到了极点后,必然面临分离的结局。众生对自己贪爱的人,会产生出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的愿望,不愿意分离。但是聚合是有为法,因缘具足时才产生聚合,因缘消失时聚合就变成了分离。众生聚合的因缘,主要就是众生各自的业力和愿力。比如中阴身投胎来做今世的子女,一方面是因为业力比较接近,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一世的善心或恶心,而发下将来相遇的愿望,这个愿望在今世成熟后,你们就形成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当时生起了善心的,今世关系就比较融洽,当时生起了恶心的,今世就矛盾冲突不断。印光大师总结说:“子女有四因。一者报恩,二者报怨,三者偿债,四者讨债。”就是说,来做子女的,总共有四种原因,有的是来报恩的,有的是来报怨的,有的是来还债的,有的则是来讨债的。报恩、报怨,就是因为往昔的发愿,偿债、还债,就是因为当年的业力。而不管怎么样,只要众生会合了,就必然注定会有分离,这是世间无常的自性决定了的。父母和子女,同样都是受死主控制的人,在因缘消尽之后,必然有一方要首先离开,去往后世的。

  对聚合有贪爱,那么在分离时就会感受痛苦,这就形成了轮回八苦中的爱别离苦。如果知道了分分合合是世间的无常自性之一,就不会为聚合而高兴,也不应当为分离而伤心。并且在分分合合的同时,老苦、病苦,以及其他的苦,正在将众生一步步地拖到死主面前。这才是众生真正应该担忧,并且应该马上去对治的问题。

  合际必分法则,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着重于观察分离的角度,来教诫人们对子女断忧;二是着重于观察聚合的角度,来教诫人们对子女断贪;三是从着重于自己本人也终将与今世分离的角度,来教诫人们舍弃今世,前往静处修行。

  子女是如此,其他如父母、兄弟姐妹、夫妻等等也都一样,因为凡夫对子女的贪执最深,如果对子女的贪执能够减少、放下,那么对其他亲友的贪执也就更能减少、放下了。所以接下来圣天菩萨以子女为例,从三个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了合际必分的无常法则。

  首先,圣天菩萨所要宣说的是,世间凡夫不去考虑自己对死的畏惧,甚至连自己也要死都忘记了,因为不死、不死的执著,把自己当做不会死的人一样,他们只为孩子等的死感到忧伤,这是不合理的。

  己一、由分离无常法则断忧之方便

  设问:自己将要死去,当然是令人悲哀的,但是如果子女死了,带来的是更大的伤痛,所以为子女的死伤心,是正常的。

  汝应忧自死,何忧儿孙等,

  自过而责他,岂非所应呵。

  难词释义

  忧:忧是受心所的一种,《法蕴足论》中说:“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这里的忧自死,是为自己将死而感到哀伤的意思。忧儿孙,在儿孙存活的时候,是为儿孙担忧,在儿孙死去后,是为儿孙哀伤。

  等: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亲友。

  自过:自己也存在着尚未解脱生死,被死主控制,还在耽著轮回,而应被圣者呵责的过失。

  责他,指说应为其他人悲哀。

  颂文直解

  你应该感到悲哀的,是自己还处在死主的控制之中,而儿孙等亲友的自性就是要无常分离的,为何还为他们的死而感到哀伤呢?如果自己已经超越了死,那么对还被死主主宰着的人感到悲哀是合理的,但是自己被死主控制着,具有和他人一样的过失,对于自己这个应该受呵责的悲哀之处,不去悲哀,反而说应该去悲哀他人应该受呵责的悲哀之处,你这样难道不是应该被圣者所呵斥的吗!因此,分离是无常之自性的缘故,为他人悲哀不应理。

  释义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凡夫难以承受的巨大悲伤。凡夫心中最记挂的,就是儿孙的事情,特别不能忍受的是儿孙的去世。有些人在亲人去世之后,心里很悲痛,嘴里喊着“儿子啊”、“女儿啊”等等,哭得很厉害。但是如果仔细去观察,他们觉得真正需要哀伤的,还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自己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他们的“我”所执著的东西,所以觉得自己非常地可怜,而并不是真正对亡者有慈心、有悲心、有感恩心,他们并没有真正为亡者的利益去考虑。那他们在为什么而哀伤呢,不断地寻找下去的话,就会发现,哦,原来是因为他们深受常有执著习气的影响,对亲友有一个特别贪爱的执著,这样在亲友分离的时候,就自然会产生爱别离的痛苦。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说:“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那些只是陷入到哀伤里的人,第一对自己不利,因为他们再再串习了常有执著,再再串习了贪爱,失去了做善法的机会。第二对亡者也不利,会增加亡者的执著和痛苦,障碍他们顺利往生或者去往善趣。这就像一个人的儿子染上严重的传染病去世了,这个人不去赶紧预防和治疗,而只是抱着儿子的尸体哭泣,这样只会让自己也染上传染病去世,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这样观察后,我们自己就会知道,放下对亲友的执著,断除与亲友分离所产生的哀伤,这是对自己和亲友都有利的做法,这是最合理的做法,是圣者们都会赞许的做法。

  而对念死无常已经串习成熟了的人,不会受常有执著的影响,不会产生这么大的贪执。他首先在心里有无常的定解,对众生是“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他们不但对自己没有寿命长久的执著,而且对亲友而言,即使在一天之中,父亲啊、母亲啊、姐姐啊、妹妹啊、哥哥啊、弟弟啊都同时死去,他也不会特别伤感。因为他心里对人终有一死、死无定期,以及死缘众多等等三根本、九因相的意义完全消化了、接受了,并且串习修行之后,就没有什么无常变化是他接受不了的了,而且他从亲友的死之中,会警醒自己死主很快也要到来,从而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

  那如果不应该为亡者悲哀,是不是就应该像冷血动物一样,对亲友没有感情,漠不关心呢?冷漠当然根本不是佛弟子的发心。大家要知道,作为一个佛弟子,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像朗日唐巴尊者写的《修心八颂》中说的那样:“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尤胜如意宝,愿成满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从二乘的角度来说,对有缘的众生都会希望他们出离生死轮回;从人天乘的角度来说,至少也希望来世在善趣和他们相遇,继续一起修善法,感受安乐的果。

  那么对亲友真正有悲愍心的人,他在亲友还活着的时候呢,就会千方百计地劝导他们珍惜生命,珍惜暇满人身,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断恶修善,并且呢,要让他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甚至让他们闻思修,彻底放下红尘世间,一心趣入解脱法,或者让他们做大丈夫,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在亲友去世的过程中,会开导他们放下今生,虔诚求生极乐世界。在亲友去世后,会为他放生、燃灯,想方设法超度。这才是对亲友真正的关心。

  对于凡夫来说,子女是最大的贪执,如果说对子女死去的哀伤,也是没有意义的话,那么其他亲友的死去,就更不应该哀伤了。

  月称菩萨在本论的广释中说了这么一个公案。以前印度的婢女头上都要带一个孔雀毛做成的标志。有一个婢女看到了别人头上戴的这种标志,认出了那人就是一个婢女,但她忘记了自己头上也戴了这样一个标志,也是一个婢女。这就是凡夫的愚痴,只能发现外面的事情,不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

  因此要很坦然地接受无常观,那些让自己无意义地受苦,障碍精进修善法的事,以及对活着的人、对亡者都不利的事,都要断除。对于亲友,以及对那些有恩的、有缘的人,要让他们如实观修,如实坦然地面对无常,精进地断除常有的执著,断除散乱心,精进地断恶行善,闻思修行。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古大德一再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我们回头,要从起心动念处回头,务必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塑造成纯善的人。什么叫纯善?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纯善。我们背诵经典,把经典上的教训念得很熟,这是常念善法;我们起心动念跟善法相应,这是思惟善法;我们的身语意三业无一不善,这就是观察善法。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务必要叫善法念念增长。末后佛还一再郑重嘱咐,“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真正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这是佛菩萨的大道,我们为什么不走大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