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一)


2014/9/4    热度:849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一)

 

  这以上把本品中占篇幅最大的第二科“广说如何修彼之理”学完了,下面要学修的是本品的第三科,也是全品最后一个偈颂。

  丁三、明随念如是无常之胜利

  本品开始时,圣天菩萨用这个偈颂“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宣说了诸行无常死之自性,接着又用广说作了深入的引导,接下来圣天菩萨将要开示的是随念死无常的殊胜利益,来鼓励大家积极修习这些殊胜的无常教言。

  设问:虽然前去静处修行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我”和“我所”有贪著的人,还是不敢这样去做。

  若谁有此念,思我定当死,

  彼已舍贪故,于死更何畏。

  颂文直解

  如是依于上面的种种方便,若思维我必定会死,在有此随念无常的相续中,不久将会舍弃对“我”和“我所”的贪著,也就舍弃掉了对生命的贪著。那时他对死主将毫无畏惧,必将进入到解脱涅槃当中。

  释义

  有人想,自己的贪欲执著很强,还是很难放弃家人,因此不敢前去寂静地方修行。

  但是只要按照正理如实地思考,在心中有了随念死无常,并串习成熟后,就可以对治这些贪欲执著。真正修好随念死无常的人,他心中最强的念头是,我是必定要死的,并且我会马上死。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命都要马上没有了,他会非常着急,他怎么可能还会去对自己的身体,对那些财富、名誉、亲友,产生贪欲执著呢?这样,虽然他的“我所”执和“我”执还没有彻底断根,但是他对“我”和“我所”的贪著会越来越少,因此对生命的贪著,也就越来越淡薄,直到彻底断除。这样,死主的第一大威胁——“对今世割舍不下而产生的忧苦”,对他就不会产生作用。

  死主的第二大威胁是“对失去自我的恐惧”。一个减少、甚至是消除了对“我”贪著的人,在将死的时候,就根本不会产生要失去自我的恐惧。

  死主的第三大威胁是“死后将堕入三恶道受苦”。一个串习念死无常的人,必然是一个精进修行的人。因为他完全知道世间全都在无常迁变,全都在轮回之中,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地方,唯一能依靠的,那就是具有出世功德的佛法僧三宝。因此他会比没有修习念死无常的人,更加坚定地归依三宝,更加坚定地闻思修行,更加坚定地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等等。因为他对三宝生起了信心,就能得到三宝的加持,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这样即使他还没有产生证悟的殊胜功德,但是他的心里会非常踏实,对后世会非常有把握,完全消除了死后堕入三恶道的恐惧等。

  《增壹阿含经》中,导师佛陀教授了念死无常的殊胜利益:“便得具足,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常当思惟,不离死念,便当获此诸善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那么大家想想,像这样一个连死主都不怕,能产生各种殊胜功德的修行者,就更不会害怕放下世间的财产、离开亲友,前去深山静处精进修行了。

  《四百论广释》中说:有个人手上戴着戒指,每次用餐,他都要用这枚戒指来检测食物中是否有毒。同样地,有智慧的人也要保持串习无常正念,来对治掉常有的颠倒执著。

  懈怠放逸、拖延闻思修行的最大原因,就是没有随念死无常;精进闻思修行的最大动力,就是来自于随念死无常。随念死无常是否成功,是决定接下来几品能否修行成功的关键,对此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一品小结

  “破常执品”的无常法义到这里学完了。圣天菩萨对打破我们的常有执著,进行了善巧的引导。大家要知道,只有放下对万法胜义和世俗自性的妄执,才能究竟成佛。那么本论后八品的方便生瑜伽,就是这种妄执的无上正对治。为了能顺利、有效地修习方便生瑜伽,大家就先要把方便瑜伽思维好、串习好,尤其是要把这第一品“破常执品”思维好、串习好,因为这对于闻思修行佛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在本品中,圣天菩萨首先用“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这一偈颂,颠覆了凡夫执寿命为恒常的邪执;然后用无常四际,善巧而详尽地传授了无常瑜伽;最后用“若谁有此念,思我定当死,彼已舍贪故,于死更何畏”这一偈颂,引导大家明了这样的无常瑜伽,具有完全能断除对死主怖畏的殊胜利益。

  在学修无常法门时,如果能进一步明了颠倒常执的严重后果,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对修习无常瑜伽的信心。下面就对此严重后果来做一些介绍。

  常执的严重后果

  嘉曹杰大师在对本论的注释中说:“如上所述,三世间众生受死主控制而决定当死,且死无定期,当于此义数数思维。因若能对此于自心练习成熟,则诸上上道无功用而能生起,否则,如善知识博朵瓦尊者所云:‘心中若未生起死无常,则生证德之道堵塞不通’。故于粗无常及细无常二者,当恒常修习。”

  一个修行者证悟功德的道路如果堵塞不通的话,那么他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不可能产生修行的功德。很多人修行不得力的时候,怀疑是不是魔来干扰了,其实首先应该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见解,如果有颠倒的常执,那么就是这种邪执,才导致修行没有起色,因此要好好地闻思、串习本品这样的关于无常的殊胜瑜伽。

  那么颠倒常执为什么会使证德之道堵塞不通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前行念诵仪轨·解脱明道》中作了明确的回答。全知麦彭仁波切先引导了无常真相:“诸行无常变灭如闪电,念想器情何者亦坏灭,决定当死不定何时死”,然后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颠倒常执的严重后果,即“然为执常之心所欺诳,我等浑然住于放逸中”。可见正是因为常执而放逸,使得一切证悟功德的道路都被彻底截断了,所以全知老人家接下来以慈悲心引导弟子来祈祷三宝的加持,修好无常修法:“三宝总集上师悲愍视,能念无常死亡求加持。”

  那么颠倒常执引起的放逸,具体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说,证德之路是如何被一点点堵塞的呢?根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作的开示,有下面这些过患。

  在实现暇满人身价值时,有四种颠倒。其中将无常的万法执著为常,即是第一损害之门。常倒执著有粗细两种,其中粗的是将死无常执著为不死,这就打开了损害的大门。而且,虽然也知道最终肯定要死,但是每天之中,甚至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心里都想着“今天我不会死,今天我仍然不会死”,直到死时他都执著自己不死。如果被这样的心障蔽,而不进行对治的话,那么就会认为自己能一直活下去。只要有这样的心,他就会想“这个也需要,那个也需要”,只会去考虑今生离苦得乐的办法,不会考虑后世、解脱、一切智等的重要问题,所以就不会想到要去修法。即使偶尔进行闻思修行等等,也只会为了今世的利益,这使得不管行持什么善业,力量都很微弱。而且,因为夹杂了自性罪和佛制罪等,因此这些善行很少有不混杂恶趣之因。即使能够为了后世而修行,也难以阻止“日后再去修吧”这种拖延懈怠。于是以睡觉、昏沉、闲聊、吃吃喝喝而度日,因此不能精进地作如理修行。如果被此身、此命能长住的愿望所诱惑,就会对利养、恭敬等生起猛利的贪心。而且,如果有人对你贪执的利养、恭敬等作障碍,或者你害怕有人会对此作障碍,那你就会生起猛利的嗔心。不了知这些过患,则又生起了愚痴。由贪图利养等的缘故,引起猛利我慢、嫉妒等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就像瀑流一样相续不断。再者,由于希求身、命长住的常执,每天都在增长,因此力量会很大,能引生出恶趣的猛利大苦、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业、无间罪、近无间罪、毁谤正法等的不善业。又以此常执,能使人逐渐放弃用来对治这些恶行的甘露一般的正法善说,由此斩断了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命根。在今生被死主摧坏后,就将被恶业牵引到痛苦粗猛、炽热燃烧、不可爱乐的恶趣险处。所以哪里还有比常执更为愚蠢的呢?

  这以上是宗大师殊胜开示的大致内容。大家要知道,已经学佛的人,世间目标应该越来越减少,修行的目标应该越来越增加。但是常执使人麻痹,使人难以断除对世间欲乐的追求,虽然对于世间人来说,这些世间目标来不及做,也做不完,但是还是在不断增加,这样就很有可能变成利用佛法,来追求世间目标。比如口里虽然在念诵殊胜无比的《普贤行愿品》作回向,但心里却在希望以闻思修的功德,能让身体健康、寿命增长、获得名闻利养等等,想去获得这些被老病衰等苦所控制的世间福报。

  因为常执,人们会觉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因此会懈怠散乱、拖延修行。这样闻思修行这辆车就会开开停停,几年都开不了几公里,白白浪费了暇满人身,失去了往生极乐世界等即身解脱的机会,后世堕入到三恶道中,长劫受苦。那时要再后悔,要脱离三恶趣,就很难再有这么好的条件了。而如果把常执破了,对生、高、聚、合这些恒常执著放下了,闻思修行的这辆车就会像加满了油一样,一直不停地在解脱道上奔驰下去,这样各种各样的闻思修行功德都能顺利产生出来。所以修念死无常就像是出现在广大佛弟子修行路上的一座独木桥,如果不走过这座独木桥,那么修行的路就走不下去;如果走过了这座独木桥,那么后面将是一马平川的阳关道了,那时闻思修行功德将会迅速地上升。

  大恩上师圣者法王如意宝说:“认认真真地思维这些真理:此身也决定死亡、死无定期、死时除正法外一切都无利益。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会下定决心并迅速精进修行善法。”对于圣者的这些金玉良言,大家一定要铭记在心、信受奉行。

  四个学修方法

  为了能使大家更好地思维、串习圣天菩萨这些善巧的引导,这里我针对这段时间大家在学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第一品的偈颂,来讲讲四个方面的学修方法。

  第一、消文要深入、真切

  我发现有些道友在学习时,消文还不够深入和真切,导致还不能完全领会圣天菩萨的本意。

  比如说“常倒”这个词,很多人没有把“倒”理解到位,导致口里说着“常倒”,心里却还习惯性地把“常”当作是正确的,这样对获得法义的加持就产生了严重的障碍。其实看到这个“倒”,就要理解到像是一个在人头朝下、脚朝上在看东西一样,他所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完全颠倒了,如果对此没有体会,大家可以去靠着墙,倒过来试一试,这样对“倒”这个词的理解才能到位。这样将词和它的原意一一对应了之后,就知道了这个词的深度,也会发现自己常执的错误程度。这样当认为自己还不会死,自己的青春、健康、财富等等还会继续保持的时候,就能知道自己是在以颠倒黑白的方式看问题了。

  再比如说,还有人认为“生”和“存活”是和死完全相反的阶段,因此有些人生日到了的时候,还想着要高高兴兴地去庆祝生日。其实这说明对“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理解得不够透彻,“生”和“存活”的吉祥含义,是第六意识作意出来的倒世俗,是完全错误的。凡夫总觉得“生”和“存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能够将死的哀伤和绝望隔离得远远的,但是它们不但没有隔离开,恰恰是它们带来了死。因为凡夫所谓的活,就是被老、病、衰等苦控制,并一步步带到死这个不吉祥的目的地的过程,所以它就是死的前奏,是死的准备阶段,没有别的价值。因此到了生日,就应该提醒自己,正是常倒等的执著,才使自己不断在轮回中投生,因此生日那天要串习无常修法,才是有意义的事。

  第二、学修要结合自相续。

  大家知道,一切经论法宝的圣言,都是让众生进行修行的教授。既然是关于修行的教授,学习时就必须要结合自相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教授,运用这些教授。这就需要善于反思,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

  经论中要么是从反面来指出、断除凡夫的缺点,要么是从正面来传授正见,因此,反思也同样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一)反思自己的缺点。当经论中指出凡夫缺点的时候,就要反思这类缺点在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并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比如这一品的品名是“破常执品”,那就首先要反思自己心中有哪些常执?自己把它们执著为常有的理由是什么?本论的偈颂,是圣天菩萨根据众生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来展开的,这从偈颂之前的设问可以明显看出来。根据设问,就应该反问自己的内心,是否也存在着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这样就为学习偈颂做了准备。在学习偈颂时,也要结合自相续进行反思。

  比如在学习“只顾未来利,不顾生命尽,谁说自卖身,称汝为智者”时,就要反思自己对今世未来的计划是什么?为什么有那样的计划?自己有没有认识到生命正在耗尽?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自己是否正在自卖自己的人身?自己是否承认这是愚痴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会做这样愚痴的事情?又比如在学习“何故自为质,造作诸恶业,汝定如智者,对我已离染”的时候,反思自己有没有在造恶业?是否认识到了这是在将自己作为后世异熟痛苦的抵押品?这样是否是一种鲁莽的做法?自己原先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后世的安危,而放纵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

  (二)检验自己的见解。当经论在作正面传授的时候,要先来检验自己的心中,对相关的内容持有什么样的见解?以及为什么有那样的见解?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接受教导。比如学修“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这个偈颂,就要结合讲记,来反思自己认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成家立业、为了享受生活的美好等等的存活,还是为了最终难以逃避的死?自己那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另外,存活的世俗本性是什么?是及时行乐、创造美好的未来等等吉祥的过程呢?还是在老苦、病苦的驱赶下,奔向死的不吉祥过程?还有,现见到的各种现象,是在增上众生的健康、长寿等现世的安乐,还是在为死做准备工作?

  所以这个偈颂,为我们开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大智慧,非常有力量,非常有加持,足可以让我们走向解脱道精进闻思修。现在大家学的法,说多确实不多,相比于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三藏法师,学得当然很少,佛陀宣说的初转*轮、二转*轮、三转*轮的教典很多都没有学过。但是说少也已经不少,一年到头每个星期都不间断地在学一些、看一些、念一些咒等等。如果没有将佛法和自相续结合,心里就会不踏实,而如果和自相续结合了,效果就会非常好。而且这样在内心中还会真正认识到,无量无边的佛菩萨度化众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广转*轮,让众生闻思修佛法,并且会感觉到上师和佛菩萨真正是导师,加持非常大,恩德也非常大。

  第三、学修时要如理观察

  佛法的智慧,都是对万法进行如理观察的必然结果。而凡夫的愚痴,都是未对万法进行如理观察的结果。因此学习时,要抓住如理观察这个核心。

  如理观察,要抓住三个要点:观察的内容、观察的视野、观察的方法。

  (一)观察的内容

  观察的内容必须要确定,并且在思维和研讨中不轻易变换,否则就会像猴子掰玉米那样,忙碌半天,而仍然一事无成。

  (二)观察的视野

  如果观察的视野越开阔,那么看到的现象就越接近事实,得出的结论就越正确。比如,如果能用宿命通,或者借助比量推理,观察到前世,那么就可以消除常见和断见。又比如,如果能观察到横遍十方的无数众生,在轮回中互相之间结成过亲友和怨敌,那么对众生的平等舍心就自然能够生起。

  在世俗谛中,世间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因此对世间事物的观察,也应该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符合世俗真相。凡夫的视野狭小,通常只看到眼前的这段非常短暂的时间,并且想当然地认为,眼前的状态,是会一直延伸,不会改变的,虽然他一直见到的,都是无常迁变,也隐隐地知道,自己不可能万寿无疆,但是这种无常的智慧,几乎没有在他心里产生过作用。这就是一般凡夫常执的表现。

  如果将轮回比喻成一条长河,众生比喻成河水,那么河水是不会停留的,是注定不断流下去的,后面的河道,是不可能和当前是一样的。但是有常执的众生,会产生一种错觉,会觉得眼前的会延续到永远,这相当于把某一段流经的河道,当作了全部的河道一样,这种错误,是非常明显的。比如,现在自己还“活着”,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一直活下去,虽然他也知道人总归是要死的,也看到周围的人在不断地死去,但是这种理智很少发挥作用,很少能让他把自己和死联系在一起。即使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年人、已经是奄奄一息的垂危病人,也还是想当然地认为,眼前这种日子虽然不理想,但还是会继续下去的。这就是非常主观、愚蠢地将眼前的感受执为常有的颠倒常执。

  因为凡夫想当然地认为现在的状态会延续,所以就没有后顾之忧,觉得自己很安全,因此就会去追求各种欲乐,浪费难得的人身。这样当死真的来临,眼前的状态无法再持续下去的时候,他就会充满惊恐,并且手忙脚乱,但这时已经来不及了,只好随业风漂泊去了。

  我们再来看这两句:“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很多人只看当前,认为死主只在今世的最后时刻出现,现在还没有出现,所以死主就被忽视了。但是如果眼光放远,预见到此生的死,那么偈颂的意思就比较明显地呈现在心里了。如果眼光再放远,以整个轮回为背景来看,那么更加可以见到在人道中,众生“存活”的时间非常短暂,才刚出生为人,很快就被老、苦、衰等驱向死亡,结束了一期生命;与此相反的是,在地狱之中,众生的寿命就非常长,地狱众生的出生,就是为了漫长时间的受苦,而不仅仅是为了死。

  如果从无量众生的角度,看到所有众生在人道中都是“为死故而生”,那么这种规律就可以更加明显地见到了。所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的现象。

  再来看“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如果也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无量众生上看,那么死主作为三世主的地位,和无教者的特点,就更显得一清二楚。这样安然而睡的愚蠢也就更加明显。

  (三)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观察缘起。缘起是一切有为法最根本的规律,抓住这个规律,就能找到有为法的真相。

  具体来说,在学习的时候,法义中提到的每个要点、每个名相,都要对它们的前因后果去深入地作一番思维,这样就能对它们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也能对它们所表达的完整法义,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我们还是拿“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这一颂来举例说明。在这一颂里,就要对生、死、随他行这三点的前因后果理解出来。先来看“为死故而生”。生是死的前提条件,有生才有死,而死是生的最终结果,无论经过怎样的“存活”过程,最终无一例外都是死。从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发现“生”的使命,就是最终赴死。再来看“随他行本性”,老、病、衰等苦会产生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使人的生命力减弱,这样死亡就更加接近了,所以说“存活”本性,就是随他行。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说别人不好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别人不好,而是你的分别心在作怪。这个世间没有对错,有的只有自己的执着。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