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佛遗教经讲记(十)
2014/9/4   热度:383
益西彭措堪布:佛遗教经讲记(十) 三远离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 欲求寂静无为的安乐,首先要远离愦闹。处在愦闹当中受各种染污因缘的影响,没办法专心学法修行,所以首先要远离愦闹,独处闲居。 “独处”,就不与世俗的人、事来往。首先把自己关闭起来,不受外境的干扰。不然你处在闹处,只会不断地起烦恼造业,结果心会越来越乱,轮回的业越来越多,那就根本得不到寂静无为安乐,得到的只有烦恼和苦恼。 静处的人被帝释诸天所共敬重,原因是安住静处会生长功德。一开始要有好的环境保护自己的心,这样持续地修行,就不断地从心里生出信心、慈悲、智慧等功德,因此就被诸天敬重。所以,最开始就像弱鸟不能离开枝头,行者不能离开静处。自己内在的道还没修成,还没有深厚的道力,一入到红尘里,道就会败坏,不但生不起功德,反而不断地生起贪心、嗔心、散乱等等,这样就不为诸天敬重。但在静处就可以长养功德。 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 知道静处是成就的所依,就首先要在无干扰的静处持续地修行,长期修法才会成就。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舍开己众、他众。 “己众”指五蕴心、心所法。“他众”指师徒、同学、世间眷属。“空闲独处”就是如法而住,一心思维灭除苦的根源。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反而要看到:如果我们喜欢跟人交往、喜欢参与很多世间活动,那以世间染污因缘的力量,会使自己身上的惑、业、苦越来越多。这个世间大多数是业力凡夫,和人不是结解脱的法缘,就是结轮回的俗缘。如果彼此结交,不是在修道上互相策励、规过劝善,那就都成了增长轮回的事。 所以,“乐众者”最后就出现很多烦恼、业力。比如跟人打交道,彼此喜欢就生贪;意见不合就生嗔;共同谋利益有分不平的地方,就生很多分别、起很多烦恼。 一开始认为很好,结局却以悲剧收场。就是因为不了解世间的结交多数是烦恼用事。小到一次谈话,都会由内在的世俗习气说各种世间话题,增长贪、嗔、邪见,造下很重的绮语业。要么就发生彼此执著的碰撞;由各种观念的不调和,发生各种争论。或者由于各自生活的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产生很多矛盾。 所以这里的事太多啦!这不是两个无情法放在一起,永远不会起心动念,这是两个有情呆在一起,每个人心里都有种种分别、烦恼。现在这个时代,要找到见行相合的道友很难,要惹世间的因缘却非常容易。大家在一起只是增长贪嗔、散乱,或者以内心的习气互作染污,忙吃的、忙看的、忙玩的,或者找人聊天大谈世间话题,这里面有百分之几是解脱道的修行?有百分之几能增上功德?恐怕多数只是增长烦恼、罪业而已,最后搞得烦恼不堪、痛苦不堪。家庭是如此,世俗的朋友也是如此,样样都如此! 这里的形容就很好:一棵大树,一开始很热情地招呼:“你们快来!”这样好客,很多鸟都飞上来了。大树没考虑自己的树枝承受不住,最后枝头会折断。 这是比喻因缘一开始时,心里还没有很深地积集业力,但事情是在不断地潜移默变,一天、两天、三天……一件件事积累起来,各种各样的烦恼不断地堆在心里,越积越多,越堆越重,最后心里承受不住就会垮掉。因此说“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比如首先两个人很要好,先是贪心不断地增长,感情会越来越浓、越来越坚固,但这也意味着牵肠挂肚的事会越来越多!自己的心会绑在上面,如果对方稍有一些变故,比如遭到了损害,要离开、要怎么样,心里就生很多忧愁、离别的苦,会很分心。万一对方不顺自己的意,又会很气恼。假如彼此发生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冲突,又生起嗔恚,甚至反目成仇。这样事情搞多了,心就乱了,最后会承受不住。就像大树的树枝上不断地有鸟飞上去,结果后来停在树枝上的鸟越来越多,就会支撑不住而折断。 忙世间事也是如此,我们往往缺乏远见,这事也染上、那事也召来,结果事情越来越多,最后会承受不住的。所以首先要认识世间是一张非常复杂的业力网,每个凡夫身上都有很重的烦恼业力,内心深处有各种各样的分别、邪见,有很多贪、嗔、痴、慢的烦恼。所以在没有观察清楚时,不要轻易跟人结交,不能多结世俗上的缘。 初修的人一开始就要注意远离。远离不是舍弃众生,而是首先观察世间惑、业、苦的状况,发起远离,然后一心一意地修道,不搞世俗上的人情来往,不参与与道无关的事。这样首先远离红尘,一心成办出世间的道业。 后几句讲得很严重,“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老”表示观智衰微,指自己观察能力差,很糊涂,不晓得积聚世俗因缘会增上烦恼、业力和苦恼。“象身沉重”,表示对世间法耽著情深(“重”是指世间的心很重,世间的心越重就表明业力越重)。这里要观察自己:我的心怎么样?我跟很多人交往、参与很多世间事务,或者在五欲里生活,我耽著的心强不强。如果耽著的心很强,就会一下子深陷进去,那就会集很重的业,一定会“没于众苦”。 要看到自己又是深度近视,看不清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行为上又很盲目冲动,而且情染又很深,什么事一耽著上去,三、五天都排遣不了。这么糊涂、沉重的老象,会顿时陷在苦恼的泥潭里。想一想这个比喻也会很害怕!糊涂的老象上千斤重,往泥潭里冲,一脚踩进去,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是指修道的人一不远离,就会被三种障碍绑住。“观智微弱”指惑障;“象身重大”指很重的业障;“沉溺泥潭”指报障,就是深深地陷在苦当中。 以这个原因,要求远离。就是避开世间惑业苦的泥潭。 四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 “勤”是勤奋不懒惰,“精”是精一不杂乱,“进”是上进不退步。具有这三种品德,就一切事都不难成就。成就的条件就是这三字诀——勤、精、进。就是要昼夜勤奋;要精一不杂,不能东搞西弄;而且要每天上进,不能退步。能够这样持之以恒,做什么都有成就。 下面显示勤、怠的差别: 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正面细水长流,虽然每次细流冲击石头的力量很小,看起来绝不可能穿石,但通过昼夜持续地冲击,就能把石头击穿! 如果能昼夜不断地勤修,十年八载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成!最怕懒惰、杂乱、退步,不能长期坚持,那就一事无成。就像“钻木取火,未热而息”:两根木头不断地摩擦,就不断地升温。摩到很热时就开始冒烟,这就是得火的前兆,已经很有希望。再摩下去就会出火!但如果停下来不摩,热气就会逐渐冷却,还是原来的冷木头。不但不会出火,连热气也没有了。所以精进很重要。有精进就能成就功德,无精进就不能成就功德。 “火”比喻见道,烧掉烦恼的薪柴;“热”是指修到加行道暖位以后,就像两木摩擦开始有了暖相,这是见道的前兆。如果这时退下来,不要说生火,连热气也没有了!出现暖相还要精进不息,才能修到忍位以上,不然还会退转。像我们现在还没修到暖相,如果丧失精进那必定一事无成。 又比如,闻思修的功德要靠精进来成就。在听闻上能持续不断,就会对佛法获得了解,只听几天就断掉,那连听闻也不可能圆满;思维上也要由持续精进,才由原来的模糊不清、犹豫不定,渐渐得到理解。再继续努力下来,让理解进一步坚固,才会生起定解;修持也是由不断地在自心上如法修行,才会出现实证的功德。 如果懈怠,就像烧水,烧到七十度又停下来不烧,这样又冷下来了;第二次再烧到六十度,又不努力,又凉下来。这样热热凉凉,永远烧不开水。很多人都像这样空费一生的心力,闻思修哪方面都没见到有成就。所以要坚忍、要持续,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能够这样锲而不舍,就会成功。 五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 求善知识听法,指生起听闻的法行。“善护”指内善思维行,就是按照所闻的法义反复思维,来善加保护所闻法义。光听闻不思维,听完很快就漏掉了,丝毫无存。听后,心里不断地思维听到的法义,最终产生决定的理解,就能持住法义,这叫“善护”。“善助”指如法修行,就是按思维所决定的法义在自己心上修习。 闻是依靠外在传法的力量,得到最初的了解;思是依靠内在思维的力量,就是运用四种道理不断地抉择,最后断除疑惑,决定诸法的真相就是如此。比如断定了有漏法都是苦,绝不是乐;集就是惑业,而不是其它;因缘所生法,决定无我等等。“修”,就是按思慧决定下来的法义在自己心上修习,不是离开思慧所决定的法义另外修什么。比如决定了万法无自性,就安住在空的定解中修习,这叫“如法而修”,叫“内助”,就是以修习来助成佛法的实证。 总之,一切法行都归纳在闻、思、修当中。一切法行的上首是“不忘念”。上首是首要的意思。三行也叫三慧,慧以“照了”为义,行以“进趣”为义,无论照了、进趣,都不离“不忘念”。总的要由心里不忘念,才会不断地趣入闻、思、修;如果忘失正念,心缘在非法的事情上,闻思修的法行就没办法成办,闻思修的智慧也没办法生起。所以“念”就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时时记得依法行持,不做任何非法的事。这样以不忘念驾驭自己的心,就能趣入一切闻思修的法行。因此说“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这句经文要说的就是不忘念是驾驭者,时时有正念把持自己的心,就时时趣入闻思修;一时忘失正念,就又缘在世间法上,会失坏功德。) 懂了这一点之后,就要努力成就不忘念的功德。要二六时中恒时保持正念。我们常说的“一念不在,如同死人”。就是从反面强调不忘念的重要。一念不在,落在无明里,就如同死人,什么佛法的内涵也不会有,而且各种障碍、杂念、错乱的事都会发生。 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 如果有不忘念,那贪嗔等烦恼就无法进入你的心。这是指以坚强的念力,完全管住了自己的心。念念觉知,就使得各种烦恼贼无法得逞。就像太阳当空,魑魅魍魉都不会出现。反过来,如果正念的力量弱或者完全失去正念,那种种烦恼魔就会趁虚而入,各种烦恼、造业会愈演愈烈,这样就会失坏功德。 所以正念和邪念彼此相克,正念强,妄想就做不了主,各种不正行为就得不到支持,这样就以正念制止了一切邪念侵入。就像看门的人非常厉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那贼就找不到机会进来。这样的话,贪、嗔、嫉妒、傲慢、散乱、懈怠等都起不来。所以“坚持正念”至关重要!就像两军交战,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警觉,一丧失警觉就会惨遭失败。 修道是正邪交战,凡夫心里有各种习气、烦恼,它会不时地生起,如果正念很强,邪的力量就无法发展壮大;如果没有以正念守护,最开始就是一念忘失,在随着不好的习气走,一点点地发展、积聚,就会起很多烦恼、造很多业,然后已有的功德都会失坏。人就是这样堕落的! 忘失正念的人,有时一个念头就溜到轮回里去了!坚持正念的人,几十年如一日,不会有大的变动;没有正念的人,今天还在这里听法、思维法、修法,还能翻两下法本,一到红尘里去了,三、五年回不来,甚至一生回不来!这就是忘失正念跑到世俗里去了!本来发心是要求道,怎么又回到世间法里转呢?一转就不出来,最后连珍惜人生的心都没有了,整天在五欲里打转。 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着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坚强的念力是修行人的铠甲!入到五欲里好比战士在敌人的包围里,处处可能遭到箭射刀砍,就是一入到世间五欲里,时时都可能被贪箭所伤、嗔箭所伤、放逸的箭所伤等等。在这时,什么能保护自己不被五欲贼所伤?就是不忘念!因为心不忘失正念,一直缘在道上,就一切无法侵入。人的心只是一个念头,正念一旦坚固了,其它念头夺不走它的,像这样,YIN色、美声、邪法就侵入不了内心。以这个道理把正念比喻成护住自心的铠甲。 六禅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 如果以善巧方便摄持住了心,专注一缘,心就安住在定中不再缘其它。由于心安住在定境当中,不耽著外物,就能照了世间生灭法相。这是指心不著外物,才了了分明,如果著在外物上,就迷惑了。所以形容:“如升太虚,彻见万相”,太虚无一相可得,心不著任何相,就如明镜一样照见世间生灭法相,这就是由定发慧的意思。 所以要精勤修习诸定。真正得了定,心就不散乱,在任何境界里不会心猿意马,而是常摄在定,这是三昧的成就。 “精勤”就是要对治三种懈怠: 一、对治不安稳懈怠:就是精勤修习节量食卧(要勤修的地方是控制饮食、睡眠,不使它过量),而且要调呼吸,这样就能对治不安稳懈怠。 二、对治无味懈怠:就是精勤观察禅定的利益。包括认识获得禅定能开发神通、智慧,能穷尽苦的根源,能成就大稀有事。这一切都要由定力来成就,没有定力就一事无成。 这里要想一想:如果我连心都收摄不住,能有什么力量?怎么可能开发神通、智慧?又怎么能恒时观照,远离颠倒梦想,而断尽苦源。心散乱在虚妄的五欲里,能彻见、彻视、彻知吗?如果能把心收摄起来,安住一缘,成就了三昧,那以此为根本,就能发起神通、智慧,就有力量断除苦根和成就各种大稀有事。这样认识禅定有殊胜功德,就会发起修定的意乐。“无味懈怠”是指对修定没有意乐,认为修定没多大滋味。这样就要通过了解禅定功德来对治。 三、对治不恐怖懈怠:就是要观察自己的处境很危险,自己还没有脱离生老病死苦和恶趣苦。人是因为不知道恐怖生死,才不精进修行。如果知道自己陷在轮回苦海里,只有修行才能解脱,那就会拼命努力!总的要认识到不管是生老病死,还是三恶趣苦自己都还没有远离,自己没有任何解脱的把握,要这样来对治不恐怖懈怠。 修了这三种对治,心就不会散乱在世间法上;没有修对治,那时时有可能懈怠。比如有时想:已经修了好几个月也没什么大的滋味,不如享受一下世间的五欲更有意思!或者想:以后再修禅定,现在还要多享受几年!要么就是肚子吃得胀胀的,心睡得昏昏的,呼吸粗粗的,身心处在懈怠的状况里。这样当然修不成禅定!只有对治掉上面三种懈怠,才会精勤地修定。 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这是讲修定的目的。比如农家很爱惜水,会善巧地修治堤塘,把水蓄积住,不让漏失。因为水能滋润庄稼,没有水,就长不好庄稼,所以他很爱惜水。同样,行者爱惜智慧水,因为有智慧水能滋润法身慧命,智慧水漏掉了,就成了无明当家做主。 那么,怎样才能把智慧保持住呢?外围的保护措施是修定。心常摄在定,时时不失觉照,就保护好智慧了。所以定如将、慧如相——定像将军,有坚定不移的力量,有控制的力量,这就使得智慧能不受干扰,常常不失觉照。 所以为了保护好智慧,就要好好修定。有了定力的防护,智慧就不会漏失。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可以求佛加持,但是不可以求感应,不可以求神通。我们常常听说,某人学佛着魔了。为什么会着魔?就是这种心态不正确,错误的心态容易招来魔障。学佛的人只要老老实实依照经典的理论、教训来修学,就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我们所讲的效果、讲的成绩,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第一个效果,就是不生病。很多人这个地方病,那个地方痛;身心清净,病痛可以立刻消除,身心健康,自在快乐,这就是效果,离苦得乐马上就能够见得到。如果讲更深、更殊胜的效果,就是能够预知时至,将来往生的时候提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来接引我们。功夫稍微好一点的人,生死可以自在,就是说想什么时候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可以自己做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