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圆瑛大师的禅学思想(方兴)


2014/9/4    热度:300   

试论圆瑛大师的禅学思想(方兴)

 

  在纪念圆瑛大师圆寂四十周年(1953—1993)之际,我披读了《圆瑛法汇》、《圆瑛大师年谱》等书,发现大师乃当代杰出的禅师。现就其禅学思想,分十千方面介绍如下:

  一、两次开悟入圣位

  大师于1898年(二十一岁),于闽到常州天宁寺,依冶开和尚学习禅功,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的话头。放下一切思想,提起一段疑情。连参三年,誓见自己本来面目,了明生死大事。至1901年(二十四岁),在禅七之中,专功参究,乃至饮食不知其味,一切时处,心光皆照一句话头。至第十日下午,二枝香止静后,参究得力,定境现前,身心廓然,即说偈曰:

  狂心歇处幻身融  内外根尘色即空

  洞彻灵明无挂碍  千差万别一时通

  顿觉定境法乐,非语言所能形容。一动喜心,定境即失。后于别枝香时,欲求定境再现,皆不可得。禅七考功时,即将斯事陈白冶公和尚。

  冶公问:汝以后有求定境复现否?

  师对曰:有

  冶公曰: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汝将为魔眷矣。

  师问曰:此之定境好否?

  冶公曰:不作圣证之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不过用心得力,暂得轻安,从此进修,不著不求,证悟有望。

  1905年(二十八岁),参浙江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亦在冬月禅七之中,勇猛精进,生死心切,于第八日晚,定境复现,顿时身心俱空,湛寂圆明。口说偈曰:

  山穷水尽转身来  迫得金刚正眼开

  始知到家无一事  涅槃生死绝安排

  这次定境的喜乐,更胜于前。自此阅读一切经论,无不明了。深信宗门,有如此奇特事在。

  大师十年学禅,两次开悟,成就可谓巨大。但第一次开悟,是定境现前,心身俱空的境界,还有“无挂碍”、“一时通”所得,尚未到家。第二次开悟,可谓大彻大悟,“转身来”,“正眼开”,都说明大师此时已从凡入圣。如果说第一次开悟是量,第二次开悟就是质变了。这一从凡入主的变化是什么?六师用“无一事”和“绝安排”来回答,真是过来人语。可见他已从“无挂碍”和“一时通”的有所得,飞跃到“无一事”和“绝安排”的无所得。无所得而无所不得,因此大开本具之慧解,凡未明之经旨,一览了然,遂成一代通宗通教之巨匠。

  禅者所追求的目标是开悟,所谓一念相应,便成正觉。悟是一种直觉,与一般所谓知识不同。知识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悟无能悟与所悟之差异。禅师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来形容开悟。水的冷暖,必须自己亲自喝一口,才能用直觉感到它足冷还是暖。在直觉中,你的感觉与水的冷暖合一,不分能感与所感。开悟亦是如此,是智与理冥,神与境会的默契。所以说悟前无道可修,悟后也无佛可成。如一僧问黄蘖:今正悟时,佛在何处?蘖曰: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古尊宿语录》卷三)非但无佛可成,且亦无悟可得。“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马祖语,见《古尊宿浯录》卷一)。此即禅师证悟境界,所谓得无所得,亦称究竟无得。

  二、不许拟议与思量

  禅宗不立文字,凡属拟议与思量皆为思维范畴,都是禅之大敌。禅是不许拟议与思量的第一义谛。黄蘖说:“为有贪瞋痴,即立戒定慧。木無烦恼,焉用菩提?故祖师云:佛说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古尊宿语录》卷三)圓瑛大师于1929年4月,在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进院时说:“今离一吼堂(接待寺方丈室名),宋住七塔寺?奸与诸同参,举扬第一义。若论此事。须向山僧未进院以前,荐取始得。若至升座拈香,早已落二落三,更待摇唇鼓舌,何上白三万里?古德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会话”(见《住持禅宗语录》)在这里大师一连拈出两则公案,—、僧间法眼文益禅师云:“如何是第一义”?师答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二、佛果禅师升座,焦山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适来未升座,第一义本已现成,如今槌下分疏,知他是第几义也”。第一义不许思量与拟议。禅师认为思而知,虑而得者,那是鬼家的活计,与禅毫无交涉。因此当行者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法大意”?  “万法归一,一川何处”等问题时,非但得不到答案,往往还要挨打。禅宗语录中,记有大量“僧拟议,师便打”,或“僧拟议,师便喝”的句式,说明第一义谛不可说。此说木于《金刚经》,“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有法如来可说,即为谤佛”。试问:若有所说,即为涝佛;若无所说,三藏十二分软,从何而出?从表面上看,有说无说,俱背佛法,真叫人左右为难。从禅师的立场来说,其实一点儿也不难。山僧末进院以前,第一义谛本自现成。所謂“色声浩浩地,佛法祗如是,拟议与思量,白云千万里”。

  笫一义既是不可说,人们如何得知它是第一义呢?大师于1932年10月在天童寺上堂说法说:“第一义乃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爲天地根,为万物母。世出世间,——切诸法,莫不以此为体。唯其真休之玄妙,目不能睹其形,耳不能闻其声。非口所宣,非心所测。须从一念末生之前,荐取始得”(《住持禅宗语录》)。大师认为第一义谛,是世出世间,一切诸体,共同之体,在哲学上,这个共同主体,被称为有一个公共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众生、诸佛、天地,万物等等,都依此公共世界而存在。公共世界的客体是个什么样子?黄蘖希运禅师说:“诸佛与一大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边无际,不可测度”(《古尊宿语录》卷三)。若于意下思量筹度第一义谛,转觉相背,尽未来际,不得相应。所以洞山良价禅师说:“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禅者要想认识第一义谛,直须离却心意识,向冷秋秋地枯木寒灰处,参宄一番。大死之后,方得大活。忽然冷灰豆爆,枯木开花,始信禅宗有这般奇特事在。

  三、平地无风自起波

  既然涅槃生死绝安排,当然也就无道可修。黄蘖希运禅师将修道者喻为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如人在山头上大喊一声,听到山谷里的声音,便急忙下山去寻声音。待寻不到时,在山下又大喊一声,结果又是漫山回应,复返回山上寻音,无有所得。如此山上山下,寻来寻去,了无终期,只是在生死道上打转转。对此,1933年,大师于天童解夏升座时说:

  “九旬禁足事如何  平地无风自起波

  若了寸丝原不挂  大家好唱太平歌

  诸上座,尽大地是个禅堂,无处不可安身办道。只要一念不生,身心自可安居。

  平等无际,何必克期立限,好肉剜疮”!(《住持禅宗语录》)

  道不厉修,修属有为生灭之法,修成还灭,黄蘖希运禅师说:  “设使恒沙劫数,修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厉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因为有修之修是一种行,行即是佛法中生死轮回的根木因。造因即须受报。故黄蘖希运禅师又云:“如未会无心,著相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如求作佛,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自由分。所以;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力金钱,权止小儿啼。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即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隨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古尊宿语录》卷三)。不造新业,即是无修,此之无修,是为真修。基于这一观点,大师于天童解夏升座时,喝斥九旬禁足的结夏安居者,是平地无风自起波,是好肉剜疮。意谓天下木无辜,何必庸人自扰之。若能息心忘虑,一尘不染,则处处尽是华藏世界,人人都是古佛现身。当下即是,何须徒劳辛辛苦。进什么禅堂,搞什么克期立限,大错恃错。

  因此,大师提出:  “从外来者,不是家珍。一一须了从自心流出,方可盖天盖地去也”。依此看来,如要发明已躬大事,一功不如一静,道不远人,转求转远。但能息虑忘缘,澄心默照,自有冷灰爆豆。但必须指出,这里说的不造新业,并不是叫人什么都不做,当个懒汉,而是叫人做任何事,都要离相妄念,无滞无求,马祖道一禅师說:“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悲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取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古尊宿语录》卷一)。黄蘖希运禅师说:“学道人若欲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如来”。  (《古尊宿语录》卷三)。二位禅师的话告诉人们,“求”与“著”即是新业。做任何事情(随缘),若能无求无著,即是不造新殃。不造新殃,即不被因果管束,才能是一位自在人。

  四、到家原来无一事

  道不属修,亦无可证。黄蘖希运禅师说:  “学般若人,不見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谓我能证能得,皆是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古尊宿语录》卷三)。圆瑛六师对此发挥、颇多精辟之言。如他于1934年在天童寺浴佛时说:“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体性如金刚,历劫不变坏。此佛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怎奈埋没在五蕴身中,迷不自觉。匪特世人如是许多学道之士,亦皆心外求佛,求即不得,得亦非真。即如所见,巍巍黄全桕,晃晃白玉毫,无非眼中有翳,空時花红。故《金刚经》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凡以色见声求,皆名邪道,且道何者是真佛?灵光常独耀。回脱于根尘,一念如不生,便见如如佛”(《住持禅宗语录》)大师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真佛内里坐,所以修是无修之修,证是无证之证。欲想离心之外,别求什么佛,恰似骑驴觅驴,求即不得,得亦非真。对此,临济义玄大师说得十分透彻。“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如自信刁二及,即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如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佛祖不别。你欲得识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临济录、示众》)。禅师们以佛眼看一切人,人人都是佛、只是这尊佛埋在五蕴山内,没于见闻觉知分别心中,迷不自觉。如果能根生脱离,狂心即歇,这尊古佛?如大日轮升于虚主,照天鉴天,十方世界,更无障碍。因之临济说,你如自信得及,息得念念驰求心,便与袒,佛不别。所谓“信得及”,就是要人们绝对相信自己是一尊佛(黄蘖称为本源清净佛),且具有如来一切智慧德相。如果我们对此能“信得及”,能“直下承当”,不会以佛更求于佛。即舍却自佛别求他佛;或舍却本佛别求新佛。据此,圆瑛大师引证《金刚经》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以色见声求,皆为邪道。众所周知,三十二相属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于色,如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与众生,本无差别。为什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产生出对立呢?皆是众生虚妄分别的结果。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总之,人们的头脑中,有作凡作圣,作净作染等见。尽成其障,障住了我入之本源清净佛。又凡有所作,都是有为生灭法。以生灭法求不生不灭的佛道,何异蒸沙成饭?因此欲想成佛,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垢无净,无大无小,无漏无力,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始得名出世佛。圆瑛大师于天童开悟时说:“始知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道破禅宗之证,是无证之证,他在天童解七时说:“诸上座,克期取证,四七功因,且道证个什么?若道有证,未离我相。《圆觉经》云:云何我相?一切众生,心所证者”。如说无证,一番法事,岂同虚设?如向这里检点得出,不防依旧生涯,随缘度日”(《住持禅宗语录》)。所谓无证之证,除了依旧生涯,随缘度日外,最最重要的是“无一法可得”。现在提出两个问题,作为本节的结束语。

  l、问:如说有佛可成,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本自具足,还成个什么?加说无佛可成,云何释迦牟尼佛于菩提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瑛大师对这一问题的答案:成与不成二俱错  十界凡圣同一觉

  2、问:染污的垢念不可有,不染污的净念为什么也不应有?

  答:如人眼睛内,一物不可有。金屑虽为贵,在眼亦为病。

  五、日用平常本现成

  禅既不属修证,一切本自现成,禅者何以自处?答案:禅在日用中。圆瑛大师于天童禅七上堂说:古德云:尽大地是个禅堂,则汝二六时中,穿衣吃饭,掉臂举手,扬眉瞬目,无一不是本地风光,禅中生活。何以昏昏昧昧,不觉不知,当面错过!卓杖云:日用平常本现成,饥来吃饭困来眠。于除夕升座又说:  “昼吃三餐,夜眠七尺,作个无力闲道人,悟彻本来真面目”(《住持禅宗语录》)。从凡入圣,圣人所作的事,也就是平常人所作的事。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百丈怀海禅师说:“未悟未解时名贪,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古尊宿语录》卷一)。对这个道理的阐明,庞蕴居士偈说:“神通并妙用,担水及砍柴”。同样的担水及砍柴,平常人做之,只是担水,砍柴;圣人做之,即是神通妙用。为什么几天与圣人同做一件事,其结果却这么悬殊呢?因为壬人虽做平常人所做之事,但心如虚空,不滞留一物,亦无虚空之相。故魏府华严长老说:佛法事在日用处,在你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言语相间处。所作所力,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会么?若会得即今是无碍自在人,如也未会,则是个担枷带锁重罪之人。这里清楚说明凡夫的毛病是出在举心动念处。如能无念,便与佛同。无心,又称无念。念念不住,即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念念时中,于一切法无住。一念如住,念念即住,名为系缚。于一切处,念念即住,名无系缚。所以惠能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惠能的无住,并非百物不思,而是于诸境上心不染,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所谓“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不同于声闻人修空住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圆瑛大师在天童起七时说:“锻凡炼圣无他术,但歇心头一点狂”(《住持禅宗语录》?。可讹抓住无念的实质。“一点狂”三个字、将分别妄念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对这“一点狂”既要漠视它,又要重视它。漠视它,因妄念无体,妄念无处,喻如阳烟。当下了不可得,何须愁它虑它。重视它,因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一点犴”能伙众生沉没六道,无有出期。如何歇却“一点狂”?现拈出二位禅师的生活经验,供读者参去。

  1、黄蘖希运禅师说:“但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行路,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三)

  2、三门匡真说:“终门说事,未曾挂着唇齿,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穿衣吃饭,未曾触着一粒米,挂着—缕丝(÷古尊市语录》卷十五)。

  六、六根门头佛放光

  佛在那里?在西天,灵山吗,统统不是。圆瑛大师于天童八月上堂时说:“昔日有僧问善知识如何是佛?答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悟之者为佛性,迷者唤作精魂。迷悟虽有二名,这个何尝差异。今者迷悟都不问,且道如何是佛性?以杖打圆相云:看!在汝眼根门头,现在放光动地,只要直下承当,切忌思量拟议”(《住持禅宗语录》)。这一著名禅语,出自《临济语录》。临济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位无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禅师认为我们心中有大光明藏,其光从六根门头放出。于六尘境界,不憎不爱,平等普照,无所分别,六尘本来不恶,六根法尔清净。都以六识攀缘,妄生分别,自相浑浊,妄生执著,自相缠缚。致使人虽终日处大光明藏,不异昏衢长夜。若能不落拟议思量,则终日见色,无非佛色,终日闻声,无非佛声。诸根门头,所有光明,相互交映,不杂不乱。其光交罗,如宝珠网。

  临济这一禅语,源出于《楞严经》,昔日释尊在楞严会上,告阿难说:  “汝今欲知,生死轮回,惟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复欲知,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难不解其义,佛告之曰: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根据这一圣言量,古来宗门祖师,多从六根门头接引学人。掣拳竖指,令向眼根处荐取。振威一喝,今向耳根处荐取。木樨香否?令向鼻根能嗅处荐取。这个滋味如何?令向舌根能尝处荐取。当头一棒,令向身根痛觉处荐取。不思善,不思恶,令向意根正这:么处荐取。由此可知,我们的见闻觉知,即如来藏,妙真如性。

  七、大道分明在目前

  圆瑛大师于天童春季说法云: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头头是道,法法皆真。迷者则心随境转,触途成滞;悟者则妙能转物,左右逢源。耳得之以为声,目得之而成色。不假安排,当处显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昔有一尼不明西来祖意,发心参究,一日忽睹春景,豁然悟道。乃说偈日:

  终日觅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问梅花月  春在枝头已十分

  如此看来,道不远人,贵在自己荐得。就佛法言之,真谛不离俗谛,实相不离万象,出世不离世间。古人有见桃花而悟道,有闻莺声而明经。《法华经》说:“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西来祖意何须觅,百草头边尽是禅”(《住持禅宗语录》)。可惜禅者大都不会此中奥秘。大师无限慨叹地说:“世人只识春光好,不知春光便是道”。所以南阡北陌,任意遨游,忙忙碌碌,一生空费草鞋钱。对此错过者,不独世人如此,即是宗门之下,因之悟道,对境明心,不错过者,实属无几。如何才能荐得?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已求,莫从他觅。八万法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只须二六时中,念佛观心。善识此心原是佛,圣凡男女悉皆如。所谓“大道非别物,真如只自心,何须旁边觅,但向已躬得”。大师认为一心法门是世出世间无量诸法的总持法门。昔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示这一法。菩提达摩航海西来,传佛心印,传这一法,此一法本来无名,亦无形相,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释尊不落言诠,祖师不立文字。对此一心,言前荐取,犹落数量,句后承当,白云万里。须向顶门上,豁开一只眼,方可窥天监地。

  八、楞严大定通消息

  圆瑛大师一生学《楞严》、讲《楞严》、注《楞严》,办楞严学院,自称楞严座主,人誉为《楞严》独步,因此他的禅学思想受到《楞严经》的影响很深,如其《住持禅宗语录》一书里,引文《楞严》的有十余处。在其代表著《楞严经讲义》中,时用禅宗公案解释经文。大师主席天童禅寺时,每夏都开讲《楞严经》。如他在1933年夏开讲《楞严经》时说:“今日宏开大法筵。无非一段大因缘。欲知佛顶楞严定,性具天真自然。不藉徒劳修证,岂关强制工夫。纵任万境纷然,究竟一真不动。即使此身去来运转,其体亦不曾动着纤毫,悟此者始知楞严大定,人人木具,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住持禅宗语录》)。楞严大定人特征有二:一、用根不用识:用识则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得不生不灭的佛果,无有是处。用根则依不生灭,圆湛性成,果地修证。经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寂,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二、称性不著相,著相之修为事相染修,著相之证为心外取法。称性之修乃如幻熏修,入三摩地。但向一门深入,而得六根解脱,是为修即无修。称性之证,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乃发明本有之家珍,是为证即无证。此之定体,不但独取自心不动,乃统万法悉皆如如不动。如经云: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故将楞严大定,意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定。以修此定,即于现前所有一切事相,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依正二报,染净诸法,以始觉妙智照察,深知事依理起,全事入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所有一切差别事相诸法,当下即是平等理性。此性即是真如本心,实相妙理。坚固常住,本不生灭,亦不动摇。故此定与常途之定不同,常途之定,有入、住、出三个阶段。入之则有,出之则无。住定之时,必以静而碍动;出定须臾,必以动而碍静。此之大定,动静一如,宛如日月经天而不周,江河竟注而不流。即是《楞严经》说的飞光亲验,双离动静的道理。

  古往今来,诸修行者,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甚至成了外道,皆由不知楞严大定,用攀缘心,缘所缘境,厌妄趋真错乱修习。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之身心,如空中花,生无来处,刹那即灭;灭无去处,如幻如化。依攀缘心起修,产生的恶果有:凡夫起于贪著,攀缘于三界六尘之缘,或生天道,或成魔王魔属,则为分段生死根本。二乘起于厌恶,攀缘真谛涅槃,灰身泯智,堕无为坑。菩萨双舍二边,攀缘但中理性、则为变易生死根本,这三种人,都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则得到的果位,自然是三种生死根本。佛的圆满菩提果位,是不生不灭的。欲想得成无上菩提,必须依此不生不灭,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楞严大定为本修因,才能因賅果海,果彻因源,圆成佛的果位。

  九、岂知无念亦为多

  大师于《劝修念佛法门》中说:“余曾梦见极乐世界,弥陀慈尊,并闻说法。劝我当自行化他,修持净业。故从三十六岁(1913年)后,禅净双修。每当传授三皈依,或讲经法会,力劝大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大师在这里向人们说了一席梦话,告诉大家他由禅转净,乃是宴坐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如谓不然,请看他于1947年写    的《—七十口占》

  行年七十老头陀  满眼风光会也么

  万法皆空忘物我  对丝不挂泯机梭

  穿衣吃饭西来意  瞬目扬眉一笑过

  任运随缘消岁月  了然无佛亦无魔

  再看他于1952年5月写的《七十五岁回顾学修历程》一诗:

  禅净双修四十年  了知净土即深禅

  有人问我其中意  云在青山月在天

  这两首诗清楚告诉人们,大师习禅老而弥勤,什么“一吼”、“三求”,那都是接引顿根人的方便说法。故《法华经》说:“唯有…‘乘道,余二则非真”。实际上净土法门是禅师们修禅时系心于佛的一‘种方法。如道信(580—651)禅师的一行三昧,即是于空闻处,舍诸乱意,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一念中,能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圆瑛大师继承了禅宗这一传统,提倡系念于佛的净土法门。如他在1940年于上海圆明讲堂举行的弥陀法会圆满上堂时说;“诸上座: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当知我人心性,本自竖穷横遍。即极乐之依正庄严,亦非心外别有。故修净业者,以即佛之心,念即心之佛。不住有念,不落无念,有无双遣,会归中道。虽属持名之行,可达实相之理。如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起波,念念归消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如向这里见得亲切,自可不离娑婆,诞登极乐,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矣”(《住持禅宗语录》)。依此中道理性念佛,终日念佛,终日无佛可念,终日无念,终日念念念佛。如信其有,则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离相绝名,如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如是念佛,空有不立,有无相泯,心佛一如。初学入门,不防以一句有念之佛号,摈除一切妄念散心,即心契除契,以毒攻毒之理也,待到一念不起(一心不乱),即十八界空,不待往生,即身便是菩提佛果,即心便是灵智,如有所住,即身为死尸,亦云守死尸魂。如云,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得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

  十、自性无染清净戒

  圆瑛大师先后住持宁波接待寺、永宁寺、七塔寺、天童寺、泉州开元寺,福州大雪峰崇圣寺、法海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槟城极乐寺。在任期间,每年传授戒法一次,先后共传戒达数十次之多,戒子遍天下,堪称一代律师。戒为修行之根本,亦为成佛之初基。由戒方能生定慧,定慧具足证菩提。过去一切诸佛,无不依定起修而成正觉。涅槃会上,阿那律尊者,要阿难问佛,如来灭后,我等依谁为师?佛答: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戒能引导众生出离生死。戒爲大宝炬,能破众生诸痴暗;戒为大慈航,能度众生出离生死。

  圆瑛大师传授的戒法是自性戒,又名金刚宝戒。1931年冬他在天童传戒上堂时说:“诸上座: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佛性者,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任从男女老幼,娟飞蠕动,莫不皆然。良由最初一念妄动,迷真起妄,将佛性埋没在五蕴山中,不得显现。必须心中真如内熏之因,宣扬戒法,外熏之缘。因缘具足,发启信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持戒修行,功德满足,佛性方得出缠。故经云,佛子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卓杖云:

  一、念不生自性戒,清净无染无挂碍。

  旷大劫来恒如是,戒光普照尘沙界(《住持禅宗语录》)。

  圆瑛大师的自性戒有以下的特征:

  1、戒是唯心之戒,心是即戒之心,心戒虽有二名,其体是一。自性清净,绝言绝虑,如能如是会得,即得无上光明金刚宝戒,此之金刚宝戒,不可以心求,不可以身求。即无所求,亦无所得。至于那些开遮持犯的有相戒,正如《楞严经》说的那样,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2、一念不生,善恶都没思量,心空境寂,自性戒光,普照恒沙世界。故说一念如不生,禅戒两具足。一念未动之前,本来寸丝不挂,觅心尚不可得。一念既动、染净收分。世出世法,从兹建立。当知圣凡,只;只在一转念间,前念迷则为凡,后念觉则无圣。凡圣虽有二名,究竟本无二致,犹如覆掌翻掌,原是一掌。故云:戒是成佛本,心为众戒基,若明自性戒,何犯复何持。

  3、禅与戒同以一心为基础,因此二者的关系是非一非二。戒即无上禅,禅为根本戒。若道是二,未免两歧,如道是一、未免{尼侗。圆瑛大师于鼓山涌泉寺戒期上堂说:  “清净妙戒体,不出于一心。一心不动转,众戒自圆成”(《住持禅宗语录》)。

  4、此之自性戒,是——切戒法中,上品净戒,它是无持无犯,无修无证。圆瑛大师说:“一心湛寂自性戒,不垢不染本真常,三聚五篇皆具足,只于直下要承当”。又说:世出世间法:不出于一心。这段无生曲,:千古唱至今”(《住持禅宗语录》)。

  如上所述,圆瑛大师是以禅宗的观点解释戒学,并把其纳入禅宗的轨道上来。于此出发,他不仅主张无持无犯,甚至认为也用不着受戒。如他在南洋槟城极乐寺戒期上堂说;临济说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今者其余都不问,且道无位真人还受戒吗?卓杖云:无位真人真面目,本然清净非他物,无形无相无垢染,即是自性天真佛。表面看来是取消戒法,实际上这是无相的上品净戒,不生不灭的光明金刚宝戒。唯有这一戒法,才能把人们接通佛道。因为金刚宝戒,为一切众生的佛性种子。人人本有,从来不失,又何用再求呢?圆瑛大师戒学思想,在古今的禅师中,无有能望其项背者。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将戒学推上禅学高峰的第一人,使戒学进一步中国化,极大的丰富了戒学思想,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圆瑛大师一生讲教、传戒、弘扬净土,其目的是藉此三片瓦子敲开禅宗的大门。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其用心可谓良苦。但对他的面目,到底是一位禅师,还是法师、律师,或净土大师,使人难以辨认,笔者在本文中就十个方面论证他是一位杰出的禅师。因其一‘生说法,不论是横说竖说,或是尘说刹说,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大讲心地法门。甚至在其晚年,还沉痛地自责供职丛林,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主持佛教会务,以致延误禅功。在其弥留之际,嘱咐明畅法师,立即降其送回天童禅寺,以验证其开悟时的禅语:“始知到家无一事,涅槃生死绝安排”。这些实事,都足以说明大师之道是一以贯之。

  作者简介

  方兴,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佛学院副院长,闽南佛学院教授,研究生部导师《圓瑛大师年谱}编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资助佛教在网络上传播,这是三种布施同时具足。资助要钱,这是财布施;流通佛法,这是法布施;人家在网上学了之后就破迷开悟,远离一切颠倒恐怖,这是“无畏布施”。修一种布施,就包含三种布施,这叫“圆满的布施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