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论持戒
2014/9/3   热度:519
佛陀论持戒 洪汝诠 《杂阿含经》卷一,第二节:佛陀说:“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维……说心解脱。”于色,受,想,行,识断欲贪,就是说要持戒。 为什么要断欲贪呢?佛陀说:有四类物质和意识的“食粮”使众生得以生存,但是如果对它们起欲贪,就有忧悲,有尘垢;若不起欲贪则无忧悲,亦无尘垢。 《杂阿含经》卷十五。三七五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者抟食。二者触食。三意思食。四者识食。诸比丘。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若于四食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离忧悲,却尘垢是学佛的根本目的,离欲贪则离忧悲,所以佛陀说:就好像人类的一切建筑都依于地而建立,一切有为无为法中,离贪欲法最为第一。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九零三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诸世间众生所作。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法。有为.无为。离贪欲法最为第一。如是广说。乃至圣戒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何摄修离贪欲法呢?佛陀说:守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调伏他们使之合符律仪,住于律仪。若于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必受乐报。下面说八句偈语,概括经意: 于六触入处,调伏住律仪。 知诸色缘生,知诸相无常。 正信心不二,不喜亦不恶。 不喜故不随,不恶故能度。 (参见《杂阿含经》卷十一。二七七至二七九节,卷二十四。六二零和六三六节) 为了摄修离贪欲法,佛陀制定戒律,古印度语叫做“波罗提木叉”学。主要的戒条为身,口,意十戒: 身:杀,盗,邪YIN; 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意:贪,嗔恚,邪见(痴); 由十戒又衍生出两百多条具体的行为规范戒律。 上述十戒的内容也含藏在八正道的修行之中,正见,正志,正业,正语就包含了十戒。(参见《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七九一,八一九,八二四,八三四等节) 佛陀说:贪,嗔恚,邪见永尽,就是阿罗汉境界。出家人修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持戒,最要重视的就是戒律。佛的大弟子大迦叶尊者,最初不欲学戒,不重视戒,不赞叹支持制戒,受到佛陀的批评:“我于彼长老初不赞叹,以其初始不乐学戒故。”“若是上座长老初始重于戒学,赞叹制戒……于未来世,彼当长夜以义饶益。是故,于彼长老比丘常当赞叹,以初始乐学戒故。”(参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八三零节)本书后面第十一节所说的故事可以印证迦叶疏于持戒。 下录拙作:“从因缘哲学的角度观察律学”提纲 A、律学对象是人类行为。 B、人类亦是因缘所生,造就人的最明显强力的因,可以归纳为欲望,人的诞生是欲望的结果。人活在世上的动力亦有赖于欲望。例如,人起码要有呼吸的欲望才能在世上生存十分钟。人需要爱与被爱才活得幸福。人需要他人尊重,欲望的实现就会使人感到活得尊严与自信。 C、欲望也是缘生,本无所谓善恶。善恶只是人类的公理,众人之所欲为善。反之,即为恶,众人欲生不欲死,故杀为恶。众人以异性为私有,故YIN为恶。群婚时代,无所谓YIN,共产时代无所谓盗。 D、戒律的真趣不在禁欲,而在排解人欲引起的烦恼痛苦。 E、禁欲本身是痛苦的,假若戒律的主旨在禁欲,则戒律岂不成了烦恼之源?欲望既是生命的动力与源泉,禁欲岂非伤生? F、阿含经374、节中将人欲的对象规纳为四类,口舌鼻者“搏食”,眼,耳,身感受者,“触食”,大脑摄受者,(如观戏,读书,思维)为“意思食”,趋利避害,求生避死的本能与潜能为“识食”。佛说此“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四食是人摄受之对象,亦是缘生。亦无所谓善恶。人择其令人康乐者为善,反之为恶为毒。 G、佛说;“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 H、贪者,强烈之占有欲也,喜者,嗜好也。四食者,缘生也,非贪喜可得,非贪喜可离,缘生则聚,缘灭则离。 I、佛于此经未说贪喜之善恶。贪喜亦缘生也。佛只说后果:“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 J、佛之于四食,不强求而已,不贪恋执着而已,随缘取舍而已,岂倡禁欲?由是可知戒律之主旨。 K、无贪无喜者,得戒也,佛也。有贪有喜者,众生也,凡夫也。并非人皆得戒,故佛为世尊,甚为稀有。若人皆能得戒,则人皆可能成佛,(但切勿忘记此“人皆能得戒”乃假设之前提) L、人说修行可成佛,我说佛是缘生,因缘之杰作,非修行可以成就。修行者,人谋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凡夫不修行,断不能成佛,凡夫若修行,未必能成佛。吾人学佛修行或可减少烦恼。 M、对于教人如何成佛之导师,应观察他是否已经成佛,否则他如何教人成佛?世尊释迦牟尼在原始佛典的记载中,只是教人如何修行。 附录二,论持戒 (本文是作者借用围棋教学来表达佛学思想的一种尝试,原载拙作《弈理精要》一书的第二章) 论持戒 持戒应在求学之先,戒不是精神枷锁,戒是防范,戒备森严敌不可犯。求学者必先持戒,以之作为心理准备。佛教哲学认为持戒才可以入定(入定与耶稣登山宝训所说的清心同义)入定才可能生智慧。此原理不仅学棋者必须明白,就是追求其它任何一门学识或者技能者,也同样必须明白。 1、戒骄 耶稣将谦虚作为对人类的第一条教训,就是针对人类的骄傲心。骄傲有哪些表现呢?自满、固步自封、自以为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不缺乏了,不需要再学习,不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等。笔者少年时代喜欢下中国象棋,那时候四川成都市有一所棋园,里面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但是下围棋的往住都是中、老年人。我心里想围棋有什么好玩呢?只不过黑白两种棋子,老人家慢条斯理在那里摆弄,那是老头子的游戏。一九六五年我十九岁卧病在家,连出门走路都没有力气。一位小学教师来看我,说他正在向小学生推广围棋,问我学不学。我说围棋太简单了,要走四步棋才能吃一个子,我等你走到第三步时就逃走了,有什么好玩。这位老师只用了半小时就将围棋基本规则介绍给我,然后叫来一名学棋不到一个月的七岁女孩同我对弈。我当时下中国象棋己经嬴过大学的冠军,心里想,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智力,怎么可能超过我?我人生的第一局围棋就是被这位小女孩全盘杀尽而告终。因为骄傲,我只是远远望望别人下围棋就断言不值得学,起码使我学围棋的时间推迟了十年。如果不是那位七岁女孩给我的教训,我也许仍然无缘享用人类的这一瑰宝呢。许多人往往将客气,谦让误解成虚心或谦虚。恩格斯论谦虚说:“天才的谦虚,就是忘掉谦虚与不谦虚,只注重事实本身。”“注重”而不是“漠视”,这就意味着好学。要认知事实本身的真相,那就要精益求精,不断地探索。 我常常听见人们说“围棋太复杂了,我不想学”,难道世界上真正有什么事物是简单的吗?印度恒河中的一粒沙简不简单?看去很简单,但佛教说一粒沙中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不仅仅是围棋复杂,一切科学都复杂。人际关系和人生的一切都复杂,因复杂而怯于学习的人,往往对任何事都不求甚解,或有所学亦浅尝则止而自以为简单。面对复杂的世界,而自以为简单,这是一种隐蔽的骄傲心态。对于陌生的事物持这种心态的人,可以断言他己经僵化了,正如孔子的叹息:朽木不可雕也。 2、戒贪 戒贪是佛教戒律之根本,也是围棋戒律的根本。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将佛教的戒贪误解成“无欲”或者误解成“知足常乐”。由此而助长了虚无主义、唯心主义和保守主义等等消极思潮,进而使人误以为佛教思想本来就是“出世”的、消极的。 释迦牟尼哲学思想之根本是因缘学说。万事万物皆因缘所生,有此因,有此缘必有此欲。据‘杂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将人欲的对象归纳为四类,称为“四食”,佛说此“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 摄受长养”足见佛认为“四食”是人生所必需,但是佛说:“于此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无贪无喜则无忧悲,亦无尘垢”,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类一切欲求的对象都是因缘所生,人类不可能以主观的占有欲去获取它。没有了人生欲望的对象,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人生。但是佛认为对人欲的目标,不可强求,不可贪恋执着,当随缘取舍,而非禁欲。(参阅本书附录的《从因缘说金刚戒》一文) 围棋以每一方在棋盘上控制的空间而分胜负,对一位棋士而言,他的棋子能控制多大的空间取决于棋子的相互联系,取决于己方棋子的总体力量。这还不够,每一方棋子的总体力量取决于与对方棋子的相对关系。黑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类因缘,黑子与白子的关系又是一类因缘。高明的棋士合理地建立己方棋子的相互关系,合理地建立己方棋子与对方棋子的关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低劣棋士的特点是不从棋子的相互关系出发去表现棋的力量,主观地随意地贪占过大的空间而遭遇失败。中国古代国手总结出围棋十诀,第一句就是“不可贪胜”。胜是因缘的结果,不是贪的结果。贪是非理性的愿望,往往导致失败。也有这种情况,一位棋士下的棋贪而无理,结果胜了。但是胜了不代表“贪”是致胜之道,而是对方犯的错更大更严重。胜的一方切不可为此沾沾自喜。弃子取势,弃子腾挪等之常见的围棋战术,往往利用人的贪心。吴清源大师与日本一流高手对局常常使用弃子战术,他甚至故意弃得很多,似乎怕弃少了对方看不起,对方一起贪心去吃他的弃子,棋的主动权就转到吴大师一方了。吴清源讲“围棋乃调和”,讲“中”的精神,必须从缘生哲学和戒贪的原理去理解。 学习围棋的方法也包含戒贪的精神。例如,不可以贪快,不掌握最基本的围棋常识就去盲目摩仿一流高手的棋谱,不但难以提高棋品,而且这种学习方法本身,就背离了“用下棋去领会戒贪的原则从而养成戒贪的思想习惯”这种习棋理念。习棋不可以贪多,贪多难以记忆,贪多伤害身心健康。贪快、贪多、好高鹜远都说明习棋者不重视戒贪,不从习棋中修养戒贪,大大贬低了习棋的价值,棋艺亦难达上品。圣人智者戒贪的理念不仅是围棋致胜不败之理,更是民族、社会文明进步之理。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治理腐败仅仅依靠行政与法律手段是不行的。是治标不治本的。治贪污必先治贪欲贪念。《论语·为政篇》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育礼教能帮助人类形成智慧健康的价值观,而围棋正是一种育德习礼的教具,正是培养戒贪的价值观的教具。如果一位棋手有力量占领棋盘的70%,而他的对手只有能力占领余下的30%。胜者一方一定感到棋不逢对手,棋艺水平悬殊太大,胜之不武。 反之,弈棋双方旗鼓相当,互相促进,双方都表现出高水平,最后以一目半目分胜负,这种棋的内容最受人推崇。将这种棋道文化推向社会,就是共同富有的社会主义精神。 贪之极端是独占,独霸。中国海峡两岸为统独争论不休。其实统独的思潮都不合棋理。棋怎么能统一呢?统一了,都纳入你的版图还叫棋局?棋怎么能独立呢?一个人可以独自下棋吗?从棋道角度而言,统一只能统一于游戏规则,独立只能独立于思考。自闭式的独立思考也不会有长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是个体的自由,学是互助。围棋的统一观,独立观难道不比中国政客的宣传有益吗? 现在世界有强国视弱国为刍狗,随便找一个借口就可以入侵别国,如入无人之境,锐不可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被压倒的异族不服。贪而侵略,战线必长,长则必疏,疏则必出现弱点,最终容易致祸。何况人执着贪念与骄横而不知悔改,纵然外面的弱者对你无可奈何,你亦必自内部树敌。子日:“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日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贪而无厌的棋手,在占有压倒性胜势的局面下,不思和平,在最后为了几目单官,自撞自气,最后出现崩溃性逆转,贪婪的国家领袖与贪婪的棋手,社会地位固然不同,然而心态的愚昧类似。 3、戒怒 人类发怒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感觉受到无理的挑衅侵犯,藐视或侮辱,有时候人们觉得被误解冤枉也会愤怒。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和棋士对局中都常常遇到上述情况而动怒。 然而怒,不是智慧的心态,而是失态。怒、常常使人远离理智。棋士需要这样的智慧:当他遇到“侵犯”“藐视”或“误解”的时候,首先要审视和反省自己是否有缺陷。(《玄玄棋经》云: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如果自己有缺陷而不察,反而将对方合理的冲击视为挑衅和欺侮,那就不是别人误解自己,而是自己误解别人了。自己误解对方还要动怒,这样棋手要输棋了。譬如一个国家遭遇恐怖袭击,如果这个国家的领袖仅仅因为对方手段的卑劣残暴而被激怒,那么他可能不会去反省自己国家何以会与别人结仇,何以自己的国家成为袭击的目标而且让人得手。他在愤怒中作出的反击决策可能会给己方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高明的棋士判定对手无理挑衅或者无理应对,他作出的反应未必是愤怒反击,他很可能仍然从全局着眼去寻找是否有比反击价值更大的下一手,如果有,就保留反击的权利。克制一见对方错就反击的情绪反应,以理性和适时的态度去处理,是人品修养和棋品修养的要点。戒怒也正是圣人之教。 耶稣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承受地土”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这段话的大意说:“求学识,而又适当地安排时间去温习它,在实践中运用它,这难道不是一种愉快吗?”(时,有适时之义,常常反复之义。习,有温习之义,实践之义。)有朋从远处刚刚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远即远处,远方。“方”在此处不作“地方”解,而作时间状语“刚刚”,或“初初”解修饰后文的动词“来”。因为“远”字在古文即含有“远处”、“远方”之义,对别人的无知,误解或者不智的行为不发怒,这不就是高尚的君子吗?(知、含有知道、知识、理解之义、亦与“智”字通用、愠、愤怒之义)作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人不知而不愠,方为上等人,无论棋内棋外东方或西方,圣人之教同理。圣人之教万世长新,不可废。 4、戒痴 为何戒痴?痴是智慧的反义词,含有死板教条,迷恋执着之意。首先习棋者与棋的关系要正,不可以颠倒。聂卫平先生在围棋的竞技中曾经取得中国棋士的最高成就,但是他写的围棋教材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围棋第一,然后才是我。”(见‘聂卫平围棋教室’第一册第一页)笔者认为围棋是为人生而设,由人演习推进,无论从任何角度上讲,人是第一位,棋要为人所用,棋要以“资益众生”为本。将棋放在第一位,将棋士放在其后,颠倒了次序,不利于培养棋士的健康品格,也不利于发掘围棋的文化价值。职业棋士对围棋文化发展的走向影响极大。所以要宏扬棋道,首先需要对职业棋士正确定位。职业棋士不是黑白子的仆役,不可成棋痴,也不可以是古希腊竞技场上那样彼此追逐残杀的角斗士。合格的职业棋士应该是用棋枰作教具,向人们展示高尚人生哲理的导师。宏扬棋道,需要大量的围棋导师。天才的围棋棋艺大师必定是少数,但是能够掌握围棋文化基本原理,在品格上懂得持戒的,就有资格作导师。 围棋棋局内容变幻无穷,对局者唯有智取智舍善于转换,才能谱写智慧的新篇。庸碌的棋士往往迷信高手而着力于摹仿。优秀的棋士善于对高手的成功问为什么,并且敢于探索围棋浩渺的未知领域。吴清源大师和当今的天才棋士李世石、罗洗河都是抛弃痴的羁绊,演示出围棋新境界的皎皎者。以平常心应对棋局之无常,破除对人的偶像崇拜,是高境界的戒痴。 5、戒怯 面对对局的失败前景不可以胆怯,因为失败富含着教训,唯有从失败中才可以照见自身的缺失之处。人欲进步,唯有从失败中求索。如果面对失败而生胆怯,就需要反问自己为什么要学围棋。面对强于自己的棋手切不可胆怯,因为胆怯同样要失败。走出自己认为的最佳选择,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虽败犹荣。遇高手则怯场者当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习棋呢?”赵治勋九段说,他行棋,宁愿失误于“过份”,不愿失误于软弱。“过份”是棋艺分寸的把握问题,软弱是人性气质问题。记住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以作懦夫。 6、戒随手 ‘棋经十三篇’第二篇论“得算”云:“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无算乎?习棋,就是训练人勤于思考,训练人慎于决策,并且在反复习棋中将勤思慎断化为习惯。这种好习惯就是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既然要做事就要认真,专注。古人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人生是短暂的,既要做事,又不认真,随意花费时间精力,这里浪费一点,那里失算一点,这样的思想习惯必然大大降低人生的效率。 我曾经问我的一名初学围棋学生:“为什么你下棋速度比我还快(我跟我的学生下棋都不让子)又输得这么多?”他回答说:“没有认真。”我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很藐视你。”他很惭愧地笑了。我告诉他说:“习棋就是要培养认真严谨的习惯。随手行棋,怎么能进步?这样下棋不是浪费时间?”据说依田纪基九段曾经在正式计时比赛的对局中,第二步就长考达两小时!这是何等的专注认真啊!罕有业余棋士能长考廿分钟。专注认真程度的差距,不正是职业高手与业余棋手棋艺差距的重要原因吗?如果我们希望在任何行业的事业上取得成功,从职业棋士的长考现象中,你能获取什么启示呢? 7、戒烦躁 围棋训练人的耐心。耐心地面对对手挑战,心地积聚自己力量,耐心地弥补自身的缺陷,耐心地接受自己因为犯错而受到的惩罚,耐心地等待胜利的转机,耐心地等待出击的最佳时机。 围棋的优势和胜势往往需要走许多着,一个人因为犯错而受责难时,要忍受,要克制烦躁。一个棋士走出恶手而受到追究时要忍受,要克制烦躁。 《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询问周礼。老子的回答很直率。老子说,行周礼的人是死去多年的死人了,周礼不过是一些不时兴的教条遗留下来。君子得到机遇时可以骏马高车,领导潮流。不得时机抒展才志时,要甘于清贫,要深藏不露,大智若愚。老子还当面批评孔子有骄气,多欲,装模作样,好高鹜远。孔子对这样尖刻的批评不以为忤,不烦不躁,反而赞叹老子有大能大智,得大自在,是真正的龙。从老子、孔子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理事通达、进退裕如、胸怀宽广、心气和平是圣贤的特征。 高手不图侥幸取胜,而是靠每一步的合理抉择,积小优成胜利。在旗鼓相当的对局中,高手往往是在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比赛坚韧耐心。林海峰九段,李昌镐九段就留给世人不少表现坚韧意志的经典棋谱。2005年应氏杯决赛,常昊九段对崔哲瀚九段。在对弈中,崔哲瀚不断地向常昊提出高难度的问题,常昊一一耐心地给出合理答案。面对常昊下出的妙手,崔九段沉着反击,一直到最后阶段才承认常昊的微弱胜利。2006年罗洗河与李昌镐在第十届三星杯决赛第二局中,罗洗河在形势落后情况下,让整个棋盘战成焦土,没有不着火的房屋,没有不打巷战的街道,李昌镐的每一寸土地都靠血战而来。整个决战三局棋,局局都经历漫长的劫争。罗洗河能取冠军,哪里仅仅是因为他的智商呢?棋局的内容己经告诉我们,有孩童笑容模样的罗九段己经锤炼出涵容铁血意志的坚韧的心。请记住,急躁不是致胜之道,急躁也不能使你逃避灾祸。习棋,就是要训练你将成败得失放在旁边,坚守理性,长住于理性的宁静。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廉,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YI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至静。 8、戒自闭 围棋是人与人的思想交流,人们在切磋中可以学习彼此敬重,可以领会友谊的乐趣,可以懂得尊师重道。围棋是高雅的竞技游戏。是君子之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用射箭比赛表现的体育精神解释君子无争。围棋也是“揖让而升,下而饮”的君子文化。习棋不可以仅靠个人钻研。必须与别人对弈,在实践中领悟棋理。只有你的对手才能使你痛切地知道缺点所在,他是你的镜子。本章前文阐述了七戒,骄、贪、怒、痴、怯、随手与烦躁,必须透过对弈来领悟。不与人交流,自闭就不可能进行上述七戒的修行。计算机互联网上弈棋,不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因为通过习棋而促进人与人的交往,正是围棋的价值所在。我在美国看到不少家庭在自己的车库门口建一个蓝球架,一个孩子在那里孤零零地投球玩乐。他可以因此而达到体能的锻炼,也可以提高投球技术,但是他缺少在同时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曾经有一位才猊兼备的中年女士向我讲述她遇人不淑,婚姻失败,前夫自私、狭隘。她问我,她应该如何面对未来。我毫不迟疑地忠告她:“尽快地再去找一个坏人。” 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人人都是罪人。不要孤傲独处,要宽恕互助。 相传中国禅宗祖师达摩,在中国曾面壁九年。佛家往往推崇闭关。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若干天禅定修行,不是拒绝与人间交往,而是在对他三十多年在家与出家修行作总结。吸纳前人和别人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是人生的基础。持戒不是背诵教条,而是修行,将智慧的原则贯穿于日常生活,使之成为自己的习惯。习棋应视作修行手段,在对局的失败中,我们总会发现失败是因为犯戒。打谱,研读棋书也不能取代高手的指导。如古人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习棋要靠与人共同努力的方式去取得进步。要提升围棋文化,需要人类团体的力量。为便于记忆,戒的八条原理可以归为四句话:骄贪怒痴怯,随手又烦躁。自闭绝师友,难得棋中妙。 作者:洪汝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时候可以赞叹?要八风吹不动,你毁谤他,他不会生气;赞叹他,他并不欢喜,如如不动,这种人可以赞叹。换句话说,一称赞还有欢喜心,不能称赞。恰如其分、偶尔的赞叹是一种鼓励,这是可以的。佛弟子赞叹佛菩萨,目的是劝导那些对佛法不认识的众生,使他生恭敬心,诱导他来亲近佛菩萨,是这个意思,绝不是佛菩萨欢喜赞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