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起源


2014/9/4    热度:271   

禅的起源

 

  本栏目旨在与喜禅者与修禅者一起参禅悟道,探索与参究禅的真意,感受禅活泼的情趣,学习禅丰富的智慧,体悟禅无限的生命力,了解禅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从理论和修证上融入禅,进入禅的世界,遨游于禅那无限广阔天地间。

  禅,起源于印度。它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谓静虑,后来取用“禅”的梵文原音,加上一个译意的“定”(定即精神统一)字,便成为中国佛学惯用的禅定或坐禅。在佛学中,禅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证的方法,而禅宗,则是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而形成的佛教宗派。

  禅宗在佛教中被称为教外别传的法门。据佛典记载,释佛在灵山会上,手拈一花,默然不语,众皆不解,唯有大弟子摩诃(意译为大)迦叶会心一笑,释迦便将心法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发端。到了第二十八代菩提达摩祖师,渡海东来,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后来神光向达摩求道,在大雪中伫立,积雪过膝,然达摩仍说其是小德小智,不能传以真乘。最后神光取一利刃,自断左臂,置于祖前。达摩知此人可继承大业,于是传以法器,取名“慧可”,是为第二代祖师。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创派祖师惠能,是佛教中土化中横空出世的巨臂。他最伟大的创见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使佛性向传统文化的人性回归,奠定了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基础。他区分顿和渐,对传统的观点作出新解,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从而创立了顿悟之法。修行上,他强调无修之修,把禅化为自然无为的日常生活,对传统的禅定和一行三昧作了全新的解释。

  禅宗的基本主张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学佛,不宜拘于文字之末,应该体验和实践佛法的根本精神。这是所谓“教外别传”的本旨,也是我国禅宗的特色。其实,历代的禅林高僧对于佛教经典都是非常重视的。禅宗的不少公案机锋都借经文中的成句,化用经文的意旨来展开。因此,要真正全面深入地理解、领会禅宗思想,就必须探讨大乘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教中的“般若”与“涅槃”思想,兼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思想,如以“五戒”、“十善”会通儒之“五常”。禅宗讲“顿悟”、“豁然”,道家讲“朝彻”、“见独”;禅宗说墙壁瓦砾是“古佛心”,道家说蝼蚁、稊稗是“道”,等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一般认为,最能代表中国佛教的就是禅宗。

  禅宗是一种生命学说。它确立了生命的价值就存在于现实人生,人要顺应生命的本然,实现“觉悟的人生”。禅以为“真如”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万有之中的真善美。禅认为真如遍在,这种属于宇宙生活巨流的意识充盈于万物之中,在自然之中可以感受到息息搏动、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若能与真如相契,就能彻底消除一切尘念、百般烦恼,达到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禅宗探索和建构一种理想人格,指示一个与人生密切结合的理想境界。

  日本禅者铃木大拙认为: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禅能把蓄积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所有生命能量完全而自然地释放,有效地消除压抑和扭曲,找到适当的活动渠道,使我们免于疯狂和畸形;调动所有蕴藏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与仁慈的冲动,使我们快乐和互爱。

  禅宗认为众生虽有佛性,但因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为杀盗YIN妄,愚痴贪嗔,迷却自性,“日月常明,只为云盖覆;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坛经》)。只要灭诸妄念,离诸系缚,即可超凡入圣,由染转净。经常保持清净的心态,就可与道相应,获得解脱。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的实践方法,破除妄执,熄除诸缘,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以便洞彻宇宙人生,与万物为一。

  禅宗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主张道由心悟,肯定只要自识本心,在行住坐卧中即可悟道成佛。它把对宇宙人生的体悟放在生命本身之中,尤其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启迪,在大自然的陶冶中获取超悟。它尊重直观的感性功能,在自身的感性体悟中获得超越,坚决地摒弃逻辑的、理性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禅宗追求一种本自天然、自由自在的修行生活,“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禅的这种纯任自然,不加造作的修行生活,从入世中见到出世,在现实人生中成就正觉,不离世间成就出世间道的生活态度,垂范了“一不积财,二不积怨,行也方便,睡也安然”的自然人生。

  禅的最终目标是开悟体验。在这里,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融化在一起。人的整个心灵都处在一种高层次的生命状态中,满足、平和、无拘无碍,自由自在。开悟使人获得全新的生命,大千世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格调:山更青,水更绿,花更美,鸟声更动人,山溪更清澈。这时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是生命的极致。禅门的修学悟道,或历千难而不得,或经诸师而不悟,却因某种特殊的因缘际会,刹那叩起了智慧之门,洞悉人生与宇宙的真谛。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之所以最具生机活力,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态势,是因为它是一个能动的载体,兼之大师辈出的结果。从人皆有佛性,不假外求的理论出发,强调个体的主体性,遂有超佛越祖,乃至呵佛骂祖的极端形式;从借教悟宗道教外别传,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从文字禅到看话禅到默照禅到念佛禅,修禅的方式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于各家对学人的接引方式即门庭施舍上,亦有区别,大致来说,云门宗有“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云门三句”;法眼宗有“法眼六相”;临济宗有“四料筒、“四宾主”、“四照用”“三玄三要”;曹洞宗有“宝镜三昧”、“五位君臣”;沩仰宗有“三种生”、“九十七圆相”;黄龙派有“黄龙三关”;杨岐派有 “颂古”、“看话”等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要忏除业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障?乱心是业障,妄想是业障,烦恼是业障,忧虑是业障,牵挂是业障。业障现前,要至心忏悔,忏除业障!我们要怎么忏悔?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忏悔。我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恶念,这是真忏悔!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