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禅门宗风(安小悦)


2014/9/4    热度:197   

趣谈禅门宗风(安小悦)

 

  在佛教中,宗风通常指佛教各宗特有的风格、传统。

  自从灵山会上,世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禅法一脉相传至菩提达摩尊者为第二十八代祖。后达摩渡海至中国,解救东土迷情的众生,禅法传至六祖慧能之后,“一花开五叶” 形成了禅宗的临济、云门、沩仰、法眼、曹洞五家不同宗派,而各宗的祖师在教化学人时,亦有各自不同的接引学人的方法和手段,这些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于启发弟子们的悟性起到了独特的效果,并由此而形成了万紫千红,各有千秋的门庭家风。其中比较有名的几大宗风有:云门饼、赵州茶、慈明骂、俱胝指、德山棒、临济喝。下面本文就其特点略做介绍。

  云门饼

  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浙江嘉兴人。于广东乳源云门山创建了禅宗“一花开五叶”之云门宗。禅师常以各种方式接引、教化弟子,其中以“云门饼”最为有名。

  《碧岩录》中记载:僧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师云:“糊饼。”进云:“这个有什么交涉?”师云:“灼然有什么交涉。”

  此公案又叫做云门糊饼、云门胡饼、韶阳糊饼。文偃禅师以“糊饼”回答佛意、祖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问,而绝不容以思量分别之余地,即显示超佛越祖之言,除著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外,别无他意,故即便是超佛越祖之谈,也不如一个糊饼吃了省些是非。因此,当再有僧来问,师即以此意对答。如僧问:“如何是佛?”师云:“干屎橛。”僧问:“如何是尘尘三昧?”师云:“钵里饭,桶里水。”举: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曰:“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对于求佛问祖之事,文偃禅师却认为禅悟是超越一切文字形像之事的,任何执著都是偏离,与道相去甚远。真正的修行是离不开靠脚踏实地的生活的,而不是被束缚在妄想执著上。

  确实,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超越佛祖之说法,还不如干脆去做个糊饼来吃呢?不但可以断却妄想执著,还可以在日常的起居饮食中参禅悟道,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

  慈明骂

  慈明楚圆禅师,宋代高僧,俗姓李。二十二岁出家。闻汾阳道望,遂往参礼。可是慈明禅师在汾阳和尚处住了两年,汾阳禅师却依然不许他入室参学。不仅如此,汾阳每次见了慈明禅师还必定指着他的鼻子骂诟,或者是大声诋毁诸方,即便是有所教训,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一天,慈明禅师向汾阳和尚哭诉道:“自至法席已再夏(两年),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话还未说完,汾阳禅师仔细地打量着他,突然厉声骂道:“是恶知识,敢裨贩我!”说完怒气冲冲地举起拄杖追打楚圆禅师。楚圆禅师正想表白、求饶,汾阳和尚却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圆禅师豁然大悟,说道:“是知临济道出常情!”七年后慈明辞归时,汾阳禅师感叹:“楚圆慈明今日离去,我之道法亦随之东去。”

  慈明禅师因被汾阳禅师骂而开悟,因而他教化学人黄龙慧南之时亦采取了同样的手段,机锋一样的峻烈和辛辣。宋•慧洪《林间录》中记载:

  慧南禅师便前往参礼石霜慈明楚圆禅师。初次见面之后,慧南即被慈明禅师问得无言以对,汗下如雨。第二天,慧南又入室请益。才隔一夜,慈明禅师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见慧南,便指着他的鼻子,诟骂不已。慧南当下大惑不解,说道:“骂岂慈悲法施邪?”慈明禅师道:“你作骂会那!”慧南一听,言下大悟。后作颂,呈给慈明禅师,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慈明禅师一看,知道慧南这次真正彻悟了,便点头印可。

  俱胝指

  俱胝指,又称俱胝竖指、一指禅。《五灯会元》中记载:

  杭州天龙和尚法嗣婺州金华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时,有尼名实际来,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匝,曰:道得即下笠子。如是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师曰:日势稍晚,何不且住?尼曰:道得即住。师父又无对。尼去后,师叹曰:我虽处丈夫形,而无丈夫气。不如弃庵往诸方,参寻知识去。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将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逾旬,果天龙和尚到庵。师即迎礼,具陈前事。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自此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

  此处,尼师来见俱胝和尚,“线身三匝,振锡而立”,让俱胝和尚说出她如此的用意,但俱胝和尚当时尚未证得本来面目,不解其寓意是表三界唯一,一即道、心。所以噤口无以作答。后来,在山神的指引下,俱胝等来了天龙和尚,并被天龙和尚一指破了迷惑,方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从而顿悟大道。此后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禅,什么是道时,俱胝就竖起拇指,以示大道。此谓“一指禅”的由来。灯录又记载:

  有一童子,每见人问事,亦竖指。人谓师曰: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竖指。师一日潜袖刀子问童曰:闻汝会佛法,是否?童曰是。师曰如何是佛?童竖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童叫唤走出。师召童子,童回首。师曰:如何是佛?童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师将入寂,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禅,一生用不尽。言讫示灭。

  这里,童子虽然看多了俱胝和尚的一指禅,但是并未解其深意,所以依瓢画葫芦,妄竖一指,使禅落于无知的形相,而俱胝禅师的一刀,砍断了他的形相,从有形到无形,从有相到无相,以此会归于禅心,所以小和尚终得契入佛法真相。而俱胝最后入寂前谓众一句,更是道出盖宇宙所有森罗万象,均以真如为体,故论其体性即平等一如,一现象之实体即为万象之实体,万象之实体不外一现象之实体。俱胝之一指,即是全宇宙;全宇宙之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尽入此一指之内。

  临济喝

  临济义玄禅师,是临济宗的开山始祖,俗姓邢,他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三年之后,向黄檗禅师参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但是三度参问,三度被打。失望之余,义玄禅师又去参大愚禅师,在其指引之下,方才明白黄檗禅师的“老婆心切”,悟出:“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开悟之后,义玄继续留在黄檗禅师的门下学禅,并在师父的不断锤炼之下,修行功夫终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义玄禅师之后住持赵州的临济院,他承袭了黄檗严峻的禅风,所创立的“三玄三要”、“四宾主”、“四照用”、“四料简”、“四喝”等峻烈的禅风,在我国禅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他在接引学人方面惯常用的方式“喝”,形成了独有特色的“临济喝”。

  《五灯会元》中记载:

  师谓僧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罕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金刚王就是佛,宝剑在佛教中就是智慧。一声喝能使学者的精神境界,超越狭隘的河道,奔向澎湃纵深的大海。这就是一喝的作用。“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俱惊。在人们的心灵中,若能有如此威猛的一吼,那么心中的一切邪念,全都无影无踪了。“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探竿即可测水之深浅,又可打草惊蛇。此为临济大师故意设置的疑阵,用以试探对方。“有时一喝又不作一喝用”,意谓在这一喝中,同时具备诸等功用。或以说“喝”的本身并非是一种思维方式,但它却可以对人的思维进程进行干扰,即以“喝”截断来问道者的思路,脱去知解,反观自性。

  由于义玄禅师的教化,使得许多学人得到引导,直接契入禅法。有一次义玄禅师就对弟子说:“你们总是学着我喝,那我今天要考考你们,如果有一人从东堂出来,另一个人从西堂走来,两人同时齐喝一声,这时你们如何分辩谁是主?谁是客?如果分不出来,以后就不可以再学我喝。”义玄禅师说此话的深意在于警示学人不要随意使用“喝”的方式,以免误导他人。

  德山棒

  德山宣鉴禅师,四川人,俗姓周,幼年出家,他精研佛法,博阅律藏,尤其精通《金刚经》,故又有周金刚之称。但他对于禅宗很是不屑,于是决定要去参学龙潭崇信禅师,借此探一探禅法的究竟。最后在龙潭的指引下终于开悟,把自带的《青龙疏抄》在法堂上全部烧掉,皈依禅宗。

  唐代德山宣鉴禅师常以棒打为接引学人之法,形成特殊之家风,世称“德山棒”。据《五灯会元》记载:

  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此即禅林著名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的公案。另据《景德传灯录》记载:

  师寻常遇僧到参,多以拄杖打。临济闻之,遣侍者来参,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当胸一拄。”侍者到,方礼拜,师乃打,侍者接得拄杖与一拄,师归方丈。师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乖。”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师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 僧问:“凡圣相去多少?”师便喝。

  禅的宗旨即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所以德山的禅法也就不得开口言说,而以棒打点醒学人。其目的一是为了截断学人之心识活动,令彼在急遽间不假思索,得于当下见性;二是为了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

  为了破除人们对经教名相的执着,德山禅师除了棒打之外,还呵佛骂祖,贬斥经教。禅师旨在提醒世人:凡有相者,皆是虚妄,纵是经典佛像,或圣或贤,既落形迹,皆属生灭,并不是正常如实之道。

  禅门如此的种种宗风,体现出禅宗祖师在启悟弟子时,不单单透过语言文字,也常藉由身边寻常物或者惯常的动作手势来彰显悟境。当问者叩问佛法大意时,无论是赵州禅师的“吃茶去”、云门禅师的“糊饼”、还是临济禅师的“喝”、慈明禅师的“骂”,亦或俱胝禅师的“一竖指”、德山禅师的“棒”等等,无非都是禅宗大德们观机逗教应病与药的权宜施设,让学人暂时抛却妄想杂念和种种算计,其中都蕴含了无限的禅机,足以让根性成熟的弟子当下契悟三昧之境。但是,这些方便施设是得道禅师的“杀人刀、活人剑”,却非寻常凡夫也可以模仿的,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一味的东施效颦不仅会令求道悟道无望,反而多了一身葛藤,自塞悟门,给他人徒增了一味笑料。所以,倒不如把去追求那些佛法大意的精力与时间,落实于日常的生活中,认真喝茶吃饼,当下发生,当下承担,安然体会...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福一定要把握机缘,“人生苦短,生死无常”,今天你有财富,说不定明天就没有了。你要不知道修福,你的福报享尽了,你阿赖耶识里面还有许多不善的业,你死了之后随业流转,你就到三恶道去了。 你不能说你不造业,哪一个人不造业?不说别的,你吃众生肉,你以为是在享福,你不知道厉害,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说这个事情麻烦不麻烦? 谚语常讲“好景不常”,无论你有多大的福报,你有多大的财富,你保不住,它会离开你。离开你的时候,苦就现前了,所以一定要觉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