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二十


2014/9/3    热度:226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正宗分,开始讲整部经的主体部份。我们关心的是一个已经在自己的心念上,已经在止息恶法,行善法的状态下如何来安住其心,又来降伏其心。但是我们想一想,这个程序再颠倒起来,我们到底是先住呢,还是先降伏了呢?在用功的时候,是先安住了,还是先降伏了?先安住,你安住在哪里?我心不安,乞师为我安心。现在佛答:先降后住。为何佛不先答复如何安住真心,反而先回答如何降伏妄心呢?因为佛知道众生的病根在哪里。妄想心不降,真心不显;若能降伏烦恼妄想,智光显现,则真心不住而住。所以佛先回答降伏妄心,这是针对病源下药的方法。

(1)发广大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这段经文不讲解会很难懂,因前面须菩提尊者是替“善男子,善女人”请问的,照理这地方世尊答覆时也应说:“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降伏其心”,这就够明白了,然而佛没有说:善男子,善女人,而改为“菩萨摩诃萨”的字眼,关键就在这里。佛在此处直接标出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以后的身份,就是菩萨摩诃萨。因此第三大乘正宗分,就是讲发心。

这个发心和早期声闻教的发心不同,这是大乘佛教有别于声闻行者的发心,称为菩提心。发菩提心修行者,人格行为不易偏激,个性也不会孤僻离众。为什么发菩提心的人,行为不容易偏激,个性不会孤僻离众?原因是发菩提心修行的人,旨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自利利他的行持,兼顾自利利他,这样的清净行为,作为行持佛法的终生取向,达到成佛的目标。

发菩提心是进入大乘的标志,因此即使在修行上的其他功德都还没有,却能够发起菩提心,那么也比阿罗汉更难得可贵。有则故事,说的是师傅与徒弟一起赶路。师傅走在前面,徒弟在后面挑着行李。徒弟一边走一边想,小乘讲自利,没有大悲心,不能广利众生,因此还是要发大乘菩提心,以圆证佛果为目标。这时师傅便让徒弟走到前面去,自己接过行李,在后面跟着走。过一会儿,徒弟想到,大乘要行菩萨道,要六度万行,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头目脑髓都要布施给众生,这实在太难太难,倒不如先求自利,先破除自己的无明我执,出了三界之后再说。这时,师傅又叫徒弟把行李接过去,自己走到了前面。如此反复,师傅一会儿让徒弟挑行李、走后头,一会儿又自己挑行李、走后头。徒弟感到莫名其妙,于是询问师傅。原来师傅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有他心通,对徒弟的每一个念头都洞若观火,见他发大乘心要度众生成佛,于是倍加敬重,自己去挑行李,不敢劳驾菩萨;见他又回大向小,先求自利,于是自然视之为后学晚辈,让他去挑行李,不必折损他的福报。徒弟听到师傅如此尊重大乘、赞叹大乘,于是从此便坚定大乘心,直趋大乘。

故事中的徒弟发大乘心,仅仅是非常模糊地发利他的大乘菩提心,并且只是散心而发,距离定中发心尚有十万八千里之远,但是却让已经证得圣果的阿罗汉倍加敬重,由此可见,大乘菩提心之殊胜可贵。在这一段里,讲到发菩提心,也讲到降伏心。

诸菩萨就是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摩诃萨,梵语摩诃萨埵,摩诃是大,萨埵是有情。发了菩提心后,便称为大菩萨。因为一切有情识众生,除一般凡夫外,有发出离心之有情,他愿得涅槃,愿意解脱六道轮回之生死,想要得到无为寂灭之涅槃,有此种愿望之人,称为发出离心,这是声闻缘觉在因地时所发之心,此人也可称为觉有情,他也是觉悟了,但是,与发无上菩提心之有情比较起来,他就非大有情。菩萨能发广大心,广度一切众生,是声闻、缘觉所不能及,所以称菩萨是大有情。二者合起来,即是菩萨摩诃萨。

其次,大有情之有情,是有勇健之意思,何谓勇健?凡夫是有烦恼之人,烦恼里面最有力量者,就是情爱。“一切众生,以情爱为重心而奋斗。”我们的思想、语言、行动、人与人间的一切纠纷,种种冲突,就是从情爱中引发出来,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能以般若智慧来调服自己的情爱,净化自身的情感,而且愿得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其愿特别勇猛,犹如金刚,所以佛赞叹菩萨的发心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而是“菩萨摩诃萨”。

圆瑛法师说“大”,共有七义:(一)具大根,植众德本故,如本经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二)有大智,能发菩提心故,广度众生,不着度相。(三)信大法,能信般若波罗蜜故,下文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四)解大理,了知众生本来是佛;实相般若,不离众生之心故。(五)修大行,勤修六度万行,三心四摄,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故。(六)经大劫,久经三大阿僧祇劫,智悲并运,行愿不退故。(七)求大果,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具斯七大,方称摩诃萨。

这些菩萨虽然发心发得很大,但是仍然是个凡夫,有妄心生障碍。那么要怎样才能降伏其妄心呢?既然要降伏自己的心,一般应先向自己的内心开刀,而佛没有直接说一个降伏妄心的方法,而是先标出“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面说如来穿衣吃饭,出入往返在那儿说金刚经,那是“离言般若”、无说而说,向下则由须菩提尊者看出消息以后,自己开悟了,替我们众生请问,如来慈悲答应他,许可他,给他说法。许可给他说,这就是“依言般若”,开口说法,从哪儿说起呢?就从降伏其心开始。这里的“如是”不能分开解释,分开来解释就错了,这不是指前文,而是指下文,这是指法之词,往下如来就才开口说金刚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弘法利生,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就认为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用不善的心去做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