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高僧善一禅学思想综论(张新民)


2014/9/4    热度:547   

清代高僧善一禅学思想综论(张新民)

 

  编辑:张新民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清季著名高僧善一曾撰《黔南会灯录》八卷,是已为学者熟稔的地方性佛教史籍;然而其生平事迹及禅道思想,却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及。本文除介绍善一生平得法及弘法活动外,还围绕心性论、语言观、修行论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以见其禅学思想的高明精微与平实广大,并力图彰显清代初叶西南地区临济禅的地域特点和弘传盛况。

  关键词:善一禅师  禅道思想  禅道方法  凡圣不二

  作者简介:张新民,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清代高僧善一如纯是继丈雪、善权之后,在西南地区大振临济禅道的著名禅师。他曾撰《黔南会灯录》八卷,与丈雪的《锦江禅灯》合称禅学史上的双壁。本文拟介绍他的得法和传法活动,并着重论述其禅法内涵及特点,以见他在禅学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同时提供临济禅在西南边地传播情况的一个面相。

  一

  善一如纯禅师,生卒年俱不详,一生活动均在清康熙年间,贵州习安人(今安顺)人,俗姓张,少年时便负挺然逸群之志,有卓荦绝俗之资。十七岁在法海寺礼灵光老和尚披剃,以后又往依云鹫山顶相禅师受具足戒,参天台月峰和尚请求开示。尽管生命境界颇有升进,终因悟入机缘不契,遂上普安(今盘县)松岿山普光寺,叩谒善权和尚参究,誓明(生死)大事,以期真悟。早在法海寺时,善权和尚偶见善一,即以为是法器人才,并要他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话头。此次上松岿山,善权见他道心真切,于是嘱咐多在作务,亦即生命行动的实践处境中,体究本来圆满的心性。善一乃潜心苦参实究,踏实行履,千回百转,迤丽险奇,果然屡有省入。一日担柴歇息,忽见蜂采菊花,顿时天地敞亮,身心澄明,无彼无此,无物无我,浑然一片,豁然彻悟。这一“觌体承当”的证获,立即得到善权的印可,并有诗赠他说:“几度遍参不计年,来机气焰逼人天,吾今讨汝龟毛佛,千古声名续正传。”①可见看似偶然突发的瞬间顿悟,其实正是长期生命探寻的因缘结果,至于接续千古不绝之禅脉慧命,则更为其师殷切厚望之微意所在。而善一亦将这一极高的精神期望,贯注内化在他的禅道生命之中,继续悟后之修行而不已,以求生命之无穷超升,而得力得意处又不计其数。他后来勉励学人说:“个事人人虽具足,功夫不到不方圆,阇黎果欲超群类,应好乘时紧策鞭。”②即是自己长期习禅的经验之言,主要是渐修与顿悟二者巧妙结合,在广阔无垠的禅悟实相空间中,领悟生命自在流行的无穷妙趣。他后来广泛接引学人,也突出表现了顿渐兼顾的中道教化原则。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善权和尚示寂后,善一又遍游湖湘、三吴、两浙、巴蜀,广参天下名望宗匠及大善知识,多方辗转印证,以为道无异源,不外内在本心本性的清莹净洁,一切外求都是舍本逐末的凡夫妄念,尝有诗自谓:“今古参方学道流,三登九上没来由,分明本不从他得,苦死区区费脚头。”③

  在外游历十载后,善一乃浩志返黔。先开法于天龙山普德禅寺,次迁松岿山普光禅寺,越三年复住天龙。在黔说法数十年,一时风动全省各地,深得道俗两界拥戴,远近皈依者甚众。时人称他:“惟以本分钳锤,激励来学。其接人也,机径截而不涉廉纤;其说法也,语浑璞而不事雕琢。故能感贵筑三十余城,靡不向道皈信。所谓居人所不居之帮,弘人所难弘之法,今于纯公见之矣。”④可见他不仅继善权之后大兴临济禅道,同时也是贵州乃至西南颇有影响的著各高僧。

  从早年起,善一即“夜不用被,限一觉便起”。⑤以后又长期坚持禅式坐睡,践履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生活,曾有《缘事》诗偈自述其事云:“二十余年没被单,坐来夜静觉身寒,思量坐卧原无别,争奈无人为放参。”⑥

  善一得法于善权达位,善权嗣月幢彻了,月憧嗣丈雪通醉,丈雪嗣破山海明,破山嗣天童圆悟,这一禅系联绵昭穆,犹如长江之前浪后浪,人人均有语录传世,而《锦法禅灯》、《黔南会灯》两部地方禅宗史籍,更分别出自这一禅系的丈雪、善一之手,尤可称为文化史上的佳话。⑦善一曾在丈雪忌日拈香说法云:“双桂(破山)室中,戳瞎顶额正眼,昭觉(丈雪)室中,打失两茎眉毛。带累后代儿孙,东寻西讨。今日不肖远孙,向香烟里拈出,也要诸人共见共知。还知么?……莫教错认定盘星。”正是照觉老人的影响构成了他的生命自觉,并转化为《黔南会灯录》撰作的重要精神助缘。所以他行脚东南,每经大刹,必广阅传灯,博采语录,归里后又不惮寒暑,躬历省内各郡县,搜罗散佚,缀以管见,穷一生时间精力,终于撰成《会灯录》八卷。这当然也是肩荷禅法气脉的传承大任,展现大雄无畏生命风姿的结果。自善一之撰述出,不仅一改黔省无佛法的长期成见,而且足见明季贵州传灯之烂然鼎盛。学者欲考黔中佛教灯系源流,此书至今仍是心须依赖的首要典籍。⑧又曾撰《天学初辟》九篇,抨击天主教,后由普润辑入《诛左集》。

  除了在精神生命上遥契暗合于丈雪外,善一更直接受到善权禅道风格的薰陶启迪。月幢得丈雪之传,善权入月幢之室,善一亲炙善权,他们均一脉相承,得正法衣钵,又各有造诣,独树一帜。《善一纯禅师续录》载善一《本师塔前炷香诗》云:“报德酬恩一瓣香,于何凭据作商量,吾师面目分明处,啼鸟山花为举扬”;此即显示他对恩师刻骨铭心的深厚感情。所以在禅风上,他亦同善权一样⑨,寓禅于作,遇缘而说,称性而用,无心应物,到处理成,即以活泼平实之言,演最上乘之妙义,无雕琢之迹,无矫饰之态,浑璞寻常之中,自有无量理趣。可谓既善承师志,又多自由发明。⑩

  二

  禅悟的境界是即本体即整体,且圆活欣融而无碍的,是自我本性与万物本体和谐统一的真实呈现或到场。善一说:“第一义谛诸方道,钟未响,鼓未鸣,未出方丈已前,分付了也。若凭么,未免误赚捕风捉影之流,向黑山鬼窟里作活计去在。殊不知,钟鼓交加,人天普集,一句当天,十方通畅,尘尘刹刹,无处不明,法法头头,何所不见。如天普盖,似地普擎,直教人人共见,个个同明,物我辉融,古今一致,不落见闻,全彰体用。所以道,人人有个无位真人,常在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到这里还回避得也无?若也回避得,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并天下老和尚,一齐入地狱如箭射。既回避不得,敢问诸人,第一义谛作么生观?观即不无,争奈落在第二头11。”“无位真人”是自晚唐临济义玄(公元?-867年)以来,历代祖师论禅,取譬本心本性的形象言说。12足见禅悟要在直接契入自身内在生命的本源,显露人人本有的真实自性,由此涌现般若观照智慧,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真谛。“无位真人”出入生命实存的“面门”(感官通道),即是内外心性的十字打开,活泼自由地开显出禅的世界——通畅澄明,显隐俱现,即内即外,无内无外,即古即今,无古无今,超越时空,超越知见,即体显用,即用显体,究竟圆融,体用全彰。禅悟的存在根据就是人人皆有“无位真人”,而“无位真人”亦只有透过禅悟的本原境界才能显示自己,如果否认“无位真人”的真实存在,回避绝待超越的本体自性,那就远离了诸法实相,迷陷于虚假之自我,无论何人,都应受六十痛棒,“入地狱如箭射”。倘若“无位真人”隐蔽未显,则是由于未能返照自求,尚未直入生命内部以见本体自性。而真正真实的本体自性,亦不可能通过知性的割裂肢宰而达致,只能从本心一念休歇处悟获,假如执著名句,妄生分解,捕风捉影,彼我封闭,结果就是:“向黑山鬼窟里作活计去在”,不仅不能解脱,反而自陷于囚笼。

  第一义谛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因为一思议即是攀缘,一言说便落在(沉沦、坎陷)第二。禅悟亦非思辩的逻辑概念,而是生命(生活)的如实体验,圆融无碍的悟境,时间的永恒构成,空间的万物一体,已完全互摄遍收,何有攀缘,何有葛滕?故一涉思议便乖舛,一有言说就不中,主体世界的悟境不能化为客观生硬的概念,一切拟议都不能道出真正的悟境,一切比况都对道体造成限制性的约束。13在善一这里,甚至“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也无开口处。才涉语言,便是虚空里钉橛。直教如石含玉,似地擎山,风临水面,月映寒潭,方有少许相应。所以道,真证不可以言传,妙契不可以意会。到这里自然花开春树,叶落秋林,冰河浪暖,寒炉发焰,正当凭么时,且道家堂稳审,不落诸缘一句,作么生道?苔封古殿人难道,月销苍悟凤不栖。”14依照善一,真正的悟境只能是禅修者个人的体验,“帽小知头大,身寒知衣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旦一念相应而默契证入,自然身心脱落,空灵通达,究竟无碍,妙义无量,而原先观念层次的一切问题——诸如能知与所知的对立,能悟与所悟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体验者与体验对象的对立等等,亦都一时并了,本来圆融无事,更遑论什么问题?只是由于“苔封古殿”,“月锁苍梧”,即人自陷于妄念之中,才迷元昧本,茫然境转,能以透入真实存在的殊胜境域。然而尽管如此,“洞然大道本无私,万汇咸藏不碍之”,真实存在的境域仍然向每一个人敞开,等待每一个体的悟入。因此,道由心悟,心悟乃是智慧的直觉,而非知性的判断,关键在修行者的向上体验。赤水玄珠,索于罔象,深山至宝,得于无心,即使是公案语录,如果仅作文字看过,忘记了其中蕴涵的心灵状态,以致名相支离,头上安头,缺少了生命真实的活泼体验,蜕变为生命实存之外的僵硬符号,也会执着成病,远离了禅意的世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原发性生机。“三千七百则烂葛滕,误赚后代儿孙偏知倒见,五千四十八卷旧故纸,累及天下痴人造心殃于中”。15而释迦“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妙义殊胜之言,一旦刻意求解,也会“转见思量成窠臼。”16甚至“佛法二字,犹是剩语,那堪论有论无,说新说旧17”。“佛法”假如当成执着的实在,也是尚有滞碍而著了相,本来就无迷,何有悟可言,更何有求悟之“佛法”?非有非无,非新非旧,而且非非有非无,非非新非旧,无所谓有与无,新与旧,亦不存在有无或新旧的问题。所以道(真实存在)不远人,人自远之,只要踏实参究,一念觉悟(存在状态的觉悟),就能由迷而归极返本,证入真实存在的境域,而自知迷悟一体,有无无别,一切声色尽是佛法。如僧肇(公元384-414年)所说:“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18;超越的本体的真实与神圣,其实就内在于事物及心性之中,苟能一念相应,道不远可知矣。

  三

  “大道无形,真空绝迹”。19禅悟境界本来无形,原就绝迹,既在经验范畴之处,当然亦在语言概念之外。然而如果一言得当,源出自性,发自心源,扫荡妄见,直契本体,可以是杀人刀,当然更是活人剑,亦不妨有所言说,只是不指向认知,而直接通向道体——此谓言不可言之“言”,道不可道之“道”。或直觉的“道言”。“道言”的直觉,超名相、超理知的“道言”。因为“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须借春风拂”。20否则禅道精神何以继承,超越的信息何以传达?“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21所以禅师仍有言说——直接面对第一义的言说,语录亦层出不穷——在语言结构中保存或传承禅道生命。于是禅境化为自然现成的语境,语境依禅境自身的领会而道出,在语境本身的自然开启中,禅语亦天机般地悠然涌现,透过本源性的言说彰显禅道本体。请看善一如何言说自己的禅悟境界:“天龙峰顶,别是人间,猿啼嶂外,鸟噪云边。不是目前法,亦非心外事,掀翻陈年骨董,揭舒象外幽玄。玉壶影里劫初前,亘古乾坤不变。且道作么是应时及节底句?”喝一喝云:“禹刀不到处,河声流向西。”22又说:“一句截流,万机寝削,十方坐断,无去来今,一道坦然,浑无边畔。豁开正眼,大地山河无寸土,列回光相,本来夜暗与日明。自是清风生八极,得来明月照乾坤。到这里,尘尘刹刹,全彰古佛家风,法法头头,总是当人机用。还得么?果若得到凭么田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乾,佛法流遍天下,空生枉立岩前。不然,一片白云横谷口,许多归鸟尽迷巢。”23这是搁置了概念分析的空洞抽象,借用完形譬喻的具象方法,以及不说第一义而彰显第一义,不说悟境而彰显悟境的手段,亦即保持语言的本体存在的意蕴结构,避免其作为认知工具造成的区分功能,表达了本不可表达的的禅道精神,传递了本不可传递的超越信息。当然,即使如此,禅作为无分别相的真空妙有状态,仍不在语言之内,不在形象之中,真、俗二谛相互交融而仍不能以俗代真。犹如以指指月,以筌得鱼,指与筌均非月与鱼,既然已经见月,则需浑然忘指,既然已经得鱼,则需浑然忘筌。文字般若作为一种智慧,亦心须得意而忘言,最终透过无心无我的澄明境域,如实呈现绝代无二的真实本体。24

  大彻大悟的禅道境界,身心脱落,一切放下,无滞无碍,究竟现成。“头上是天,脚下是地,物物春生夏长,人人眼横鼻直,一切本自现成,那容节外生枝”。25禅悟的境界根本是对世界打开的,亦即心灵敞开或周遍于万事万物,“寒暑阴晴天地德,喜怒哀乐人间事,一切明明本现成,堪笑于中分道理”。26如果离开全部生存本性或万事万物,去刻意追求另外一个禅悟的超越世界,那就是“节外生节”,“骑牛觅牛”,“好肉剜疮”。“玲珑八面无边表,廊彻圆明一鉴收;收,收,芙蓉只在秋江上,甚笑骑牛更觅牛”。27“月圆月缺,犹是幻中境界,桂开桂卸,无非世谛馨香。于中有个亘古亘今,不开不卸,无圆无缺底,亦不可作奇特商量。若作奇特商量,脚跟下便与三十痛棒。何故?好肉不上许剜疮”。28一切本来如此,无多无少,无增无减,并不奇特,更不可作奇特拟思,一拟思即不是。悟之前或悟之后现象界依然都是月圆月缺,花开花谢,芙蓉只在秋江上,只是悟前与悟后,绝对本体的永恒意义或性质有着呈显与否的不同。然而即使捕捉到永恒性的跃动亦不可执着,甚至悟本身也要无心而忘,对超越本身仍应超越。“僧问:‘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且如何是到岸的消息?’师曰:‘有马骑马,无马步行。’”29如果登岸不知舍筏,骑马不肯下地,甚至还要更觅马,本来是好肉,偏又去剜疮,在善一看来,都是病痛,该杀该棒。这是金玉虽好,在眼成屑的道理。因此,所谓“现成”乃是自然源本的整体现成,而非人为强加的片断现成。自然源本的整体现成,并非只是不自知自觉的浑沌,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禅悟飞跃,是展现在心灵智慧的直觉视野中的自觉自在的境域。臻于此境,即是无心无念,无得无失,主客两忘,物我不二,囊括万有,一切具足。犹如自然界万事万物一样,“春山花自开,秋林叶自落”,30不假思索,不待安排,无需造作,无有机巧,如如流行,天然现成。人在其中,亦一切如如,自然法尔,天地全收,群机遍摄,内外贯通,相互和谐,彼此对应。

  “天上云开新月出,江头风静浪滔天”31;“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分明有月落波心,自是无云生岑上”32;善一屡用这些诗句,无非是要说明“人境俱不夺”(临济语)的至高自在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不仅把自己忘记、消溶在本来现成的宇宙自然之中,如实知见万事万物的原本真实。而且人与万事万物在究极根源处平等不二,透过禅悟的境域恰能彰显出共同契入究竟解脱的精神的妙境。“尽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蜎飞蠕动,一切含灵,同一体证,同一受用,同一圆明。于中不见有纤毫生佛之相,不见有纤毫凡圣之名,不见有纤毫动静之形,不见有纤毫得失过患,不见有纤毫物我之分。所以道,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到这里,如击石火闪电光,会与不会,总是当人历历明明,本自见成底事,无欠无馀,纤毫不昧。”33可见万事万物中自然源本的整体现成亦是佛心佛性当下的整体现成,以及二者的打并一片。当然,这里的关键仍是个体的自证自悟或一心之转,心迷心染则一切迷一切染,心悟心静则一切悟一切净,“会则神通妙用,不会则业识茫茫”。34善一说:“一切明明本现成,堪笑于中分道理”;35“万法本闲,惟人自闹”。一个“分”字,一个“闹”字,最能点出人对现成整体性的无谓肢解妄断,以及与自我清解本心本性或万事万物原本自然的疏离隔绝,“只因一念缘起不定,逐境生情,随情转念,随念分别,有天有地,有物有人,有佛有凡有圣,故起种种生灭,于生灭中,故有种种知解,于知解中,故有种种凡圣之论,于凡圣中,故有种种妄想执著,于妄想执著中,故有种种取舍,于取舍中,故有种种分别,于分别中,故有种种散乱,于散乱中,故有种种颠倒,于颠倒中,故成种种祸患,于祸患中,故使种种不安,种种不和,种种不宁,种种不静”。反之,如果能真正做到“一念缘起无生,自然当下脱体风流,那有许多之谓”。待由迷入悟,由染入净,妄执尽去,心念尽息后,“自然道有生有佛也得,有凡有圣也得,有见有闻也得,有取有舍也得,有生有灭也得,有动有静也得,又说甚么得失过患,物我分别?所以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者,岂不是尽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同一体证,同一受用,同一圆明者哉?”36这就是生命由凡入圣,再由圣入凡,即圣即凡,即凡即圣,凡圣不二,从而受用真正属己的自由自在的存在境界。

  四

  在月圆月缺、桂开桂谢的现象世界,即可看到超越、永恒的本体意义,而超越、永恒的本体意义,又不离月圆月缺、桂开桂谢的现象世界,此为禅宗特有的现象与本体、世法与佛法相即不二的智慧。善一说:“禅禅禅,饥来吃饭困来眠,道道道,城楼五鼓金鸡叫,除却禅,去却道,夜半日头红杲杲。”37“僧问:‘德山托钵,意旨如何?’师曰:‘阇黎吃饭也末?’曰:‘不曾。’师云:‘既不曾,打点钵盂去。’又一僧呈颂不契,师以偈示之曰:‘德山托钵下堂前,一拨回头不强言,珍重莫作奇特会,饥来吃饭困来眠。’”38“举古德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向上一路,热碗鸣声。’师云:‘古人凭么告报,大似不会吃饭,诈道不饥,未免自赚颟顸。天龙则不然,向上一路,热糍粑一个,菜豆腐一碗,吃在肚皮里,一天饱到晚。’”39悟道不可思虑妄求,强作索解,只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接领悟生活的意义而自然获得,在无我无执,日日是好日的禅道生活中,40无心证悟而自然证悟,无心修道而自然道成。所以真正的禅悟无任何有别于世俗的奇物,妙用只在自然或本然的平常无事之中。禅的本质即是生意盎然的生活,透过对生活或生命的肯定和热爱,去积极充实世俗世间各种活动的精神意义,体验宇宙人生目的性存在的无穷妙趣。“呼牛唤马,坐东走西,驱奴使婢,训子教孙,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断无别故。”41离开现象界而进入超越界,把活生生的存有摒除于本体领域之外,这本身就是心灵或精神分裂的结果,是任何一位自证自悟而成道的禅师所坚决反对的。42禅不仅关怀理想世界涅槃解脱的终极生命境界,而且也关怀生活世界世俗事务的日常精神妙用,并且把两个世界融成一个整体的境域,从而在与平常人无异的日常世俗生活中,领悟那即整体即本体的禅道理趣。胜义谛与世俗谛,出世法与世间法,彻上彻下,浃然交融,借用儒家《中庸》的话,也可说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做到了极高明与道中庸二者的存在统一。

  禅悟境界也是诗化的艺术世界,生命由此充满了和谐与创造的美感韵响。“士问:‘如何是松岿境?’师云:‘山前一溪水,山后万株松’。士曰:‘如何是境中人?’师云:‘一任客来无管待,柴门闲掩听松风。’士曰:‘凭么则随声逐色去也。’师打云:‘非汝境界。’士曰:‘只如人境不立时,是何境界?’师云;‘非但居士,佛眼也觑不着。’士一喝,师云:‘乱叫作么?’”43禅心禅趣本来就无心无我,如如自然的艺术世界里,山光水色即是禅道审美情趣的见证者与构缘者,不必另去刻意追求现象声色之外的抽象禅悟世界。人、生活、山水、风景的诗化与禅化原来即是整体(本体)的统一,对作为整体的世界的领悟显然正是诗意和禅趣交融合一的引人之处。“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44在这种诗化与禅化圆融合一的境域中,不仅万事万物都参与了禅悟存在空间的构成,而且时间也本体化为现象直观的禅道视域:“十五日已前,云迷山色暗,十五日已后,风动水文生,正当十五日,晴霁天清,水碧沙明,渔父笙歌满岸,樵牧起舞盈岑。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直得墙壁瓦砾点首,灯笼露柱扬眉。山僧一时乘兴,作得山偈一首,举似大众:青山高突兀,云傍岭头生,山前溪涧水,潺潺响似琴。”45在善一这里,时间已不是刻板的匀质流逝的物理时间或主体意识的时间;而是先于任何二元(主与客、内与外等)区分的始源性的本体结构,万事万物均可参与其中,一切时空(过去、现在、未来或上下、四方)存在都在这里聚集,化为心灵审美主体的永恒性,并直接与事物的绽出及意义的开显合一。所以,善一对禅道宇宙全域的时间性的揭示,即是第一义谛与时节因缘的原本溶融不二。《语录》卷二载“中元日,圣学龙居士请(师)上堂(说法):‘钟鼓交加,人天普集,山野升堂,演第一义。且第一义作么生演?不见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大众,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此是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圣诞之期,圣学居士敦请山僧上堂。正凭么时,还是举唱时节因缘底是,发明第一义议底是?’蓦拈柱杖云:‘看看,时节因缘也在这里,第一义谛也在这里,只是饶你诸人向这里见得分明,天龙柱杖子犹未肯许。因甚不许?’卓一卓云:‘红霞穿碧落,白日绕须弥。’”本体结构的进间当然是诗化或禅化的原初时间,是浑融一体的灵妙聚积与永恒化的生命境域的缘构发生,禅化保存了诗意的原初性,诗性的原初时间护守着禅趣的真实性。时节因缘将存在直接唤出,而存在亦直接参与时节因缘的构成。“春到百花开,秋来林叶落,珍重莫作时节会,千古传来这一着,人人肚下两支脚”。46无论春或秋都是禅道本体化时间的形式展开,花开叶落则是禅道本体时间的具体显象。花开叶落的时间构象,既是当下时节佛性的现成落实,也开启了绝对永恒性领悟的境域。本体的时间构象展现为人、自然、时间三者的亲和——禅的精神性的美感与情感,远比理性化的认知更使人感到这种亲和,从而豁显了时间视域的存在论意义。人在这种亲和的时间视域中,即感即寂,境识浑沦,能所双忘,当下显明,觌体纯真,不仅在因果活动中超越因果,也在时空活动中超越时空。那融然一体、无始无终的永恒,其实就本源性地现成于生活世界与人的全部生存状态的深处,成为一切人与自然互彻互贯的生命创造活动的原型,亦是一切生命的学问或学问的生命的基础。

  五

  生活世界的主体不能不是具体存有的人,禅道大彻大悟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主客两橛、物我对峙等二元割裂时,主体(心)受制于客体(物)的不自由状态,从而彰显“巍巍独坐大雄峰”的绝对主体性,47表现出心灵解放、精神洒落的大自在大自由。如善一所说:“人人常光现前,各各壁立万仞,纵横桂寰中日月,卷舒立方外乾坤”。48这是契入宇宙万有的内部生命,如实地体验了人的本真的自由,精神沛然运作,心灵饱满创造的自由,有如庄子所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而这样的自由是不是可能由逻辑判断的进路、理性分析的进路达致的,更不可能在主体迷惑于客体、沦入异化的境况中开显。所以善一要学僧“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49踏实行履,认真体究,并且要起大疑情,有悟入之着力处,要利人济物,化为真实的生命行动。“参禅若不起大疑情,只向心意识边搏量,要且尽属狂解。所以古人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不是假言”。50他鼓励参学者说:“凡为参学者,参须实参,学须实学,不可只图混日而已。岂不知参不明,不是参;学不至,不是学。参不到利人不是参,学不能化物不是学,若言独善其身,不若三家村里无事汉”。51只有不断通过渐修的累积,一旦遇着机缘触发,有意无意之中,忽然默契,才可能电光火石般飞跃顿悟,犹如漆桶子打翻,一片湛然澄明。“天高群象正,海阔百川归”,无碍无滞的绝对主体性的顿时彰显,也就意味着真正看清了万象之中的自己,原来高远广大的心量竟与天地宇宙如如同一,利人化物的菩萨事业正是本分之事。善一曾以爆竹为象征,说明扫荡无明,惊天动地,直彻本源,猛然顿悟的情境:“赤条条地小身子,紧筑无明一肚灰,点着顶额消息发,惊天动地一声雷”。52可见这里渐修是准备,顿悟是目标。朝参暮究,功夫日久,自然水到渠成,天清月朗。若不达目标,绝不休歇。

  为了接引四方学人,善一运用各种方便手法,帮助每一实存主体从解粘去缚中获致存在的本然,达到生命脱胎换骨、豁然冥契的顿悟终极。他开示学人要“踏碎无明窠窟,断绝生死根株,今日彻底掀翻,更见了无一物”。53而“本无生灭与去来,说甚涅槃与圆寂,不属南北与东西,世出世间无彼此”;“生灭异缘皆幻住,真性何尝有去来”。54所以,必须“揭示顶额正眼,发挥向上宗猷”,亦即透过禅的直接或直观的心灵主眼,使主体世界敞开(去蔽)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本身,才可能智慧不断超升,最终获致真正圆融的顿悟。《语录》所载种种机缘语句,实质都是具有活泼情景的对机之言,是当下适切于学僧心灵的引导物,是蓦然斩断葛腾枝蔓的杀人刀或活人剑。如“僧问曰:‘枯木花开时如何?’师曰:‘试摘一朵来看。’曰:‘直得某甲无下手处。’师曰:‘谢阇黎供养。’”又“僧问曰:‘如何是正法身?’师曰:‘脱空谩语汉。’曰:‘如何是正法眼?’师曰:‘瞎!’”55这就是运用遮诠——即通过不是什么而豁显是什么的方法,引导学人领悟那不可言说的真实,使心灵摆脱概念逻辑的胶困缠绕,触机彻悟而不死煞句下。在人、我对立的两相遣废中,理性肢解的残缺世界立即消溶、转化为一崭新的完整的禅道世界,生命亦在妄念涤尽的同时跃入澄明新境。既是遮遣,又如实豁显;彻悟真空,更蕴含妙有。禅道教化门的微妙精义,善一运用得尤为殊胜精彩。

  善一为接引学人而广泛说法,还突出表现了浓郁的地方风土气息。如为一刀斩断学僧以思维之心妄执真实,故猛然给出“盏子扑落地,碟子成七片”之言56,就显得极为幽默生动。又如“参参参,太无端,悟悟悟,由自负。释迦出世破草鞋,达磨西来拭浊布。生铁铸锅,饭是米做。一年一度种冬瓜,堪笑满园都是瓠”。57再如“穿破绫罗只是衣,吃尽千般莫过盐,兹味本无别,何用假言传?咦!不言传,将谓壶中别有天。58”都是用极富地方特征的语言,道出了普遍性的禅理,简易平实之中,却有无量微妙精义,当下即可直入心灵,感受日常生活世界的禅趣。胡国翰说他:“虽在棒喝门庭中,不事摇唇鼓舌,落其圈套,如云门饼,赵州茶,外面观之寻常,知音者尝着汗下。”59可谓言简而中的,大体概括了他的禅道风格。

  为了透过日常生活的顿悟妙修来体验不二法门,从而彰显包容一切对立可能性的绝对圆融,善一教化后学时亦常常表现出非世俗常识可及的吊诡性格。《语录》所载吊诡性禅语,可说是俯拾皆是。如“云中木马嘶,海底泥牛吼,”;“不萌枝上含春色,铁树开花遍界香”;“棒打石人头出血,知音定不等闲看”;60“鞭笞海底泥牛,山头石虎流血”;“泥牛吼月空谷震,木马嘶风铁树惊”;61“木人携板云中拍,石女衔笙井底吹”;62“烟云入地收,溪水向上流,青山无寸草,虚空笑点头”;63“倒骑铁马上昆仑,横驾泥牛耕海岳”;“聋人侧耳听得清,哑子对众分明说”。64诸如此类,如狮子震吼,非特独来独往,亦开启智慧,令聋瞶皆惊。这些表面不可能而实际为不二法门所容许的简易吊诡性禅语,在在表现了善一的殊胜禅悟境界与卓杰表现才能。他一方面屡用此类悖谬反语和形象譬喻,表明了禅道境界的超理性、超逻辑性格,从而开启了容许一切对立可能性自由运作的般若智慧空间;另方面又通过尖锐矛盾或激烈冲突的悖谬禅语,直接打破学人二元性分别智的执著困绕,消解了概念语言分割带来的僵硬对立及世俗常识所造成的局限,避免揭蔽本身也被提示或说出之对象遮掩。在这些诡谲的禅语形式(超理性的消解形式)的挑激下,参禅者当然极有可能直下转识成智——分别心转为般若智,契入绝待透脱的禅道直觉境域,证取那圆融真实的胜义谛不二法门了。

  注释:

  ① 《善权位禅师语录》卷二、《分灯》;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第469册。

  ② 《纯一禅师语录》(以下简称《语录》)卷三,《示大怀禅人》;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第468册。

  ③ 《语录》卷三,《行脚》。

  ④ 超屿《序》,见《语录》卷首。

  ⑤ 《语录》卷三,《行实》。

  ⑥ 《善一纯禅师续录·缘事》(以下简称《续录》),台湾《中华大藏经》第2辑,第468册。

  ⑦ 参见张新民《锦江禅灯·黔南会灯录》前言,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页。

  ⑧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卷三(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9页)云:“明以前黔南佛教无考,果无考耶?抑无记载耶?有记载而不传,或传而为吾人所未见,均谓之无考。自善一纯撰《黔南会灯录》,而明季黔南传灯之盛,始可考见。使无此录,或此录为吾人未见,不亦谓之无考耶?且灯录与僧传不同,僧传列分十科,灯录仅述习禅一门,其他九科固未之及,而吾人于黔南禅宗以外,亦谓之无考,以是知记载重要。”陈氏长于考据,治学严谨,所言绝非虚语。其推重如此,足见是录之价值。又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志补编》“子部释家类”著录“《黔南会灯录》八卷,安纯编”,“安纯”二字,当依《贵州通志·艺文志》及陈书作“如纯”或“善一”,“安”乃“如”之误也。

  ⑨ 《善权位禅师语录》卷二《塔铭》云:“公(权)独守平实之旨,……语言虽无润色,亦无枯寂之态。公赋性纯厚,履践真实,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终身一志,是不可夺。”

  ⑩ 善一曾为恩师撰作《行实》;《善权位禅师语录》之梓行,他亦曾预役,有校仇之劳。二人禅道风格颇为接近,然仍有某些细微处的不同,善加体悟仍会发现。

  11《语录》卷一,《上堂》。

  12 《古尊宿语录》卷四载义玄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往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13 释迦说:“一切语言,皆为戏论”;孔子说:“予欲无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说:“对于不可言说者,应该保持沉默”;都表达了语言不能说出第一义谛的窘境。

  14 《语录》卷三,《示众》。

  15 《语录》卷一,《上堂》。

  16 《续录·上堂》

  17 《语录》卷一,《上堂》。

  18 僧肇《肇论·不真空论》。

  19 《语录》卷三,《示众》。

  20 《语录》卷一,《上堂》。

  21 《语录》卷二,《上堂》。

  22 《语录》卷二,《上堂》。

  23 《语录》卷三,《示众》。

  24 参阅冯友兰《禅宗的方法》,载《贞元六书》下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第947-957页。

  25 《语录》卷一,《上堂》。

  26 《语录》卷二,《小参》。

  27 《语录》卷二,《上堂》。

  28 《语录》卷一,《上堂》。

  29 《语录》卷一,《上堂》。

  30 《语录》卷一,《上堂》。

  31 《续录·上堂》

  32 《语录》卷一,《上堂》。

  33 《语录》卷三,《示众》。

  34 《语录》卷一,《上堂》。

  35 《语录》卷二,《小参》。

  36 《语录》卷三,《示众》。

  37 《语录》卷一,《上堂》。

  38 《续录·机缘》

  39 《续录·拈古》

  40 《语录》卷一,上堂:“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年年是好年,月月是好月,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41 《语录》卷二,《上堂》。

  42 禅既不是生活又更是生活,既高于生活又不脱离生活,因为说似一物即不中。然而无论如何,生命的“在世”(包括出世的“存在”)的体验总是必要的,不能把禅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单独言说。

  43 《语录》卷三,《机缘》。

  44 《续录·上堂》

  45 《续录·上堂》

  46 《语录》卷二,《上堂》。

  47 《语录》卷二,《上堂》。

  48 《语录》卷一,《上堂》。

  49 《续录·示众》。

  50 《续录·小参》。

  51 《续录·勉参学》。

  52 《语录》卷三,《爆竹》。

  53 《语录》卷二,《举火》。

  54 《语录》卷二,《小参》。

  55 《续录·机缘》

  56 《语录》卷一,《上堂》。

  57 《语录》卷三,《偶言》。

  58 《语录》卷一,《上堂》。

  59 胡国翰《序》,见《语录》卷首。

  60 《语录》卷一,《上堂》。

  61 《语录》卷二,《上堂》。

  62 《语录》卷二,《小参》。

  63 《语录》卷三,《纲宗偈》。

  64 《续录·上堂》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了凡四训》里面,自始至终就是说明因果的理论与果报。袁了凡先生接受云谷禅师的开导,他明白了因果的道理,于是一生认真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后半生的命运完全转变了。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明了因果,我们每一个人,就能够创造自己幸福美满的前途。人的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创造。命运可以改造,这是学佛最小的利益;你的命运都没有转变,你的佛就白学了!最低限度,你的命运改变过来了,你的佛才没有白学。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