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二)祈祷上师应具信心


2014/9/4    热度:162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二)祈祷上师应具信心

 

  我们在上节课中,从外内密三个角度讲解了“顶礼”的含义。如是详细讲解正是希望大家不仅要从教理上对“顶礼”有所了解,更要将其用于实际修持之中。现在两堂课之间相隔较长,也正是细细思维如何将所听闻之教理用于实修之良机。如是造行,相信你内心对法的理解自然会更趋圆满。藏地有句谚语称之为:“打多了不痛,说多了听不进去。”若我们对法义只有文字上的了解,未能将所闻之教理落实于实修,那么听法能起到多少作用则很难所言。

  例如上历史课时,老师会讲述某事件发生于某个时代,而我们在听闻一基现二道以及轮回与涅槃等甚深教理期间,也如同听历史课一般,只记得阿赖耶识与五根识分别是哪个时代的皇帝,却不知道当时状态,这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听闻解脱教法的目的,不仅要理解轮回形成的过失,还要能圆满赤裸见解。若不懂得轮回与解脱之间的差异,听法对于成办解脱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因此,学会听法非常重要。

  下面开始讲解正文。

  【原始怙主法身普贤王 圆满报身金刚萨埵尊】

  【诸佛意化密主金刚持 无别大恩上师前敬礼】

  法身为普贤王如来,报身为金刚萨埵尊,化身是密主金刚持,而上师为法报化三身总集之相,因此祈祷上师就是在祈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当我们把法报化三身树立于某一个外在显现之上,即为游舞三身,而本体三身则主要讲解内在本具有之境界,因此也可以从游舞三身和本体三身两方面祈祷上师。

  上师有所诠形像之上师与能诠胜义之上师两种。我们平常忆念上师时,也正是在忆念三身和忆念三宝,因为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将上师立为诸佛菩萨之总集,并非藏传佛教所独创,从众多教证与理证中也可以了知。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前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我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因此,如今我们所依止的善知识,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而上师也会随顺众生根机与见解的不同而呈现不同之相。

  例如在凡夫面前,上师会显现为化身之相,而在登地菩萨及以上者面前则呈现为报身。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成就者,当上师面对众多内心烦恼沉重者时,会以化身的方式度化加持他们,大家不仅能看得见导师的形象,也能听的见导师的教言。当祈请导师之时,导师也会赐予加持,令得病者减除病痛,遭遇灾难者得以遣初违缘。若对见解较高、业力较为清净者而言,上师则会在他们的面前呈现报身之相,在见到上师报身的当下而悟证见解者在亚青寺也非常多。

  也许有信众会问,上师可以呈现无量之相吗?当然有可能。因此,我们可不能仅仅以自己眼前所见作为标准,因为我们现前所见之相是依据自己业力的清净程度以及见解高低而呈现,并非圆满之相。因此当我们圆满实证见解之时,上师之外也就无法身普贤王如来可寻。

  从我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依止上师开始直到现在,我从未产生过上师之外还有佛的见解,上师就是佛。当我在上师身边听法时,即便有人对我说阿弥陀佛亲自降临在人间要传法,我也不一定要去。因为在我的心中,上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有些人对信心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圆满,认为所谓的信心就是纠缠于某一导师前面,方能称之为信心,或者今天在某处听一点法,过两天又往他处听另一位导师讲法,视之为普遍之信心。这些偏堕一边的行为都是对信心的理解还不够圆满之故。

  我们所谓在某一导师面前听法是指,内心能视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同样,去各处听闻善知识讲法也没有过错,但也应视这位导师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当具有如是虔诚与真实普遍之信心,我们的内心就能迅速获得加持,清净贪嗔痴等烦恼,令信心与慈悲心得以圆满。因此在祈祷上师之时,要具有如是之信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好事多磨!“磨”就是折磨,你想做好人,你想做好事,那你得禁得起折磨、禁得起考验,你才能成就。真正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谁知道?自己的良心知道,诸佛菩萨知道,天地善神知道,不必要人知道。你凭着良心,凭着圣贤教诲,依教奉行,决定不退堕。世出世间法,论境界不外乎四种: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要知道,这些境界都是帮助你、成就你的,问题是看你用什么心去看它、去对它。如果你用的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每一个境界都是好境界,都是来帮助你消业障,增福慧的。顺境、善缘,你生感恩之心,这个境界成就你;逆境、恶缘,同样还是生感恩的心,它替你消业障,也增长你的福德。业障消了,福德就现前,福至心灵,智慧也现前。所以,要知道每一种境界都是好境界,你不怕折磨、不怕考验,你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