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藏经白话 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
2014/9/4   热度:256
杂宝藏经白话 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 【白话】 佛说有七种布施(可以)不花钱财而得大的果报。第一种叫眼布施:常以好眼色,瞻视父母师长出家人婆罗门,而不以恶眼相视,这叫做眼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世,得到清澈明净的眼睛,未来成佛,获得天眼佛眼[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称为(布施的)第一种果报。第二种叫和颜悦色布施:对待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愁眉苦脸给(他们)不好的脸色。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得端正庄严之面貌,未来成佛,身体得真金色,这叫做第二种果报。第三种叫言语布施:对待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说话柔和,而不粗声恶气。此生过后到下一世,言语清楚敏捷,所说之话被人们相信并接受,未来成佛,得到四种辩才[又名四无碍辩,或四无碍解],这叫做第三种果报。第四种叫身布施: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站起恭迎、礼拜,这叫身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得到端正的身体、高大的身体、被人尊敬的身体。未来成佛,身体如(高大的)尼拘陀树,(一切众生)没有能见佛顶相的,这叫做第四种果报。 第五种叫做心布施:虽以上面所提到的四种方法供养,而内心却不温和善良,那不叫做布施。内心温和善良,深深地生起供养(的念头),才叫心布施。舍掉此身转世,得明知事理、不愚痴颠狂的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佛三智之一,三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叫做心布施,(是)第五种果报。第六种叫为座具布施:如果看到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他们铺设座位让他们坐,甚至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坐,此生过后到下一世,常常会得到尊贵的七宝座具,未来成佛,得到狮子法座,这叫做第六果报。第七种叫房屋布施:前去会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让他们在(布施者)自己的房屋中能够行走坐卧,这就叫房屋布施。此生过后到下一世,感得自然(而有的)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种种禅定的屋宅,这是第七果报。这七种布施,虽不花费财物,却能获得大果报。 附原经文: 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 【经文】 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报。二名和颜悦色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报。三名言辞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出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是名第三果报。四名身施。于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是名第四果报。 五名心施。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报。六名床座施。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座。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师子法座。是名第六果报。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是名第七果报。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学什么?学用心如镜,这个心要像镜子一样,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诸位想想,镜子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所以佛教给我们“用心如镜”,要清净,要不动,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镜子,外面境界现前了,它里面也现前,虽然现前,镜子沾不沾染?不沾染。佛菩萨用心如镜,就像镜子一样,没有取舍。为什么没有取舍?取舍到了极,到了究竟处了,没有取舍了。用心如镜,镜照外面的境界,一样也不会漏掉,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决不染着。不但以后不染着,正照的时候就不染着。。我们平素,在生活里头,一定要懂得用心如镜,再坏的逆境,不会起嗔恚心;再顺心的顺境,不会起贪爱心。。我们学佛,学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着,这个心要像镜子一样。佛教给我们“用心如镜”,我们如果真正能用心如镜,那去佛就不远了!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