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研究个案:广东瑜伽焰口探索(释衍空、释法忍)
2014/9/4   热度:216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研究个案:广东瑜伽焰口探索(释衍空、释法忍) A.背景 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关注全球各地数目庞大且种类繁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反映着不同群体的独特文化价值。由是联合国在2003年草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自此各文化及宗教群体得以把各自的文化遗产列入不同的文化遗产名录中。 佛教是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所以已有不少文化遗产,例如:佛教艺术及建筑,被列入《公约》的各个名录中。然而,很多佛教的文化遗产是非物质的,其中,佛教仪式占了很大部分,而佛教仪式一直被人忽略,直到最近才受到关注。虽然香港已经按联合国公约制定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类别中涵盖了艺术表演(例如:道教音乐)以及宗教仪式(例如:盂兰胜会),可是很多应该列入名录中的濒危佛教仪式却未被承认,此乃因社会人士对这些仪式的了解有限,同时亦欠缺相关的学术研究之故。将这些佛教仪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可以保护这些仪式,同时亦可以对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好处,详见以下三段。 首先,佛教仪式对在家信众乃至一切众生都能提供精神上的利益。在佛教仪式中,主法的僧人及参与的信众,都能达到修行及积累功德的目的,因为仪式所惠及的不单是参加的信众,还包括了没有参与仪式的人士以至于亡者,他们亦可在仪式中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因此,佛教仪式应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好让更多的佛教徒能培养他们的慈悲心。 第二,佛教仪式是一个媒介,可吸引更多人学习、理解及接受佛学及/或佛教。对于很多人来说,通过阅读及唱诵来学习佛教义理或许会流于单调及难以理解,令人却步。而佛教仪式是一个实际应用及活泼反映佛教义理的平台,通过参与仪式,参加者能更全面及灵活地理解佛法。 第三,佛教仪式对寺庙提供了可靠的收入来源,进行的仪式越多,收入便越高。寺庙的收入不但可用以弘法,更可用于慈善捐助及不同的社会服务上。 为了促进非物质佛教遗产的开发及保护,我们已向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提出,把广东焰口列为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这个项目刚启动,我们仍希望在本文中提出我们对佛教仪式的保护计划,希望能为未来对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提供一个参考。 B. 研究建议 1.研究对象简介 “瑜伽焰口”意指救度饿鬼道的众生,但其实要救度的是所有在三界中受苦的众生。这种流行的仪式,只有丧亲的信众才可以要求举行,通常由一位僧人主法,并有六位僧众协助;在信众要求下,可增加主法僧人。而是次研究的对象则是在“广东焰口”,顾名思义,即是用广东方言来施演的焰口仪式。 2.项目焦点 计划中的项目将研究一个在香港由僧人主持的重要度亡仪式——瑜伽焰口。 为了达到下述的长远成效(见3. 研究对象为何重要),我们的研究会着眼于以下四个焦点: a. 瑜伽焰口的历史发展; b. 从广东瑜伽焰口的流行看大部分香港人对死亡的心态; c. 香港佛教徒如何协助瑜伽焰口仪轨唱念的保存;及 d. 本地殡葬仪式如何影响瑜伽焰口仪式的发展。 3.研究对象为何重要 瑜伽焰口在好几方面均自成一格。第一,香港主流的佛教仪式唱念诵经均以普通话进行,而瑜伽焰口的施演则有使用广东话的版本;第二,据一些僧人及喃呒道士透露,在香港的殡仪馆所举行的宗教式葬礼,有不少会采用瑜伽焰口,可见瑜伽焰口是主要的殡葬仪式。 保护瑜伽焰口这个深具价值及特色的佛教仪式,对香港社会在宗教、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皆有好处。首先,此举能对殡葬仪式的仪轨及历史发展,达到在俗民志角度的全面理解,丰富了香港殡葬史的内容,亦补充了中国佛教在香港的发展的研究内容。 第二,虽然很多香港人对死亡仍有所忌讳,但瑜伽焰口的目的其实是祈愿在世者长寿及救度离世者,所以此研究将揭示瑜伽焰口怎样达到这两个南辕北撤的功能,及如何有效地同时达到这两个功能。 第三,虽然香港已是一个受西方信仰及文化影响甚深的现代社会,但在二十一世纪,对死亡的传统忌讳及宗教习俗却仍然留存,对瑜伽焰口的研究将显示这两个表面上矛盾的现象如何和平共存。 最后,香港对于死亡及度亡仪式的学术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我们希望此研究可增加这些既敏感又重要的范畴的透明度,从而加强现代香港社会对此一人生重要课题的了解。 4.当前学术界对研究对象缺乏认识的原因 大部分对于中国佛教的研究皆着眼于佛教教理,研究佛教仪式的学者少之又少,(McRae, 1995:354-71)。其中一个罕见的例子是Stevenson(2001)的研究,其研究对水陆法会的历史及文本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某些对盂兰盆节的研究亦有触及瑜伽焰口,可是这个仪式并非这些研究的重点。譬如Teiser(1988)研究过中世纪时中国的盂兰盆节,当中亦提及瑜伽焰口,但其研究的焦点是在瑜伽焰口的历史与文本等范畴而非法会的内容。 后来,部分学者开始留意救度饿鬼的仪式,可是瑜伽焰口在本地的历史发展;僧人如何保存仪式的唱念仪轨;瑜伽焰口与殡葬仪式的互动等各方面却缺乏研究。 5.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a. 田野考察 此计划将在殡仪馆及寳莲禅寺所举行的瑜伽焰口法会中进行实地考察。在田野考察中,研究人员会观察仪式中所使用的用品– 坛场布置、旗幡、纸扎祭品、斋菜及佛像画卷等,仪式各部分的宗教意义,参加者的宗教修持上及其如何透过参加瑜伽焰口来保存传统习俗。 b.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本研究项目将采取民俗志研究方法,例如质化研究及参与观察,采集资料的重点在被访者对此仪式的态度、动机及背景等,而非仅只单纯纪录整个仪式的过程。 此研究方法能让研究人员有效地了解仪式专家及参加者的行为及心态,并且能透过亲身经历仪式的细节而获得第一手经验,相较于只是从旁观察能有更清晰的理解。此外,仪式的细节,例如坛场布置、旗幡、纸扎祭品、斋菜及佛像画卷等亦会是此研究的焦点。 c. 访谈 访谈是民俗志研究人员最重要的的搜集资料方法,访谈所得的资料能解释研究人员所看到及经验到的事物,并将所有数据作一整体的分析理解,所以在田野考察及参与观察中,亦会向参加者、僧人及仪式专业进行深入的访谈。 6.研究的实行 a. 瑜伽焰口的发展综述 于此阶段,研究人员将就瑜伽焰口在香港的历史发展作一综述,将搜集自1910年始,有关瑜伽焰口在香港的发展,及僧人与香港的殡仪馆之间的互动的文本及历史材料,这些材料包括周年刊物、新闻报道、网页数据、地方志,以及僧人及仪式专家的口述历史,从中了解瑜伽焰口的历史发展。 b. 民俗志资料的搜集 我们将对在寳莲禅寺及殡仪馆举行的广东瑜伽焰口进行俗民志研究,研究焦点是僧人如何保存瑜伽焰口的唱念仪轨;僧人与殡仪馆之间的互动;及广东瑜伽焰口跟香港主流佛教仪式的不同之处。项目的两位研究人员及研究助理均会参与采集资料及整理工作。 c. 数据处理及分析 研究助理会将所有访谈录音制作听写档,并交研究人员查核后,再交被访者核实。 接着,研究人员会分析听写档,并以此与观察笔记及其他数据进行对比。因为此项目的目标是探讨瑜伽焰口在香港的发展,故在分析时亦会考虑到仪式专家与本地殡葬仪式的互动。 d. 申请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结果应提交有关当局,以申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个文化遗产名录中。此外,研究结果亦可在国际会议及国际学术刊物,如:Buddhist Studies Review及Journal of Religious Studies中发表。 C. 促进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及保存建议 上述研究计划书旨在为未来的研究建立一个阶模,以促进对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及保存。要对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进行周密及全面的研究,需留意以下的基本元素:1. 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2. 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如何反映佛教徒的宗教观;3.佛教徒对保存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贡献;及4. 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与不同社会之间的互动。 D. 结论 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深具其价值及特色,通过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能惠及该社会的宗教及文化,但现阶段受保护的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仍是非常有限,我们将继续关注、保护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透过研究增加对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的了解,因为此乃保护文化遗产最关键的第一步。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弟子问释迦牟尼佛:您既神通又慈悲,为何还有人受苦? 释迦答曰:我虽有宇宙最大的神通力,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说;无缘不能度。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