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用事相消化理论(广霖法师)


2014/9/4    热度:129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用事相消化理论(广霖法师)

 

  现代修学者的差别相

  我们知道,对于已然觉悟的圣者来说,世出世间一切所行都是在行愿,然而在诸学人中、毕竟都还在凡,在凡就不是一句放下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就会有了种种方便、种种法相。当然从最本质上说,学佛是让我们觉悟、了脱生死的,但我们可以这样一句世间无量亿万生灵都立刻什么都不要了、什么都不搞了吗?当然不能。药师佛用治病救人接引众生;以算命为业算邪命,但如果做为接引众生起信的方便呢?这个就要看发心,看你发的是贪心还是菩提心,以佛菩萨的心肠入世,世间法就是佛法。以凡夫心入佛法,一切佛法都是凡夫法。

  在了解佛教不深的人眼中,可能认为烧香礼佛、诵经守戒、吃素行善就算是学佛人了,其实这些最多行的只是人天善法,当然这也很好,种善因得善果,值得随喜,在饮苦食毒、犹如火宅的尘世间,有很多我们担当不起的巨苦,善知回头,自会少受诸多没必要的苦;但如果不明理,则无量对世间的执着心自会产生无量的贪着、嗔恨和愚痴,终会再入迷堕。

  用事相消化理论:将佛法应用于身心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将佛法应用到身心、家庭、职场等实际生活中呢?也就是说做到理事圆融、事事无碍呢?将理论应用到事相境缘中,用事相来消化理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都会任运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有一个故事,名字叫“身边的佛陀”,说的是一位女居士,家庭生活很艰苦,但她善根深厚,常去寺院拜佛,她的丈夫子女都不喜欢她去寺院,以至于她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后来,寺院的住持告诉她,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在此之前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后来十年中这位居士没有进过寺院的门,但每逢斋日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其实就因缘而言、不管顺逆,身在欲界,包括我们这个世间,不是来行愿的,就是受业报的,不可能有真的平等,宿世的善缘成熟,这一生就顺缘多逆缘少。

  分别事相:自身修持与慈悲养祸害

  将修持应用到生活中,有时也要看具体情况。比如有的修道人全然放下、以出离心不计较俗事,好不好?很好,比如买东西,有时候给他找钱,给他就拿,不给就拉倒,不要了;有的欠他钱,他也不要了;有人骂他,他也听着,也欢喜接受着。这用来修持自己很好,但菩萨以菩提心用世,有时必需要讲规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用自身的不计较让世人都养成了不守规则的习惯,那么社会必然处于无序状态,没有规则没有公平,乱象必由此而丛生,这就是所谓的慈悲养祸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以不计较的心行世,也定能感化一部分人,也必然会对有一部分愚痴的人起了纵容的作用,所以要观因缘,要看具体情况,要具足一切方便智。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者众多,一切行业都正在泯灭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拼命为自己一时之利进行不良竞争,自己不遵守规则又拼命要求别人给自己公平。我们在埋怨社会不平、天地不公的时候,是否也能问问自己,我们了解自己吗?当我们强势的时候,我们能跟比我们弱势的人真正平等对话吗?作为行大乘菩萨道的佛子,就应该什么都无所作为吗?因果归因果,菩萨更当行。在此,爱国爱教的圆瑛法师主张念佛不离爱国、爱国不离念佛,“国家存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九•一八事变”后,他写下“出世犹垂忧国泪,居山恒作感时诗”心愿,通告全国佛教徒,启建护国道场。同时致书日本佛教界,遣责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圆瑛法师宣传的“三大精神”——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精神的落脚点,即在“卫教爱国”上。当然,外因环境只解一时,真正起作用还要通过内因、对众生心灵的教化、真正的觉悟起来。

  声闻戒与菩萨戒的根本区别

  这如同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区别一样,声闻戒约行,菩萨戒约心,凡夫修声闻乘,在未了达实相、心开意解前,先从“戒”行做起,由戒渐生定慧后,此戒行已熏习成定力,渐得心开,则一切皆从心发,这时就是具足菩萨行的时候了。凡夫的心常住贪嗔痴,只是有的更重些、有的更轻些,然后由心指导行,所以就有了千般不善行,而菩萨心开意解、了达实相,自然流露的一切心行,无不是为救众生离苦而施行的方便道。

  我们度众生还是众生度我们

  讲到教化普度众生,有一位法师说得很好,有时候我们往往都认为我在度众生,这种想法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佛讲了,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成为菩萨了,或是我们已经能度人了。我们还没有达到能度人的程度。只有佛,成就了,才能真正地度人。所以说我们平时去弘扬佛法,实际上是接受一种锻炼,并不是说我们在度众生。什么是众生?我们自己的贪嗔痴就是众生,不是外面有众生可度。佛才有能力真正地度众生。自己已度,能度他人者,为如来应世;自己未度,要度他人者,为菩萨发心。我们就是因为站的角度不同,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去思维,我们还是众生。那都是在众生中磨炼自己,很多的众生是来帮助我们,消除我们的业障。特别有人来障我们道,那是帮助我们成就,这是很好的因缘。

  躲清静与舍己利他

  我们修持普贤行愿,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生起些出离心的学佛人,因为有了厌离心,便对工作、家庭及平日的生活产生厌恶,想独自清静地修行,觉得其他事情都是打扰自己,耽误自己追求解脱。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舍己利他,对于在家居士易贯彻大乘佛法的精神,为社会做贡献,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也是为众生服务,虽然我们没有能力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总可以让一部分人满意。只要全心全意、心无所求,不为自己的私欲、真心为他人服务,我们该出头,这是在贯彻大乘佛法,如果我们不到位次不敢行,至少要理解明了他人的行。

  佛教现代修学体系的隐忧

  毋庸讳言,在今天佛教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里,佛教现有的修学体系并不乐观,众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并论及时下修与学、学与用的严重剥离,学院从事的主要是佛学知识的教授,而丛林道场在修学上更多的是机械化的课诵、有口无心的念佛、形如枯木的打坐等徒有其表的模式,很难达到实证效果。相固然不可少,但佛法是心法,不解决心上的问题,恐怕外相做得再逼真,也难得到实证功夫,更不消说转凡成圣。再加上时下丛林道场的对外开放,很多地方还成为旅游名胜区,学人在道心不坚、定力不足的情况下,耳闻目染社会的繁华和纷杂,都给修学带来一定的障碍。

  在各个时代,外现声闻相的出家僧侣在素质、悟性、根机上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今天的佛教界也不例外,极具文化素养、博闻强记、道心坚固的栋梁之才皈礼佛门,早属寻常之事,精进持戒、潜心修证者也大有人在,但这些在整体出家众的比例中还偏小,而素质偏低、虽发心而器钝者则为数众多,虽说佛法非关文字,但末法诸根中出家众文化素质太低确实不利于闻思,而成为修行的障碍。同时由于多种因素,佛门现在还有大批的混时度日或退失初心、甚至毫无正信及信仰者存在。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流自于大智慧圣者的心性本源,为的是让一切众生通达诸法实相、免受苦轮、证得自在、自利利他。达不到应有的方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修学方式出了问题。佛法是因缘法,一种适应的修学方式的建立,首先应该看时下主体面对对象的根机、接受程度及其主要症结,然后才能契理契机,针对目标的结构组成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弘法要适合现今时代

  正法时期,修学者福报大,有肉身佛住世接引,学人易得成就,这是现时修学者无法企及的。既然说放下烦恼还是烦恼,还不如针对人们常见的各种烦恼寻求对治法去化解。我们都知道佛法讲闻思修三无漏学,闻思是修的前提,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闻思更是加固修的必然手段。佛陀行化世间四十九年中,众弟子闻法的时间居多,其实这就是一个信念不断加固的过程,一个不闻正法的人,独自躲在一个角落盲修瞎练,很容易疲懈松驰下来,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僧团共修起着极大的环境支持作用。

  没有欲望、不来欲界。我们不能总用高标准来要求别人、来道场的在家居士大多都有求,求平安、求财富、求解决烦恼,哪怕求极乐净土也是求,求一个好环境、不再受各种苦。其实在来道场的人中各种类型的都会有,有的是旅游香客,随喜进香,除了觉得佛门清净向善,没有太多概念;有的是碰到些事,拜佛烧香图一点心安;有的是城市喧嚣太久,想找个地方调整一下心情;有的是想亲近高僧大德,像追星一样;当然也有碰到逆境挫折来逃避一时;而真正想放下现实生活的很少。所以佛法要利益所有的人,不是不管碰到什么人、什么样的情况,都一味只把自己一成不变的东西灌输给所有人,法无定法,广开方便之门,要什么求什么先给他什么、先满他当下的愿,然后有因缘再深入。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语言的问题。佛法在中国的近两千年里,虽经历代高僧大德及精研佛学人士的不断翻译弘化,但整体都存在更适用于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特点,而使今天的大多数有趣向佛法意愿者望言生畏,包括听经闻法,讲得再好再深,如果受众都听不懂,也就失去了意义,毕竟要照顾大多数学人的程度,因而,真正让绝大多数现代学人受用的才是真正好的弘传方式。故此,佛法在今天发展,必须经由一大批精通佛法各部、深领法旨意趣、解佛真意的教界人材、善知众生心,根据当今社会人类的特点、用契合时代而又不违佛法主旨的方式、将佛法真正的智慧植入人们心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学佛学什么?学佛是学戒定慧。戒定慧是三服药,对治贪嗔痴的。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教我们修福,修福报不要享福,留到临终福报现前,心不颠倒,就可以选择极乐世界安安稳稳往生了。我们要认真地修福,不要享福。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要把一切众缘放下。除非你不一心,一心当然就舍掉了。心里有牵挂,就不是一心持名。一心持名里头决定没有一个妄念,没有一丝毫牵挂,你这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一心持名,身口意三业清净,那就是持戒波罗蜜。一心持名,你决定不会与人家相争,“与人无争,于世无求”,那就是忍辱波罗蜜;念念相续,就是精进波罗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