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想在企业的意义


2014/9/4    热度:134   

和谐思想在企业的意义

 

  内容摘要: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以后,经过与中国古代儒道文化碰撞,在自觉吸取儒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本土化的佛教---禅宗。佛教高扬“众善奉行”这一基本教义原则与儒道两家一道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其“众善奉行”思想对我国人文风俗易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的和谐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众善奉行 和谐企业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这则七佛通戒偈不仅是佛教对自己的基本概括,更包含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诸多内容,涵盖了中华传统的儒、道、墨、法文化基本内含。对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企业的和谐发展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佛教“众善奉行”思想的含义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基本原则,其中包含了诸多的社会道德成份,这四句佛偈的基本内涵是:所有的罪恶都不要去做,众多善良的都要努力奉行,各人自己清净自己的心境,这是佛祖所教导的。佛教修行持戒要求修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这是身三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待语这是口四善、意不贪、不嗔、不痴这是念头三善业,守住这十善,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出不了大问题。再者上报四重恩:即“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佛、法、僧)”这是佛教对众僧的要求。佛教众僧的修行都把“四大皆空”即酒、色、财、气,“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作为净化日常生活污染必然要求,所谓心行净,意念才能静,贪欲才能去除,身心才能安宁坦然,无牵无挂,也才能达到“禅”、“定”。六祖坛经中说:“外不着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也就说一个人只有做到于内安宁坦然,于外无牵无挂,这便是“禅”。因此人们念佛修行首先要改变俗世的旧习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践行七佛通戒偈所讲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是正道大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正如《六祖坛经》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众善奉行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

  佛教始创印度,是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性制度。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67年)传入我国,经过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四五百年对佛教的研究逐步活跃,到隋唐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形成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儒、道两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的延续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道家以老庄为代表,提出“天和、人和、心和”及“上善若水”[2]为核心的和谐文化理论;儒家以孔孟为代表,提出了“仁爱”[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4]等“仁”的思想;佛教在传入我国后吸取儒道两家精华使佛教逐步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佛教——禅宗。“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其基本的原则,在我国影响非常深刻,成为我国人文风俗和日常行为道德的准则。佛教宣扬“常发菩提心、善付一切”的众善奉行思想。皆为佛学传入中国与儒道哲学相碰撞,相容并蓄创造中国佛学——禅宗佛学文化。禅宗佛学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对众多文人士大夫、对普通百姓起了一种淡化其忧虑,稀释苦恼的精神作用,“以至宋元明清时期‘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成了并非个别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精神生活模式”[5],影响了中国自宋以来的人文风俗易化。其中很多思想理念对当今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仍有积极教育的意义。

  众善奉思想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道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是全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经济组织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使企业系统中的各部分要素处于相互协调和谐有序的发展状态。佛教宣导的“众善奉行”思想,体现了人与人相互和谐的思想。人与人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对企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人与人和谐平等思想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前提。

  企业内部和谐主要指企业内部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下级与上级、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和谐。首先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是企业内部和谐的基础,如果企业每个人都按照“众善奉行”的思想,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多行善事、尊重人、理解人,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主动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睦相处,常怀感恩之心,如佛教所倡道的善报“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必定能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

  其次,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企”字是“人”与“止”组成,企业无人则止,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是企业发展根本,以人为本,维护员工利益、造福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尊重员工、尊重劳动,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家”的氛围,以平等的思想对待员工;员工要有爱企为“家”的思想,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工作,自然能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

  再者,上下级之间要营造一种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和合共生的平等氛围,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为一个目标去工作,必将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和合精神是企业营造外部和谐共赢的基础

  每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生存与发展必然依靠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实现。目前我国推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仅靠某种意义上的竞争很难站住脚,必须与社会各界、各阶层、各企业和睦相处,以佛教“和合”,“包容”的精神与各方相融相依和谐共存,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第一要造福社会,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企业要以服务社会,解救众生,广结善缘为己任,为社会提供优质廉价的商品,企业才有生存的意义,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佛法所说的“觉悟”。三鹿集团的“三鹿奶粉”事件,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第二要善待合作者,追求合作共赢,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无论你是个什么企业,其市场链上下端的合作伙伴都应看作是企业自身的一部分,必须善待合作者,使利益均沾,谋求共同发展。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霖,人莫之令,而自均也。”

  [8]香港李嘉诚在与合作伙伴交往中,总是在最终的合同之外让利合作伙伴,使合作者感觉到合作的好处,因而成就了李氏企业的今天。第三要感恩报德。佛教要求众僧侣在修行时讲究上报四重德:“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三宝恩”。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组织,是国家保卫支援了企业,各部门帮助了企业,消费者养了企业。仅此企业应该主动照章纳税,服从尊重行业部门的管理,感恩消费者,回报社会,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企业。

  第四要有包容胸怀。广结善缘。禅宗讲究“包容”,在包容中“广结善缘”,这实际上是“众善奉行”结一切善缘的禅宗基本精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在经营中提倡的广交朋友,以博大胸襟面对竞争对手,化竞争对手为经营伙伴,达到老子所说的“不争熟能与之争”的经营境界,才是商界的高手,才能显现出当今社会的经营管理的大智慧。

  3、慈悲精神,是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条件。

  我们常听这样一句话:出家人以慈悲为怀。禅宗则强调“悲智双运”,行善属于慈悲的范畴,而如何行善则属于智慧的范畴。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弘扬“慈悲”精神尤为重要,爱护生命是弘扬慈悲精神关键。注重安全生产,关爱员工生命;注重环境保护,关注自然生态,维护自然生态和谐;重视产品安全,关注广大受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注弱势群体,参与慈善事业,惠及社会弱势群体;让利消费者,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企业践行“慈悲”精神的重要布施范围。也是保护企业经营生态造福社会的重要善举。

  总之,践行“众善奉行”思想,以感恩的心态,弘扬“平和安静、谦和大度、博爱真诚、感恩包容”的新时期人文精神,树立“和合”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和谐发展的正道。

  参考文献 :

  1、孙昌武着,《中国文学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

  2、宝文堂书店编,《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中国戏剧出版社

  3、周建波着,《儒墨道法与企业经营》,机械工业出版社

  4、《波罗蜜多心经》

  5、《六祖坛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道德经》

  [2]《道德经》

  [3]《孟子》

  [4]《论语》

  [5] 宝文堂书店编,《中国审美意识的探讨》,中国戏剧出版社

  [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7]《论语》

  [8]《道德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间人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每一个人相貌不一样,为什么相貌不一样?心不一样。假如你两个人心一样,相貌一定一样,所以看相的人说“相随心转”,这话很有道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所以看相的一见面,就能看出你的吉凶祸福,实在讲,那是看的人多,经验丰富了。心里的念头全都在面孔上,骗不了人!那个看相的人,你骗不了他;还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有经验的人,你也骗不了他。他观察一个人,断定你的吉凶祸福,常言说得好,八九不离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