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2014/9/4    热度:292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唯识宗实际创始人窥基,着重继承瑜伽行派一系的二谛学说,综合《瑜伽师地论》卷64、《显扬圣教论》卷6所说四种世俗〔注释:分别详见《大正藏》第30卷,653页下~654页上;《大正藏》第31卷,507页中~509页下。〕和《成唯识论》卷9所说四种胜义〔注释:详见《大正藏》第31卷,48页上。〕的名称与义理,在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2「二谛义」中全面地论述了四重二谛论。他说:「《瑜伽》、《唯识》二各有四。……二谛有无体异,事理义殊,浅深不同,诠旨各别,故于二谛各有四重。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注释:《大正藏》第45卷,287页中。〕依世俗(俗)胜义(真)二谛有无、事理、浅深、诠旨的义理分别,把它各开作世间、道理、证得、胜义四重,从低到高,由浅到深,合为八谛。世俗谛是凡夫所见的理境,胜义谛则是佛所证的理境。世俗谛四重是: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胜义谛四重是: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

  四重真俗二谛的内涵有一定的交叉,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今先列表以明相互关系,后再逐项分述之。

  第一重:《瑜伽师地论》以瓶、我等为例,谓此只是假名而已,并无实体存在,但凡夫视为实有,是世间世俗谛。《成唯识论》认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由因缘和合而成,必会崩坏,故称「世间」,然圣者超越世间世俗谛,悟知其实际的体用,不同于有名无体无用的假法,故称「胜义」,合名为「世间胜义谛」。窥基综合以上二论,而以「有」「无」体异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的幻相存在;「事」,指有名有实的现象存在。

  第二重:《瑜伽师地论》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依主客观诸法的义理,把它归类而区别为蕴、处、界,故称作「道理」;又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事相不同,差别易知,故称为「世俗」,合称「道理世俗谛」。《成唯识论》谓苦、集、灭、道四谛,是依迷悟因果的差别而安立的,称作「道理」;又是超越前二重世俗谛,称为「胜义」,合称「道理胜义谛」。窥基以「事」与「理」意义相殊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谛」。

  第三重:《瑜伽师地论》称,佛以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苦等四谛,以说明迷、悟、染、净的因果差别,能令修行者趋入涅槃,证得圣果,称为「证得」;又须凭借言说以知因果的差别相状,故称「世俗」,合称「证得世俗谛」。《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二空真如须由圣者的智慧观照才能彰显其实理,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这是超越了前三重世俗谛,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依道理的浅深立此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

  第四重:《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是圣者智慧自内所证,为了随顺引生这种智解,而假借二空之名,以世俗言语表诠其道理,称「胜义世俗谛」。《成唯识论》卷9云:「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注释:《大正藏》第31卷,48页上。〕「一真法界」的「一」非数目义而是绝对义,「真」,真实不虚,「法界」则融摄一切法。意为一实的真如,极致的真理,万事万法都是此法界的显现。《成唯识论》谓「一真法界」是超越言语思虑的绝对境界,是难言的胜义,为圣者的无分别智所证悟,超越前四重世俗谛,故重复叫做「胜义胜义谛」。窥基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

  窥基在论述四重二谛时还强调说,异俗谛「理应名隐显谛。隐覆空理,有相显现。如结手巾为兔等物,隐本手巾,兔相显现」〔注释:《大正藏》第45卷,287页下。〕世俗谛实是隐覆真理,显现有相,如把手巾结扎为兔子,本来的手巾掩覆了,而显现出兔子的相貌。然有无不虚,即称为谛。胜义谛是「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注释:《大正藏》第45卷,287页下。〕这是说,胜义有境界和道理两重意义,前三种是殊胜智慧认识真理的境界,第四种是废诠谈旨的,是依道理立义。又因在此理事不谬,即称为谛。

  以上为四重二谛的基本内容,其中四世俗谛的二、三、四三重世俗谛分别与对应的四胜义谛的一、二、三三重胜义谛本是同一的,只是从真俗两面观照而有所别。四世俗谛中的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而四胜义谛中的胜义胜义谛则是「唯真非俗」。这也就是说,四重二谛中既有真俗相对区别的意义,又有真俗绝对对立的意义。窥基一方面竭力沟通世俗真实与佛教真实、世间认识与佛教真理的同一关系,一方面又坚持世间世俗认识与佛教最高真理的根本区别。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要有慈悲心,远离无安众生心。对于一切众生没有关怀、没有爱护的心,这就不是慈悲心,这个不能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这自私自利,这更要远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