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老居士论菩提心之重要性


2014/9/3    热度:432   

  黄念祖老居士论菩提心之重要性

  成佛之本

  很多人都想学密,实际呢?都搞错了!密宗有许多奇怪的相啊!奇怪的法器啊!就认为他一定有什么秘诀,这个密法我就成道很快。这都是邪见!

  密法之所以殊圣,之所以能成佛的,就是密宗特别重视发菩提心。密宗之所以得果殊圣,讲即身成佛,禅宗就是说迷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只是心心心是佛”这是布袋和尚的话。“是心是佛”你悟了心是佛,没有说这个身是佛。密宗说‘即身成佛’,身是身体的身呢?那么这个殊圣之处是什么呢?就是他有这个奇怪的相啊?当然不是,他就是菩提心那!很深入啊!

  看密宗的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这个菩提心如此的殊圣,我们也发了很大的志愿,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愿力,算不算发了菩提心呢?打个比方,我们把杏树的核埋下去,这个核要长成东西来。第一步是杏仁里头有一点点绿,然后长出芽,从杏仁里出来。第二步,从软皮里钻出来。第三步,从硬土里钻出来。第四步,从土里长出来。这个苗出来了,问这个是什么呢?这个就是杏树。就这么高,就叫杏树,这就是发菩提心。‘处发心时,便成正觉’管他叫什么?就叫佛了。那么在这个以前呢?我们有的没发,就不是了。真是有点发,以前的情况,还子核里头,还在软皮里头,还在杏仁里头,这个中心刚有点绿,总之是变化的,所以说这个不是空谈一个理解的问题,而是真实从内心有所发动。这个‘发’菩提心是和杏核的‘发’是一个‘发’。确实有新生的面貌。

  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从这句话来说,很多佛教徒都在做魔的事情。这个菩提心没有发过,或忘了,你再修桥建塔等,是‘是名魔业’。佛说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华严经》是了义,是最高的。所以重要在此。一般人在小处着眼,搞一些次要的东西,往往抓不到根本。这个发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都是根本,禅宗、密宗发菩提心都是根本。

  菩提心是怎样一个心

  这个“菩提”可以翻译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佛”。发心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讲,这个“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既是一,一既是三”。

  再深入地讲,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为二种:

  一种叫做“随事发心”。

  一种叫做“顺理发心”。就是顺着这个实际的理体而发的心。

  这两种发心正好与密教相合:

  这个“随事发心”,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即所发的广度众生的种种大愿,是随着事而发的心。

  第二种“顺理发心”,在密宗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叫法是一致的。据我本人发现,在密教里许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在相应的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到根据。

  所谓“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身成就之因)、法门无量誓愿修(报身成就之因)、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成就之因)、佛道无上誓愿成(求证佛果之因)。这样一个发心,搁在一起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经上所说:

  “发心毕竟二无别,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

  初发心与最终成佛,两者是无分别的,一切平等嘛!虽然是一切平等,但先发心与后成佛的那个心比起来,前者难呀!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正信之心,是极不容易的呀!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的人)。

  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称菩萨了。你要学般若,就称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给你顶礼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给你顶礼。

  真是如此,这个心的果报,当然成佛。种菩提得菩提,虽是菩提,但华报生净土,是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长远无极的,所以能感得广大无边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非是发菩提心,否则不可能承当得起。这是“随事发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在密宗称之为“行愿菩提心”。这个发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种,所谓“顺理发心”,就是真正信解“诸法皆如幻梦”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发心之后,就会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会对此执著而较真了。我常给大家打比方:见到这一切功名富贵、一切一切妻儿老小,都只当成是肥皂泡。因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灭掉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肥皂泡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

  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其实这样认为就耽误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梦幻,但依然还在有为法的范围之中,是非有非无的。大家习惯于执著,不是执有就是执无。要是“有”就不可能是“无”;要是“无”就不能是“有”,这是形式逻辑思维而不是辩证思维。诸法实相是离开有、无的!佛法难懂之处就在于此。经中一讲“无”,于是大家就以为什么都没有;以为一切色都是空,那么既是如此,这些摆在眼前的东西怎么不空呀?经中的真正意思是,有与无都离开,而是“非有非无”的,是离言绝虑的。离开了言语,用言语是表达不出来的!

  如以电视来说,它是把一个图像分成许多小格,会集到电视屏幕上,从而形成完整的图像。如果是一个完整的图像传送过来是不可能的。同样,世间的东西还没有办法完整地送过来,殊胜的佛法要想全部用语言表现出来就更不可能了。也等于给你分成了许多小格子,还需要你象电视一样把它们还原,通过你的还原才能显现出佛法的真相。所以,什么开悟?所谓“开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你能把零散的小格还原成完整的图像,这就是开悟了!

  发菩提心不仅是“离言”的,还是“绝虑”的。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用研究、用思想的方式,那是意识而不是绝虑。既是意识,那就是分别识,凡是分别识都是错误的。我们要修佛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转识为智,把这个识转成智慧才是成就!现在,人都是在这意识分别中修行,所以《四十二章经》说: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离言绝虑的,非思虑所能及的。从此去信、去理解,发广大心,不见有烦恼可断,不见有善法可修,善法与烦恼都是平等。然而它不是没有可修、可断的,虽然知道要度无边无量的有情,可是不存能度和被度的心,能随顺于空无相、随顺于无愿。就如《金刚经》所说的:

  “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由此可见,这样地发心是不可思议的!是顺理发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刚经》的境界!

  这个“随事发心”,是可以退转的,这是因为不定性的人也可以“随事发心”。所谓“不定性”就是指道心不强,还没有定性,愿心忽升忽降的人,这样的人也能发心。而“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可言,因为凡是顺理而发心的,肯定都是菩萨性的人才能发起,已经决定是大乘心,以菩萨为性,这样的发心功德无边!

  所以,什么是“菩提心”,我们通过元晓大师(唐朝高丽国的大德)的话,知道这个发心有多大的功德:

  “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一个人发了菩提心,即使诸佛拿多少劫来给你讲说他的功德,也还是说不完的。所以这个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再有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

  “发菩提心是诸善中王。”

  又《安乐集》曰:‘依天亲《净土论》(即《往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

  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

  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国土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烦恼浊是心理染污,特别是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般人根本就没有善的念头,阿赖耶识里头全是恶念,心里面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杀盗YIN妄,身语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念佛法门,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一定堕三恶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