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4讲


2014/9/4    热度:269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4讲

   第104讲:第三品(第14页10行-17页3行)

  (1998年5月31日)

  先谈一件事儿,就是慈氏学开发中心从前天晚上起,就是29号晚上,分发一种“红卡”,这红卡是叫“四有四无无障碍观”,实际上就是无自性观,也就是无遍计所执性观。那么分发的情况是这样,有的是我们主动地分发,有的是,象我们班上就想有点要求,提出申请,我们分发,都是编号的。为什么希望大家申请一下呢?就是表示我们个人愿意常常作无自性观,无遍计所执性观,常常作这个观,也就是把我们过去的看法、想法跟做法,慢慢改变。首先是看法改变,然后想法改变、做法也改变,那么使我们的生活里头常常是不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

  这个意义非常大,我们这个说明上头好象指的,可以将来构成无颠倒作意的思量,构成这个就可以开始走上修习之路,也就是走上四加行。所以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希望大伙申请一下,就是大家自己表示一下愿意常常做这个观想。如果不愿意常常做这个观想,就不必申请了。

  我们还一种想法,我们班上能够分发这一种红卡,大家都来,连我本人也是要想法子多做这种观想,大家都做这种观想,都一齐做的话,将来我们可以大家的进步可以更使我们这个开发慈氏学这个基础更稳固。那就是更多的人,要全心全意投身到开发慈氏学里头来,我们有这种希望。现在还是少数人整个投身在这里头。我们目的是想我们全班将来都整个投身在开发慈氏学这个工作上。这个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来的,有的昨天已经分发了,现在就看大家愿意申请的话呢,就可以申请。那么就可以拿到这红卡。这件事很重大,我们分发的一些个老年人,也就是想希望老年人在垂暮之年有一个新的看法,新的想法,新的做法。

  今天咱们先再谈一谈慈氏学里头常常提的这个“义”,就是藏文里的这个“don”,常常提这个字、“义”的这个词儿,说唯了别识无义,特别注意这个无义的问题,这个“义”什么意思?今天我们,过去已经谈过一些,今天我们总起来,可以有四个义,四种意义,再重新总的讲一下。

  第一个意义呢,就是两种目标,这两种目标是相应不离、默运不减的两大目标,这两大目标就是“义”。这两大目标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所取”和“能取”。也就是人我、跟法我。那么再进一步这里头包含的些个什么问题呢?我也想了一下,就是真正的能缘、所缘,“真正的”这个形容词,也可以说是状语,形容动词的,真正的能缘、所缘,真正能依、所依,真正的能诠、所诠,真正的能需、所需,以至于真正的能遍计、真正的所遍计,真正的能分别、真正的所分别……等等的,都是,能障碍、所障碍,能对治跟所对治,也可以……也属于这个能取所取这个范围,也属于人我跟法我这个范围的。

  所以第一个意义就把这问题都廓清了。并且大家还可以看,为什么现在还提到“真正的”能诠、所诠,能缘、所缘,能遍计、所遍计,为什么加上“真正的”?这个大家得要注意。因为什么?慈氏学里头常常用“非真正的”显现,“非真正的”能遍计,常常有个“非真正的”这个词儿来限制这个能遍计、显现这个动词。这个“非真正的”什么意思?玄奘法师就翻成“虚妄”,由现在看翻成“虚妄”是很不合适的。这个“非真正的”可以这样,它这个非真正的能遍计,它本身就是没有所遍计,离开能所了,叫非真正的。

  它这个能遍计不是属于能取的范围之内的,叫“非真正的能遍计有”,这个非真正能遍计才是有的,才是离开的能取所取,才是包含了空性,空性也包含了非真正能遍计。可以说是,“非真正的”的意思,跟“虚妄”的意思不一样,非真正的可以说是对于遍计所执性的一种简别,不同于遍计所执性的所取能取,所遍计、能遍计,不同于这个非真正的,这个可以整个地,把这整个慈氏学,把整个大乘理论都廓清了。

  所以能遍计,非真正能遍计,非真正的能分别,这里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已经离开了遍计所执性。那就咱们今天分的红卡,也就是注意这问题,我们的一切的看法、想法跟做法,都要离开遍计所执性,都要不要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所以咱们今天这个红卡也是时时刻刻我们要有无平等,就是时时刻刻不增益遍计所执性,而不损减圆成实性,跟真如相应。这个意义非常之重要,今天咱们也把这个什么叫真正、非真正,并不能说是非真正就是虚妄,这意思咱们就把它廓清。第一个意义我们弄清楚了,这廓清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意义,我们就指的世间有漏的这些个各色……各种不同的包装,内容是人我法我跟所取能取,它的包装呢却是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不同的……种种不同的表示。形形色色的包装,这个包装有的就是指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指的宗教啊、哲学啊、科学啊这等等,学说啊、主义啊,这些,这是意识形态,那么也包含信息、符号,跟波段,现在都是利用电磁波这波段来传布消息。

  所以在世间有漏的表现方面,有各种各样,它也是有能障碍、所障碍,能对治、所对治,所以它们这个也离不开人我法我,包装的内容就是人我法我,包装的内容实际上也就是所取能取,再说它包装内容实际上就是遍计所执性,简单说一个自性,那就是……。这世间所有的学说、所有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内容包着是什么呢?包装是各种各样的,所包的是什么呢?就是遍计所执性,人我法我。

  大家可以看到,世间种种包装那是千差万别,种类非常多,大伙也可以随时把它增加(海外?)不同的色彩,可以表示它的包装各种各样。这是第二种。大家还可以在里头丰富、增加它的包含的内容。

  第三呢,的意义,就是指的能够确定内外两个世界的分界、分野,真正的支持、真正的支柱,是什么呢?就是色根、色境。所以在前六识里头色根、色境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所以认识一定有一个内外的东西,一定分的两层、两个世界,根本的就在于色根、色境,因为色根色境的对立,就造成我们所认识论里头,认识的必须有一个能认识的见方,有一个被认识的相方,也就是玄奘法师根据护法的意见,一个心心所有法,必定包含四分,四分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见分、相分,而能了别识正是把这“二”给冲破了。把能认识跟所认识一定要分两端,分作两方、两分,必须打破。

  为什么要打破呢?跟前头有关系。前头第一个意义,它就……真正的所取、真正的所缘并不存在,也就是遍计所执性。所以认识论这一定要分作一个能见、一个所见,那是不如实的。因为三界所缘,都是唯识所(现——很小声音,似有犹豫)……唯了别识所显,这所显还不是象前六识显现(那个——声音很小)所缘,那个所缘根本就是了别识本身,除了了别识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所缘的东西。

  第三个意义,特别是注意到前六识根境问题。所以了别识跟辨别识不同也在这个根境的问题上,这是第三个意义。

  第四个意义,我们就说它是深层的习惯积集的基础,那就是指什么?指的末那识把阿赖耶识作为我,来作为我的所缘,作为它的四种我见的所缘。(换带)这也是我们凡愚无明……限制了……,一定是执有我,一定执有所有的一切都有我,那么还有第六意识也有俱生我见。象这个都是无始以来熏习积累的结果。那么这个呢都是有一个原因的。所以第四个意义就是有人我法我都有一个深厚的习惯基础。

  从这四个意义来看什么是义,那就咱们一清二楚。为什么非要讲了别识无义?那么也就一清二楚。所谓这无义就是没有人我法我,就是没有所取能取,要证真如。再说更近一步的说法,就是没有增益遍计所执性,没有遍计所执性就是没有损减圆成实性。所以这个问题弄得很清楚。

  我们分发这个红卡意思也就是,就是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那就是开始跟圆成实性相应,所以在看法、想法跟做法上头,这个四个、四种,四有四无,这种看法是符合无著跟慈氏的所指示的(一切的?)。所以今天我们分发红卡的意义,就在于这个有无平等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样地理解“非真正能遍计有”这个《辨别中边颂》的第一个颂,第一句话,意思到底是怎么回事?由我们今天讲这什么是义,四种意义,大家可以深入地分析,我们过去所的问题,那也就是大家特别要注意,慈氏学里头为什么常说唯识无义?今天咱们又把过去讲这个“义”的意思,把它确定一下。底下咱们还继续讲这个论文。 “具有于一切法无疑惑智慧”,这都是讲最清净智慧,它对一切法都没有疑惑,都是决定的,就是都是胜解决定的,没有一点儿二意心(三之口误?)思的,不理解的,他的智慧是透明的。

  “据有与一切行相应慧”,这个最清净慧具有所有一切行的相应,这一切行就是可以说是一切功德行,决不是过失行,这种最清净慧实际上跟一切功德行都是相应的。

  “于法善巧无有犹豫”,这个跟那“没有疑惑”更进一步,一点儿犹豫都没有,就是二意心思的地方没有了。于法善巧?最善巧,这智慧来说,它是把所有的法都是一清二楚,没有什么不……一点儿犹豫的地方。

  “智慧由一切菩萨真正领受”,前头都指的法身,自性身,比较多,这句话就是指的最圆满享用身,佛的三身有最圆满享用身,最圆满享用身呢,就是他……真正的最清净智慧它是把所有的法的一种法性都一清二楚,得到一种法乐,得到法乐呢,实际上跟所有的菩萨所得的法乐都是贯通的。所以最清净智慧的身,也就是最圆满的享用身,最圆满的享用身也就是跟一切菩萨大菩萨的法乐相通,相贯通。(就是平常翻的“报身”?)不是,不是报身,报身就是受用身,咱们翻的享用身,最圆满的享用身。

  “佛陀住无二妙正到彼岸”,妙正两个字,过去翻“胜义”的时候,我们将来也可能要改成“妙正义”,底下咱们也可以讲到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可是到彼岸呢,不但是我们因位有到彼岸,在果位也有到彼岸。所以底下咱们讲的时候,这个到彼岸实际上是这个果位跟因位都相通的,为什么相通呢?都是饶益有情的原因。所以到彼岸本身就是饶益有情。饶益有情在因位是要饶益有情,在果位一样,也是时刻在饶益有情。所以咱们知道,果位也是继续饶益有情,没有例外。

  “佛陀住无二妙正到彼岸”,因为有的不同就是,住无二妙正到彼岸,我们这还有二,因为什么,还有一个从此到彼,这还是二,跟前边咱们讲义的问题,它都有二,都有能取所取,都有能所问题,到彼岸也有一个能所问题。他这无二就是表示这果位的跟因位的到彼岸不同,是妙正,也是(表示——整理者加)跟因位的不同。

  “如来能无间杂解脱之智慧达究竟”,这都是描写最清净慧的,他这个没有间杂,我们那个一般的智慧都是有漏的,有间杂的,这最清净的是一点儿间杂没有。我们这个有漏的都是没真正解脱,不彻底,也是不能最清净。

  “洞悉无有边与中之佛陀地平等性”,所以在佛的果位的时候,那他没有我做一件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目的,象那第八地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有一个加行的东西,来达到某种目的,没有这个目的跟方便……跟所谓边的分别,那时候就没有了。在佛陀那个地里头,更是这样子,没有说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没这问题。

  “由法界无际、由虚空界边际抵达、到最后边沿”,这都是表示佛位的时候,他们已经是最圆满的,没有边际的问题,已经到究竟了,没有……到了最后的时候,也就没有边了,也没有……边际也就是表示到最后时候,边际就不存在了。

  “如是等显示诸佛陀功德。即此所谓据有“最清净慧”语句之差别者、当知为诸其余语句。”这就是前头最清净的语句跟其它的语句是什么关系。所以在佛法里头讲的这些个都是互相依存,没有把一个事情是独立存在的,它最圆满,而且最究竟,最清净,那么这个把这个,前头说的所有的二,所有的能所的问题,就是把能取所取这些问题都已经化为乌有了。

  所以这里头你看的是最清净智慧,最究竟的智慧,它是最圆满,又是没有边际的,你分不清什么叫边,什么叫中了,你分成中边的问题,还是有二,还是有能跟所,还是有能取所取。所以这地方整个的大乘佛教跟佛法,就是整个的解脱了这能取所取的束缚、障碍,这都不存在了。这不存在,在我们是了不起的,实际上这个不存在,是根本没有的,不是因为它有,佛来抹杀它,不是这样的。

  在咱们也是这样子,就是不再增益,佛更是成了非常圆满,非常究竟,非常清净,到那个地步的时候,正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根本没有二可言。

  (“前边的语句”是不是就是指的佛说的法,“其余的语句”就是解说佛说的法的?)对,现在咱们所有的解说佛的最清净慧,都是后,其余语句。

  “若如是者,即是极善解说法性。”这地方大家都要注意,他这个能诠跟所诠,跟我们的所谓的凡愚的能诠所诠完全不一样,他都是最清净的,而且是没有二的,没有掺杂的,没有有漏掺杂的,没有二在里头作祟的那种所谓的佛法,这种佛法也是他这个最清净的智慧是个前头的话,后边跟着有种种的说法,解说最清净智慧。

  “此言“据有最清净慧”者:谓此诸佛陀薄伽梵之最极清净慧者、当知十九功德所摄:(魏译同、陈译、隋译、及唐译作二十一。)”这后头都是十九功德了。计算语句,有的说是二十一,有的说是十九,这个恐怕是十九跟二十一,稍微有的差别,基本上恐怕都是一样的。计算得不是那么很确定。(韩老让我查了一下,四种本子对起来,内容完全一样,都是这十九句和最后一句,就是稍微有些句子有点不同,估计前边写了二十一,最后就由“及诸无尽功德”包括了,有的就翻等等,实际上句子完全一样,就是有好几个前头就写二十一。)

  “谓由?于所知极善无碍转功德,?能知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最胜清净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无断安住之功德,?安住于法身、意趣与事业无有差异之功德,?已修习一切障能对治之功德,?无敌于一切外道之功德,?虽于世间生起而不为世间法所引夺之功德,?能安立法之功德,?能授记之功德,?于一切世界中示现享用及变化身之功德,?解决疑惑之功德,?能由种种行运转之功德,?善巧当来诸法出现之功德,?如其胜解能如是显示之功德,?由无能量身方便调伏有情之功德,?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诸到彼岸之功德,?如其胜解能如是示现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佛陀三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尽生死边际能安立饶益及安乐有情之功德,及诸无尽性功德所摄。”

  前头是讲最清净智慧它的意义,可以有种种解说,底下又说佛的功德问题,佛的十九功德。

  “?于所知极善无碍转功德”,于一切所知无碍转,这跟佛的功德。前头也解释义的时候,也跟这十九功德有相同的地方。底下对一切所知无碍转,那也就是他最清净的智慧,没有他不能知道的东西。

  (这是第三品的最后几段了,我看这部分咱们稍微快一点儿,很快转到第四品,悟入所知能相品?)对,因为这个都是佛的境界,咱们只能够推测。(我慢慢地念一遍,您稍微的点一下就行了。)

  “?能知有与无无二之能相最胜清净真如之功德,?佛陀之能作任运相续无断安住之功德,?安住于法身、意趣与事业无有差异之功德”,意趣,咱们前头讲过,有点(换带补记:……佛为什么这么说,但意趣、法身都是一致的。)

  “?已修习一切障能对治之功德,?无敌于一切外道之功德,?虽于世间生起而不为世间法所引夺之功德”,虽然佛也生于世间,但是不为这世间所染污、所引夺。(休息)(休息时彭贤问红卡事。韩老说,……就是它本身不是真正的能取,不是人我,明白这意思吗?你特别注意,咱们认为什么事情都离不开遍计所执性,现在是想法把这个思想打破,一定理解什么叫依他起性的有,跟遍计所执性的有完全不一样,你明白?这一点特别重要。问:依他起性的有实质上没有实有,是吗?依他起性的有不是实有吧?答:不要加实有不实有,你一加这实有,实际上是遍计所执性的有,这种自性的有,没有自性的有叫依他起,明白?明白。我们认为任何东西都有个自性,你就拿前七识跟第八识来说吧,都认为有个自性,可是它一个现行、一个种子互相依靠的时候,谁都没有自性,是不是?是不是?谁也离不开谁,谁有的你说它自己能独立吗?不能。

  问:那这个第三句,只有能分别识,这个能分别识指的是(遍计所执性)?

  答:指的非真正的能分别,非真正的能分别是什么?就是离开能取的分别。明白吧?这种非真正的能分别,就离开了所取能取,

  问:它一离开所取能取,它还是真如啊?

  答:是,离开这些它就离不开空性了,离不开真如了,离不开圆成实性了。)

  象这样功德,也就是跟我们因位的人过失很多,要比较起来功德很多,都是跟我们比来说,那就功德太多了。

  “?能安立法之功德”,佛法它是能安立法,这跟我们这个用这个安立名言那个能诠表的方式不相同,所以他这个安立佛法,是有很巧妙的意思,他就是还是利用前头所谓互相依存的说法,不是有一个能独立的自性存在。

  “?能授记之功德”,他这佛,有时候,把他见到的问题提醒大家,授记,以后怎么怎么着,这个在世间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有预言的问题。佛特别是要提醒大家注意,授记。

  “?于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及变化身之功德”,这个“受用”应该改为“享用”,在一切世界里头,佛都可以示现享用身跟这变化身,享用身就是前头咱们说就是享用法乐的身,变化身就是为要响应有情的感应,有情所做的一些事情需要佛帮助的时候,佛的变化身可以响应,可以(支?接?)应。

  “?解决疑惑之功德”,佛所说的法,都是要解决我们的怀疑。

  “?能由种种行运转之功德”,这就是,实际上佛跟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佛也可以跟自然的变化一样,任运来行使,不是他心里想怎么做,是任运而行。

  “?善巧当来诸法出现之功德”,这是对于将来的法,善巧显现未来的……。

  “?如其胜解能如是显示之功德”,这就跟变化身有关系,如我们的胜解来显示变化身。

  “?由无能量身方便调伏有情之功德”,我们都是有能量的,而且有所量,能够计量的身体,佛呢,是无能量的身,你普通的能量都量不过来的那样一个身,无能量的身。

  “?于平等法身中、能成就诸到彼岸之功德”,这个跟前头佛本身也有到彼岸,他那个平等法身就能成就到彼岸的功德,就是能够饶益有情。由平等身就可以饶益有情,使这有情得到饶益。如同受到彼岸的作用一样。 “?如其胜解能如是示现不共佛陀刹土之功德”,如其胜解,这还是指的众生的胜解,能显示不共佛陀刹土,就是不是一般的刹土,特殊的一种佛陀刹土,能显现。

  “?佛陀三身之境界普遍不分辨之功德”,三身的本身,它好象每一个身都有各自的作用,可是在佛来说,三身本身都是一致的。

  “?尽生死边际能安立饶益及安乐有情之功德”,佛是尽生死边际,很远很远的,这种生死边际,尽这生死边际能够安乐有情。

  “及诸无尽性功德所摄”。这就是那十九、二十一的区别在这儿。

  “依义增上说者:谓若菩萨具有三十二法者,则菩萨说名为菩萨。”这句是按义理、按道理来解释菩萨的利乐有情的功德,饶益有情的功德。所有的菩萨都是主要是饶益有情。

  “何谓三十二耶?谓由利益与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使悟入一切智智、及如何我随应估量一切智,摧毁我慢,平稳增上意乐,不虚伪慈爱,于亲非亲心平等,乃至涅磐最后边毕竟亲爱,措词适当,微笑诚言,大悲无限,于诸承担无有退弱,意无厌倦,不以闻及义为满足”,那就是还要修的问题。

  “于己诸错误见为过失,于他错误不恶言教斥”,对自己的过失跟对他人的过失不一样,我们是对他人的过失是要特别的遣责,对自己的过失都想法解释。

  “于一切威仪能磨莹菩提心”,一切威仪就是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是磨莹菩提心,更加净化。

  “不希望异熟行施”,不依靠异熟来行施,就是为要得到果报才行施。

  “不依一切复有趣生受戒律”,受戒律不是求报,生人天。

  “于一切有情以无恼怨为忍”,这是忍波罗蜜。

  “以真正总摄一切善根为精勤,以舍离无色界为静虑”,这是看不起无色界的静虑,不以它为究竟。

  “以具有方便为般若,以四能摄事所摄持为方便”,四摄事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于诸具有戒律者与诸违犯戒律者无二慈爱”,不因为他犯戒不犯戒来不平等待遇。

  “殷重闻法,殷重住阿兰若,不喜世间繁杂,不希欲下劣乘,重视大乘之胜利,能遍断离恶友,亲近善知识,遍净治四梵住,以五神通游戏,依托智慧,不舍弃诸住正行与邪行有情,一语句决定,能珍重谛实”,一切的所说都依靠真实。

  “以菩提心为前行。如是所说,即由此诸句当知亦善差别初句。”这初句跟其它的句子都互相增上。

  “于言‘当利益及安乐一切有情之增上意乐’中、此‘利益及安乐之增上意乐’句者:当知由十六业差别。此中十六业者:谓一、展转相续加行业。二、无颠倒业。三、不需他促主动加行业。四不错乱业。五、不杂染求业。由三句更加解说:于饶益与妨害无有随染著与嗔恚,于他生中亦随转起。六、由二句故、由随顺此之语业及身业。七、安乐与痛苦无二平等性业。八、无怯缩业。九、无反转业。十、遍摄受方便业。十一、由二句故、与乐欲所对治分相反之业。十二、相续不断作意业。十三、由真正六波罗蜜多加行及能摄事体加行七句故,为胜进行业。十四、由亲近妙正士夫、听闻正法、住阿兰若、遍断离不良分别、由二故作意功德、由二故友伴功德、由六句故,为成就加行业。十五、由无能量遍清净:获得威力、及证知功德三句故,为能成就业。十六、由遍摄集资粮、摄御会众功德、无疑教授并教诫、由法与财统摄为一、心非具杂染、由此四句故,为建立业。

  由此诸句当知能善差别初句。如作是颂云:

  ‘第一句者能总持、差别功德句随行。

  第一句者能总持、由义差异句差异。’”

  这段主要的意思就是菩萨怎么饶益有情,由(有?)种种的业,由种种的义,由种种的道理,来表示利益安乐有情,所谓的菩萨,主要的就是一切都利益安乐众生,怎么利益安乐的问题。大家回去看一下,有些什么问题咱们再讨论。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人没有智慧,为什么?被烦恼充满了。烦恼从哪里生起来的?从我执生起来的,执着身是我,一切都要为到我,产生自私自利。境界现前,第一个念头不为众生,第一个念头为我,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好处的我会干,对我没有好处,对别人有好处,不干。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