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5讲
2014/9/4   热度:294
韩镜清:摄大乘论 第105讲 第105讲:非梵行教诫与梵行教授 (1998年6月14日) 上次正讲菩萨利益安乐有情的三十二法,讲到遍净治梵住,当时对四梵住我也记忆不太清了,所以没有讲。后来回到宿舍里来,对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四梵住,或四梵行,对的是非梵行,非梵住。 这梵行、梵住的问题,据我看的经论里头,尤其讲非梵行不太多。因此我想到,非梵行跟梵行的问题,在我们人类里头,由于是胎生,欲界里咱们人的众生,跟欲界天,都是用非梵行来传宗接代,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释迦牟尼的八相成道里头,就有入胎,有受欲,有逾城出家这三相。其实在我们欲界众生,非梵行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因此我自己对梵行、非梵行这两个礼拜来,自个作了些个分析。 我想,青少年是要给他们讲性教育,好象咱们中年、老年的人对这个问题不大讲。青少年是对这个还没接触,还没实践,给他一个预先的指导。可我觉得,中年跟老年人对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分析跟总结的。因此,我今天打算讲一下非梵行的教诫问题,跟梵行的教授问题。 非梵行的教诫,在我自个来说,也就是自己对于所谓非梵行的一种实践总结,在座的有些个在家的居士,也是对这个有一定的实践,有一定的总结。出家人对这个也是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象释迦牟尼受欲以后逾城出家,有的出家人没受欲就出家了,但是对于这个非梵行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个对自个的教育,自个对于自个的一个教诫。 所以我今天就想讲这个非梵行的教诫,跟梵行的教授。这个课题比较新颖,我个人的看法,就在以下要表示一下,表示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也就是在咱们欲界众生来说,每个人都应该自己作一个自个的教育,自个的非梵行的教诫。这非梵行对我们是非常之重要的,因为咱们传宗接代都是靠了非梵行,尤其我们华夏的这个民族,就是汉族,特别注意了,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非梵行的问题,是最古老、最原始,而且最普遍,还好象有点神秘的事情。 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在现在来讲,有人把它当成一个个人的私事来看,当成个人的隐私,这样好象是完全注意它这个欲的问题,****问题,而不注意两性的恋爱,爱的问题,现在有这个趋势。这跟中国的,咱们的华夏民族,跟儒家哲学不同,儒家讲“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人伦的最主要的一伦,可以说是人生之始。所以儒家非常注意,并且说是,有许多仁义啊,忠恕啊,都是以夫妇为端绪,然后再发展,于是乎甚至普通的夫妇也可能成为圣贤也很难达到的一种成就。 所以儒家是把传宗接代的问题当作一个整个孝的德,是道德,是伦常,儒家特别注意,而且我们整个的历史也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可是现在有些人受西洋非梵行的看法的影响,已经走到好象把这个事情当作个人的一个私欲,不是两个人的问题,好象都互相拿它作为私欲的一件事情,个人的事情,个体的事情,不是集体的事情。 所以由我近两个星期的想法,我觉得很重要,我们应该再把我们儒家哲学里头,以家庭作为一个细胞,发展到有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温习一下。拿儒家来说吧,格物、至知、正心、诚意,然后底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这些个层次、伦序,修身、齐家占着一个很中坚的地位,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可以说修身跟齐家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在集体主义来看,拿家庭作为一个细胞,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也就是儒家它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都是从家庭作一个中心,然后扩张出去,成为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枢纽。 家庭也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处所,非梵行也是培养人才一个必修课程,这么说好象有点怎么……,实际上是这样子的。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由自己的分析,作为个人的一种教诫,非梵行的教诫,提出来跟大家商榷。每个人跟这个问题发生很深切的关系,可是每个人都对这个问题,很少把它彻底分析一下的。太古老了,所谓有人类以来,就有这件事,熏习非常久,成了习惯了。所以由现在一般的人一种看法,跟咱们原来儒家的看法,慢慢有些疏远了。尤其我们大乘佛教、大乘佛法,也是把人跟人的关系,人的自益利跟他益利,由共同的自觉、觉他,成为共同能够成佛,共同能够觉悟、解脱,这件事在我们大乘佛法里头是最主要的。自益利跟他益利在成佛的过程里头,是密不可分的,就是自他并不是要严格分开的,为要自己成佛,必须引的大家也一块儿成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一种学佛的人应该具有的胸怀。 所以非梵行,两个人能共同成为爱情,成为欲情,成为互相满足的、互相的喜乐的一件事情,好象是一种在人来说,这个人性应该保持、应该发扬,不应该拿对方当作一种器具来看。尤其现在这种情况,好象随便结婚、随便离婚,这种情况实际是有悖于非梵行的意义的。男女两性相亲相爱,共同成立一种好象大伙都高兴的事情,这并没有坏处,这也可以说是有漏的善,当然不是无漏的。 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个问题,我个人对所谓非梵行跟梵行,也就是非梵住跟梵住这种看法,也可以说是自个杜撰儿,没有太大的根据,当然也有些根据,把这个想法今天介绍给大家。 非梵行的教诫,也就是咱们自己对自己的性教育,我分几方面来讲吧。第一,非梵行的基础。非梵行以什么作基础呢?主要是以身根,身根的有两性的分别,这身根的两性的分别,都是过去起惑造业的关系,使得我们这个身体有两性的不同。并且两个性不同,又造成了互需、互缺,互缺又互需,生起一种快感,在佛教里就说细滑欲,在儒家说就是肉欲。结果呢,性行为完了以后,还有赤白的问题,精虫跟卵子的问题,精虫、卵子两个结合,就成为胎了,在佛教里讲有八个阶段。人的在赤白和合的时候,那就是第三者的阿赖耶识就进行执受了,这赤白和合就变成胎了,成为第三者的执受,第三者的生命的开始。 所以非梵行由业异熟成为男女两身,然后再赤白和合来生起第三者的身体,那就是在儒家讲,它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中国把非梵行的生殖传递的问题,看得非常重要。而且不是看得它只是个欲的问题,看它是一个仁爱的问题。不是讲的欲爱,不注重它的欲爱,欲爱可以说是陪衬,主要是仁爱,或者相亲相爱,然后再把这相亲相爱扩大,扩大成为治国、平天下。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儒家是把男女居室,称为伦常的开始,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所以男女两性的关系,并不是两个人私自的关系,可以说从历史上,从社会上,都是一种共同的行为,两个人共同的行为。不但是两个人的共同行为,还牵涉到祖祖父父、子子孙孙的行为。不能看作它是个人的一时的爱好,一时的自由。 这种看法,我觉得是咱们在家的人都应该考虑考虑。尤其在现在有许多不同的看法,那种堕落成为狭小、狭隘、很丑恶的那种一杯水主义,以至于象儒家发展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咱们中国的集体主义的家庭,来扩大成为全世界都能够和平共处,这个理想是一个,依我看是个自然的发展进程,是个自然的伦常,自然的规律应该是这样。否则,倒退成互相利用的看法,那比禽兽还不如。动物还有鸳鸯啊等等的说法,它这个儒家特别注意男女有别,互相守贞,贞玉于一,这种在西洋真正恋爱的过程里头,也是能忘却自己的利益,完成对方利益。这种的还是一个是人性的,否则呢,倒退的那种,就是比兽性还不如。 我为什么今天讲这个问题,也就是要对这种错误的、堕落的看法,应该大家想法子能够把它拨乱反正,至少我们不提倡,并且要反对。男女两性的经过身体的共同的行为,增加互亲互爱,这件事是非常有意思的。所谓这爱,不是就是欲的爱,它也是仁爱,儒家说二人才能是人,一个人不能算人,这种看法,实际是真正合乎人性的爱。 释迦牟尼也是要入胎,将来慈氏菩萨他也得八相成道,也要有入胎这一个步骤。所以这个问题希望大家很好地注意,尤其我们要学佛的人。学佛的人还不但是把夫妻之爱扩大,还要进一步由集体为体来走到无体为体。那咱们怎么能成佛呢?主要是要以无体为体,就是没有自体,没有遍计所执性,那就是把自益利跟他益利完全合起来了,合二为一,共同一个目标。这个共同目标是什么?一起成佛,成为无上菩提,成为最好的解脱。这是我们大乘佛教一个中心问题,要把有漏善改变成无漏善。 第二,我就想讲非梵行一般的表现。现在讲什么呢?就是讲第六意识。刚才那个基础是讲身识,现在讲意识。因为非梵行来说,它是最全面的,不但是身识,身识经过很长时期的阿赖耶识传递,我们这个非梵行最古老、最原始,有人类就有,那要按阿赖耶识里头来说,它熏习的最久。而且非梵行它不但是身识的问题,还是意识,身识最主要就是一种安乐受,意识它就是喜乐受,那么意识它更全面。它把两个人的过去的交往,恋爱过程都包括在内了。 所以第六意识的一般的表现,我总的指出四个行相,就是恩、爱、喜、足。恩,多半是互相能够在有困难的时候一同来解决;爱就是能够使它共同地能够制造性;喜呢,就是指的喜受,两个人一种最幸福的一种快感;再来,足就是非常满足。当然非梵行,它是以不满足为本性的,但是它每一次它都有一个满足感。所以分成四行相,恩、爱、喜、足。 要按真正人的本性来讲,现在说应当互相恋爱有个过程,现在自由恋爱,有个过程,互相了解,志同道合,然后再结婚,有种喜乐感,有一种满足,****的满足。这可以总结成一般的爱情的生活。所谓非梵行不但是身体的……,也有意识的……,是个全面的,这种举动出现的时候,身心整个都是一个全面的。你象历来男女两性的这种相亲相爱,也造成许多故事情节,也造成许多可歌可颂的文学,所以应该把光明面要特别扩大,那黑暗面要特别缩小。所以这好象是人的发展应有的一个轮序。尤其我们在家学佛的人,不但是要拿爱扩大,还要加强共同成佛、共同要证无上正等正觉,拿这个来互相勉励,互相支持。 所以非梵行将来能够变成了梵行,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家学佛,将来一定是要走出家的、象释迦那样发展的道路上,以至未来佛也是这样子,阿逸多如来也有受欲,也有出家的程序。这种轮序,应该是共同的,应该是是成为我们共同的一个发展的规律,应当是这样子的。这是第二点,讲的四个行相。在第六意识里头的表现。 再来,第三项,我就想把非梵行的特点讲一讲。非梵行有许多特点,就拿我说它有五性,讲到五性。第一性是什么?冲动性,它来得很暴烈;第二是鲁莽性;第三是刻画性,双方种种的刻画,脑子非常注意把它形象化;第四是无足性,没有满足性;第五呢,就是粘着性,也是爱著性。 贪爱跟仁爱、跟慈爱,它有时候在翻译的用语来说,有时候也很难把它分开。实际在非梵行这件事情上,它就有暧昧性,到底是仁爱啊?到底欲爱呀?连当事人他也弄不清楚。就拿五种别境里头有个欲,那个欲按说应该翻成乐欲,跟这贪欲、贪著是两回事情。可是,过去翻五十三种心所法里有邪欲、邪胜解,那邪欲实际是应该邪乐,不是邪贪欲,邪贪欲,贪欲本来是邪的,乐欲是指的那个别境心所。这地方有时候不但名词上,有时候有混同,实际上在实际行动上,也是有点暧昧。到底你指的是贪爱、贪著?还是互相乐欲,有兴趣、有特别兴趣?这很难分的,在事实上讲。 所以这种非梵行是有非常的特点、特色,所以这种行为也造成了古往今来许多的故事情节,那么也造成了许多志士仁人在这里头的生活中,造成了离奇的、千变万化的故事,有时非常融混,你分不清它到底是善?到底是恶?有时候它的目的也不大明确,朦胧之感。所以这个里边,非梵行的一种特点,咱们从一起初,有这个烦恼以来,就有这个问题。最初的烦恼是所谓的客尘烦恼,也就是咱们说的有点飘忽不定的一种float。 所以非梵行又是最古老、最原始,我们每一个人过去不定经过多少次,反反复复在上头造业,达到咱们现在的情况,很复杂的情况。所以难怪咱们,就拿我自己来说,自己真正在这个方面受教育还受得不多,自个教育自个也很差。今天咱们怎么讲这个呢?我也是讲完以后,请大家共同地把这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自个的教育,总结一下自己的生活,总结一下自己的实践,以至对他人的看法,对社会的有些个问题也都可以总结。 我觉得这件事情,不是非常神秘莫测的,不应该把它当作只是个人的隐私,应该把它公开化,叫它有一个正常的一个轮序,一个有序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扩大的自益利跟他益利一个必须有的一个过程,你要自个家庭和美,和乐且忱,再扩大对外面的家庭也是这样子,那多好啊。再扩大到全世界。我觉得咱们中国的儒家哲学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彻底,我还劝咱们学佛的人,也应该把儒家的对于非梵行的看法,它所谓的这个孝,这个非梵行最表示祖祖父父、子子孙孙传世不绝的一件大事叫做孝。想想咱们怎么有这个身?怎么来的?也想想儿女的身体怎么去的?不能净为自个身体一时的私欲所障碍,要有一个整个人类的责任感,那并不是减少了恩、爱、乐欲的满足,不是只是满足快感,它那个快乐,和乐起来,那个乐法儿的确比那一时的喝一杯水的乐法儿好得多。是不是这样子? 另外,我们学大乘佛教的人,也是希望有这种,所谓孟子说偕乐,孟子分一种独乐,一种偕乐,所谓偕乐呢,就是偕同之乐,就是同乐。非梵行里头不只是独乐,应该是同乐,而且把这同乐扩张成为人类的共同之乐。所以所谓文明跟野蛮,现在到底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只是为个人一时的满足来结合呀,还是有这种真正的偕乐、大孝,不但孝祖孝父,也使得子子孙孙都孝起来,都仁爱起来,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为什么要把两个人共同的生活,非要看成一个个人的欲乐呢?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实际上也是两个人都应该负责,都应该自我教育、提高,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体贴,为什么不想法把这事情做得更好呢?为什么非要走到跟禽兽一样的一时的那种私欲呢?那种欲乐是不是很乐呀?而且互相毁呀,毁到对方的生活。我虽然没亲眼看过,但是听过些个,我觉得这是不但是大悖咱们祖先的、儒家的最好的温柔敦厚的教育,而且走到人类应该鄙弃的丑恶……。(休息) 同时希望大家也把儒家的《四书》,跟《老子》、《庄子》,有时候也好好看一看,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嘛,对于古代的文明、文化应该有了解。因为什么?孟子就提到独乐,偕乐,就是同乐的意思,孟子也提出这样的问题:还是独乐乐呀?还是与众乐乐?大家一块儿乐的那个乐,跟自个自己独乐的乐,哪个乐?提出这样的问题。儒家也有个“仁民爱物”,“民胞物与”,“仁民爱物”,不但对人要有仁爱,对物呢,也要爱,不要乱浪费东西。“民胞物与”,跟民一样同胞一样,跟东西也看齐,那就是格物、至知……。 虽然这个地方,咱们佛教里讲“同体大悲”,那我们有这个非梵行,男女两根不同,而又互相补充,有这样一个可以同乐、可以偕乐这个基础,这很难得呀,难得不难得?不是补足你不同的希欲、快感就完了,最主要还是同乐。佛教讲同体大悲,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两个人能同体,很难得。在人海世间来说,从古到今来说,这两个人能够走到一起,那也是多少代的一种特别的情况,也是不定经过多少大劫才能走到一起。 所以我觉得大伙应该珍惜这个不同的同,能够不但在婚前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婚后也应该这样子,自个也应该努力对人间的问题能够继续深入了解,对对方也是这样子,自己要努力,也对于对方帮助,互相努力,互相了解,互相体贴,这不只是婚前应该这样,婚后也应该这样,老夫老妻也应该这样子,不能觉得我们多少年了,就这样了,还应该创造新的生活,开拓新的领域,把同乐乐更提高一步。因为这很难得的这两个人,求同存异,是不是难得呀?非要把这事情看成一个很狭小的,我们有时候觉得结婚以后,这就完了,结婚这就解决问题了。不要把这互相理解、互相体贴这个问题还是自个把它划地为牢了,不再往前走了,我觉得这个也不对。 真正大乘佛教自个的利益跟他人的利益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求上进,共同求解脱,共同求无上菩提,这种就是一个同乐的问题,与众乐比独乐高得多了。所以我希望所有的男女两方,应该不但是婚前要互相体贴,互相促进,还得婚后也是这样,时时刻刻到老也是这样,这才是能够真正觉得这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容易,能够同体,应该更要有大悲。有这样一个好机会、好条件,为什么不利用它?这个世间有漏善,我觉得应该也是要发展,这个发展不但你自个家庭是非常和乐且忱,也能引得其他人也共同地发展,这何乐而不为呢?有这条件了,要进一步能够一块儿要求到无上菩提,那时候更是,那个乐更不是人间所能比况的,那才是真乐的乐。 所以我奉劝大家,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都是华夏汉族,应该把儒家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YIN为万恶之首,孝为百行之先”,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能够发展得两个人的爱情,更加体贴,这就是真正的孝子,不但回答了祖祖父父,也给子子孙孙树立了榜样。不但这个,也可以拿我们这个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那有多好啊!那有多快乐、多幸福、多美满呀!比较只是完成禽兽之仪的,一两天就分居的,那高得多了。要在价值观上来说,价值论上来说,你要比较比较,今天跟这个走,明天跟那个混,那差得有多远哪。你说他乐吗?他不乐。他独乐,不是与众乐,不是偕乐,不是同乐。不是与天同庆,自己来自庆。 所以我们现在自体体、集体体、无体体,我分了三体。只以自体为体,这是世间的恶;集体体呢,就是世间的有漏善;无体体,这就是为要大家一块儿成无上菩提,把自益利、他益利混到一起了,以至将来那个乐,无上法乐。那个过去翻作受用身,咱们现在翻作享用身,不但享用,还翻圆满享用身,那就是佛跟大菩萨都一起享受,最圆满享受身。 所以我一方面希望大家能把象《孔子》、《论语》、《四书》看一下,一方面对于这个独乐,只是想法独乐的这些人,要想法打击,要不把这个邪乐把它去掉,那正的正乐就没法显出来。所以一方面咱们要发展同乐,一方面要打击那种邪说、乱行,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的大同之路。由同体到同体大悲,我觉得那种乐更了不起。 现在已经讲到第三项了,就是非梵行的一种特点,它这特点是,你说它是好啊,还是坏呀,里头都有,也可能好,也可能坏,有点暧昧不清,连他自己有时候陷到这里头,自个也莫明其妙。所以这问题,这不是我自己一时的想法,是要有自己有一套非梵行的教诫,对自个,每个人都有,只有能把非梵行的质量提高,不能把非梵行的质量下降。 非梵行提高也就是把人类的善,你象最好的互相都可以同体一块儿发展,你说这个很难得的一个事情,自益利跟他益利已经合在一起了,你为什么不想法把这个两个利益更进一步发展?所以刚才我提出,无论是两个人刚相爱,还是已经结婚,以至结婚多年,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非梵行教诫,把幸福的生活只能延长,不能削弱,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意见。 再来讲,书归正传了,就是讲身识的了别识。现在又把了别识提出来了。这是第四了,就是身识的了别识。什么叫身识的了别识呢?就是咱们大伙都学习无著的《总摄大乘纲领论》,前六识都可以体现在了别识里。身识固然有男根的识,跟女根的识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也可以体现在了别识里头。怎么体现呢?这个问题就是大了。咱们前头讲到唯识无义,唯了别识的时候,就主要是只有能,没有所,没有义,没有二我,人我法我,没有所取能取。 那这个非梵行正是有能取所取,男的以为自己是能取,以女的为所取,女的以自己为能取,对方为所取。这个能取所取很难把它不增益出来。世间的恋爱生活也是很难拔足的,也有象前头五性里头,它有点粘着性太大,而且不足性,老觉得不满,满足了他也不满。 而且这种世间的两性生活,它是不定多少万年,多少大劫这样地熏习下来,到我们现在。这个熏习是非常厉害的,粘着性很强啊,它不足性很强啊,离不开呀。所以这个里头它体现了能取所取、人我法我、体现得更清楚。这真是美中不足,可以说,和乐中不足,也可以说是善中不足。讲价值论上来讲,还是低层儿的,味道还不那么浓烈,这级别还是比较在下的。 所以怎么样地把它更提高一步?这也是在价值论上来说有必要的。那种乐法也还是狭隘的,还离不开人我法我,离不开所取能取。所以我们要身识能体现在了别识里头,那就是男身、女身都可以各自体现在了别识里头,那都是把这个执着的遍计所执性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就是以无体为体,不是以集体为体,就是咱们说的有无平等,同时遍计所执性的无,在依他起性上就是圆成实性的有,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在无著菩萨这么讲的时候,那就把大乘的法乐完全(证悟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真正把人的问题,人的根本问题提高一大步,由有漏善变成无漏善,怎么变法呢?就是要把身识,不管是男身、女身来体现在了别识里头。了别识最主要的是无义,没有自性,没有遍计所执性,没有人我法我,本来这东西不存在。这样就成为非真正的能遍计,在意识里头,在了别识里头,就把你男身、女身都变成了、都体现成了非真正的能遍计。这又回到本行了,就是慈氏菩萨在《辨别中边颂》的第一个颂子,第一句,就是“非真正能遍计有”,这个句就包含了,就是咱们现在说的不管男身、女身的了别识。这就是我们走向大乘法乐一个别开生面的一条大路,那就是现在不管男身、女身,它可以共同地都成为非真正能遍计,就是它本身呢,已经没有了能取所取,已经不存在这能取所取了。这两个人要是这么同登觉域,那是怎么一个给各自开了一条大路,一条最光明的路线。这互相爱,那就提高了,不是个人的爱,不是集体的爱,是无体的爱,无体的慈爱。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了,要按价值论上来说,这个价值更高。 而且要按现在咱们讲慈氏学、开发慈氏学,这个事情也并不是很远的、很难得,很不能碰到的事情。不是的。所以今天在座的,有人应该不但完成了共同和乐的美满的生活,而要更进一步成为法乐。 还有一点儿,咱们下次再讲一讲四种无量、无能量,四无能量。今天有机会把我最近对于非梵行的总结,提供大家,好象这个问题是个人问题,实际不是,好象是隐私,实际上不是,咱们应该看成一个普遍的共同的问题。现在讲到这儿,下次再讲一点。
--------------------------------------------------------------------------------------------------------- 更多韩镜清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只有惜缘才能续缘!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因为有缘才能相聚。 亲人多半是前世的好友,好友多半是前世的亲人,给你带来烦恼的,多半是你前世伤害过的。 善待身边的亲人,关心身边的朋友,宽恕那些伤害你的人,这就是因果。 心中无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贵,解决烦恼的最佳办法,就是忘掉烦恼。 笑看风云淡,坐对云起时。 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今生注定我们什么也带不走,那就活在当下、笑在当下、悟在当下吧。 记人恩,忘人过,心宽路自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