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2014/9/4    热度:179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七章 荷泽的灵知心体说 第二节 佛性与佛心

 

  如上所述,灵知是一种众生获得解脱的智慧、知见,也就是佛智、知见,也就是佛智。这种佛智作为众生的本性,也就是佛性,而佛性又与佛心相通。由此,神会和宗密还论述了佛性与佛心的时空定位以及和众生心性的关系问题,对后世心性论思想的影响颇大。

  前引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称「空寂之知是汝真性」,真性即本性、佛性,也就是说灵知是众生的佛性,是众生得以成佛的根据。上面还提到,神会提出「自然佛性」的概念,强调佛性是自然本有的。他还提出「佛性本有今无」说:「据《涅槃经》义,本有者,本有佛性;今无者,今无佛性。」〔注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78页。〕为什么说佛性本有呢?「佛性体常故,非是生灭法。」〔注释:同上书,79页。〕这是说,佛性是恒常存在的,永存的,没有产生,也没有灭亡,没有来,也没有去。佛性是众生的体性,是与生俱有的。为什么又说佛性今无呢?「今言无佛性者,为被烦恼盖覆不见,所以言无。」〔注释:同上书,78页。〕所谓无佛性并非说没有佛性存在,而是指佛性被烦恼所覆蔽,未能显露而已。既然众生本有自然佛性,烦恼又是从何而生呢?神会说:「烦恼与佛性,一时而有」〔注释:同上书,95页。〕烦恼又称「无明」,所以也说:「无明与佛性俱是自然而生。无明依佛性,佛性依无明。两相依,有则一时有,觉了者则佛性,不觉了即无明。」〔注释:同上书,106页。〕就众生来说,佛性与烦恼(无明)是自然而生的自然性,两者俱时而生,相依而存。两者的区别在于觉或不觉。神会常以金和金矿为喻说:「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当各自别。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注释:同上书,79页。〕神会强调如果不逢金师,就是「只名金矿,不得金用」〔注释:同上书,95页。〕同样,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诸佛菩萨善知识方便指授是终不得见佛性,即是「今无佛性」的。佛性本有,说明众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今无,表明众生未成为佛的现实性。所以,当有人提出众生的佛性与佛的佛性同异问题时,神会回答说:「亦同亦异」,「言其同者犹如金,言其异者犹为碗盏等器」〔注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91页。〕他认为众生的佛性与佛的佛性,比如都是金,这是相同的,但众生佛性是碗盏器皿,金被盖覆了,这是相异的。当时还有人问,若人死后入地狱,佛性是否也同时入地狱,神会说:「性不离妄」,「妄自迷真,性元无受」〔注释:同上书,97页。〕认为佛性也随入地狱,但它无所受而保持本性不变。神会还用般若空宗的中道来观来说明佛性的有无,他认为佛性「不有不无」,说其「不有者,不言于所有;不无者,不言于所无」〔注释:同上书,96页。〕认为佛性是不能从有无两边来说的,它是超越有无,难以言说的。从空观视角来说,佛性是无所住的,超在性的。神会认为,众生若能体悟佛性「有无双遣,中道亦亡」〔注释:同上书,96页。〕,这也就是「无念」,也就是最高智慧。

  神会认为一切众生(主要是指人类)都有佛性,而无情识的非众生是无佛性的,他反对「无情有性」说。《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

  牛头山袁禅师问:「佛性遍一切处否?」答曰:「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问曰:「先辈大德皆言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今禅师何故言道,佛性独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答曰:「岂将青青翠竹同于功德法身,岂将郁郁黄花等般若之智?若青竹黄花同于法身般若者,如来于何经中,说与青竹黄花授菩提记?若是将青竹黄花同于法身般若者,此即外道说也。」〔注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91页。〕

  神会认为,青竹黄花之类的无情识之物,是不可能具有理想道德和崇高智慧的,它们是没有佛性,不会成佛的。他把成佛的范围限定于有情众生,把佛性定位于众生的本性,强调人与植物等的区别,这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和本性的充分肯定,是对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的热情赞扬。

  神会和宗密对于灵知、佛性与心的关系给予高度的关注,并就本心、佛心、众生心和妄心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神会受《大乘起信论》的影响,认为「真如之性,即是本心」〔注释:同上书,89页。〕真如,此指众生心的本体。真如有体(性)相两个方面,就其体而言是远离迷心而空,就其相而言则是不空的。本心指众生本来的空寂之心。神会认为,众生心的真如本体的空寂体性,就是空寂的本心。这是从众生心的体性立论,以阐明成佛的根据。宗密更进一步提出「知即是心」的命题,他说:

  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答云:「是心。愚者认名,便谓已识。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答:知即是心。」〔注释:《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1,《大正藏》第48卷,406页。〕

  意思是说,佛经常讲「心」是生起世间和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根源,一般人只从名言上认心,真正的智者应当了解「知即是心」。在宗密看来,众生只有认识知即是心,才是真正掌握了由凡转圣大门的钥匙。

  神会在本心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众生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注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85页。〕的说法。他认为本心是众生心中本来具有的清净真如心,佛心与本心相应,众生心本净,所以众生心即是佛心。众生心即是佛心,是就众生心的本质而言,犹如众生的佛性与佛的佛性有同有异一样,「若约不了人论,有众生有佛;若其了者,众生与佛,无不别」〔注释:《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85页。〕这里是说,众生对本心有一个是否了悟的问题,不了悟,就有众生与佛的分别;若了悟,众生心与佛心本无分别。怎样了悟呢?神会提倡直指佛心,见性成佛。他不赞成北宗的「凝心取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注释:同上书,86页。〕的四种冥想方法,他说:「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注释:同上书,90页。〕神会认为,生起一种为追求解脱而修行的心,就是妄心。有这种妄心的人,不去直指清净的佛心,而在修行上主张先修定,得定以后再发慧。这种人是不懂得「若定慧等者,名为见佛性」〔注释:同上书,91页。〕的道理。「等」,是等同。神会认为,只有定和慧统一,才是见佛性。「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注释:同上书,91页。〕定与慧各有不同的功能作用,只有定慧等,才是既得体又能见,也才能直指湛然常寂的心体,见性成佛。在神会看来,北宗把定和慧分割为两截,先定后慧,从「离念」实践(禅定)再发展到本觉智慧,而不是直接体悟众生空寂心灵本体中本有的灵知,其结果只能增长执着、无明,是不足取的。神会认为「妄念」是真性与因缘相接触后所生的现象,是无自性的、本空的,即不独立存在的。因此「离念」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还会使人误入歧途。神会的对由定发慧,主张以慧摄定,反映出北宗重行和南宗重知的不同修持方法。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是一切善、不善的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古人称为事,造作完毕之后就称为业。所以事业,事是因,业是果。事有染净、善恶,果报千差万别。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