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皈依佛教信仰之历程研究:深度访谈分析
2014/9/3   热度:194
大学生皈依佛教信仰之历程研究:深度访谈分析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辅仁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199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大学生皈依佛教信仰之历程研究:深度访谈分析 【文章作者】彭昌义 【指导教师】丁兴祥 【文章页数】524页 -------------------------------------------------------------------------------- 【中文关键词】皈依|佛教信仰|佛学 【中文摘要】本研究是以本土化的立场对大学生皈依佛教信仰之历程所做的深度访谈研究;且以偏向质性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取向。目的在于了解与探讨大学生佛教信仰皈依历程的种种背景脉络、影响因素及其皈依后的种种现象。 研究方法是以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进行资料收集与了解。即以一些简单的访谈项目为方向,但没有设定其顺序,也没有标准化的访谈结构与内容。而是视访谈对象及访谈进行之脉络而深入或发展这访谈研究的。且这些访谈项目不是由理论所产生的,而是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且是在不同时期之访谈研究过程中逐渐改变与发展出来的。本研究在台湾北部七所大学中选取研究对象,共访问了45位个案(包括预访的三位个案)。访谈研究自1990,11起至1991,10止。这约一年的访谈研究期中,慨念之改变与发展约分为八个阶段。访谈资料透过"访谈胆稿"、"分类分析"、"成份分析"及"学佛历程之大事纪"等来整理。之后透过研究者在访谈研究期中建构或累积的慨念进行诠释。 由本研究发现:个人的皈依历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是与历史、文化、社会这些大脉络及个人人生际遇、生活经验与心理历程等都息息相关的现象。包括了:文化环境、民间信仰、教育、科学与理性的意识形态、社会现状、个体的生长环境、个体社会网络中的重要他人、家庭经验与背景、社团、道场、学长、同参、学佛典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苦闷经验、无意义感、死亡冲击与焦虑、自我统整与生命关怀的追寻历程、个人信念、人生际遇、高峰经验及生命性灵深处之启发等等。本研究以五个"时期"来区分这些皈依的历程。即:"学佛背景"、"接触因缘"、"孕酿因缘"、"触发因素"及"皈依后的历程"等。然而这些"时期性"的慨念主要是为了帮助吾人方便了解皈依历程的变化;但每个个体其皈依的生命史都是独特而整理的漫长发展历程。最后本研究建议未来有必要继续做更深入的质的个案研究。尤其是对个人之生命史与宗教生命史做发展性的个案研究,或针对特定人物从事心理传记的研究。且研究对象可以扩大到非大学生的世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古大德一再教导我们,“从根本修”,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我们回头,要从起心动念处回头,务必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塑造成纯善的人。什么叫纯善?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说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是纯善。我们背诵经典,把经典上的教训念得很熟,这是常念善法;我们起心动念跟善法相应,这是思惟善法;我们的身语意三业无一不善,这就是观察善法。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务必要叫善法念念增长。末后佛还一再郑重嘱咐,“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才真正叫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这是佛菩萨的大道,我们为什么不走大道?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