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2014/9/4    热度:238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章 中国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宗派哲学的繁荣

 

  隋唐盛世是军事强大、政治统一、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佛教信仰鼎盛的时代,中国佛教哲学进入了繁荣的时期。此时,佛教人才济济,自隋初迄至武则天时,可以说全国第一流的思想家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佛学界。这些佛教学者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也循着组织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纷纷创建佛教宗派。自隋代直至唐玄宗时,就形成了天台、三论、法相唯识(慈恩)、华严、律、净土、禅、密诸宗,八宗争鸣,竞放异彩。宗派与南北朝的学派不同,「有是创始,有传授,有信徒,有教义、有教规的一个宗教集团」〔注释:汤用彤:《论中国佛教无「十宗」》,《汤用彤全集》第2卷,372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是中国佛教成熟、兴盛的集中表现,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隋唐时代佛教理论的中心也是心性问题。当时一些富于理论色彩的宗派都重视对心性问题,尤其是佛性问题的论述。天台宗十分重视「心」即主体的作用,并对人性的善恶问题给予特殊的关注。法相唯识、华严和禅三宗,都主张从主体活动、主观心性入路,以求成就主体的理想境界。但三宗对心性的论述又有重大区别,法相唯识宗侧重于对个体现实生命的解剖心理现象的分析,从经验的分解入路,以求转变意识,成就智慧,进入佛境;华严宗和禅宗则突出成佛的内在根据,肯定生命的本质是真心或佛心,并强调真心或佛心既能成就佛果,也能开出一切理想的存在。真心是宇宙的心,与法相唯识宗的个体的心不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唯心路线和方法。

  下面着重简述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哲学思想的要点,以窥见隋唐佛教哲学的主要特征。

  (1)天台宗的止观哲学。

  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建立了止(定)和观(慧)双修,即大乘佛教「空」的哲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他以空论哲学智慧为基础,把佛教实践系统化,并揭示了通过在哲学指导下的实践进而跃入深邃境界的途径。这就纠正了以往佛教学者对般若思想空泛理解的偏颇,推动了信仰实践的主体化,使佛教成为真正的中国宗教,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哲学上,天台宗的中心思想是阐述宇宙万物实际相状的实相论。「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个命题是构成实相论的两个主要层面。「三千」指三千种世间,表示宇宙万物。所谓一念三千是说三千种世间,宇宙万物,具在微细一念心中。又,表现每一现象的原理是圆融三谛(空、假、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空、假、中都是真实的,故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圆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一念中呈现宇宙万物并同时观照每一事物的空、假、中,构成为天台宗观法修行的基础。天台宗的实相论具有鲜明的宗教认识论的内容,也具有宇宙论的意义。唐代天台宗人又吸取《大乘起信论》的真如说,以为真如即佛性,由此提出了无情有性说,强调一切无情的草木、山石、砾尘,皆有真如佛性。这与当时佛教心论思潮相呼应,而把天台学重心转到心性论上来,并对以后天台宗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2)华严宗的圆融哲学。

  华严宗主要在陕西终南山一带形成。真正创始人为法藏,着重于建立庞大的华严学哲学体系。〔注释:法藏的同代人、华严学者李通玄(635~730)在山西五台山一带阐发经义,应用《周易》来解释《华严》,并主张从自己的身心中找佛,着意追求成佛的实践方法,在法藏一系之外,别树一帜。〕法藏华严宗哲学体系的中心是阐述佛所在的境界,强调佛境原为众生心地所具有,并指出观照佛境的方法。法藏的师父智俨首先以一与多(一切)相即相入的观点阐发成佛的境界——觉证的世界。法藏继承与发展师说,用「十玄」〔注释:「十玄」,指阐明佛教的十个玄妙法门。法藏认为这些法门是彼此互相关联、互相摄入而又周遍圆融的,进而说明宇宙万物之间也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错综复杂的统一关系。〕、「六相」〔注释:「六相」,指事物的总相和别相、同相和异相、成相和坏相六种相状。法藏认为六相之间也是相即相入的圆融关系,以说明一切事物虽有自性,但又是融合无间、没有差别的。〕等法门,系出理(本体、性空)、事(现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四法界说,阐明宇宙万物,相依相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即世界万事万物大圆融、大调和、大统一的情景。澄观还把华严宗终南山系和五台山系的学风结合起来,并开创了融合华严与禅的新风。他在智俨、法藏的唯心说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万有即是一心,一心容万有,推进了华严的唯心学说。宗密继承澄观的思想和学风,更加强调禅教的一致,并调和佛与儒、道的关系。他还提出以灵知之心为宇宙万物本原的观点,给宋明理学以重大的影响。唐代华严宗哲学广泛地涉及了宇宙生成论、现象圆融论、认识论和主客体关系论等内容,思想丰富、深刻,形成了中国佛教理论思维的一座高峰。

  (3)禅宗的顿悟哲学。

  禅宗尊奉相传在北魏时来华传授禅法的菩提达摩为初祖,传至五祖弘忍后,分为慧能南宗和神秀北宗两系。后来北宗衰败,南宗特盛,南宗实为禅宗的主流。慧能禅师的思想纲领是性净自悟,就是说,人人本性清净,只因被妄念的浮云所盖而不能自悟;一旦妄念俱灭,顿见真如本性,自成佛道。这也就是慧能《坛经》的核心思想。慧能还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悟道途径,要求排除一切杂念,不执着外界事物的相状,不在任何事物上定住,执为实有,从而灭除妄念,顿悟成佛。慧能的众生心性论和成佛方法论对尔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都发了重大的影响。此后的禅宗南岳的青原两系都循此道路前进,在悟道实践上作出多姿多彩的发挥。南岳一系偏于倡导「触类是道」的禅法,强调人在禅修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是佛道的自然流露。青原一系则偏于提倡「即事而真」的禅法,主张在禅修时从个别的事象中去体悟真理。前者是从理看事,后者是从事看理,通过不同途径,达到理事圆融的境界。

  从上述介绍可知,隋唐佛教哲学是中国佛教哲学的巅峰,与以前佛教相比,其特点是:第一,佛教哲学体系化。隋唐一些重要的宗派都建立了博大的哲学体系,与以前多数佛教哲学家的学派缺乏哲学思想体系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前也有形成哲学体系的,如僧肇、道生等人,但他们的体系只是由一些论文组成,规模不大。隋唐佛教宗派(除早期禅宗)都有相当数量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的各个方面,而且十分系统,对于人生的本质、价值、解脱方法、思想境界以及相应地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学说。隋唐佛教宗派还吸取南北朝两地佛教之长,构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体系,这也显示出隋唐佛教哲学体系全面性的优点。第二,佛教哲学中国化。隋唐佛教宗派以我为主评判印度佛教经典的高下,禅宗甚至还在相当程度上贬低印度佛教思想。隋唐佛教宗派根据中国文化的总方向,吸取儒、道思想观念;又独立于儒、道之外,自主地创建佛教哲学体系,其哲学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正是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突出表现。第三,佛教哲学深刻化。隋唐佛教宗派哲学不仅具有结构体系和内容中国化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思想深刻化的特点。如天台宗的直观认识论、华严宗的圆融世界观和禅宗的心性论及直觉论,都具有相当的理论思维深度,反映了我国古代哲学家思维的深邃的精湛。

-----------------------------------------------------------------------------------------------------------

更多方立天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疑,在世间法里面,障碍善法、障碍善行;疑,在出世间法里面决定障道。什么是疑?对于佛菩萨、祖师的教训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这就是疑。佛法完全建立在清净信心的基础上,《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坚定的信心,怎么能入门?一个人在道业上要想有成就,第一个对于法要有坚定的信心,完全肯定,完全接受,没有怀疑。第二,对老师、善知识要有清净的信心,我们才能接受他的指导,才能依教奉行。如果对老师起了怀疑,他教导我们,我们处处给他打问号,不能遵守、不能奉行,这个法的利益是一定得不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