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七
2014/9/4   热度:249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六 辛五、分别瑜伽止观3 壬一、正广分别2 癸一、长行2 子一、问答辨26 丑一、依住门2 寅一、慈氏问 复次,依法假安立分别解说[1]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 依法假安立者:此中菩萨修习止观,为欲证得诸法离言自性故,以法假安立为所依止。本地分说:此中菩萨即于诸法无所分别,当知名止。若于诸法胜义理趣如实真智,及于无量安立理趣世俗妙智,当知名观。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五卷四页3623)其义应知。 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寅二、世尊告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无上正等觉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为依为住者:如次配释法假安立,及不舍无上正等觉愿应知。由法假安立为依,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故。由不舍无上正等觉愿为住,能令大乘相应作意无散动故。 丑二、所缘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如说四种所缘境事,一、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事边际所缘境事,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如说四种所缘境事等者:声闻地中别辩其相应知。(陵本二十六卷十三页[2]2209) 寅二、世尊告 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丑三、求善止观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菩萨依此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 寅二、世尊告2 卯一、能求奢摩他2 辰一、释2 巳一、于法正思 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 善听善受等者:无倒听闻,是名善听。无倒受持,是名善受。以大音声而为读诵,是名言善通利。如理作意,是名意善寻思。如实了知,是名见善通达。 巳二、令心相续 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复即于此能思惟心等者:九种心住中,说有内住、等住、安住、近住初四种相,皆此作意思惟所摄。如声闻地别释应知。(陵本三十卷九页2511) 辰二、结 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卯二、能善毗钵舍那2 辰一、释2 巳一、观察影像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 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者:如下说言: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是名观察。又言: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是名胜解。又言: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是名舍离心相。如是次第配释应知。 巳二、思择差别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 能正思择等者:此即四种毗钵舍那。声闻地中别释其相应知。(陵本三十卷十一页2518) 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辰二、结 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若忍若乐等者:于所知义深生信解,是名为忍。为得未得,深生希望,是名为乐。各品差别能了知故,是名为慧。审谛推求,是名为见。现前决了,是名为观。 丑四、随顺作意门2 寅一、随顺奢摩他2 卯一、慈氏问 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 卯二、世尊告 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者:声闻地说:身心轻安,名有作意。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所摄少分微妙正作意故。(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2666)当知即是得初静虑近分,未至位所摄。此位以前所有作意,非定地摄。此即七作意中前五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今总摄彼,说乃至言。 寅二、随顺毗钵舍那2 卯一、慈氏问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卯二、世尊告 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丑五、一异门2 寅一、二道一异2 卯一、慈氏问 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卯二、世尊告2 辰一、标 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 辰二、释 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 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者:起自心相为所缘境,是名毗钵舍那所缘境心。奢摩他道亦以此心为所缘境,由是当言非有异。声闻地说:由随相行、随寻思行、随伺察行毗钵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习毗钵舍那。还舍观相,复于所缘思惟止行。由是因缘,彼于尔时,于所缘境不舍、不取。由于所缘止行转故,不名为舍;即于所缘不作相故,无分别故,不名为取。(陵本三十一卷十一页2583)其义应知。 寅二、见相一异6 卯一、慈氏问 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卯二、世尊告3 辰一、标 善男子!当言无异。 辰二、征 何以故? 辰三、释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卯三、慈氏设难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若彼所行影像等者:此中难意,谓彼所行影像应是所取,行影像心应是能取,若无有异,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卯四、世尊正释2 辰一、标相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 辰二、喻成 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者:谓彼影像唯识所现,故言相似。然是所行,故言有异。如前镜喻道理应知。 卯五、慈氏转难 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卯六、世尊理例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丑六、一向俱转门2 寅一、正辨3 卯一、一向修毗钵舍那2 辰一、慈氏问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 辰二、世尊告 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 卯二、一向修奢摩他2 辰一、慈氏问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 辰二、世尊告 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 卯三、和合俱转2 辰一、慈氏问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 辰二、世尊告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寅二、随释3 卯一、心相2 辰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心相? 辰二、世尊告 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 卯二、无间心2 辰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无间心? 辰二、世尊告 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 缘彼影像心者:此即前说毗钵舍那所缘境心,然非毗钵舍那所行影像,彼有分别,此无分别故。声闻地说:云何无分别影像?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复观察拣择、极拣择、遍寻思、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缘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静其心,乃至广说。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所缘。(陵本二十六卷十四页2213)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卯三、心一境性2 辰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 辰二、世尊告 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 丑七、种别门2 寅一、毗钵舍那2 卯一、慈氏问 世尊!毗钵舍那凡有几种? 卯二、世尊告3 辰一、标 善男子!略有三种。 辰二、列 一者、有相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三者、伺察毗钵舍那。 辰三、释3 巳一、有相毗钵舍那 云何有相毗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 巳二、寻求毗钵舍那 云何寻求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者:谓于彼彼所知事中,彼所依法未生胜解作意故。声闻地说:所知事者,谓或不净,或慈愍,或缘性缘起,或界差别,或阿那波那念,或蕴善巧,或界善巧,或处善巧,或缘起善巧,或处非处善巧,或下地粗性、上地静性,或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名所知事。此所知事,或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即于彼法而起胜解,即于彼所知事而起胜解。(陵本二十六卷十四页2210)其义应知。 巳三、伺察毗钵舍那 云何伺察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为善证得极解脱故者:所作成办,名极解脱。声闻地说:云何所作成办?谓修观行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此圆满故,便得转依,一切粗重悉皆息灭。得转依故,超过影像,即于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页2216)其义应知。 寅二、奢摩他2 卯一、慈氏问 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 卯二、世尊告3 辰一、三种 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间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 辰二、八种 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辰三、四种 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即由随彼无间心故者:谓随毗钵舍那所缘有分别影像无间,无分别影像为奢摩他所缘,名随彼无间心。义如前知。 丑八、依法不依法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依法?云何复名不依法? 寅二、世尊告2 卯一、正辨差别2 辰一、依法 善男子!若随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依法。 辰二、不依法 若不待于所受、所思所有法相,但依止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不依法。 卯二、随应施设 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 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者:声闻地说:云何随法行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如其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观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势力随法修行;不从他求教授教诫,修证果行。是名随法行补特伽罗。(陵本二十六卷四页2180)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利根性。 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者:声闻地说:云何随信行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从他求请教授教诫,由此力故,修证果行。非如所闻、所受、所究竟、所思、所量、所观察法,自有功能、自有势力随法修行;唯由随他补特伽罗,信而修行。是名随信行补特伽罗。(陵本二十六卷四页2179)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钝根性。 丑九、缘法别总门3 寅一、别总施设2 卯一、慈氏问 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卯二、世尊告2 辰一、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缘于各别契经等法者:契经等十二分教,诸所有法行相非一,是名各别。谓或诸蕴相应,或诸界相应,或诸处相应,或缘起相应,或处非处相应,或念住相应,如是等类应知。 辰二、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等者: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中说:修观行者,以阿赖耶识是一切戏论所摄诸行界故,略彼诸行,于阿赖耶识中,总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陵本五十一卷十页4095)又声闻地决择中说:由诸有学已见迹者,先由法智、类智,于现不现一切行中起现观已,后于修道摄一切行,总为一团、一分、一聚,以无常等行次第观察,而不分别此是欲行、此是色行、此无色行、此是现见、此非现见。(陵本六十八卷四页5385)今此中说一团、一积、一分、一聚,文虽有别,其义正同。谓缘一切契经等法,更不分别若色、若心诸差别义,是名一团;更不分别诸蕴差别,是名一积;更不分别下上分结,是名一分;更不分别色无色聚,是名一聚。唯是无常、苦、空、无我共相之所显故,唯依萨迦耶聚之所摄故。 寅二、名小大等2 卯一、慈氏问 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卯二、世尊告3 辰一、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议[3],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辰二、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辰三、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后后慧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寅三、名得通达2 卯一、辨得相2 辰一、慈氏问 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辰二、世尊告2 巳一、标 善男子!由五缘故,当知名得。 巳二、列 一者、于思惟时,剎那剎那融消一切麤重所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 由五缘故当知名得等者:此中五缘总名为得,然非无别。当知前二是通达相,初极喜地及离垢地之所显故。第三是其得相,发光地之所显故。第四是其得已离加行相,不动地之所显故。第五是其得已摄受因相,善慧地之所显故。 卯二、辨通达2 辰一、慈氏问 世尊!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 辰二、世尊告2 巳一、简差别 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 巳二、励随学 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丑十、三地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寅二、世尊告2 卯一、第一释3 辰一、有寻有伺三摩地 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 领受观察者:此中领受,是奢摩他相。观察,是毗钵舍那相。如文次第配释应知。 辰二、无寻唯伺三摩地 若于彼相虽无麤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 而有微细彼光明念者:光明想俱诸所有念,名光明念。本地分说:真实能令心暗昧者,谓方便修止观品时,于诸法中所有忘念。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光明。(陵本二十卷九页1737) 辰三、无寻无伺三摩地 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卯二、第二释3 辰一、有寻有伺三摩地 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 辰二、无寻唯伺三摩地 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 辰三、无寻无伺三摩地 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丑十一、三相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 寅二、世尊告3 卯一、止相 善男子!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是名止相。 诸可厌法作意等者:取过患相,名可厌法,是即止因缘相。彼无间心如前已释,是即止所缘相。 卯二、举相 若心沈没,或恐沈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 诸可欣法作意等者:缘净妙相,名可欣法,是即举因缘相。分别影像名彼心相,是即举所缘相。 卯三、舍相 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二随烦恼所染污时等者:若心掉举,或心沈没,是名二随烦恼所染污时。即于是时修对治已,舍离功用,任运而转,是名舍相。此亦二相,谓因缘相及所缘相,如次配属应知。 丑十二、知法知义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知法?云何知义? 寅二、世尊告2 卯一、知法4 辰一、标 善男子!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 辰二、列 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 辰三、释5 巳一、名 云何为名?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 云何为名等者:摄释分说:名身者,谓共知增语。(陵本八十一卷一页6165)此即于相所有增语,由是说言想假施设。 巳二、句 云何为句?谓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 云何为句等者:摄释分说:摄受诸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名为句。(陵本八十一卷三页6170)由是当知,诸染净义,句为能诠,令无失坏,是名依持;由句无倒,义无增减,故名建立。 巳三、文 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 巳四、知别 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 谓由各别所缘作意者:由是能了诸法自相故。 巳五、知总 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 谓由总合所缘作意者:由是能了诸法共相故。 辰四、结 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如是名为菩萨知法。 卯二、知义4 辰一、十义4 巳一、标 善男子!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 巳二、列 一者、知尽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义,四者、知所取义,五者、知建立义,六者、知受用义,七者、知颠倒义,八者、知无倒义,九者、知杂染义,十者、知清净义。 巳三、释10 午一、尽所有性2 未一、略摄 善男子!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 未二、举例 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 午二、如所有性2 未一、略释 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 未二、广辨2 申一、释七种2 酉一、总标 此复七种。 酉二、列释 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 谓一切行无先后性者: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生死流转,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当知唯是诸行因果展转相续,由是故说无先后性。 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 谓一切行唯是识性者:识所缘境,唯识所现,非一切行离识别有,由是说言唯是识性。 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 安立真如等者:本地分说:一切所依自体,粗重所随故,粗重所生故,粗重自性故,诸佛如来安立为苦,所谓由行苦故。(陵本二卷二页113)由是道理,诸苦圣谛名安立真如。 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 邪行真如等者:此中邪行,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应知。 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 申二、总料简 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 由流转真如等者:此中义显有情业果相续,说名平等平等。 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 由相真如等者:此中义显诸法不二,说名平等平等。 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 由清净真如等者:此中义显诸解脱身清净无二,说名平等平等。 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 正行真如等者:此中义显听闻正法,缘总境界,如次能生法住正智及真实智,说名平等平等。 午三、能取义 能取义者,谓内五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法。 午四、所取义 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所取义。 又能取义亦所取义者:谓如前说内五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法,亦为所取义故。 午五、建立义2 未一、标 建立义者,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 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者:谓器世界是诸有情生所依处故。 未二、释 谓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边际,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赡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百千微尘量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 午六、受用义 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 午七、颠倒义 颠倒义者,谓即于彼能取等义,无常计常,想倒、心倒、见倒;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想倒、心倒、见倒。 午八、无倒义 无倒义者,与上相违,能对治彼,应知其相。 午九、杂染义 杂染义者,谓三界中三种杂染。一者、烦恼杂染,二者、业杂染,三者、生杂染。 午十、清净义 清净义者,谓即如是三种杂染所有离系菩提分法。 所有离系菩提分法者:由念住等一切菩提分法,能令三种杂染究竟离系,由是说言离系菩提分法。 巳四、结 善男子!如是十种,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辰二、五义5 巳一、标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五种义故,名为知义。 巳二、征 何等五义? 巳三、列 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义,三者、遍知因[4],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觉了。 巳四、释5 午一、遍知事2 未一、标 善男子!遍知事者,当知即是一切所知。 未二、列 谓或诸蕴,或诸内处,或诸外处,如是一切。 午二、遍知义2 未一、释 遍知义者,乃至所有品类差别所应知境,或世俗故,或胜义故,或功德故,或过失故,缘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坏相故, 缘故世故等者:缘谓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世谓三世,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诸有为法,先时未生,今最初生,是名生相。今既生已,唯生剎那随转,是名住相。生剎那后,剎那不住,是名坏相。 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实际、法界等故,或广略故,或一向记故,或分别记故,或反问记故,或置记故,或隐密故,或显了故。 未二、结 如是等类,当知一切名遍知义。 或一向记故等者:本地分说: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陵本十四卷十页1215)此应准知。 午三、遍知因2 未一、标 言遍知因[5]者,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 未二、列 谓诸念住或正断等。 能取前二菩提分法者:谓念住等菩提分法,于前所说遍知事及遍知义为能取故。 午四、得遍知果 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断毗奈耶,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于彼作证。 贪恚痴断毗奈耶等者:贪瞋痴法诸缠断故,说名为断。由能调伏,名毗奈耶。若随眠断,说名永断,由是能证诸沙门果。 午五、于此觉了 于此觉了者,谓即于此作证法中诸解脱智,广为他说宣扬开示。 巳五、结 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诸解脱智等者:解脱知见,名解脱智。由此能为他说宣扬开示诸解脱道,令觉了故。 辰三、四义4 巳一、标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四种义故,名为知义。 巳二、征 何等四义? 巳三、列 一者、心执受义,二者、领纳义,三者、了别义,四者、杂染、清净义。 巳四、结 善男子!如是四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何等四义等者:此中四义,如次配释身、受、心、法应知。 辰四、三义5 巳一、标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三种义故,名为知义。 巳二、征 何等三义? 巳三、列 一者、文义,二者、义义,三者、界义。 巳四、释3 午一、文义 善男子!言文义者,谓名身等。 午二、义义2 未一、标 义义者,当知复有十种。 未二、列 一者、真实相, 真实相者:诸佛说法唯依二谛,谓世俗谛及胜义谛。如是二谛名真实相。 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断相,四者、作证相,五者、修习相, 遍知相等者:如前已说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修习道谛。(陵本五十五卷十六页4453)其义应知。 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 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者:谓彼二谛,四谛所摄,诸法有多品类差别故。 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 所依能依相属相者:谓所依身与能依法更相系属。若未转依,系属杂染;若已转依,系属清净。 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九者、即彼随顺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 午三、界义2 未一、标 言界义者,谓五种界。 未二、列 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调伏加行界。 巳五、结 善男子!如是三[6]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谓五种界等者:本地分说:又诸菩萨,于五无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页3715)此五种界,如彼别释应知。 丑十三、知义差别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此何差别? 寅二、世尊告2 卯一、释3 辰一、闻所成慧 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 未现在前者:唯缘名境,不了实义,名未现前,无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故。 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未能领受成解脱义者:谓于解脱能得、能成决定实义,未能信解领受彼相故。 辰二、思所成慧 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亦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 辰三、修所成慧 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 卯二、结 善男子!是名三种知义差别。 丑十四、智见差别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 寅二、世尊告2 卯一、标许为说 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 卯二、别释智见 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智;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 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者:智、见差别有多种类,如摄事分广释应知。(陵本八十六卷九页6512) 丑十五、除遣诸相门3 寅一、总辨除遣2 卯一、慈氏问 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 卯二、世尊告2 辰一、答初二问 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 辰二、答第三问2 巳一、举于名相 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亦不观彼所依之相等者:色等想事,名所依相。本地分说:若于彼事起能增益有体自性执,名增益想;起能损减唯事胜义执,名损减想。彼于此想能正除遣,能断、能舍,故名除遣。(陵本三十六卷十九页2990)其义应知。 巳二、例于句等 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乃至于界等者:前说知法、知义中,名句文等为初,界义为后。今于此中,不具一一,置乃至言。 寅二、简真如相2 卯一、慈氏问 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 卯二、世尊告2 辰一、无相可遣 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 辰二、非余能伏 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 寅三、出能观心2 卯一、慈氏问2 辰一、引教 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 辰二、举问 此说何等能观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说? 卯二、世尊告2 辰一、答初问 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 辰二、答后问 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 丑十六、依空遣相门2 寅一、别遣诸相2 卯一、慈氏问 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 卯二、世尊告2 辰一、举能遣空3 巳一、标 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 巳二、征 何等为十? 巳三、释10 午一、一切法空 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 午二、相空及无先后空 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 午三、内空及无所得空 三者、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除遣。 午四、外空 四者、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正除遣。 午五、内外空及本性空 五者、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资具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此由内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午六、大空 六者、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除遣。 午七、有为空 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除遣。 午八、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 八者、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除遣。 午九、无为空及无变异空 九者、了知清净真如义故,有无为相、无变异相,此由无为空、无变异空能正除遣。 午十、空空 十者、即于彼相对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有十种相空能除遣者:相有十种,如文可知。由十七空,能正除遣。谓一切法空、相空、无先后空、内空、无所得空、外空、内外空、本性空、大空、有为空、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胜义空、无为空、无变异空、空空。辩中边论说有十六,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名少分别,义亦不同,不应准释。今此略义,谓一切法性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空,由是能正除遣种种文字相、诸有为相。性非胜义,是名相空,由是能正除遣生灭住异性相。诸行流转无先后性,是名无先后空,由是能正除遣相续随转相。内无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法,待所取故,假名能取,非离所取有能取性,是名内空,由是能正除遣顾恋身相。唯有诸行,都无有我,是名无所得空,由是能正除遣我慢相。色等外处,观待能取,假名所取,非离能取有所取相,是名外空,由是能正除遣顾恋财相。根境和合,能为受用,然实非有彼和合性,名内外空,由是能正除遣内安乐相。又彼男女承事资具贪相应故,净妙相现,性非净妙,名本性空,由是能正除遣外净妙相。诸器世间住相宽广,假名为大,色非有故,此亦非有,是名大空,由是能正除遣无量相。入无余依涅槃界位,一切相灭,名有为空,由是能正除遣内寂静解脱相。我及有情唯假安立,名毕竟空;诸法自性非如言有,名无性空;诸识所缘,唯识所现,即以外境无性为其自性,不应执有唯识相性,是名无性自性空;真如能伏一切义相,名胜义空;此四种空,如其次第,能正除遣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无为无相,名无为空;待有为法,说无变异,唯自内证,非如言有,是名无变异空;如次能正除遣无为相及无变异相[7]。能对治相空智空故,说名空空,由是能正除遣空性相。 辰二、释所遣相2 巳一、慈氏问 世尊!除遣如是十种相时,除遣何等?从何等相而得解脱? 巳二、世尊告2 午一、答前问 善男子!除遣三摩地所行影像相,从杂染缚相而得解脱,彼亦除遣。 彼亦除遣者:谓彼杂染缚相亦除遣故。 午二、明说相3 未一、标 善男子!当知就胜,说如是空治如是相,非不一一治一切相。 未二、喻 譬如无明,非不能生乃至老死诸杂染法,就胜但说能生于行,由是诸行亲近缘故。 未三、例 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寅二、总空性相2 卯一、慈氏问 世尊!此中何等空是总空性相?若诸菩萨了知是已,无有失坏,于空性相离增上慢。 卯二、世尊告2 辰一、叹许为说 尔时世尊叹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令诸菩萨于空性相无有失[8]坏。何以故?善男子!若诸菩萨于空性相有失坏者,便为失坏一切大乘。是故汝应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总空性相。 辰二、正显彼相 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于大乘中总空性相。 及于此中都无所得者:显扬论说:无所得者,推求诸法,不见自性。非一切种都无所得,然于遍计所执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依他自相。(显扬论二十卷五页31,579c)其义应知。 丑十七、能摄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摄几种胜三摩地? 寅二、世尊告 善男子!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 丑十八、因果门2 寅一、因2 卯一、慈氏问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 卯二、世尊告 善男子!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 寅二、果2 卯一、慈氏问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果? 卯二、世尊告2 辰一、心慧清净 善男子!善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 善清净心善清净慧者:谓诸无学贪爱永灭,证心解脱,是名善清净心。永离无明,证慧解脱,是名善清净慧。 辰二、世出世善 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丑十九、作业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能作何业? 寅二、世尊告 善男子!此能解脱二缚为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 丑二十、能障门2 寅一、五系摄2 卯一、慈氏问 世尊!如佛所说五种系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卯二、世尊告3 辰一、奢摩他障 善男子!顾恋身财,是奢摩他障。 辰二、毗钵舍那障 于诸圣教不得随欲,是毗钵舍那障。 辰三、俱障2 巳一、标 乐相杂住、于少喜足,当知俱障。 巳二、释 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如佛所说五种系者:本地分中烦恼差别,说有五种拘碍。一、顾恋其身,二、顾恋诸欲,三、乐相杂住,四、阙随顺教,五、得微少善便生喜足。(陵本八卷七页574)此五种系,即彼异名应知。 寅二、五盖摄2 卯一、慈氏问 世尊!于五盖中,几是奢摩他障?几是毗钵舍那障?几是俱障? 卯二、世尊告 善男子!掉举恶作,是奢摩他障;惛沈睡眠、疑,是毗钵舍那障;贪欲、瞋恚,当知俱障。 丑二十一、圆满清净门2 寅一、奢摩他道2 卯一、慈氏问 世尊!齐何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卯二、世尊告 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沈睡眠正善除遣,齐是名得奢摩他道圆满清净。 乃至所有惛沈睡眠正善除遣者:谓修瑜伽行者,为欲对治惛沈睡眠,应时时间修习观相,策举其心。从是以后,心住正舍,不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是名惛沈睡眠正善除遣。 寅二、毗钵舍那道2 卯一、慈氏问 世尊!齐何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卯二、世尊告 善男子!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齐是名得毗钵舍那道圆满清净。 乃至所有掉举恶作正善除遣者:谓修瑜伽行者,为欲对治掉举恶作,应时时间修习止相,寂静其心。从是以后,心住正舍,不为掉举恶作之所缠扰,是名掉举恶作正善除遣。 丑二十二、散动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若诸菩萨,于奢摩他、毗钵舍那现在前时,应知几种心散动法? 寅二、世尊告3 卯一、标 善男子!应知五种。 卯二、列 一者、作意散动,二者、外心散动,三者、内心散动,四者、相散动,五者、粗重散动。 卯三、释5 辰一、作意散动 善男子!若诸菩萨舍于大乘相应作意,堕在声闻、独觉相应诸作意中,当知是名作意散动。 辰二、外心散动 若于其外五种妙欲诸杂乱相所有寻思、随烦恼中,及于其外所缘境中,纵心流散,当知是名外心散动。 若于其外五种妙欲等者:此中二义,释名外心散动。五种妙欲诸杂乱相,说名为外。以此为缘,起欲、恚、害等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散动,是为初义。或复于外五种妙欲所缘境中,纵心流散,令心散动,是第二义。 辰三、内心散动 若由惛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没, 或由沈没者:谓不守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悎寤勤修观行、不正知住,乃至广说其心惛暗,于胜境界不乐攀缘,是名沈相。义如本地分说。(陵本十一卷十九页936) 或由爱味三摩钵底,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当知是名内心散动。 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者:本地分说: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陵本十二卷二页964)此说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如彼释义应知。 辰四、相散动 若依外相,于内等持所行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动。 若依外相等者:辩中边说:矫现相已,修定加行,名相散乱。此应准释。矫现相者,谓为诳他,矫诈示现诸根无掉、诸根无动、诸根寂静故。 辰五、粗重散动 若内作意为缘生起所有诸受,由粗重身计我起慢,当知是名粗重散动。 若内作意为缘等者:定地作意,名内作意。以此为缘,能生定地喜、乐、舍受。于此所依粗重受中不了知故,计我起慢,是名粗重散动。 丑二十三、治障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能对治何障? 寅二、世尊告2 卯一、菩萨地10 辰一、初地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业、生杂染障。 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等者:由能对治恶趣所摄烦恼、业、生三种杂染为因缘故,彼地菩萨不堕恶趣,名已证入正性离生。 辰二、第二地障 第二地中,对治微细误犯现行障。 辰三、第三地障 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 第三地中对治欲贪障者:由能对治欲贪为因缘故,彼地菩萨名增上心清净摄。 辰四、第四地障 第四地中,对治定爱及法爱障。 对治定爱等者:由能对治定爱及与法爱为因缘故,彼地菩萨名增上慧清净摄。言定爱者,谓于已得世间圆满等持、等至起味着故。言法爱者,谓于已得圆满闻持陀罗尼起染着故。 辰五、第五地障 第五地中,对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 辰六、第六地障 第六地中,对治相多现行障。 辰七、第七地障 第七地中,对治细相现行障。 辰八、第八地障 第八地中,对治于无相作功用及于有相不得自在障。 辰九、第九地障 第九地中,对治于一切种善巧言辞不得自在障。 辰十、第十地障 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 卯二、如来地2 辰一、对治最极微细二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 辰二、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着无碍一切智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依于所作成满所缘等者:前说四种所缘境事,一、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事边际所缘境事,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今此所作成满所缘,即其第四。如下又说:永害一切相、粗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由是依此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丑二十四、修证菩提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菩萨依奢摩他、毗钵舍那勤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寅二、世尊告2 卯一、释3 辰一、加行位2 巳一、出依真如 善男子!若诸菩萨已得奢摩他、毗钵舍那,依七真如,于如所闻、所思法中,由胜定心,于善审定、于善思量、于善安立真如性中内正思惟。 于善审定等者:由随寻思行毗钵舍那,于真如性如理作意,思量推察,名善审定及善思量。由随伺察行毗钵舍那,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名善安立。 巳二、明舍细相2 午一、标 彼于真如正思惟故,心于一切细相现行尚能弃舍,何况粗相。 午二、释 善男子!言细相者,谓心所执受相,或领纳相,或了别相,或杂染、清净相, 心所执受相等者:身、受、心、法,如次配释应知。 或内相,或外相,或内外相,或谓我当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灭道相,或有为相,或无为相,或有常相,或无常相,或苦有变异性相,或苦无变异性相, 苦有变异性相等者:苦苦、坏苦境界缘生,名有变异。行苦异熟所引,名无变异。 或有为异相相,或有为同相相, 有为异相相等者:诸有为法前后变异,不相似生,是名异相。若前后生相似相续,是名同相。 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 或知一切等者:摄事分说:略有二种一切。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如说一切皆无常者,当知此依少分一切;唯一切行,非无为故。言一切法皆无我者,当知此依一切一切。(陵本八十九卷二页6722)此应准释。 或补特伽罗无我相,或法无我相。于彼现行心能弃舍。 辰二、见道位3 巳一、善修通达 彼既多住如是行故,于时时间,从其一切系、盖、散动善修治心。 从其一切系盖散动者:如前说有五系、五盖及五散动,此应准知。 从是已后,于七真如,有七各别自内所证通达智生,名为见道。 巳二、证入初地 由得此故,名入菩萨正性离生,生如来家,证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胜德。 巳三、证三所缘 彼于先时,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已得二种所缘,谓有分别影像所缘,及无分别影像所缘。彼于今时得见道故,更证得事边际所缘。 更证得事边际所缘者:本地分中声闻地说:云何事边际性?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乃至广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页2214)此应准释。 辰三、修道位3 巳一、进趣思惟 复于后后一切地中,进趣[9]修道,即于如是三种所缘作意思惟。 巳二、遣相麤重 譬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粗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10]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麤重亦遣。 巳三、具证所缘 永害一切相、麤重故,渐次于彼后后地中,如炼金法陶炼其心,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满所缘。 又得所作成满所缘者:本地分中声闻地说:云何所作成办?谓修观行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此圆满故,便得转依,一切粗重悉皆息灭。得转依故,超过影像。(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页2216)此应准释。 卯二、结 善男子!如是菩萨于内止观正修行故,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丑二十五、引发威德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云何修行引发菩萨广大威德? 寅二、世尊告4 卯一、标 善男子!若诸菩萨善知六处,便能引发菩萨所有广大威德。 卯二、列 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减,六者、善知方便。 卯三、释6 辰一、善知心生3 巳一、征 云何善知心生? 巳二、释 谓如实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别,是名善知心生。 巳三、广 十六行心生起差别者。一者、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生,谓阿陀那识。 不可觉知坚住器识等者:阿陀那识甚深细故,依彼所变器世间相,相续久住,难可了知,由是名为不可觉知坚住器识。 二者、种种行相所缘识生,谓顿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别意识,及顿取内外境界觉受,或顿于一念瞬息须臾现入多定、见多佛土、见多如来分别意识。 顿取内外境界觉受者:谓于定非定地现所受境,分别意识于彼一切明了而转,能顿取故。 三者、小相所缘识生,谓欲界系识。四者、大相所缘识生,谓色界系识。五者、无量相所缘识生,谓空、识无边处系识。六者、微细相所缘识生,谓无所有处系识。七者、边际相所缘识生,谓非想非非想处系识。八者、无相识生,谓出世识及缘灭识。九者、苦俱行识生,谓那落迦识。十者、杂受俱行识生,谓欲行识。十一、喜俱行识生,谓初二静虑识。十二、乐俱行识生,谓第三静虑识。十三、不苦不乐俱行识生,谓从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识。十四、染污俱行识生,谓诸烦恼及随烦恼相应识。十五、善俱行识生,谓信等相应识。十六、无记俱行识生,谓彼俱不相应识。 辰二、善知心住 云何善知心住?谓如实知了别真如。 谓如实知了别真如者:谓一切行唯是识性,是名了别真如。住胜定心,通达如是心一境性,是故说名善知心住。 辰三、善知心出 云何善知心出?谓如实知出二种缚,所谓相缚及粗重缚。此能善知,应令其心从如是出。 辰四、善知心增 云何善知心增?谓如实知能治相缚、粗重缚心,彼增长时、彼积集时,亦得增长、亦得积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增等者:谓彼相缚及粗重缚。能对治道现行增长时,种子积集时,心相应故,亦得增长、亦得积集。此如实知,名善知增。 辰五、善知心减 云何善知心减?谓如实知彼所对治相及粗重所杂染心,彼衰退时、彼损减时,此亦衰退、此亦损减,名善知减。 云何善知心减等者:谓彼所对治。能杂染心相衰退时,粗重损减时,心亦衰退、损减。此如实知,名善知减。 辰六、善知加行 云何善知加行?谓如实知解脱、胜处及与遍处,或修、或遣。 卯四、结 善男子!如是菩萨于诸菩萨广大威德,或已引发、或当引发、或现引发。 丑二十六、涅槃受灭门2 寅一、慈氏问 世尊!如世尊说: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何等诸受于此永灭? 寅二、世尊告5 卯一、标 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种受无余永灭。 卯二、征 何等为二? 卯三、列 一者、所依麤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 所依麤重受等者:所依自体,不苦不乐受所随逐,名所依粗重受,诸行粗重之所摄故。境界缘生苦受、乐受,名彼果境界受,自增上果为境界故。 卯四、广2 辰一、所依麤重受3 巳一、标 所依麤重受,当知有四种。 巳二、列 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无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满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满粗重受。 巳三、释 果已成满受者,谓现在受。果未成满受者,谓未来因受。 辰二、彼果境界受2 巳一、标 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种。 巳二、列 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 依持受等者:此说依持,略有六种。一、建立依持,二、藏覆依持,三、丰稔依持,四、安隐依持,五、日月依持,六、食依持。本地分中别释其相应知。(陵本二卷十六页163)受用此六依持为境界故,名依持受。资具有十,一、食,二、饮,三、乘,四、衣,五、庄严具,六、歌笑舞乐,七、香鬘涂末[11],八、什物之具,九、照明,十、男女受行。如本地分说应知。(陵本二卷十七页165)受用十种资具为境界故,名资具受。诸有情类,受用所感异熟苦乐差别为境界故,名受用受;顾恋身财为境界故,名顾恋受。 卯五、辨2 辰一、于有余依2 巳一、一受灭 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满受一切已灭,领彼对治明触生受领受共有,或复彼果已成满受。 巳二、二受灭 又二种受一切已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 辰二、于无余依2 巳一、明触生受灭 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永灭。 巳二、结名无余灭 是故说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切诸受无余永灭。 领彼对治明触生受等者:明触为缘之所生受,不为爱缘,能对治爱,是名对治明触生受。器世间相共分别起,是名共有。如前已说:相等诸物,或由不共分别为因,或复由共分别为因。若由不共分别所起,无分别者,彼亦随灭。若共分别之所起者,分别虽无,由他分别所任持故,而不永灭。若不尔者,他之分别应无其果。彼虽不灭,得清净者于彼事中正见清净。(陵本七十三卷四页5630)此说领受共有,准彼当知。 子二、结赞励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告慈氏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请问如来。汝于瑜伽已得决定最极善巧,吾已为汝宣说圆满最极清净妙瑜伽道,所有一切过去、未来正等觉者,已说、当说皆亦如是。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应依此勇猛精进,当正修学。 癸二、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于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义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觉 见有所得求免难 若谓此见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远 譬如大地与虚空 利生坚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穷劫量 便得最上离染喜 若人为欲而说法 彼名舍欲还取欲 愚痴得法无价宝 反更游行而乞丐 于诤喧杂戏论著 应舍发起上精进 为度诸天及世间 于此瑜伽汝当学 若行放逸失大义者:成就前际俱行、后际俱行、中际俱行、先时所作,及俱随行所有放逸,名行放逸。不能成办自义、他义,名失大义。 见有所得求免难者:谓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见有所得,而欲希求解脱彼彼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此甚为难。或复于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乃至于界,及彼自性见有所得,而欲除遣法相及与义相,亦甚为难,义相违故。 利生坚固而不作者:此中坚固,谓彼愚痴。决择分说:坚固愚痴者,谓如有一,毕竟无有般涅槃法,所有愚痴自性坚固,乃至诸佛亦不能拔。(陵本六十卷十七页4895)由彼类人毕竟不能作利生事,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便得最上离染喜者:摄大乘论有二颂云: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12]故。离喜都由不证此,故求喜者应等证。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得喜最胜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摄大乘论三卷十六页31,149c)此应准释。 于诤諠杂戏论著应舍者:谓于诤论諠众杂住及与戏论,若有乐着,能障远离,应弃舍故。 壬二、结名法门 尔时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慈氏: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壬三、说果胜利 说此瑜伽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诸漏永尽,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获得广大瑜伽作意。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七十七 -------------------------------------------------------------------------------- [1] 「說」,鉛版等披尋記作「脫」,韓清淨手稿作「說」。 [2] 「十三頁」,披尋記原作「十四頁」。 [3] 「議」,大正作「義」。 [4] 大正無「因」字。 [5] 大正無「因」字。 [6] 「三」,大正作「五」。 [7] 「無變異相」,披尋記原作「變異相」。原文為「無變異相」。 [8] 「失」,大正作「夫」。 [9] 「趣」,大正作「修」。 [10] 「方便」,大正作「加行」。 [11] 「末」,披尋記原作「抹」。卷二原文作「末」。 [12] 「自界」,披尋記原作「自在」。攝論原文作「自界」。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佛菩萨虽然天天教化众生,跟大众相处在一起,但是他不着相、不动心,时时刻刻都在定中,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着相,贪着色相,起贪嗔痴慢这些念头;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一样地方就在此地,我们要想超凡入圣,要在这里学。菩萨为什么要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智慧不能圆满。必须在教化众生里面教学相长,智慧才能圆满。你接触众生,你才知道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你知道,你就有智慧来对治他、来教导他,所以菩萨发愿普度一切众生,对别人有利益,对自己也有利益。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