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


2014/9/4    热度:221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二

  寅二、业种类2 卯一、嗢柁南

  复次,嗢柁南曰:

  五二与十三 四业为最后

  卯二、长行2 辰一、标列

  有二种业,一者、重业,二者、轻业。复有二业,一者、增进业,二者、不增进业。复有二业,一者、故思所造业,二者、非故思所造业。复有二业,一者、定所受业,二者、不定所受业。复有二业,一者、异熟已熟业,二者、异熟未熟业。有三种业,谓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复有三业,谓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复有三业,谓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复有三业,谓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复有三业,谓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复有三业,谓三曲业,即身曲等。复有三业,谓三秽业,即身秽等。复有三业,谓三浊业,即身浊等。复有三业,谓三净业,即身净等。复有三业,谓三默然业,即身默然等。有四种业,一、黑黑异熟业;二、白白异熟业;三、黑白黑白异熟业;四、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辰二、随释3 巳一、五种二业5 午一、重业轻业2 未一、举重因缘2 申一、标列

  当知此中,由三因缘令业成重。一、由意乐故;二、由加行故;三、由田故。

  申二、随释3 酉一、由意乐

  由意乐者,谓由猛利缠等所作,于同法者见已欢喜,于彼随法多随寻思、多随伺察。如是名为由意乐故,令业成重。

  谓由猛利缠等所作者:贪瞋痴三猛利现行,名猛利缠。等言,等取猛利欲乐应知。

  酉二、由加行

  由加行者,谓于彼业无间所作、殷重所作、长时积集,又于其中劝他令作,又即于彼称扬赞叹。如是名为由加行故,令业成重。

  酉三、由田

  由田故者,谓诸有情,于己有恩,若住正行及正行果。于彼发起善作、恶作,当知此业说名为重。

  未二、例轻相违

  与彼相违,说名为轻。

  午二、增进业不增进业2 未一、举不增进

  若业非是明了所作,或梦中作,或由无覆无记所作,

  若业非是明了所作者:谓无识别童稚所作应知。

  或不善作,寻复追悔对治摄受,

  寻复追悔对治摄受者:有寻有伺等地决择中说:或有暂作,续即还起猛利悔心及厌患心,恳责远离,正受律仪,令彼微薄,未与果报,便起世间离欲之道,损彼种子;次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令无有余。(陵本六十卷四页4858)此应准释。

  又于一切清净相续所有诸业,

  一切清净相续所有诸业者:谓阿罗汉相续身中诸漏已尽,是名清净相续。

  如是皆名不增进业。

  未二、翻例增进

  当知异此,名增进业。

  午三、故思造业非故思造业2 未一、举故思造2 申一、标二种

  此中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彼[1]或错乱,或不错乱。

  申二、别释相2 酉一、举其错乱2 戌一、标相

  其错乱者,谓于余处思欲杀害,或欲劫盗,或欲别离,或欲妄语及欺诳等。如是思已,即以此想别处成办。

  戌二、料简

  当知此中,由意乐故说名为重,不由事故说名为重。

  不由事故说名为重者:事谓一一业道各别决定所依处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如有寻有伺地决择中说应知。(陵本五十九卷十二页4827)

  酉二、例不错乱

  不错乱者,当知其相与此相违。

  未二、例非故思

  若异此业,是即名为非故思造。

  午四、定受业不定受业

  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2]重业。不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轻业。

  午五、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2 未一、标体性

  异熟已熟业者,谓已与果业。异熟未熟业者,与此相违。

  未二、辨为障3 申一、标

  若欲证得阿罗汉时,先所造作决定受业,由异熟果现在前故,能为障碍,不由随逐身相续故。

  申二、征

  所以者何?

  申三、释2 酉一、能为障碍

  但由彼业生不平等所依身故,能为障碍,令不能得阿罗汉果。

  酉二、不能为障2 戌一、标定受

  若无生受,而有后受,于所证得阿罗汉果不能为障,然彼非不是定受业。

  戌二、释所以

  何以故?由即依彼烦恼助伴,及即依彼诸行相续,施设此业为定受故。

  由即依彼烦恼助伴等者:此中义显,彼后受业,若有烦恼助伴,及彼诸行相续,当知非不定受。诸阿罗汉由对治力,虽有彼业,转令不受,由是施设不能为障,以彼烦恼助伴已永尽故,诸行相续已清净故。

  巳二、十种三业10 午一、善不善无记业3 未一、善业

  复次,由二因缘建立善业。一、取爱果故;二、于所缘境如实遍知,及彼果故。

  于所缘境如实遍知等者:诸所知事及所知义,名所缘境。于此一切能正了知,是名如实遍知。由遍知故,证烦恼断及功德法,说名彼果。

  未二、不善业

  由二因缘立不善业。一、取非爱果故;二、于所缘境邪执着故。

  未三、无记业

  于善不善二种行相不可记故,立无记业。

  午二、顺乐受等业2 未一、约总报辨3 申一、顺乐受业

  顺乐受业者,谓初、二、三静虑地系及欲界系所有善业。

  申二、顺苦受业

  顺苦受业者,谓能招感恶趣生业。

  申三、顺不苦不乐受业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第四静虑及上地等诸所有业。

  未二、约别报辨

  生于饿鬼及傍生中,先业为因感得乐受,当知此业亦得名为顺乐受业[3]。唯除那落迦,于所余处,当知皆得苦乐杂受,即由彼业增上力故,令此依身苦乐杂住不相妨碍。

  午三、顺现受等业3 未一、顺现法受业

  顺现法受业者,谓由如是相状意乐所作诸业;若由如是相状加行,谓事加行、或身加行、或语加行所作诸业;若由如是相状良田所作诸业;于现法中异熟成熟,如是名为顺现法受业。

  未二、顺生受业

  若所作业,于现法中异熟未熟,于次生中当生异熟,如是名为顺生受业。

  未三、顺后受业

  若所作业,现法、次生异熟未熟,从此已后异熟方熟,当知是名顺后受业。

  午四、有学等业3 未一、有学业

  有学业者,谓圣弟子,于时时间依增上戒、依增上心、依增上慧修学无漏,及此后得善有漏业,名有学业。

  未二、无学业

  无学业者,谓于一切阿罗汉等身相续中随应诸业。

  未三、非学非无学业

  此余诸业,是名非学非无学业。

  午五、见所断等业2 未一、出体性3 申一、见所断

  若见所断烦恼相应,若此所发思等诸业,一切能往诸恶趣业,此等皆名见所断业。

  若此所发思等诸业者:此中等言,等取思已业。集论中说:何等思业?谓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何等思已业?谓身业、语业、意业。(集论五卷三页31,679a)此应准知。

  申二、修所断

  若修所断烦恼相应,及此所发思等诸业,如是皆名修所断业。

  申三、无断

  无断业者,所谓一切有学、无学出世间业。

  未二、广除断4 申一、标

  当知此中,由三种相,故思所造诸不善业,即于现法作增长已,还复除断。

  申二、征

  何等为三?

  申三、列

  一、现法断故;二、生断故;三、后断故。

  申四、释3 酉一、现法断2 戌一、标类

  现法断者,谓如有一,于现法中故思造业,作增长已寻复厌离,于其所作受厌离故。此是异生未得离欲。

  戌二、释相

  住此命终,而未能令于次生位不造彼业、不受异熟,亦未能令于其后位无有是事。于现法中,亦未一向能令不造。

  酉二、生断2 戌一、标类

  生断故者,谓复有一,受厌离已,虽是异生,而于欲界已得离欲。

  戌二、释相

  住此命终,彼于现法更不造作,尚于次生不受异熟,况复生已当有所作。然未解脱后位作业及受异熟。

  酉三、后断3 戌一、标类

  后断故者,谓复有一,虽是有学,而于欲界未得离欲,受厌离已,获得最初、或复第二沙门果证。

  戌二、释由2 亥一、由发正愿

  彼作是念:凡我所有由多麤重、由多热恼、唯应弃舍可厌贱身所作恶业,愿于现法一切皆受;或我所有现法受业,若苦、若乐,皆愿与彼俱时而受;勿复令我当于生位、或于后位受彼异熟。

  亥二、由修无量2 天一、总标

  如是正心发誓愿已,为断彼故,复修无量,以奢摩他品定所摄正起加行,为令能起彼业因缘究竟尽故,及为进趣离欲爱故。

  天二、别释2 地一、为尽恶业因缘2 玄一、由正对治2 黄一、举所治

  当知此中,或瞋意乐、或害意乐、或嫉妒性、或可爱事深生染着,由此为因,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谓身语意所发恶业种种恶事。

  黄二、明能治

  若有为欲对治如是能起四种恶业因缘,修四无量胜三摩地,彼乃至于少男、少女,无处无容暂更发起作恶业思,是故彼修如是加行,能尽所有恶业因缘。

  玄二、由遍摧伏3 黄一、标

  当知如是正修加行,由二因缘,于其所作及所增长一切恶业皆能摧伏。谓由修习无量定故。

  黄二、征

  所以者何?

  黄三、释3 宇一、有量无量别

  所作恶业,但于有量有情境界欲不饶益意乐所起;所修无量,乃于无量有情境界欲作饶益意乐所起。

  宇二、所治能治别

  又能发起不善业心,下劣界摄,是所对治;所修无量俱行之心,胜妙界摄,是能对治。

  宇三、系属依转别

  又心是胜,诸所造业皆属于心,故说世间并是心胤,系属心故、依心转故。

  地二、为尽趣离欲爱

  如是行者,先发正愿为所依止,后善修习无量心定,当于进趣离欲爱时,便能获得住不还果。

  戌三、显相

  若但于此暂生喜足,于现法中不求上进,彼现法中尚不造业,况于生位、或于后位。又定不能当受生位、后位异熟。

  午六、三曲业

  又正法外堕邪见者、行邪道者,所有一切善不善业,邪见所起。邪见增上力所生故,皆名曲业。

  午七、三秽业

  猛利贪瞋所起诸业,皆名秽业。

  午八、三浊业

  猛利痴者、上品钝根忘失念者、极暗钝者,痴所起业,皆是浊业。

  午九、三净业

  一切能往善趣妙行,皆名净业。

  午十、三默然业

  一切能往涅槃妙行,名默然业。

  巳三、一种四业4 午一、出体性4 未一、黑黑异熟业

  复次,能感各别处所那落迦恶业,名黑黑异熟业。

  未二、白白异熟业

  能感各别处所天趣善业,名白白异熟业。

  未三、黑白黑白异熟业2 申一、标名

  能感余处所有诸业,名黑白黑白异熟业。

  申二、释说

  于是处所有二业果现前可得,是故总说以为一业。

  未四、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2 申一、标名

  若出世间诸无漏业,皆名不黑不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

  申二、释义2 酉一、能尽诸业

  若已尽业、若当尽业,二种总名能尽诸业,令未生者当不生故,令已生者得离系故。

  酉二、简说不白

  由约可爱因果异熟,故说不白。

  由约可爱因果异熟等者:此中义显,诸无漏业非可爱因,不感异熟,故说不白。

  午二、随难释2 未一、出各别处所类2 申一、天趣类2 酉一、标总说

  当知各别处所天趣一向白者,谓过他化自在天处,有欲界中魔王所都众魔宫殿,及上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善业,总说为一。

  酉二、释所由

  由彼处所,眼所见色乃至意所知法,一向可爱,相续殊胜增上义故,意门引发意成义故。

  相续殊胜增上义故等者:此中二义,如次配释欲界最上天子,及上梵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应知。言意成者,谓彼色无色天从意生故。

  申二、那落迦趣类

  各别处所那落迦有四。一、大那落迦,二、别那落迦,三、寒那落迦,四、边那落迦。

  未二、释各别处所名

  于此处所,各别纯受顺乐受业诸果异熟,各别纯受顺苦受业诸果异熟,是故说名各别处所。

  午三、别料简2 未一、标差别

  又于魔宫、初二静虑纯受悦乐,若于第三静虑已上纯受喜乐。

  未二、释喜乐

  言喜乐者,令心调柔、令心安适,与喜相似,故名为喜,非是喜受;与乐相似,说名为乐,非是乐受。

  午四、引经言

  六触处门恒所领受者,当知即彼名六触处及各别处所,因果相属道理义故。

  六触处门恒所领受等者:眼所生触乃至意所生触,是名六触。如是六触依根、境生,由能生义,故名为处。纯受顺乐受业、顺苦受业诸果异熟,依六处门,恒时领受若乐、若苦,是名恒所领受。即此纯受顺乐受业、顺苦受业诸果异熟,生所依处有多差别,是名各别处所。当知此六触处,是现果相;先业所作,是其因相。因能感果,果酬于因,是名因果相属道理。显扬论说:今六触处,即前世思所造故业。(显扬论一卷四页31,481b)此应准知。

  癸二、智摄2 子一、颂标列

  复次,嗢柁南曰:

  无智智与定 殊胜障学等 着无我圣道 二海不同分

  子二、长行释10 丑一、无智2 寅一、标失德

  若诸邪见、若诸我见、若即无明,依前所说三有情众无智为根,故得生起。

  依前所说三有情众者:谓如前说,曲业、秽业、浊业三有情众应知。

  若能断此无义根本一切众中,能起一切杂染一法,当知彼能正记所解。

  能起一切杂染一法者:此中一法,谓即无明。此为无义根本,能起一切杂染故。

  寅二、释行相

  此中第一所起杂染,损减实事;第二杂染,增益虚事;第三杂染,于其如实显了方便能作愚痴。

  如实显了方便者:谓佛世尊宣说真实无量法教应知。

  于彼二因有愚痴故,或起增益、或起损减。

  于彼二因有愚痴故等者:说有说无,名彼二因。于有愚痴,故起增益;于无愚痴,故起损减。

  丑二、智2 寅一、出种类2 卯一、标列

  复次,有二种如实智。一者、如理作意所发,二者、三摩地所发。

  卯二、随释2 辰一、如理作意所发2 巳一、总标

  当知此中,由正闻思所成作意,听闻正法增上力故,于五种受分位转变所起过患如实了知,又即于此分位转变如理思惟,名不定地如实正智。此为依止,能随入修。

  巳二、别释3 午一、释过患

  云何名为分位转变所起过患?谓苦乐位诸无常性,苦分位中有自性苦性,乐分位中有变坏法性。

  午二、释转变

  云何名为分位转变?谓乐分位与苦分位有别异性,若苦分位与乐分位有别异性,如是当知一切分位展转别异。

  午三、释如实智

  于此别异如实观见,于此分位住无常想,如实观见别异过患,知所有受皆是苦已,住于苦想。有如是想、有如是见,能证清净,是故亦得名如实智。

  辰二、三摩地所发

  依定所发如实智者,谓即依彼行相转时,轻安所摄清净无扰寂静而转。当知此行与前差别。

  当知此行与前差别者:谓定所发如实智相,虽亦如前,依彼无常及苦行相而转,然有差别,闻思修慧行相异故。

  寅二、显胜能

  又无常性是一切行共相,苦性是一切有漏法共相。二如实智为依止故,当知如实能正显了彼法二相。

  丑三、定2 寅一、标内外别

  复次,住内法者未得定心,尚与外道定心差别,由智胜故,何况定心。

  寅二、释其所以2 卯一、外道摄2 辰一、出彼失

  何以故?彼诸外道虽得定心,乃至极远证得非想非非想定,然犹未能于六触处,以其五转如实了知,心正离欲,证得解脱。

  以其五转如实了知者:谓如前说:于五种受分位转变所起过患如实了知故。

  辰二、显差别

  是故彼与此正法律,犹如地空,相去极远。

  卯二、内法摄2 辰一、标由胜解

  住内法者虽未得定,但由信闻无我胜解,便能证得三摩地心,于六触处能断、能知,心得离欲及证解脱。是故当知,于正法律彼有失坏,此无失坏。

  辰二、释其妙行2 巳一、标五种

  唯正胜解相续转时,于六境界,依止六根,略有五种寂静妙行。

  巳二、释彼相5 午一、善调

  谓深于彼见过患故,名为善调。

  午二、善覆

  于不应役诸境界中而不役故,名为善覆。

  午三、善守

  于所应役诸境界中,或于率尔现前境上,善住念故,名为善守。

  午四、善护

  一切烦恼皆能断故,名为善护。

  午五、善修

  已善修习圆满道故,名为善修。

  丑四、殊胜2 寅一、显胜安立2 卯一、标

  复次,于二处所,如来证得胜安立智,能正显说超诸苦乐,非不证得胜安立智。

  卯二、释2 辰一、斥邪解

  于中若有作如是解:此大沙门乔答摩种无知无解,于诸世间一向安乐,为令弟子谓此安乐间杂众苦深怖畏故,为超苦乐间杂依附诸世间故,为欲超过诸苦乐故,宣说法要。当知此解是为邪想,是邪分别,是大邪见。

  辰二、显正说

  然其如来善知世间或一向乐、或一向苦、或杂苦乐,然彼一切皆是无常,是故为令诸弟子众,超过一切无常世间,超过苦乐,说正法要。

  寅二、广应正知2 卯一、举境事2 辰一、总标

  由三种相,应正了知诸可爱[4]事。

  辰二、别释4 巳一、所追求

  谓未来世诸可爱事,名所追求。

  巳二、所寻思

  若过去世诸可爱事,名所寻思。

  巳三、所受用

  若现在世可爱外境,名所受用。

  巳四、所耽着

  若现在世可爱内受,名所耽着。

  卯二、释行相2 辰一、标

  当知此中,堕于三世,有四行相。

  辰二、释2 巳一、于三世

  一、于未来,二[5]、于过去,三[6]、于现在。

  巳二、四行相

  于此行相能随悟入是悦意相、意所乐相、可爱色相、平安色相,如其所应,当知即是可欣、可乐、可爱、可意四种行相。

  由三种相应正了知诸可爱事等者:摄异门分说:此可爱事略有三种。一、可希求事,二、可寻思事,三、可耽着事。未来可爱事可希求故,名为可欣。过去可爱事唯可欲故、唯可乐故,名为可乐。现在可爱事略有二种。一、境界事,二、领受事。若境界事可爱乐故,名为可爱。若领受事可爱乐故,名为可意。如是所说诸可爱事,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境界、或领受,有差别故,或名可希求事、或名可寻思事、或名可耽着事。(陵本八十四卷十二页6385)此中诸义,准彼应知。

  丑五、障3 寅一、标障治

  复次,勤修定者,略由二门、二时、二地所有诸欲,于所引发三种等持能为障碍。为欲断除如是障碍,正勤修习五种对治。

  寅二、随别释2 卯一、障碍摄2 辰一、辨能障3 巳一、由二门

  当知此中,先所受用过去诸欲,于远离处,由寻思门令心飘荡;

  先所受用过去诸欲等者:此显出家补特伽罗应知。

  复有现在居家所有利养恭敬俱行诸欲,由寻思门令心散乱。

  巳二、于二时

  此中利养恭敬俱行所有诸欲,于其行时令心飘荡;先所受用居家诸欲,于其住时令心散乱。

  巳三、于二地

  即此诸欲,于异生地能为障碍,于有学地亦为障碍。

  辰二、显所障5 巳一、标三等持

  又于异生所修无量俱行等持,能为障碍;亦于有学能善通达一切智事广大等持,能为障碍;亦于无学极善修习究竟等持,能为障碍。

  巳二、释三喜俱2 午一、总标

  当知如是诸所生起一切等持,皆与喜俱。

  午二、别辨

  此中第一,于诸有情利益安乐意乐门中,与喜俱行;第二,领受有学解脱喜故,与喜俱行;第三,领受无学解脱喜故,与喜俱行。

  巳三、辨六所缘

  彼由眼等所识色等所缘别故,复有六种。

  彼由眼等所识等者:此显前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别应知。

  巳四、释名圆满

  又此等持具诸相故,名为圆满。

  又此等持具诸相故等者:入、住、出相随意自在,名具诸相。齐此名为修习圆满。

  巳五、显其究竟

  又此等持究竟边际,谓能往趣世间离欲,或能往趣出世离欲,过此更无能趣清净等持可得,是故说此无有阙减。

  卯二、对治摄2 辰一、出五法3 巳一、正念正知

  若欲速证沙门果者,于身命等无所顾恋,恒常无间、殷重加行,炽然精进。于诸欲中,了知自相,坚守正念;了知过患,无希望等正知现前。

  巳二、无放逸

  正念、正知为所依故,方便勤修四无放逸,谓于昼分若行、若坐,于诸障法净修其心,乃至广说。

  方便勤修四无放逸等者:行住坐卧正知而住,是名四无放逸。声闻地说:常勤修习悎寤瑜伽,其相应知。(陵本二十四卷一页2003)

  巳三、修习止观2 午一、辨别修2 未一、奢摩他分

  如是发起勇猛精进,于其所证无所怯劣。由九种相安住其心,一向修习奢摩他定,身得轻安,无爱味等,故无染污。

  无爱味等故无染污者:爱、见、慢、疑,名爱味等。无此随惑,故无染污。

  不为惛沈及以睡眠二随烦恼之所扰乱。

  未二、毗钵舍那分

  一向念住为所依止,精勤修习毗钵舍那,坚守正念,远离掉举随烦恼故,无有愚痴。

  午二、明双运

  已入止观双运转道,其心正定,即此二分一境随行。

  即此二分一境随行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是名一境随行。此即释前止观双运转道应知。

  辰二、显能治

  为断彼障,修习如是五种对治为依止故,能于彼障遍知、永断。于三等持,依六境事所有差别,喜俱行定圆满能引。

  寅三、出解因

  由二因缘,诸佛世尊为诸弟子宣说自己[7]能引导法。一、于黑品所有过失令生解故;二、于白品所有功德令生解故。

  丑六、学等2 寅一、略标列

  复次,于此正法毗奈耶中,略有二种补特伽罗。一、已得意,二、未得意。

  寅二、别释相2 卯一、补特伽罗相2 辰一、已得意

  已得意者,复有二种。一、已见谛,已得有学心解脱意;二、阿罗汉,已得无学心解脱意。

  辰二、未得意2 巳一、标类

  未得意者,谓于三学创修事业有学异生。

  巳二、释相

  彼全未得一切二种心解脱意,是故希求异生体后有余依灭,及自体后无余依灭涅槃界时,于三学中多修学住。

  异生体后有余依灭等者:谓彼异生,最初希得有余依灭,后复希得无余依灭,是故此中作次第说。依二涅槃界,名异生体后及自体后。

  卯二、修不放逸相3 辰一、无学2 巳一、明有退

  若诸无学,虽已证得心解脱意,而或失念行纵逸时,便有退失现法乐住。

  巳二、辨应修2 午一、非为证得解脱

  彼虽于此现法乐住或退不退,然无堪能退失解脱。若有修行不放逸者,一切皆为证得解脱。然已证得解脱无退,修不放逸复何所用?

  午二、为证现法乐住

  若为证得现法乐住,勤作功用。如造工业,非不放逸。

  如造工业非不放逸者:此中义显,成就软根诸无学果,于其现法乐住,若心放逸,即可退失;不放逸故,能不退失。是故应勤功用,修不放逸。如造工业,随彼勤劬为建立,方能成办。于彼非不有放逸事,是故应修无放逸行。为证现法乐住,道理亦尔。

  辰二、有学

  若诸有学,先已证得心解脱意,彼亦决定趣三菩提,于所修道不由他缘,自然能修无放逸行,于现法中犹未毕竟息放逸故。

  辰三、异生3 巳一、标应修

  若有一切未得意者,彼应决定修不放逸。

  巳二、辨应作

  又由三相,办所应作。一、由诸根所集成故,资粮圆满;二、由习近随顺如法诸卧具故,心得安住;三、由依止亲近善士、闻他法音、如理作意众因缘故,乃至获得二心解脱。

  巳三、显应知2 午一、总标

  又即于此应不放逸所作转时,由二种相,应知于彼六处寂灭有增上慢、无增上慢。

  午二、别释2 未一、举有慢2 申一、释2 酉一、除邪分别2 戌一、标因

  谓于未灭起邪分别,妄执为灭,由所缘故;及于未得起邪分别,妄执为得。

  戌二、显过

  彼虽如是起邪分别,谓灭解脱,而未能令身坏已后寿命永尽、六处永灭,亦不能离诸境界想。

  由二种相等者:于彼六处寂灭若缘、若证起邪分别,名二种相。如下自释,谓于未灭起邪分别,妄执为灭,由所缘故,是为初相。及于未得起邪分别,妄执为得,是第二相。如次配释若缘、若证应知。

  酉二、释由领受

  又彼由于六处寂灭若缘、若证邪领受故,有如是事。

  邪领受故有如是事者:由邪领受,起邪分别。未灭执灭,未得执得,名有如是事,指前说故。

  申二、结

  此二种相,应知说名有增上慢。

  未二、例无慢

  与此相[8]违,当知说名无增上慢。

  丑七、着2 寅一、举黑品2 卯一、总标

  复次,住内法者,于二种着,应当了知二种过患。

  卯二、别释2 辰一、二种着

  谓诸异生,于二缘识及能依受,不能了知无我性故。

  于二缘识及能依受等者:如下释义可知。

  未离欲者,于利养恭敬增上业缘所起诸受,有第一着;已离欲者,于离诸欲缘所起诸受,有第二着。

  辰二、二种过患2 巳一、第一过患2 午一、释2 未一、正显内法

  此着为因,当来生起,说名为生。

  未二、兼说外道

  又诸外道,由取着故,生诸系缚;系缚生故,能生一切恶不善法。

  午二、结

  当知是名第一过患。

  巳二、第二过患2 午一、释2 未一、由第一着

  又由此着增上力故,当于正法毗奈耶没,及当来世生等众苦差别而生。

  未二、由第二着

  于现法中,此增上力为因缘故,不般涅槃。

  午二、结

  当知是名第二过患。

  寅二、例白品

  与此相违,应知即是白品差别。

  丑八、无我2 寅一、标能究竟

  复次,由四因缘,于法无我能到究竟。

  寅二、列四因缘

  谓一切法皆无我者,除识自性、识诸因缘、识诸助伴,其余所有不可得故;又识自性是无常故;又此因缘是无常故;又此助伴是无常故。

  丑九、圣道2 寅一、总标

  复次,由八圣支道法故,及此果故,显发正法及毗奈耶。

  寅二、别释2 卯一、道支2 辰一、标最胜

  由五种相,当知八圣支道法最胜无罪。

  辰二、释五相5 巳一、现见

  谓于现法烦恼有无善分别故,名为现见。

  巳二、无炽然

  能令烦恼得离系故,名无炽然。

  巳三、应时

  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时中,皆可修习,易修习故,名为应时。

  巳四、引导

  导涅槃故,名为引导。

  巳五、唯此见

  不共一切诸外道故,名唯此见。

  卯二、道果2 辰一、标名内证

  远离信他、欣乐行相、周遍寻思、随闻所起、见审察忍,唯自证故,名内所证。

  辰二、指释五相

  此道果法亦有五相。

  此道果法亦有五相者:此中五相,谓即前说远离信他、欣乐行相,是为初相。远离周遍寻思,是第二相。远离随闻所起、见审察忍,是后三相。如下说言:由五种相,当知涅槃是内证法。谓离信故,乃至离见审察忍故。(陵本九十二卷十七页6969)此应准知。

  当知已如摄异门分分别其相。

  已如摄异门分分别其相者:摄异门分说:越渡惑者,谓于自所证。越渡疑者,谓于他所证。非缘于他者,谓于此法内自所证,非但随他听闻等故。非余所引者,谓于大师所有圣教,不为一切外道异论所引夺故。于诸法中得无所畏者,谓于自所证,若他诘问无悚惧故。(陵本八十三卷十四页6317)如是一切,应知分别内所证相。

  丑十、二海不同分2 寅一、标列二海

  复次,海有二种。一者、水海,二、生死海。

  寅二、出不同分4 卯一、标

  由三种相,当知水海与生死海而不同分。

  卯二、征

  何等为三?

  卯三、列

  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沦没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

  卯四、释3 辰一、自性不同分

  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谓水大海,用色一分为自性故,有边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为自性故,无边无量。

  辰二、沦没不同分3 巳一、标列

  此中沦没不同分者,谓若所有沦没、若由此沦没、若如是沦没,皆不同分。

  巳二、随释3 午一、所有沦没

  谓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于中沦没;生死大海,诸天世间亦常沦没。

  午二、由此沦没2 未一、水大海2 申一、总标简

  又水大海,唯由身故,于中沦没;不由语故、不由意故、不由贪故、不由瞋故、不由痴故、不由生等众苦法故,于中沦没。

  申二、释宣说

  此中宣说诸业、烦恼、彼果三分,如其次第,应知彼相。

  如其次第应知彼相者:身语意相,诸业所摄。贪瞋痴相,烦恼所摄。生等众苦,彼果所摄。如是次第应知。

  未二、生死大海

  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于中沦没。

  午三、如是沦没2 未一、生死大海4 申一、由诸寻思

  诸出家者,由妄寻思,由妄观察,由自所起诸邪分别,发起种种不正寻思,令心扰乱,于生死海恒常沦没。

  申二、由烦恼系

  又余外道,诸烦恼系所缠系故,于生死海恒常沦没。

  申三、由无厌离

  诸在家者,恒常无间众苦逼切,烦恼烧然,而不能厌,故名沦没。

  申四、由诸杂染

  其余依止诸业、烦恼,于诸生处往还无绝,故名沦没。

  未二、水大海

  其水大海,虽[9]堕其中,暂时衰损。或傍生趣,由业、烦恼一分势力,而生其中,暂时沦没,而非究竟。

  巳三、总结

  当知是名没不同分。

  辰三、超渡不同分2 巳一、水大海

  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谓水大海,未离欲贪诸异生类尚能越渡,何况其余。

  巳二、生死大海2 午一、明建立

  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离欲者,由五可爱境差别故;已离欲者,由意所识可爱诸法境差别故;诸有学者,由内六处有差别故。

  午二、辨超渡3 未一、未离欲异生

  其未离欲诸异生类,于五可爱境界大海未能超渡。

  未二、已离欲异生

  其已离欲诸异生类,于内各别六处大海未能超渡。

  于内各别六处大海未能超渡者:思所成地说:暴流有六。谓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诸法。佛圣弟子,若已永断五下分结,名已超渡前五暴流;若复永断一切上分诸结,名已超渡第六暴流。如彼释相应知。(陵本十七卷十六页1505)今说于内各别六处大海,当知即六暴流。由是诸异生类,故说未能超渡。

  由彼于此未超渡故,于前二种境界大海亦未超渡。

  于前二种境界大海者:前说五可爱境,及意所识可爱诸法,是名二种境界大海。

  未三、诸有学者2 申一、出因缘2 酉一、由遍知

  其有学者,普于六处遍知为苦,即于所缘修习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于未离欲、已离欲地二种境界,所有心意所缘境相明了现前。

  酉二、由观察

  又由猛利观察作意,于先所见等随忆念,由此因缘,于彼速疾以慧通达,亦能除遣。

  申二、明超渡2 酉一、于三分大海

  又彼于其六处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于前二种境界大海毕竟超渡。

  酉二、于四种烦恼

  及能超渡能发弃舍所学烦恼、能发寻思乱心烦恼、能发耽着世间利养恭敬烦恼、能发一切恶行烦恼。

  及能超渡能发弃舍所学烦恼等者:谓阿罗汉永断五支,于五处所不能复犯。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九卷十七页1670)今此诸相,随应配释应知。

  癸三、同等摄2 子一、颂标列

  嗢柁南曰:

  道师不同分 王国二世间 有为遮身行 坚执三空性

  子二、长行释8 丑一、道不同分2 寅一、标列

  略有二种道不同分。一、自性不同分,二、行相不同分。

  寅二、随释2 卯一、自性不同分2 辰一、出体

  若趣苦集行,若趣苦灭行,是名自性不同分。

  辰二、释义

  当知初一能趣杂染,第二能趣清净,是名此中不同分义。

  卯二、行相不同分2 辰一、总标差别

  即此趣灭行,或有有为共相行转,或有有为、无为共相行转,是名行相不同分。

  或有有为共相行转等者:诸行无常,是名有为共相。诸法无我,是名有为、无为共相。

  辰二、料简相望2 巳一、名不同分

  当知此中,若诸有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名不同分。

  巳二、亦名同分

  若有为、无为共相行相,彼望道果亦名同分。何以故?道果涅槃常无我故。

  丑二、师不同分3 寅一、总标

  复次,于正法内,略有五种师假立句,诸外道师所制论中都不可得。

  寅二、别释3 卯一、初三句

  谓趣诸取行,趣诸取尽行,若一切法遍知、永断、作苦边际。

  卯二、第四句2 辰一、总标

  若于五相受建立处一一相中,不依四相萨迦耶见;用彼为依,能害四种行相憍慢。

  不依四相萨迦耶见等者:前说:四种我见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别我见,二、俱生我见,三、缘自依止我见,四、缘他依止我见。(陵本八十六卷五页6498)是名四相。萨迦耶见以此为依,能生四种行相憍慢,亦如彼释应知。今翻彼义,故作是说。

  若慢为因,有三过患;离慢为因,有三胜利。

  辰二、别释2 巳一、举三过患3 午一、第一过患

  当知此中,怀憍慢者,于涅槃界其心退还,由怖畏故,是名第一过患。

  午二、第二过患

  于诸恶行恒现行中,及于可爱诸杂染事,其心趣入,是名第二过患。

  午三、第三过患2 未一、辨2 申一、举生等病2 酉一、举由怖畏

  于涅槃界深生怖畏增上力故,便能生起当来生等生死重病。

  酉二、例由趣入

  如由怖畏增上力故,如是亦由于诸恶行及于可爱诸杂染事,其心趣入增上力故,堪能生起当来生等生死重病。

  申二、例痈毒箭

  如生等病,眼等处痈、贪等毒箭,当知亦尔。

  未二、结

  是名第三过患。

  巳二、翻三胜利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离慢为因三种胜利。

  卯三、第五句

  若随缘起增上力故,于现法中后有种子或增、或减,由此为因,当来后有或生不生,以能摄受种子烦恼或有集起、或灭没故。

  寅三、总结

  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所有法教如实建立,唯于内法,有此大师为诸弟子正所宣说师假立句真实可得,非诸外道。

  丑三、王国

  复次,于欲界中,诸器世间当知譬如王所王国,有情世间譬如臣民,彼恶天魔譬如君主。

  丑四、二世间2 寅一、标列

  复次,有二世间。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

  寅二、料简

  其器世间,为火灾等之所坏灭;有情世间,剎那剎那各各内身任运坏灭。

  丑五、有为3 寅一、标列

  复次,空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寅二、别辨

  此中有为,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及我、我所。

  空无常恒久久安住不变易法等者:谓有为法,无常、无恒、无久久安住、无不变易法,亦无我及我所。即由此义,说彼为空。前说:于诸行中,修无常想行有五种。谓由无常性、无恒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变坏法性故。(陵本八十六卷一页6485)今此诸义如彼别释,随应配属当知。

  若诸无为,唯空无有我及我所。

  寅三、随广2 卯一、标道理

  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

  卯二、释遍摄

  此或如是、或异、或非,遍一切处,无不同归法尔道理。

  又此空性等者:声闻地说:由彼诸法本性应尔、自性应尔、法性应尔,即此法尔,说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异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尔为依,一切皆归法尔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晓了。如是名为法尔道理。(陵本二十五卷十页2110)此说空性,其义亦尔。

  丑六、遮身行2 寅一、标

  复次,如来不遮能得一切世间边际,唯遮身行随往能得世间边际。

  寅二、释2 卯一、标应知

  此中当依胜义道理,应知世间、若得世间边际方便,及世边际。

  卯二、释差别3 辰一、说名世间

  谓于方处有世间想,假名施设增上力故,即由世间若智、若想增上力故,说有世间。若想、若智增上力故,于诸世间广起言说。

  辰二、名得世间边际方便

  由或见闻、或觉、或知增上力故,于六触处,由其五转起如实智,名得世间边际方便。

  于六触处由其五转等者:前说:于五种受分位转变所起过患如实了知。名如实智。如彼释义应知。

  辰三、名得世间边际2 巳一、出异名4 午一、名能到世间边际

  未来诸行因永尽故,名为能到世间边际。

  午二、名世间解

  于世因果如实知故,名世间解。

  午三、名善运转世间边际

  能正任持最后身故,名善运转世间边际。

  午四、名超世间爱者

  于现法中,一切境界爱永尽故,具恒住故,说名能超世间爱者。

  具恒住故者:谓阿罗汉,具足成就六恒住法应知。

  巳二、结能得

  由如是等所说行相,当知名得世间边际。

  丑七、坚执2 寅一、标非

  复次,非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随有一恶不善寻思未生生时,一向能为梵行障碍,如彼生已坚执不舍。

  未生生时者:谓先未生,今时生故。

  寅二、释义2 卯一、于未生生时

  此中不行,最为殊胜。

  卯二、于生已相续2 辰一、标不应

  设有行者,不应坚执,于相续中,不应为作居住依止。

  辰二、释所以

  何以故?剎那杂染不能倾动所修梵行,要当相续能倾动故。

  丑八、三空性3 寅一、空住空性2 卯一、略标列

  复次,当知略有二种空住。一者、尊胜空住,二者、引彼空住。

  卯二、随别释2 辰一、尊胜空住3 巳一、出体

  诸阿罗汉观无我住,如是名为尊胜空住。

  巳二、显义

  由阿罗汉法尔尊胜,观无我住,于诸住中最为尊胜。

  巳三、释名

  如是或尊胜所住,或即住尊胜,由此因缘,是故说名尊胜空住。

  辰二、引彼空住2 巳一、明渐次

  引彼空住者,谓如有一,若行、若住如实了知烦恼有无;知有烦恼,便修断行,知无烦恼,便生欢喜;生欢喜故,乃至令心证三摩地;由心证得三摩地故,如实观察诸法无我,昼夜随学,曾无懈废。如是名为引彼空住。

  巳二、出空性

  当知此中,于内烦恼如实了知,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是名空性。

  寅二、修习空性3 卯一、标

  复次,正见圆满已见谛迹诸圣弟子,皆能如实越彼邪空,亦能如实入正不空,以世间道及出世道修习空性。

  卯二、征

  其义云何?

  卯三、释2 辰一、释空性2 巳一、明正观3 午一、标义

  谓于此处彼非有故,正观为空。若于此处所余有故,如实知有。

  午二、举喻2 未一、约时位辨2 申一、空

  譬如客舍,于一时间无诸人物,说名为空。

  申二、不空

  于一时间有诸人物,说名不空。

  未二、约分全辨2 申一、空

  或即此舍,由无一类,说名为空。谓无材木,或无覆苫,或无门户,或无关键,或随一分无所有故。

  申二、不空

  然非此舍即舍体空。

  午三、合法2 未一、约三趣辨2 申一、空

  如是自体所依止身,亦名受趣、亦名想趣、亦名思趣。然此自体所依止身,于一时间,由无一类或受、或想、或复思等,一切烦恼、随烦恼等,说名为空。

  申二、不空

  于一时间,由有一类,说名不空。

  未二、约六处辨2 申一、空

  或即自体所依止身,于一时间,由无一类或眼、或耳、或鼻、或舌、或身一分、或意一分,说名为空。

  申二、不空

  然非自体所依止身,即自身体一切皆空。

  巳二、辨趣入2 午一、颠倒趣入

  当知此中总略义者,若观诸法所有自性毕竟皆空,是名于空颠倒趣入,亦名违越佛所善说法毗奈耶。

  午二、如实趣入

  若观诸法由自相故,一类是有、一类非有,此有非有毕竟远离。

  此有非有毕竟远离者:谓由观增上力,观彼诸法或有非有,而彼诸法实无有非有性,是名毕竟远离。

  又观有性,于一时间一分远离,于一时间一分不离,如是名为于彼空性无有颠倒如实趣入。

  辰二、释修习2 巳一、依世间道2 午一、辨2 未一、为住远离2 申一、标思惟

  以世间道修空性者,谓圣弟子住远离处,先于城邑聚落人想作意思惟,次复思惟阿练若想。

  申二、辨空性2 酉一、约二想辨2 戌一、空

  彼即观察于自身中,此想为空,谓人邑等想。

  戌二、不空2 亥一、阿练若想

  此想不空,谓阿练若想。

  亥二、想相应法

  又余不空,谓阿练若想为缘,阿练若想相应诸受思等。

  酉二、约一想辨2 戌一、空

  或即此想,由一类故,观之为空,谓无粗重不寂静住及炽然等。

  戌二、不空

  由一类故,观为不空,谓有微细极寂静住,离炽然等。

  谓无粗重不寂静住等者:城邑聚落人想,名有粗重不寂静住及炽然等。今住阿练若想,相相违故,说彼为无,观之为空。

  未二、为趣离欲2 申一、明渐次2 酉一、思惟地等

  又即于彼能取山林、卉木、禽兽等阿练若差别相想无复思惟,但思惟地,无别相想。又即于彼能取险恶、高下、不平、多诸荆[10]棘、瓦砾等地差别相想无复思惟,但思惟地平坦细滑,犹如掌中,无别相想。

  酉二、思惟空等

  从此次第,除色想等,渐次思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差别相想,后于非想非非想处所有相想作意思惟。

  除色想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有对想及别异想。取青等相,名为色想。能取行碍,名有对想。能取男、女、舍、田等假,名别异想。如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决择中说应知。(陵本五十三卷十七页4267)

  申二、辨空性

  于一切处,如前所说历观空性,观诸下地有粗想等,观诸上地有静想等。

  午二、结

  如是名为诸圣弟子,以世间道修习空性。

  观诸下地等者:谓下地中麤、苦、障想,名麤想等。及上地中静、妙、离想,名静想等。

  当知为趣乃至上极无所有处渐次离欲。

  巳二、依出世道2 午一、总修谛行2 未一、标究竟

  自斯已后,修圣道行,渐次除去无常行等,能趣非想非非想处毕竟离欲。

  未二、辨空性2 申一、空

  彼于尔时,自观身中空无诸想,谓一切漏一向寂静,永离炽然。

  申二、不空

  又观身中有法不空,谓此依止为缘,六处展转互相任持,乃至寿住为缘,诸清净法无有坏灭。

  午二、料简空住2 未一、标最胜

  当知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如思惟无常、苦住。

  未二、结随转

  是故今者证得上妙菩提住已,由昔串习随转力故,多依空住。

  寅三、证修空性2 卯一、标列二种

  复次,有二种空。一者、应所证空,二者、应所修空。

  卯二、释其障因2 辰一、别辨相2 巳一、于自正所应行而不能行2 午一、出不能行2 未一、标依杂住

  若诸苾刍乐依杂住,于此二种不能成办。应所证空不能证故,应所修空不能修故。

  未二、广其退失2 申一、略标列

  因于二种不成办故,当知退失四种妙乐。谓于一切摄受恶事遽务众苦,皆悉解脱妙出离乐;解脱贪欲、瞋恚等事,初静虑中妙远离乐;寻伺止息妙寂静乐;二解脱摄无所造作、无恐怖摄妙等觉乐。

  当知退失四种妙乐等者:无恼害乐,说名妙乐。菩萨地中亦说有四,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樊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陵本三十五卷二十页2893)今说四种妙乐,如次配释应知。

  申二、随难释2 酉一、释二解脱2 戌一、标列

  二解脱者,一、时爱心解脱,二、不动心解脱。

  戌二、随释2 亥一、时爱心解脱2 天一、出体

  若阿罗汉根性钝故,于世间定是其退法,未能解脱所有定障,故名时爱心解脱。

  天二、释名2 地一、时

  以退法故,时时退失,时时现前,故说名时。

  地二、爱

  于现法乐喜欲证住,故说名爱。

  亥二、不动心解脱2 天一、出无退

  不动心解脱者,谓阿罗汉根性利故,是不退法,一切皆以无漏道力而得解脱,于一切种都无退失。

  于一切种都无退失者:谓于所证解脱及与现法乐住,皆无退失故。

  天二、释说义

  当知此中,决定义是三昧耶义,余如前说。

  当知此中决定义等者:不动心解脱阿罗汉,于所证得现法乐住无退,非如钝根阿罗汉或退不退,是名决定。此决定义,唯说现法乐住,非谓解脱,由是故说决定义是三昧耶义。由前已说:若诸无学,虽已证得心解脱意,而或失念心纵逸时,便有退失现法乐住。彼虽于此现法乐住或退不退,然无堪能退失解脱。由此义显,诸阿罗汉烦恼解脱决定无退、无有差别,故此不说,是名为余。

  酉二、无所造作及无恐怖

  无所造作、无恐怖者,当知无有异类可得,令阿罗汉心于中染,彼变异故,生愁叹等。

  午二、广所应行3 未一、辨种类2 申一、应所证空2 酉一、标列

  应所证空略有二种。一者、外空,二者、内空。

  酉二、随释2 戌一、外空

  外空者,谓超过一切五种色想,则五妙欲之所引发,于离欲贪正能作证。

  戌二、内空

  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作证。

  申二、应所修空

  应所修空亦有二种。一、于内外诸境界中,修无我见;二、即于彼修无常见。

  未二、出依止2 申一、标

  此四种空,当知四行为所依止。

  申二、辨4 酉一、外空

  外空,以内住心增上缘力,离所生乐滋润其身为所依止。

  酉二、内空

  内空,以内外空,于内外法修无我见,及我慢遍知[11]为所依止。

  酉三、无我见

  无我见,以即于彼修无常见为所依止。

  酉四、无常见

  无常见,以闻正法、如理作意为所依止。

  及我慢遍知者:前说:内空者,谓于内诸行断增上慢正能作证。由是此说我慢遍知为所依止。原文有误,故移正之。

  未三、明修学2 申一、出渐次3 酉一、异生位4 戌一、思惟外空

  又于此中,若诸苾刍为离欲贪,精勤修学观察作意增上力故,于欲界系诸不净相勉励思惟。彼于外空未作证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趣染习故,于外空性心不证入,不爱乐故。

  戌二、思惟内空

  便于其中,由我慢门,心不流散等随观察,以寂静相思惟内空。

  由我慢门者:我慢遍知,名我慢门。由此为门,永断我慢故。

  彼由我慢未永断故,于其正道未善修故,亦于此中心不证入。

  戌三、修无我见

  遂于内外一切行中,修无我见。于无我见未善修故,亦于其中心不证入。

  戌四、修无常见

  乃于内外一切行中,修无常见,令心不动。于诸行中见无常故,一切种动皆无所有,故无常见名不动界。

  酉二、有学位

  由于是处心无不胜解,故以正慧如实通达,或缘不净、或缘慈悲、或缘息念所有境界,或缘诸行无常境界,于三摩地极多修习为因缘故,令心调柔,由是渐次于一切处皆能证入;由此因缘,于所证空能证圆满。

  酉三、无学位

  因于所证得圆满故,其心解脱一切能顺下上分结;由此因缘,于所修空能修圆满;因于所修得圆满故,成就无学正见等法。

  申二、略摄位

  若于是时,乃至于空未能证入,当知此时是异生位;若时证入,是有学位;若时修习已得圆满,是无学位。

  巳二、于圣教出家正所应行亦不能行2 午一、出所应行3 未一、总标

  为令此修得圆满故,勤修正行,令心证入,以善寻思而正寻思。则于其中,能善知量,离诸杂染而起言说。

  未二、别释3 申一、善知量

  于经行处能正经行,于所坐处能正安坐。于如是等一切处所,皆善知量。如是行时清净为先,于其住时亦得清净。

  申二、离杂染2 酉一、总标观察

  其间能以观察作意,数数观察现行烦恼,净修治心。如是能趣一向成就诸白净法,一切魔怨所不能夺,及彼一切恶不善法四种杂染。

  酉二、别列杂染

  谓后有因性故,现法身心遍烧恼故,恶趣因性故,生等众苦因性故。

  申三、起言说2 酉一、标列

  言说有二,一者、随逐音声胜解言说,二者、随逐法随法行言说。

  酉二、辨释

  第一言说,是于正法受持、读诵、请问、征核之所发起;第二言说,是于所缘令心安住究竟解脱施设教授之所发起。

  未三、料简2 申一、标应义

  若为是义,如来出世,诸弟子众随入圣教,应勤修习如是善法。

  申二、简差别2 酉一、斥非

  若于彼法毗奈耶中,无一切种所修梵行,当知亦无修梵行者;以于其中无梵行故,称梵行者皆修邪行;师弟展转互相触恼,各自许有尊卑体式。

  酉二、显正

  于正法中,二俱可得。

  于正法中二俱可得者:谓一切种所修梵行,及修梵行者,于正法中俱可得故。

  午二、明不能行2 未一、辨相3 申一、随顺随逐音声胜解言说

  若有弃舍大果大利,应所证空、应所修空为极下劣,有大罪过。利养恭敬爱味所漂,多习邪行。

  若有弃舍大果大利等者:此中义显,随顺随逐音声胜解言教,为其究竟,不修梵行,故作是说。

  当知彼为大梵行灾之所触恼。

  申二、耽着利养恭敬

  彼由如是耽嗜爱着利养恭敬自逼恼故,于能随顺解脱言教不欲听闻,虽为宣说,不能属耳。

  申三、强闻无解不欲修行

  或为贪着利养恭敬增上力故,而强听闻,无心求解,不欲修行。不为究竟善自调伏,乃至不为证般涅槃。

  未二、结斥

  由如是事,憎恶大师,行不平等,以于广大现前恩德不能报故。

  辰二、摄略义2 巳一、正显出家障行因缘

  当知此中总略义者,谓善说法毗奈耶中,既出家已,由四因缘,如于自己[12]正所应行而不能行,如于大师圣教出家正所应行亦不能行。

  由四因缘等者:如下自释,乐相杂住等义,名四因缘。由初因缘,当知于自己正所应行而不能行。由余三缘,当知于大师圣教出家正所应行亦不能行。前已别辩,其相应知。

  谓乐相杂住故;随顺随逐音声胜解言说故;耽着利养恭敬故;由此耽着增上缘力,听闻正法,不修自利利他行故。

  巳二、兼明世尊调伏方便

  又佛世尊不欲自显能善御众,而摄徒众,唯深哀愍诸有情故。由是因缘,于行邪行弟子众中,能无护惜分明示语,宁使弟子由此分明粗利益语,现舍正法及毗奈耶,当获利益,勿令住此广兴邪行。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十

  --------------------------------------------------------------------------------

  [1] 「彼」,大正作「复」。

  [2] 「造」,大正作「起」。

  [3] 「生于饿鬼及傍生中,先业为因感得乐受,当知此业亦得名为顺乐受业」,大正、陵本置于「谓能招感恶趣生业」之后。

  [4] 「爱」,大正、陵本作「意」。

  [5] 「二」,大正作「一」。

  [6] 「三」,大正作「二」。

  [7] 「己」,陵本作「已」。

  [8] 「相」,大正作「根」。

  [9] 「虽」,大正作「唯」。

  [10] 「荆」,大正作「刺」。

  [11] 「及我慢遍知」,大正、陵本置于「滋润其身为所依止」之下。

  [12] 「己」,陵本作「已」。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真正了解因果、相信因果,不敢起一个恶念。恶念都不敢起,他怎么会做恶事情?那不可能。因果比仁义道德还有效,道德是教人不好意思作恶,规范人心;因果是教人不敢作恶,你作恶,你要受报。所以,因果禁止别人作恶那个效果的力量最大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