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2014/9/4   热度:270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五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五 子二、四无色蕴2 丑一、结前生后 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 丑二、正广显示10 寅一、立一心相3 卯一、标指 如本地分立一心相,今先显示。 卯二、引教2 辰一、第一教 如世尊言:若有众生于如来所,但发一心及一言说:善逝大师!善逝大师!如是发心,我尚说彼于诸善法多有所作,何况身语如其心量随顺奉行。 如本地分立一心相等者:如本地分意地中说:如经言:起一心,若众多心。云何安立此一心耶?谓世俗言说一心剎那,非生起剎那。(陵本三卷六页212)今决择彼,故先显示。 辰二、第二教 又如是言:由一净心,当往善趣。 卯三、释义2 辰一、名发一心 如是等类,当知此中依转所摄相续一心,由世俗道名发一心。 依转所摄相续一心等者:意地中说:云何世俗言说一心剎那?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了别生;总尔所时名一心剎那。(陵本三卷六页213)今摄彼义,略释经言,故作是说。 辰二、名发一语等 又依世俗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 又依世俗相续道理者:意地中说:相似相续,亦说名一,与第二念极相似故。(陵本三卷六页213)是名世俗相续道理。 寅二、心同缘境2 卯一、问 问:有分别心、无分别心,当言同缘现在境耶?为不同耶? 卯二、答2 辰一、标义 答:当言同缘现在境界。 有分别心无分别心者:有分别心,谓彼意识。无分别心,谓眼等识。如是差别应知。 辰二、释由 何以故?由三因故。谓极明了故,于彼作意故,二依资养故。 极明了故等者:谓若意识与眼等识同缘一境,意识行相极明了故,是名初因。于彼一境,有分别心、无分别心作意无别故,是第二因。有分别心、无分别心,依现在境,俱得长养故,是第三因。 寅三、心染污因2 卯一、总标简2 辰一、问 问:染心生时,当言自性故染?为相应故?为随眠故? 辰二、答2 巳一、显义 答:当言相应故,随眠故;非自性故。 巳二、简过 若彼自性是染污者,应如贪等毕竟不净。若尔,大过。由彼自性不染污故,说心生时自性清净。 说心生时自性清净者:如前已说: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陵本五十四卷三页4294)此应准知。 卯二、别辨染2 辰一、释相应 问:诸烦恼缠,于心二种染污因中,当言何等?答:当言相应。 辰二、释随眠2 巳一、问 问:此中何等说名随眠? 巳二、答2 午一、出体性 答: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不安隐性。 午二、显业用3 未一、略标相 又持诸行令成苦性。 未二、出圣观 是故圣者,由行苦故现观为苦,于诸行中安住苦观。 未三、释观相 云何观耶?如毒热痈,乃至广说如有寻有伺地,应如是观。 如毒热痈乃至广说等者:有寻有伺地说:三界有情所依之身,当云何观?谓如毒热痈,粗重所随故。乃至广说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陵本五卷四页329)今指彼义,故作是说。 寅四、染恼心法2 卯一、略标列 复有三种染恼心法,当知普摄一切染恼。所谓业染恼、受染恼、烦恼染恼。 卯二、明界系 初二染恼,唯欲界系;最后染恼,通三界系。 初二染恼唯欲界系者:由业染恼唯是不善业道所摄,及受染恼唯苦受摄,是故说言唯欲界系。 寅五、心系缚法2 卯一、烦恼缚 问:何等名为心烦恼缚?答:一切随眠。 卯二、业缚2 辰一、问 问:何等名业缚? 辰二、答2 巳一、辨种类4 午一、乐着事业 答:乐着事业,名为业缚。 午二、三处为障业2 未一、标 又于三处为障碍业,亦名业缚。 未二、列 谓于出离心,于得出离喜乐,于得圣道。 于出离心等者:谓善法欲,名出离心,正舍家法趣非家故。住定地乐,名得出离喜乐,依世间道乐远离故。证谛现观,名得圣道,无漏圣智决定胜故。于此三种,随应当知业能为障。 午三、顺异熟障业 又顺异熟障业,亦名业缚。 午四、邪愿业 又邪愿业,亦名业缚。 巳二、明开合 如是四种,别开有六,总合为四。 寅六、心相应法3 卯一、略辨二类2 辰一、总标列2 巳一、遍行 问: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法俱起?答: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巳二、不遍行 问:复与几不遍行心法俱起?答:不遍行法乃有多种,胜者唯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辰二、随别释2 巳一、行相2 午一、遍行摄5 未一、作意 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 未二、触 触云何?谓三和合故,能摄受义。 能摄受义者:义谓境界,是受所取。由触为缘能生于受,是故说彼能摄受义。 未三、受 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 未四、想2 申一、略 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 申二、广2 酉一、标列 此复二种。一、随觉想,二、言说随眠想。 酉二、随释2 戌一、随觉想 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 戌二、言说随眠想 言说随眠想者,谓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 未五、思 思云何?谓三和合故,令心造作,于所缘境随与领纳、和合、乖离。 于所缘境随与领纳等者:谓于可意、不可意境,思能随与领纳故;与可意境,思欲和合故;于不可意境,思欲乖离故。当知此约不苦不乐及乐、苦受建立,故成三别。 午二、不遍行摄5 未一、欲 欲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 未二、胜解 胜解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印可。 未三、念 念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明记。 未四、三摩地 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 未五、慧 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 巳二、作业2 午一、遍行摄5 未一、作意 复次,作意为何业?谓于所缘引心为业。 未二、触 触为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 未三、受 受为何业?谓爱生所待为业。 爱生所待为业者:此说受缘爱应知。 未四、想 想为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彩画言说为业。 未五、思 思为何业?谓发起寻、伺、身语业为业。 午二、不遍行摄5 未一、欲 欲为何业?谓发生勤励为业。 发生勤励为业者:声闻地说:生欲、策励、发勤精进。其义应知。(陵本二十九卷一页[1]2409) 未二、胜解 胜解为何业?谓于所缘功德、过失、或俱相违,印持为业。 未三、念 念为何业?谓于久所思、所作、所说记忆为业。 未四、三摩地 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 未五、慧 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 言论所行染污清净者:谓一切法染污、清净建立道理应知。 卯二、配释别境2 辰一、问 问:此不遍行五种心所,于何各别境事生耶? 辰二、答2 巳一、标列 答:如其次第,于所爱、决定、串习、观察四境事生。 巳二、配属 三摩地、慧,于最后境;余随次第,于前三境。 卯三、起类差别 问:诸名所摄与心相应所余蕴法,当言率尔起耶?寻求耶?决定耶? 诸名所摄与心相应所余蕴法者:此说受、想、行蕴诸所有法,名为所余蕴法。心相应故,名所摄故。 答:若依彼类心,当言即彼类。 若依彼类心当言即彼类者:心类有二,一、无分别,二、有分别。无分别者,谓眼等识。有分别者,谓即意识。率尔起心,通眼等识及与意识。寻求、决定起心,唯在意识。受、想、行蕴所有诸法,随依彼心差别,应知彼类所摄。五识身相应地[2]中说:由眼识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谓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初是眼识,二在意识。(陵本一卷九页31)又说:意识任运散乱,缘不串习境时无欲等生,尔时意识名率尔堕心,唯缘过去境。五识无间所生意识,或寻求、或决定,唯应说缘现在境,若此即缘彼境生。(陵本三卷六页214)此中道理,准彼应知。 寅七、心等和合2 卯一、举经问 问:如经言:此四无色蕴,当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别。何故彼法异相成就,而说和合无差别耶? 卯二、释义答 答:众多和合,于所缘境受用领解方圆满故。若不尔者,随阙一种,于所为事应不圆满。 寅八、心等异名2 卯一、略标列 问:诸心心所[3],凡有几种差别名耶?答:有众多名,谓有所缘、相应、有行、有所依等无量差别。 卯二、随别释4 辰一、简有所缘 问:何故眼等亦有境界,而但说彼名有所缘,非眼等耶?答:由彼眼等离所取境亦得生起,心与心所[4]则不如是。 辰二、释名相应 问:何故名相应?答:由事等故、处等故、时等故、所作等故。 由事等故等者:事谓所缘,处谓所依,时谓剎那,所作谓业。由此一切诸心心所同一而转,故置等言。 辰三、释名有行 问:何故名有行?答:于一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 辰四、释有所依2 巳一、问 问:何故名有所依? 巳二、答2 午一、标义 答: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 午二、简非 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 由一种类等者:所依有三。一、俱有依,二、等无间依,三、种子依。名众所依。义如五识身相应地说。(陵本一卷五页5)心心所法同所依转,名一种类。 寅九、心等互对4 卯一、三受相望 问:何故乐望苦受、苦望乐受、若乐若苦望非苦乐说互相对?答:由自种类而不同分互相对故。 卯二、舍望无明 问:何故不苦不乐受望彼无明说互相对?答:由与诸受、一切烦恼皆为助伴互相对故。 由与诸受一切烦恼等者:此中义显,不苦不乐受能与诸受作所依处,无明能与一切烦恼作所依处。恒共相应,名为助伴。遍自种类,为依义同,说互相对。 卯三、明望无明 问:何故明与无明说互相对?答:能治、所治互相对故。 卯四、明望涅槃 问:何故明与涅槃说互相对?答:因果相属互相对故。 寅十、心等性类2 卯一、征 云何建立四无色蕴为善、不善、无记性耶? 卯二、释2 辰一、总标列 谓一切无差别。嗢柁南曰: 依处与自性[5] 相应世俗等 软等事差别 得[6]失能所治 辰二、随别释3 巳一、善性摄9 午一、依处2 未一、问 问:善法依处有几种? 未二、答2 申一、标 答:略说有六。 申二、列 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四、世间清净时,五、出世清净时,六、摄受众生时。 午二、自性 问:何等为自性?答:谓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如是诸法名自性善。 午三、相应2 未一、问 问:如是诸法互相应义,云何应知? 未二、答6 申一、决定时 答:于决定时,有信相应。 申二、止息时 止息杂染时,有惭与愧,顾自他故。 申三、作业时 善品业转时,有无贪、无瞋、无痴、精进。 申四、世间清净时 世间道离欲时,有轻安。 申五、出世清净时 出世道离欲时,有不放逸及舍。 申六、摄受众生时 摄受众生时,有不害,此是悲所摄故。 午四、世俗等2 未一、问 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 未二、答2 申一、标举世俗 答:三世俗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 申二、释其所以2 酉一、不放逸舍2 戌一、出体分 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分故。 戌二、明建立 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治杂染义,立不放逸。 酉二、不害 不害即是无瞋分故,无别实物。 午五、软品等3 未一、软品善根 问:何等名软善根?答: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对治上品烦恼。 未二、中品善根 问:何等名中品善根?答:若在定地世间善根;或能对治中品烦恼。 未三、上品善根2 申一、问 问:何等名上品善根? 申二、答2 酉一、出体性 答:谓出世间所有善根;或能对治下品烦恼。 酉二、释所由 又诸善法,或由加行力、或由串习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事[7]力、或由清净力,当知成上品。 或由田事力者:谓于佛法僧等尊重福田,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是名田事。有寻有伺地说:由事重故受现法果。其类应知。(陵本九卷三页642) 午六、依事2 未一、问 问:善根生时,依几种事而得生耶? 未二、答2 申一、略标列 答:若略说依八种事。一、施所成福业事,二、戒所成福业事,三、修所成福业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受有情所成事。 申二、明对治 当知此中,随其所应依所说事。或于现法、或于后法,随为一种贪、瞋、恶见,于心相续先成秽染;既被染已,由彼对治,令于是处不复相应。 依八种事等者:初三福事所摄。施戒易知。若依静虑,修习慈等四种无量,名修所成福业事。次三智事所摄。闻思易知。若依静虑,修习蕴等善巧,名余修所成事。此智摄故,望前福摄说之为余。次一出世道摄,择灭烦恼,证得转依故,名简择所成事。后一大悲所摄,顿普摄受一切有情能作义利故,名摄受有情所成事。 午七、差别2 未一、问 问:何等名为善法差别? 未二、答2 申一、释2 酉一、指前说 答:或有一种乃至十种。如本地分已广宣说。 或有一种乃至十种等者:如本地分意地中说:谓诸善法,或立一种,乃至或立十种。广显差别,其义应知。(陵本三卷八页227) 酉二、显别义 又诸善法,或有对治杂染故,或有杂染静息故,或有摄受可爱果故,或有相续清净故,或有供养灵庙故,或有摄受有情故。 申二、结 如是等类善法差别,应当了知。 或有对治杂染故等者:此说差别,随其所应,配属善法应知。由信相应,对治杂染。由有惭、愧,杂染静息。由有无贪、无瞋、无痴、精进,摄受爱果。由有轻安、不放逸、舍,相续清净。由有信、惭、愧、无贪瞋痴、精进,供养灵庙。由有不害,摄受有情。 午八、得失3 未一、征 复次,善法无有过失,有何功德? 未二、释2 申一、标 善法功德,有无量种。 申二、列 谓能净治心,令离烦恼缠及随眠;令于所缘无有颠倒;能令善根坚固不退;令等流行相续而转;不为自害、不为他害、不为俱害;不生现法罪、不生后法罪、不生现法后法罪;能令受彼所生喜乐;能尽生为上首所有众苦;又能增长涅槃胜解,能亲近彼;能令财位无有退失;处众勇猛,无惧无畏;广大名称,流布十方;为众圣贤之所称赞;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已后,生诸善趣;于诸善法,令无退失;能速随证自所求义。 未三、结 如是等类诸善功德无边无量,当尽了知。 善法功德有无量种等者:烦恼过患有无量种,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七页575)此诸善法能对治彼,是名功德。一一差别,翻彼烦恼过患应知。 午九、能所治2 未一、征 云何建立诸善对治? 未二、释2 申一、标 由十五种。 申二、列 谓厌患对治故,断对治故,持对治故,远分对治故, 厌患对治等者:谓闻思修道,名厌患对治;出世间道,名断对治;此果转依,名持对治;世间修道,名远分对治。如修所成慧地决择中说。(陵本六十七卷三页5319) 所欲趣缠对治故,非所欲趣缠对治故,随眠对治故,软品烦恼对治故,中品烦恼对治故,上品烦恼对治故, 所欲趣缠对治等者:谓能对治可爱趣缠所摄烦恼,名所欲趣缠对治。若能对治非可爱趣缠所摄烦恼,名非所欲趣缠对治。 散乱对治故,谏悔对治故,羸劣对治故,制伏对治故,离系对治故。 散乱对治等者:此中前四,谓能远离现行诸烦恼缠。后一,谓能永断彼种。如显扬释多分应知。(显扬论三卷十六页31,495b)唯谏悔对治,彼云显了对治,与此义别。堪忍他谏,悔除所犯,此能对治谏悔位烦恼,故名谏悔对治。 巳二、不善性摄2 午一、标列二相 复次,诸染污法二相所显。一、本烦恼,二、随烦恼。 午二、随别解释2 未一、标当说 今当先说本烦恼,后当分别随烦恼。 未二、释差别2 申一、本烦恼9 酉一、依处2 戌一、问 问:本烦恼有几种依处? 戌二、答2 亥一、辨种类2 天一、标 答:六。 天二、列 一、与无明俱,可意杂染境界;二、与无明俱,不可意杂染境界;三、与不如理作意俱,杂染境界;四、与无明俱,劣等胜有情、各别五取蕴、得未得颠倒、功德颠倒; 与无明俱至功德颠倒者:此中颠倒,谓慢烦恼。有寻有伺地说,慢是倒等流故。如下说言: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于此六事,能生七慢。谓于劣有情,能生于慢;于等有情,能生过慢;于胜有情,生慢过慢及与卑慢;于各别五取蕴,能生我慢;于得未得颠倒,能生增上慢;于功德颠倒,能生邪慢。今于此中,略摄彼义应知。 五、与无明不如理作意俱,听闻不正法;六、与无明不如理作意俱,于听正法而生懈怠。 亥二、释依处 当知最初,欣乐和合依处;第二,欣乐别离依处;第三,于境颠倒依处;第四,陵懱上慢依处;第五,邪执法行依处;第六,不修正行、不为还灭依处。 邪执法行依处者:谓于杂染、清净诸法不如实知,起邪解行,是名邪执法行。 酉二、自性 问:烦恼自性有几种?答:有六种。一、贪,二、瞋,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 酉三、相应2 戌一、问 问:何烦恼与何烦恼相应? 戌二、答4 亥一、无明 答:无明与一切。 亥二、疑 疑都无所有。 亥三、贪瞋2 天一、总标简 贪瞋互相无,此或与慢见。 天二、随难释2 地一、举染爱 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 地二、例憎恚 如染爱,憎恚亦尔。 亥四、慢见2 天一、标 慢之与见,或更相应。 天二、释 谓高举时,复邪推构。 疑都无所有者:由疑行相解了不解了故,不与所余一切烦恼相应。当知此约一切烦恼迷行为论。无明一种不解了摄。见、贪、瞋、慢邪解了摄。义如有寻有伺地决择中说。(陵本五十九卷三页4791)疑二俱非,故不相应。 酉四、世俗等2 戌一、问 问: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 戌二、答2 亥一、世俗有 答:见世俗有,是慧分故。 亥二、实物有 余实物有,别有心所性。 酉五、软品等2 戌一、问 问:是诸烦恼,云何建立软中上品? 戌二、答2 亥一、总辨品类 答:最后所断名软品,中间所断名中品,最初所断名上品。 亥二、成上品因2 天一、标 复由六因,诸烦恼成上品。 天二、列 一、YIN欲所生烦恼,性多上品。二、串习所生烦恼,性多上品。三、安足处烦恼,谓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烦恼,谓无涅槃法者,性多上品。五、非处加行烦恼,谓于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业烦恼,谓正发业者,性多上品。 谓根熟者性多上品者:谓少年位已去,诸根成熟,名根熟者。此为上品烦恼之所依处,故从彼生性多上品。 酉六、依事2 戌一、问 问:烦恼生时,由几烦恼事而得生耶? 戌二、答6 亥一、贪烦恼摄2 天一、所依事2 地一、标 答:贪由十事生。 地二、列 一、取蕴,二、诸见,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过去境界,六、恶行,七、男女,八、亲友,九、资具,十、后有及无有。 天二、能依贪2 地一、问 问:何贪于何事生耶? 地二、答3 玄一、标 答:随其次第,十贪于十事生。 玄二、征 何等为十? 玄三、列 谓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 事贪见贪等者:于五取蕴诸实有事起我爱故,是名事贪。见取、戒禁取、我语[8]取,依诸见起,是名见贪。希求未得可爱境界,是名贪贪。坚着已得可爱境界,是名悭贪。忆念已所受用过去境界,思惟彼相,起贪欲盖、或掉举盖,是名盖贪。依现在世所得自体,乐受为缘,希求后有;苦受为缘,希求无有;是名有无有贪。余如文知。 亥二、瞋烦恼摄2 天一、出种类2 地一、所依事2 玄一、标 瞋事亦有十种。 玄二、列 一、己[9]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习,十、他见。 地二、能依瞋 瞋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 天二、明彼摄2 地一、总四种 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 依前六事立九恼事者:前六事中,于后三事各有爱非爱别,是名怨亲。由是一一立九恼事。 余名境界瞋; 余名境界瞋者:此谓第七不可意境应知。 若不忍为先,亦有情瞋; 若不忍为先等者:此谓第八嫉妒应知。于他有情所得利养恭敬生嫉妒故。 若宿习瞋;若见瞋。 地二、略三种2 玄一、标 如是十瞋,略有三种。 玄二、列 一、有情瞋,二、境界瞋,三、见瞋。 若宿习瞋等者: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瞋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憎事有猛利瞋、有长时瞋,名宿习瞋。若依诸见而起诤论,是名见瞋。谓于萨迦耶见、断见、无因见、不平等因见。如是等类诸恶见中,或自所摄,他所遮断;或他所摄,自行遮断;或所爱有情所摄,他正遮断;或已遮断;或欲摄受所未摄受。由是因缘,发愤乖违,互兴诤论。义如闻所成地中说。(陵本十五卷五页1292)复次,当知此宿习瞋及与见瞋,随其所应,或有情摄、或境界摄,缘彼二种差别生故。 亥三、无明烦恼摄2 天一、出种类2 地一、所依事 无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间安立事,三、运转事,四、最胜事,五、真实事,六、杂染清净事,七、增上慢事。 地二、能依无知 依此七事,起七无知。 天二、广差别2 地一、标异门 或复十九。 地二、配依事 当知于初事,由三种门生疑惑;于第二事,由内六处、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亲等见;于第三事,由业、异熟及俱,生作者、受者、无因、恶因见;于第四事,诽谤三宝;于第五事,诽谤诸谛;于第六事,起邪解行;于第七事,依得自义起增上慢。 依此七事起七无知等者:有寻有伺地说:复有七种无知。一、世愚,二、事愚,三、移转愚,四、最胜愚,五、真实愚,六、染净愚,七、增上慢愚。又说十九种无知,谓于前际无知等。(陵本九卷十八页[10]711)十九无知依七事起,如彼应释。 亥四、慢烦恼摄2 天一、出种类2 地一、所依事 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 地二、能依慢 依此六事,生七种慢。谓慢、过慢等。 天二、随应配 当知二慢依胜有情事生,余各依一事。 二慢依胜有情事生者:谓慢过慢及与卑慢,皆依胜有情起。集论中说:慢过慢者,谓于胜己计己为胜,心举为性。下劣慢者,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心举为性。(集论四卷十页31,676c)彼下劣慢,即此卑慢,文别义同。 亥五、见烦恼摄2 天一、依二事生2 地一、略标列 见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损减事。 地二、随别释2 玄一、所依事2 黄一、增益事 增益事有四种。一、我有性增益,二、常无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脱方便增益。 增益事有四种等者: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由四颠倒,谓于非法见为是法,或于是法见为非法;或于生天解脱道中,非方便者见是方便,是方便者见非方便;如是名为增益邪行。此中说有四增益事,随其所应,四颠倒摄应知。 黄二、损减事2 宇一、标列 损减事亦有四种。一、谤因,二、谤果,三、谤作用,四、谤善事。 宇二、随释4 宙一、谤因 当知此中,谓无施与乃至无妙行、恶行,是名谤因。 宙二、谤果 谓无妙行、恶行业果异熟,是名谤果。 宙三、谤作用4 洪一、标 谓无此世间乃至无化生有情,名谤作用。 洪二、征 所以者何? 洪三、释 诸士夫用是此中作用义。 洪四、广 此士夫用复有四种。一、往来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种子用,四、后有业用。 宙四、谤善事 若谓世间无阿罗汉等,名谤善事。 谓无施与等者:此中诸义,如有寻有伺地广说应知。(陵本八卷十四页612) 玄二、能依见2 黄一、标 依此广略八事、二事,生于五见。 黄二、列 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 依此广略八事二事者:前说八事,谓增益事有四种,损减事亦有四种,是名为广。又说二事,一、增益事,二、损减事,是名为略。 天二、依六十二事生2 地一、标 又依六十二事,生边执见及邪见。 地二、释 谓计前际事、计后际事,如经广说。依此事差别,有六十二见。 谓计前际事等者:摄事分说:又诸外道,萨迦耶见以为根本,有六十二诸恶见趣。谓四常见论、四一分常见论、二无因论、四有边无边想论、四不死矫乱论,如是十八诸恶见趣,是计前际说我论者。又有十六有想见论[11]、八无想论、八非有想非无想论、七断见论、五现法涅槃论,此四十四诸恶见趣,是计后际说我论者。(陵本八十七卷二页6558)此应准知。 亥六、疑烦恼摄2 天一、标 疑依六事生。 天二、列 一、闻不正法,二、见师邪行,三、见所信受意见差别,四、性自愚鲁,五、甚深法性,六、广大法教。 闻不正法等者:由闻不正法故,于法生疑;见师邪行故,于师生疑;见所信受意见差别故,于学生疑;性自愚鲁故,于诲生疑;甚深法性故,于证生疑;广大法教故,于教生疑。 酉七、差别2 戌一、问 问:何等名为烦恼差别? 戌二、答2 亥一、标 答:一切差别,略有十五。 亥二、列 一、内门烦恼,二、外门烦恼,三、见断烦恼,四、修断烦恼,五、可爱趣缠所摄烦恼,六、非可爱趣缠所摄烦恼,七、随眠所摄烦恼,八、软品烦恼,九、中品烦恼,十、上品烦恼,十一、散乱位烦恼,十二、谏悔位烦恼,十三、羸劣位烦恼,十四、制伏位烦恼,十五、离系位烦恼。 酉八、得失2 戌一、标 复次,烦恼无有功德,有多过失。 戌二、释 谓于缠位污心相续,广说如有寻有伺地。 酉九、能所治2 戌一、简非能治2 亥一、标义 复次,烦恼非能对治。 亥二、会违 虽复经言:依爱断爱、依慢断慢。然非烦恼;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举行相,与彼相似,假说爱、慢。 戌二、显是所治 复次,如前说十五种心对治差别,当知烦恼是彼所治,亦十五种。 申二、随烦恼2 酉一、显差别4 戌一、依处2 亥一、标 复次,随烦恼依处,当知略有九种。 亥二、列 一、展转共住,二、展转相举,三、利养,四、邪命,五、不敬尊师,六、不忍,七、毁增上戒,八、毁增上心,九、毁增上慧。 戌二、自性2 亥一、征 复次,随烦恼自性云何? 亥二、释2 天一、出种类3 地一、列 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沈、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地二、指 如本地分已广宣[12]说。 地三、结 如是等类,名随烦恼自性。 如本地分已广宣说者:谓本地分意地助伴,已广宣说差别名故。(陵本一卷十页40) 天二、配依处2 地一、别配属 此中初二,依初依处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余十二,依后二依处而生。 地二、随别广2 玄一、释差别2 黄一、标 当知此中,毁增上心、毁增上慧由三门转。 黄二、列 一、由毁止相门,二、由毁举相门,三、由毁舍相门。 玄二、明配属 惛沈、睡眠,由初依处生;掉举、恶作,由第二依处生;不信乃至寻伺,由第三依处生。 惛沈睡眠由初依处生者:此说毁止相门,名初依处。毁举相门,名第二依处。毁舍相门,名第三依处。 戌三、相应2 亥一、征 复次,随烦恼云何展转相应? 亥二、释4 天一、与一切不善相应 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 天二、与一切染污心相应 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与一切染污心相应。 天三、与一切善等相应 睡眠、恶作,与一切善、不善、无记相应。 天四、互不相应 所余当知互不相应。 所余当知互不相应者: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十随烦恼,展转相违,故不俱起,名不相应。行相粗猛,各为主故。 戌四、世俗等2 亥一、征 复次,随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 亥二、释 谓忿、恨、恼、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悭、憍、掉举是贪分故,皆世俗有;覆、诳、谄、惛沈、睡眠、恶作是痴分故,皆世俗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是实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说;忘念、散乱、恶慧是痴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寻、伺二种是发语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 放逸是假有如前说者:前说不放逸,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分故,即如是法治杂染义立不放逸。翻此当知放逸是世俗有。 酉二、例前说2 戌一、软品等 复次,随烦恼云何成软中上品?当知如本烦恼说。 戌二、事等 如是随烦恼,若事、若差别、若过失、若所治,随其所应,皆如烦恼应知。 随其所应皆如烦恼应知者:前说烦恼依事而生,各有多别、有多过失,由善对治,成彼所治。如是诸随烦恼与彼相应,或是彼分,随其所应,如彼应知。 巳三、无记性摄7 午一、依处2 未一、标 复次,诸无记法依处,当知略有四种。 未二、列 谓业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养命、若三摩地差别。 午二、自性2 未一、征 复次,彼自性云何? 未二、释 谓异熟生蕴,若中庸加行所摄威仪路及工巧处,若为嬉戏加行所摄变化。 午三、相应2 未一、问 问:彼云何展转相应耶? 未二、答2 申一、举二种有2 酉一、标或有 答:威仪路、工巧处,或于一时展转相应。 酉二、举经证 如说或有事业,行时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卧;乃至或有事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皆悉易作。如经广说。 申二、简所余无 所余无有展转相应。 午四、世俗等 问:是诸无记,几实物有?几是假有?答:于异熟所摄诸蕴及心加行差别中而施设故,当知一切皆世俗有。 于异熟所摄诸蕴等者:依异熟所摄诸蕴,是故施设异熟生蕴。依心加行差别,施设威仪路、工巧处及与变化。故彼一切皆世俗有。 午五、软品等3 未一、征 云何彼成软中上品? 未二、释2 申一、约相对辨 谓异熟生及威仪路不猛利故,俱是软品;诸工巧处性猛利故,说名中品;当知变化性极猛利,故是上品。 申二、约各别辨2 酉一、标 又四种类,各有差别。 酉二、释4 戌一、异熟三品 谓无色界异熟是软品,色界异熟是中品,欲界异熟是上品。 戌二、威仪三品 若坐、若卧是软威仪,住是中威仪,行是上威仪。 戌三、工巧三品 初习业者是下工巧,已串习者是中工巧,堪为师者是上工巧。 戌四、变化三品 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软变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变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变化。 未三、结 如是等类,软中上品差别应知。 午六、依事 问:是诸无记依何事生?答:当知略说依十二事。如闻所成地已说。 如闻所成地已说者:闻所成地说有十二工巧业处。谓营农工业、商贾工业、事王工业、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术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防邪工业、和合工业、成熟工业、音乐工业。(陵本十五卷二十二页1360)由是当知,此中问答,唯约工巧为论,非余一切。 午七、差别2 未一、征 云何诸无记差别? 未二、释2 申一、别辨4 酉一、异熟生 谓异熟生,五趣别故,五种差别。 酉二、威仪路 若威仪路,威仪别故,四种差别。 酉三、工巧处 若工巧处,十二事差别故,即十二种差别。 酉四、变化心2 戌一、举八种 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差别故,为嬉戏、为利他、身语变化差别故,当知变化八种差别。 戌二、显摄余 由此差别即摄余事,故不别说。 当知变化八种差别者:补特伽罗差别有五,谓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及与如来。所为差别有二,谓为嬉戏,或为利他。所变化事差别有二,谓身及语。如是变化,总有八种差别。 申二、料简2 酉一、标差别 又异熟生,一向无记;二,三可得;一,有二种。 二三可得一有二种者:谓威仪路、工巧处三性可得。变化唯有无记及善无记,如前说。余如下释。 酉二、随应释3 戌一、威仪 若依伎乐,以染污心发起威仪,是染污性;若依寂静,即是善性。 戌二、工巧 若依染着发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 戌三、变化心 为引导他,或为利益诸有情故,而起变化,当知是善,此无染污。 壬三、诸门决择4 癸一、蕴谛相摄2 子一、明摄不摄2 丑一、征 复次,如是五蕴几谛所摄?又此诸谛几蕴所摄? 丑二、辨 当知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诸蕴互不相摄,由灭谛性是彼寂静所显故。 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等者:苦、集二谛有漏所摄,道谛一种无漏所摄。如是三谛唯是有为,故与五蕴更互相摄。灭谛不尔,故与诸蕴互不相摄。 子二、广辨谛实2 丑一、约四谛辨6 寅一、十六行观3 卯一、明所由4 辰一、于苦谛2 巳一、问 问:如声闻地已说于四谛中有十六行观,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 巳二、答2 午一、标 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 午二、释 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 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等者:谓无常行对治常倒,苦行对治乐倒及与净倒,空行、无我行对治我倒,如是四行对治四种颠倒。 辰二、于集谛2 巳一、问 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 巳二、答2 午一、标四爱 答:由有四种爱故。 午二、明建立2 未一、标 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别故,建立差别。 未二、释2 申一、配为缘 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 初爱为缘等者:此中初爱至最后爱,如其次第,常、乐、净、我四爱差别应知。 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 建立独爱者:谓自体爱内各别故,是名独爱。 申二、显差别4 酉一、爱 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 酉二、后有爱 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 酉三、喜贪俱行爱 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 酉四、彼彼希望爱 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 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者:若诸未得所求境界,是名所余可爱色等。简非已得,名为余故。于此境界,或为和合、或为不离、或为增益而起希求,名希求爱。 辰三、于灭谛 问:何故于灭谛为四行观?答:由四种爱灭所显故。 由四种爱灭所显故者: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于灭谛中有四行相。云何第一名灭行相?谓于永断烦恼灭中正观行相。云何第二名静行相?谓于永断众苦静中正观行相。云何第三名妙行相?谓于永断无罪清净安乐性中正观行相。云何第四名离行相?谓于永断常住性中正观行相。如是四种正观行相,即由我爱、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希望爱永断所显,如其次第配属应知。 辰四、于道谛 问:何故于道谛为四行观?答:由能证彼四爱灭故。 由能证彼四爱灭故者: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于道谛中有四行相。云何第一名道行相?谓于圣道与境相应无颠倒性正观行相。云何第二名如行相?谓于圣道永出世间离诸漏性正观行相。云何第三名行行相?谓于圣道先圣、后圣同所游履正观行相?云何第四名出行相。谓于圣道无上性中正观行相。如是四种正观行相,能证前说四种爱灭,如其次第配属应知。 卯二、释随应3 辰一、空行摄2 巳一、征 复次,如声闻地已说坏等十种行相, 如声闻地已说坏等十种行相者:声闻地说:由十种行观察苦谛,能随悟入苦谛四行。何等为十?一、变异行,二、灭坏行,三、别离行,四、法性行,五、合会行,六、结缚行,七、不可爱行,八、不安隐行,九、无所得行,十、不自在行。(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4)是名坏等十种行相。 此中,无所得云何? 巳二、释 谓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计我我想、唯有计我我见、唯有我我言说戏论,除此七外,余实我相了不可得。 唯有彼所生受等者:彼谓根、境。我及我所,此名我我。声闻地中亦显此义,应勘彼知。(陵本三十四卷十四页2773) 辰二、无我行摄2 巳一、征 不自在云何? 巳二、释 谓众缘生、无常、苦相所摄诸行,离我相故。 辰三、苦行摄3 巳一、约三苦辨3 午一、摄坏苦2 未一、问 问:此十行相,由何行相摄坏苦耶? 未二、答2 申一、标简 答:由结行相及变坏增上所起忧恼,当知是坏苦性,非唯变坏。 申二、释由 已离忧者,虽复遇彼不为害故。 已离忧者等者:此中义显,由结行相及与忧恼,是坏苦性。若离结缚,便能永灭生老病死愁悲忧苦一切扰恼纯大苦蕴,是名已离忧者。虽复遇彼诸行变坏,无有坏苦,名不为害。 午二、摄苦苦 问:何等行相摄苦苦耶?答:由不可爱行相。 午三、摄行苦 问:何等行相摄行苦耶?答:由不安隐行相。 巳二、约八苦辨2 午一、第一义3 未一、苦苦摄 复次,如经言:生苦乃至略摄五取蕴苦。如是诸苦相,几苦苦摄?谓初五。 未二、坏苦摄 几坏苦摄?谓中二。 未三、行苦摄 几行苦摄?谓后一。 生苦乃至略摄五取蕴苦者: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应知。如是诸苦,各有五相,如有寻有伺地决择中说。(陵本六十一卷十四页4933) 午二、第二义2 未一、略明摄 复次,初七,苦苦摄;彼所对治净妙烦恼,坏苦摄;最后一,行苦摄。 未二、随难释 由世尊言:入变坏心。又作是言:由盖缠故,领彼所生心诸忧苦。故知烦恼坏苦故苦道理成就。 巳三、约四苦辨3 午一、举经言 复次,如经言:有四种苦。一者、生苦,二、缘内苦,三、缘外苦,四、麤重苦。 午二、问答辨 问:此中何行摄何苦?何苦摄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二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三苦展转相摄;最后一行,与最后苦展转相摄。 初行初苦展转相摄等者:谓八苦中,生苦初行,与此四苦最初生苦展转相摄;老、病、死苦三行,与缘内苦展转相摄;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如是三行,与缘外苦展转相摄;五取蕴苦最后一行,与粗重苦展转相摄。 午三、配差别 前所说爱自性差别建立集谛四种行相,当知为生今果差别四种苦故。 前所说爱自性差别等者:声闻地说:谓了知爱是取因故,复能招集即以其取为因有故,复能生起有为上首当来生故,又能引发以生为缘老、病、死等诸苦法故。随其所应,当知说名因、集、起、缘。(陵本三十四卷十六页2777)是名集谛四种行相。即依是义,此中总说为生今果差别有四种苦,非定别配。又复彼行,由常、乐、净、我四爱差别而得建立,如前已说应知。 卯三、配解脱2 辰一、明配属3 巳一、空行 复次,此十六行,几是空行?谓二,即苦谛后二行。 即苦谛后二行者:谓无所得行、不自在行应知。 巳二、无愿行 几是无愿行?谓六,即苦谛前二行及集谛一切。 即苦谛前二行等者:谓苦谛中变异行、灭坏行,及与集谛因行、集行、起行、缘行应知。 巳三、无相行2 午一、灭谛摄 几是无相行?谓灭谛一切。 谓灭谛一切者:于灭谛中有四行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应知。 午二、道谛摄 几是清净因所显行?谓道谛一切。 谓道谛一切者:于道谛中有四行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应知。 辰二、释妨难2 巳一、问 问:要由无常想,能住无我想,何故此中先说空耶? 巳二、答 答:此约无我观已生,由无常观建立无愿;以此二观,前后展转互修治故。 寅二、说谛次第2 卯一、约染净辨2 辰一、显说2 巳一、黑品摄 复次,四圣谛说次第者,谓由此故苦,此最为初;如此故苦,此为第二;此二摄黑品究竟。 巳二、白品摄 由此故乐,此为第三;如此故乐,是为第四;此二摄白品究竟。 辰二、引喻 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药。 卯二、约世间辨3 辰一、标 又有差别。谓如世间遭苦次第,当知建立圣谛次第。 辰二、征 所以者何? 辰三、释 如诸世间曾所遭苦,即于此处先发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脱,后于解脱方便,发起作意。 寅三、明四谛义2 卯一、总显 问:谛义云何?答: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 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等者:谛建立义,略有二种。一、约世俗谛,谓世间愚夫等,由法尔故,于彼诸法觉无乖诤,即此如所说相不舍离义。二、约胜义谛,谓诸已见谛者,如其法性证无乖诤,即此到清净究竟义。 卯二、别辨4 辰一、苦谛义 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 烦恼所生行义者:集论中说:云何苦谛?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集论四卷一页31,674a)今说烦恼所生,即有情生;烦恼所行,即彼依处应知。 辰二、集谛义 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 辰三、灭谛义 问:灭谛义云何?答:彼俱寂静义。 辰四、道谛义 问:道谛义云何?答:能成三谛义。 能成三谛义者:谓由道谛,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如下自说: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故。 寅四、明胜义摄2 卯一、问 问:如是四圣谛,为世俗谛摄,为胜义谛摄? 卯二、答2 辰一、标义 答:胜义谛摄。 辰二、释由2 巳一、简世俗 何以故?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由自相差别故,建立世俗谛。 巳二、显胜义 由彼共相一味苦故,当知建立胜义谛。 由彼共相一味苦故等者:由彼诸行,一切圣者观唯是苦,以有漏故,唯圣能证一切有漏共相。即依此义,立胜义谛。 寅五、辨知断等2 卯一、问 问:何缘故说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修习道谛? 卯二、答4 辰一、知苦 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 是四颠倒所依处故者:常、乐、净、我名四颠倒应知。 辰二、断集 虽遍知苦,仍为集谛之所随逐,故须更说永断集谛。 辰三、证灭 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爱乐摄受,是故次说触证灭谛。 不生怖畏爱乐摄受者:已见谛者,离我颠倒,证知我我定非有故,是故于寂静界不生怖畏,深心欣仰爱乐摄受故。 辰四、修道 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是故后说修习道谛。 寅六、辨谛现观2 卯一、总2 辰一、问 问:谛现观有几种?此复何相? 辰二、答2 巳一、明体相 答:决定义是现观义。此则于诸谛中决定智慧及彼因、彼相应、彼共有法为体,是名现观相。 于诸谛中决定智慧等者:此中智慧,通说加行、根本、后得三无漏慧。闻思修三能成彼慧,是名彼因。彼助伴法,名彼相应。彼所依缘,名共有法。总此一切,为现观体。 巳二、出种类 此复六种应知,如有寻有伺地说。 此复六种等者:谓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陵本十卷十九页832) 卯二、别5 辰一、思现观 此中云何名初现观?谓于诸谛决定思惟。 辰二、信现观 云何名为第二现观?谓三宝所三种净信,由于宝义已决定故,及闻所成决定智慧。 辰三、戒现观 云何名为第三现观?谓圣所爱戒,于恶趣业已得决定不作律仪故。 辰四、现观智及现观边智谛现观2 巳一、广分别2 午一、现观智谛现观2 未一、征 云何名为第四现观? 未二、释2 申一、辨相2 酉一、初现观位3 戌一、三心差别3 亥一、内遣有情假 谓于加行道中,先集资粮极圆满故,又善方便磨莹心故,从世间顺决择分边际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软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 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者:诸有情名唯假相有,无始时来熏习执着,是名有情假法。入现观时,除遣彼相正智得生,名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 亥二、内遣诸法假 从此无间,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中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 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者:诸法名义唯假安立,是言所行,不称实有,是名诸法假法。入现观时,除遣彼相正智得生,是名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 亥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 从此无间,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一切见道所断烦恼粗重。 戌二、止观双运2 亥一、标名 又此现观即是见道,亦名双运道。 亥二、释由 此中虽有毗钵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双运合立三心,以于一剎那中止观俱可得故。 戌三、缘境相应2 亥一、缘境 当知此诸心,唯缘非安立谛境。 亥二、相应 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 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等者:于内[13]共了、现见所知诸义境界无漏之智,是名法智。于不共了、不现见所知义境无漏之智,是名类智。义如显扬论说。(二卷十六页31,489c) 酉二、第二现观位 又即由此心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碍苦等智生; 有第二现观位等者:缘非安立谛境,于现观位说名为初。此言安立谛境,从彼无间所生,是故名第二现观位。于此位中,彼苦等智,于安立谛能善通达真如性故,不为烦恼所随眠故,非依名言戏论起故,是名清净无碍。 当知依此智故,苦集灭道智得成立。 申二、出体 即前三心并止观品,能证见断烦恼寂灭,能得永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出世间道,是名现观智谛现观。 永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者:三界见、修所断烦恼皆悉永断,是名永灭一切烦恼。当来后有众苦皆悉永断,是名灭所依事。 午二、现观边智谛现观2 未一、征 云何名为现观边智谛现观? 未二、释2 申一、辨相5 酉一、出智体 谓此现观后所得智,名现观边智。 酉二、明智依 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 酉三、显缘境 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 酉四、辨所摄 似法、类智,世俗智摄,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 缘先世智曾所观察等者:先加行位,以世间智,观察欲、色、无色苦集二谛,是名观察下上二地安立谛境。又复观察彼苦集灭及能灭道,名观察二增上安立谛境。今此位中,于彼安立得如实知,然不应说法智、类智所摄,以彼唯缘非安立谛境生故。今此不尔,缘安立谛下上地别,是故说言似法、类智,世俗智摄。非唯世间,非唯出世,是故说言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 酉五、释差别2 戌一、约所取能取辨 如其次第,于一一谛二种智生,谓忍可欲乐智,及现观决定智。 戌二、约下上谛境辨 如是依前现观起已,于下上诸谛中,二二智生。 申二、结名 是名现观边智谛现观。 于下上诸谛中二二智生者:谓于下上二地一一谛中,各复有其二智生故。 巳二、总料简2 午一、辨差别3 未一、无有分别异 此中前智遣假法缘故,是无分别;后智随逐假法缘故,是有分别。 未二、能断不生异 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断见断烦恼随眠;后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更不复起。 后智思惟所缘故者:思惟安立诸谛为所缘故。 未三、进趣断道异 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 午二、简方便3 未一、标非 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 未二、释由2 申一、出相引 由世间道是曾习故,相执所引故。 申二、显无能 如相执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诸相;如不能泯伏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麤重。 未三、结成 是故彼道无有永害诸随眠义。 相执所引故者:谓世间道非自内证,唯从他闻,不离名言戏论相执,名彼所引。 辰五、究竟现观2 巳一、征 云何名为究竟现观? 巳二、释3 午一、出智别 谓由永断修所断故,所有尽智、无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 午二、释得名 于现法中,一切烦恼永断决定故;于当来世,一切依事永灭决定故;名究竟现观。 尽智无生智者:谓阿罗汉于诸烦恼究竟尽中,发起尽智。由因尽故,当来苦果毕竟不生,即于此中起无生智。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四页2807) 午三、辨差别2 未一、尽智摄2 申一、一向出世 何等名为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无分别。 申二、通世出世 何等名为世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有分别。 未二、无生智摄2 申一、一向出世 何等名为出世无生智?谓即此依事灭因义故,于当来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无分别智。 申二、通世出世 何等名为世出世无生智?谓于当来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别智。 丑二、约三谛辨2 寅一、斥他3 卯一、略标 复次,有种姓婆罗门,建立三处为实为谛。然彼种姓诸婆罗门,于此三处住三过失,污其心故;依第一义,彼皆堕在非梵志数。 卯二、别释2 辰一、辨三处4 巳一、征 何等三处? 巳二、列 一、为养命,二、为修福,三、安立果。 巳三、释3 午一、为养命3 未一、标列 为养命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为活命故,于施主前或呪愿、或赞美、或序述。 未二、随释3 申一、咒愿2 酉一、愿除怨敌 呪愿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希求随一资生具故,往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罗门、长者、居士、商主等所,矫设呪愿:当愿汝等所有怨敌皆悉殄灭、横遭殃祸、摧屈缚录。 酉二、愿常吉祥 又愿汝等所有吉祥常无转动、不可侵夺。 申二、赞美2 酉一、赞害怨敌2 戌一、有力能 赞美者,为希求故,往到彼所,矫设赞美,言:汝勇健,多诸计策,善害怨敌。 戌二、世希有 又于害怨假兴赞述,唱言:汝曹如是如是害除怨敌,甚为希有,如汝等辈,世间难得。 酉二、赞久兴盛 又于财位久兴盛者,矫施赞述,言:诸世间如汝吉祥成就无动,甚为难有。 申三、序述2 酉一、序他相好2 戌一、灭敌 序述者,谓彼为希求故,往到他所,妄兴序述;言: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当一切怨敌皆悉殄灭、横遭殃祸、摧屈缚录。 戌二、吉祥 又若成就如是相者,定当吉祥,无有退转。 酉二、述自受施 又如汝等诸亲友家、若施主家,常无有余沙门、婆罗门于中受施执为己[14]有,唯我常得恭敬供养、衣服、饮食、诸卧具等。 未三、总结 彼由如是方便所获利养,深生染着、耽嗜、迷闷、坚固、保执而受用之。 午二、为修福2 未一、别辨相3 申一、杀害众生 为修福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宣说杀害无量众生,兴祠祀福。 申二、获常处果 宣说祠祀获常处果。 宣说祠祀获常处果者:谓如害为正法论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于彼祠中咒术为先,害诸生命,若能祀者、若所害者、若诸助伴,如是一切皆得生天。由彼妄计天身是常,是故说言获常处果。 申三、摄执我所 又兴祠祀时,召命无量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为欲摄受上妙众多资生具故。彼既获已,执为我所,展转互起陵[15]懱之心。 未二、结三失 当知彼有如是三失。 当知彼有如是三失者:谓杀害众生失、妄计常果失、执我我所失应知。虽为修福,而实非福,是故成失。 午三、安立果2 未一、叙彼计 安立果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说阿素洛身应可杀害,天身是常;唯婆罗门最上种姓,余姓下劣;广说乃至诸婆罗门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 未二、结得名 彼种姓婆罗门作如是计,立如是论,当知是名安立果。 唯婆罗门最上种姓等者:谓如妄计最胜论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婆罗门是最胜种类,剎帝利等是下劣种类;婆罗门是白净色类,余种是黑秽色类;婆罗门种可得清净,非余种类;诸婆罗门是梵王子,从大梵王口腹所生,从梵所出,梵所变化,梵王体胤。如有寻有伺地叙破彼计应知。(陵本七卷十二页519) 巳四、结 如是种姓婆罗门,于此三处猛利取执,随兴言论:唯此是实是谛,余并愚妄。 辰二、显三失4 巳一、征 何等名为由三过失染污其心? 巳二、列 谓语言过失、憍慢过失、胜解过失。 巳三、释3 午一、语言过失 若即于此三处邪语业转,当知是名语言过失。 午二、憍慢过失 若复于此三处施设建立,及随发起不正言论方比于他,谓己[16]为胜、或等、或劣,当知是名憍慢过失。 午三、胜解过失 若复于此三处不观得[17]失,一向信受;虽遇诸佛及佛弟子正教诲时,于处非处不能正住,于遍分别不能正住, 于遍分别不能正住者:谓于圆成实相、依他起相、遍计所执相诸法安立,不能如理而思惟故。 于诸正行不能正住,于智者论不能正住,当知是名胜解过失。 于智者论不能正住者:若所立论不违圣言,能治杂染,不违法相,名智者论。不依此生法住智故,名不能住。 巳四、结 此三过失,当知皆是恶见所起。 卯三、结摄 若有住此三处,成就三种过失,虽是种姓诸婆罗门,依第一义,彼皆堕在非梵志数。 寅二、显自3 卯一、略标 复次,若有建立三处为谛为实,又于三处无三过失染污其心,彼虽非种姓婆罗门,然堕第一义婆罗门数。 卯二、别辨2 辰一、征 何等三处? 辰二、释2 巳一、举初处2 午一、标所说 谓不应害一切众生,是名初处。 午二、显离过3 未一、无语言过 此所说处,唯谛唯实,无有虚妄。是故于此初处,无语言过失染污其心。 未二、无憍慢过 又彼于是处,不由谛实言论方比于他,谓己[18]为胜、若等、若劣。是故彼于此处,无憍慢过失染污其心。 又彼于是处等者:此中处言,谓即初处,下皆准知。由依不应害一切众生而为论故。 未三、无胜解过2 申一、辨 又彼于此处审观得[19]失,观彼所缘能增善法。又能摄益身心无罪现法乐住,于诸有情多住慈想,昼夜修学;又于此处非信他行,内自正觉为谛为实,然于谛实不妄[20]执着。 又于此处非信他行者:谓于不害众生处获得无漏律仪,终不故思违越所学,乃至傍生亦不害命故。如是律仪自内所证,非缘于他,是名非信他行。 申二、结 是故当知,彼于此处,无胜解过失染污其心。 巳二、例余处2 午一、例同 如是一切行无常,是名第二处。余如前说。 余如前说者:谓, 如初处离三过失应知。 一切法无我,是名第三处。余如前说。 午二、显别2 未一、于第二谛 此中差别者,于第二谛,应言于一切行多住生灭观,昼夜修学。 未二、于第三谛 于第三谛,应言于一切法多住无我我所想,昼夜修学。 卯三、总结2 辰一、明胜义摄 若有于此三处无三过失染污其心,彼虽非种姓婆罗门,然堕第一义婆罗门数。 辰二、为佛知见 如是三处成婆罗门谛实之法,离三过失,唯有如来是真觉者。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五 -------------------------------------------------------------------------------- [1] 「一頁」,披尋記原作「二頁」。 [2] 「五識身相應地」,披尋記原作「意地」。 [3] 「所」,大正作「法」。 [4] 「所」,大正作「法」。 [5] 「性」,大正作「由」。 [6] 「得」,大正作「德」。 [7] 「事」,大正、陵本作「士」。 [8] 「語」,鉛版等披尋記作「與」。韓清淨手稿無誤。 [9] 「己」,陵本作「已」。 [10] 「十八頁」,披尋記原作「十七頁」。 [11] 「有想見論」,披尋記原作「有想論」。卷八十七原文作「有想見論」。陵本八十七卷二頁原文作「有見想論」,韓手稿於八十七卷加註改為「有想見論」,但於此披尋記韓手稿中作「有想論」。 [12] 「宣」,大正作「詮」。 [13] 編按:顯揚論原文無「內」字。 [14] 「己」,陵本作「已」。 [15] 「陵」,大正作「凌」。 [16] 「己」,陵本作「已」。 [17] 「得」,大正作「德」。 [18] 「己」,陵本作「已」。 [19] 「得」,大正作「德」。 [20] 「妄」,陵本作「忘」。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喜欢说话的人,话多的人,最容易惹祸。大凡众生造业,口业造得最多,最重,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佛在其他经论里头,教人断恶修善,多半都是依照“身、语、意”这个排列方式;在《无量寿经》上,佛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佛把口业摆在第一,就是提醒你,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口业修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