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


2014/9/4    热度:243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七

  戌八、爱差别3 亥一、欲爱

  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

  亥二、色爱

  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

  亥三、无色爱

  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1]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

  欲爱色爱无色爱者:此中三爱,各有三相。一者、因相,二者、自相,三者、果相。言因相者,谓爱由缘境界受生,故说三界诸行为缘。言自相者,希求相是爱相,谓能发起诸取业故;或有是爱而非染污,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为简彼故,说于三界诸行染污希求。言果相者,若彼彼处诸爱未断,即彼彼处功能现前,能生后有,故说能生三界苦果。三爱差别,如文可知。

  戌九、取差别2 亥一、辨相4 天一、欲取

  欲取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

  天二、见取

  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

  天三、戒禁取

  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

  天四、我语取

  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

  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者:当知此中,若所取、若能取、若所为取,如是一切总说为取。问:何所取?答:欲、见、戒禁、我语是所取。问:何能取?答:四种欲贪是能取。问:何所为取?答:为得诸欲及为受用,故起初取。由贪利养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为诘责他所立论,或为免脱他所征难,起第二取。奢摩他支为所依止为所建立,为欲往趣世间离欲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三摩钵底,起第三取。为欲随说分别所计作业受果所有士夫,及为随说流转还灭士夫之相,起我语取。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十页6750)今于此中略说所取、能取,如文可知。无所为取,然义定有,故应准释。分别俱贪,名为欲贪,唯烦恼欲名为欲故。由是欲贪通三界有。

  亥二、料简

  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初唯能生欲界苦果等者:初一欲取唯欲界有,故说唯生欲界苦果。所余三取通三界有,故说通生三界苦果。

  戌十、有差别2 亥一、别辨相3 天一、欲有2 地一、征

  欲有云何?

  地二、释2 玄一、辨类

  谓欲界本[2]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总说名欲有。

  玄二、出体

  此复由先所作诸行烦恼摄受之所熏发。

  欲有云何等者:除生剎那,死前余位所有诸蕴,是名本有。业能引有,名为业有。死剎那位所有诸蕴,名为死有。死有、生有中间生故,名为中有。初生剎那,名为生有。业所引果有五趣别,由是建立那落迦有乃至天有。如是一切,若欲界系,总名欲有。又复那落迦等五有,由先所作福非福行,及与爱、取烦恼摄受差别熏发方能现前,业果异熟理应尔故。

  天二、色有

  色有云何?谓除那落迦、傍生、饿鬼、人有,所余是色有应知。

  色有云何等者:若色界系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天有,总名色有应知。以色界非那落迦等生所依处,是故除之。

  天三、无色有

  无色有云何?谓复除中有,所余是无色有应知。

  无色有云何等者:无色界系本有、业有、死有、生有、天有,名无色有。以无色界无中有生,故复除之。

  亥二、明建立2 天一、问

  问:依何义故建立七有,所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业有,中有?

  天二、答2 地一、略标

  答:依三种所作故。

  地二、配释

  一、能引有,谓一;二、趣有有,谓一;三、受用果有,谓五。

  依三种所作等者:业能引有,是名业有所作。中有趣有,是名中有所作。那落迦等为受用果,是名那落迦等五有所作。依此三种所作差别,建立那落迦等七有应知。

  戌十一、生差别2 亥一、别辨相10 天一、生

  生云何?谓于胎、卵二生,初托生时。

  天二、等生

  等生云何?谓即于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

  天三、趣

  趣云何?谓从彼出。

  天四、起

  起云何?谓出已增长。

  天五、出现

  出现云何?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

  生等生趣起者:若诸有情托母胎生,或托卵生,彼初托位名之为生。诸根依处圆满成就,若未从彼胎、卵出时,是名等生,由遍满义是等义故。若从彼出,是名为趣,剖胎破[谷-禾+卵]正趣生故。出已增长,是名为起;谓从婴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皆此摄故。

  天六、蕴得

  蕴得云何?谓即于彼诸生位中五取蕴转。

  天七、界得

  界得云何?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

  天八、处得

  处得云何?谓即彼诸蕴余缘所摄性。

  天九、诸蕴生起

  诸蕴生起云何?谓即彼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

  天十、命根出现

  命根出现云何?谓即彼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

  蕴得界得处得者:得有三种,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如下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二卷九页4174)今约现行成就,说名蕴得;种子成就,说名界得;自在成就,说名处得。其义应知。

  亥二、结略义

  此生支略义者,谓若生自性、若生处位、若所生、若因缘所摄、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义。

  此生支略义等者:生自性摄生及出现;生处位摄等生、趣、起;所生,谓蕴得;若因缘所摄,谓界得、处得;任持所引,谓诸蕴生起;俱生依持,谓命根出现;是名生支略义差别。

  戌十二、老死差别2 亥一、老差别2 天一、别辨相17 地一、衰

  衰云何?谓依止劣故,令彼掉动。

  地二、老

  老云何?谓发色衰变。

  地三、襵

  襵[3]云何?谓皮肤缓皱。

  地四、熟

  熟云何?谓火力衰减,无复势力受用欲尘。

  地五、气力损坏

  气力损坏云何?谓性多疾病故,无有势力能作事业。

  地六、黑黡间身

  黑黡间身云何?谓黯黑出现,损其容色。

  地七、身脊伛曲喘息奔急

  身脊伛曲、喘息奔急云何?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由此发起极重喘嗽。

  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者:身脊伛曲,此由身形所显。喘息奔急,此由行步威仪所显。

  地八、形貌偻前

  形貌偻前云何?谓坐威仪位,身首低曲。

  地九、凭据杖策

  凭据杖策云何?谓住威仪位,依杖力而住。

  地十、昏昧

  昏昧云何?谓卧威仪位,数重睡眠。

  地十一、羸劣

  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无力速觉。

  地十二、损减

  损减云何?谓念慧衰退。

  地十三、衰退

  衰退云何?谓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

  衰退云何等者:由念慧劣,是故名衰。由信等善法不能现行于前,是故名退。

  地十四、诸根耄熟

  诸根耄熟云何?谓身体尫羸。

  地十五、功用破坏

  功用破坏云何?谓彼于境不复明利。

  地十六、诸行朽故

  诸行朽故云何?谓彼于后将欲终时。

  地十七、其形腐败

  其形腐败云何?谓寿量将尽,身形临坏,于诸事业无复功能。

  天二、结略义

  此老略义者,谓依止变坏、须[4]发变坏、充悦变坏、火力变坏、无病变坏、色相变坏、威仪变坏、无色诸根变坏、有色诸根变坏、时分已过、寿量将尽,略义应知。

  此老略义等者:老支差别,前文别释有十七句,今结略义总有十一。依止变坏等,别配差别中初六句;威仪变坏摄差别中次五句;无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第十二、十三两句;有色诸根变坏摄差别中第十四、十五两句;时分已过、寿量将尽别配差别中第十六、十七两句应知。

  亥二、死差别2 天一、约补特伽罗相辨2 地一、彼彼有情

  彼彼有情云何?谓那落迦等有情。

  地二、种类

  种类云何?谓即彼一切。

  谓即彼一切者:彼谓那落迦等彼彼有情,于中复有众多差别,是名一切。

  天二、约法相辨2 地一、别辨相9 玄一、终

  终云何?谓诸有情离解支节而死。

  玄二、尽

  尽云何?谓诸有情由解支节而死。

  离解支节及解支节而死者:天、那落迦,离解支节而死。所余生处,解支节死。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一卷一十五页77)

  玄三、坏

  坏云何?谓识离身。

  谓识离身者:识舍所依,名识离身。或从上舍,或从下舍,如是最后乃至心处。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一卷十六页79)

  玄四、没

  没云何?谓诸色根灭。

  谓诸色根灭者:五有色根最后灭已,不更相续故。

  玄五、舍寿

  舍寿云何?谓气将尽位。

  玄六、舍暖

  舍暖云何?谓不动位。

  谓不动位者:由舍暖已,身僵仆故,不能运转,得不动名。

  玄七、弃舍诸蕴命根谢灭

  弃舍诸蕴命根谢灭云何?谓时死。

  玄八、死

  死云何?谓遇横缘,非时而死。

  谓时死非时死者:随感寿量满尽故死,此名时死。若由福尽,或不避不平等故死,名非时死。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一卷十三页65)

  玄九、时蕴尽2 黄一、征

  时蕴[5]尽云何?

  黄二、释2 宇一、第一义

  谓初死未久位。

  宇二、第二义

  又死魔业名时蕴[6]尽。

  时蕴尽等者:一期五蕴夭丧殒殁,不相续住,名时蕴尽。当知此是死魔所作,由五取蕴现在生已,便有夭丧殒殁随逐故,是故死魔业亦名时蕴尽。

  地二、结略义

  此死略义者,谓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别、若死后位,是名略义。

  此死略义等者:于中若死摄初二句,若死法摄次二句,若死差别摄次六句,若死后位结后一句应知。

  申三、结

  如是名为缘起差别应知。

  未五、缘起次第难2 申一、别辨3 酉一、顺次第说2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无明等诸有支作如是次第说?

  戌二、答释3 亥一、第一差别2 天一、释10 地一、无明缘行

  答:诸愚痴者要先愚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

  诸愚痴者至发起邪行者:谓现法中,名色为缘六处生起,是名所应知事。不断不知,故名为愚。由是六处名为无明引因依处。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六页4545)福与非福及不动行皆名邪行,能引苦故,非解脱故。

  地二、行缘识

  由邪行故,令心颠倒。

  地三、识缘名色

  心颠倒故,结生相续。

  地四、名色缘六处

  生相续故,诸根圆满。

  地五、六处缘触触缘受

  根圆满故,二受用境。

  地六、受缘爱

  受用境故,若耽着,若希求。

  地七、爱缘取

  由希求故,于方觅时烦恼滋长。

  地八、取缘有

  烦恼滋长故,发起后有爱非爱业。

  发起后有爱非爱业者:谓令先所引发爱非爱业,从此命终渐生起故。

  地九、有缘生

  由所起业滋长力故,于五趣生死中苦果生。

  地十、生缘老死2 玄一、标说

  苦果生已,有老死等苦。

  玄二、释苦

  谓内身变异所引老死苦,及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之苦。

  天二、结

  是故世尊如是次第说十二支。

  境界变异所引忧叹苦热恼者:此所引苦,余处说名愁、叹、苦、忧、恼。由可爱事无常转变,悲伤心戚,故名为愁。由彼发言咨嗟歔欷,故名为叹。因此拊膺,故名为苦。内怀冤结,故名为忧。因兹迷乱,故名为恼。复有余释,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八卷三页6644)今此所说,次第少异,然义无别,故应准释。

  亥二、第二差别4 天一、标

  复有次第差别,谓依二种缘建立缘起次第。

  天二、列

  一、内身缘,二、受用境界缘。

  天三、摄

  内身缘,前六支所摄;受用境界缘,后六支所摄。

  天四、释2 地一、由内身缘2 玄一、能引支摄

  先于内身起我执等愚,由此不了诸业所引苦果异熟故,发起诸业。既发起已,即随彼业多起寻思。

  即随彼业多起寻思者:谓随彼彼诸所作业,由不如理作意所引,妄起分别寻思行故,如十六异论诸差别是。

  玄二、所引支摄3 黄一、标

  由业与识为助伴故,能感当来三种苦果。

  黄二、列

  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

  黄三、释

  即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地二、由受用境界缘2 玄一、能生支摄

  又于现法中,依触缘受,发起于爱。由受用境界缘广起追求,或由事业门,或由利养门,或由戒禁门,或由解脱门,发起欲求、内身求、邪解脱求。如是求时,令先所起烦恼及业所引五趣生死果生。

  玄二、所生支摄

  既得生已,老死随逐。

  或由事业门等者:如前已说四所为取,今此四门如次别配,其义可知。由前二门发起欲求;由戒禁门发起有求,即内身求;由解脱门发起邪解脱求。欲等三求,如前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五卷七页342)此中道理,随应当释。

  亥三、第三差别2 天一、标列

  复有次第差别,谓由三种有情聚。一、乐出世清净,二、乐世间清净,三、乐着境界。

  天二、随释3 地一、由初有情聚

  由初聚故,灭诸缘起,增白净品。

  地二、由第二有情聚2 玄一、初三支摄

  由第二有情聚故,不如实知诸谛道理。若住正念,或作福业,或作有漏修所引不动业;若不住正念,便发非福业。或起追悔所引,或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

  或起追悔所引等者:此说二种心相续住。谓发非福业者,便起追悔所引心相续住,由非福业恶作罪聚摄故。若作福业、或不动业,便起不追悔欢喜所引心相续住。声闻地说: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陵本二十八卷二页2327)此中道理,应如是知。

  玄二、次三支摄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次第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名色为先,触为最后。

  彼又如前于下中上生处等者:此中彼言,谓第二有情聚。或求欲生,或求乐生,各有三种生处差别,谓下中上。有寻有伺地中已说其相。(陵本五卷六页339)于彼彼处,依内身缘能感当来三种苦果。谓根初起所摄苦果、根圆满所摄苦果、受用境界所摄苦果。此三差别,前文已说,故指如前。

  地三、由第三有情聚

  由第三有情聚故,依现受用境所生受,于现法中如前次第起后六支,谓受[7]为先,老死为后。

  酉二、逆次第说2 戌一、问难

  问:何因缘故,逆次第中老死为先说诸缘起?

  戌二、答释

  答:依止宣说谛道理故,以生及老死能显苦谛。

  逆次第中至能显苦谛者:此中道理,如下摄事分中缘起择说应知。谓始从老死,次第逆观苦、集二谛缘起道理故。(陵本九十三卷六页7004)

  酉三、举异经说2 戌一、引经难

  如世尊言:新名色灭为上首法。问:何故不言诸无明灭为上首耶?

  新名色灭为上首法等者:此举经问。由前已说,无明灭故,行灭;次第乃至异熟生触灭故,异熟生受灭。又说,于现法中,无明触所生受灭故,爱灭,乃至取等恼最为后诸行永灭。(陵本九卷十五页695)若如是者,何故世尊于余经中作如是说:新名色灭为上首法?此中问意,如是应知。

  戌二、依义答2 亥一、标施设

  答:依心解脱者而施设故。

  亥二、释所由2 天一、名色不生

  由彼于现法中种子苦及当来苦果不生而灭,故说名色为先,受为最后,得究竟灭。

  天二、爱随眠灭

  又于现法中受诸受时,爱及随眠永拔不起说名为灭。由彼灭故,以彼为先余支亦灭。

  依心解脱至余支亦灭者:此中初句总标经意。谓心解脱诸阿罗汉,于现法中无明及爱永断无余,依彼施设新名色灭为上首法,故不更言诸无明灭。余文随释。谓彼心解脱者,于现法中无名色等新种熏习,当来苦果永不更生,由是说言新名色灭。又于现法贪爱永灭,唯余清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亦依此说新名色灭。由是后后诸支皆得永灭,依此说彼为上首法。

  申二、总结

  如是等类,宣说缘起次第应知。

  未六、缘起释词2 申一、问

  问:何故缘起说为缘起?

  申二、答5 酉一、依字释名

  答: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8]缘起。此依字释名。

  由烦恼系缚等者:此中烦恼系缚,释名为缘。往诸趣中数数生起,释名为起。如是总说十二有支应知。

  酉二、依剎那义释

  复次,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剎那义释。

  依托众缘等者:缘有四种,所谓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并增上缘。诸支生时,色无色行更互为缘,或多或少,义如下说,是名依托众缘,此释缘义。生已即灭,灭已续生,此释起义。当知此义唯依诸缘生法剎那无常为论,非说诸支次第为缘。

  酉三、依有作用义释3 戌一、标义

  复次,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

  戌二、引证

  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

  戌三、结名

  依此义故,释名应知。

  众缘过去而不舍离等者:诸缘生法依托众缘生现行已,因已受尽,自性已灭。然彼无间熏习相续有种子生,虽经久劫,犹能令彼爱非爱果异熟当熟,是即因性名为缘起。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当知谓此无明随眠不断有故,彼无明缠有;此无明缠生故,彼诸行转。如是诸行种子不断故,诸行得生;诸行生故,得有识转。如是所余诸缘起支流转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因名缘起,果名缘生,即此差别。如下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五页4543)

  酉四、依数坏数灭义释

  复次,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

  数数谢灭等者:此说苦果死生相续应知。

  酉五、依等觉义释2 戌一、标义

  复次,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

  戌二、引证

  如世尊言:我已觉悟,正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

  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者:缘起圣道经说: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我于此法自然通达,现等觉已,乃至广说是诸苾刍若于此中能修正行,成能证者,便能证得正理法善。此中诸义,准彼应释。

  未七、缘起缘性2 申一、辨缘性2 酉一、举无明望行2 戌一、问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

  戌二、答2 亥一、辨二种

  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

  亥二、释三缘

  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望诸色行为增上缘等者:此中色行,谓身语业;又无色行,谓即意业应知。

  酉二、例余支相望2 戌一、标例

  如是余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9]。

  戌二、别辨2 亥一、约有色支辨

  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

  亥二、约无色支辨

  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望无色支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如是余支为缘多少等者:谓后后支诸缘生法,渐次相称因果体性相续而生,是此缘性。所说缘义如前。无明望行,由色无色有差别故,说与为缘或多或少;如是后后诸支,前望于后,或为多缘、或为少缘,随应当知。总略而言:若前为有色支,与后有色支或无色支为缘;及前为无色支,与后有色支或无色支为缘;随应差别,如文可悉。然非一一支中,前望于后,定有如是差别。或为有色、或为无色,或全、或分,随其所应尽当知。

  申二、释妨难2 酉一、不说因缘难2 戌一、问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

  戌二、答

  答: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

  酉二、说依因果难2 戌一、问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

  戌二、答2 亥一、总明摄

  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名为因。

  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等者:缘起初胜法门经说:唯依一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远,二、近。当知远增上缘,即此所说牵引因;近增上缘,即此所说生起因;前能引后,展转增胜,即此所说引发因。是故经说唯依一增上缘。此中三因,如前有寻有伺地释。(陵本五卷十页358)

  亥二、别配属3 天一、引因摄

  问: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

  天二、生因摄

  问:几支是生因所摄?答:从爱乃至有。

  天三、二果摄

  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等者:此中识言,谓随业识,由此故说于现法中。此识为后有名色、六处、触、受种子之所随逐,由此故说于后法中。如是一切,当知皆是引因果摄。生、老死位识乃至受,名彼所摄诸支,当知此是生因果摄。

  未八、缘起分别缘9 申一、十二支次第分别2 酉一、辨为缘11 戌一、无明缘行2 亥一、望与无明为缘2 天一、约不如理作意辨2 地一、问

  问: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

  地二、答4 玄一、标

  答:彼唯是不断因故,非杂染因故。

  彼唯是不断因故等者:谓不如理作意唯能障彼无明对治,是故名彼是不断因。然由不能染污无明,是故名彼非杂染因。

  玄二、征

  所以者何?

  玄三、释2 黄一、由非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杂染因说缘起教,无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无明,然由无明力所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者:谓不如理作意亦以无明为因而生。若诸圣者无明断已,此不如理作意亦无。由此释前彼唯是不断因,谓唯无明未断时,说以不如理作意为因故。

  黄二、由非业因

  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业之初因谓初缘起。

  玄四、结

  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

  又生杂染至谓初缘起者:此说无明能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根本因缘。如缘起初胜法门经说: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是故无明由殊胜故,建立初支。

  天二、约自体辨2 地一、问

  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

  地二、答

  答:由彼自体若不得余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长,亦不损减,是故不说。

  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等者:此中问答,且约无明为论,当知非不遍通一切,无明为初,是故举说。

  亥二、望与行为缘3 天一、约二愚辨2 地一、问

  问: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拣[10]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

  地二、答

  答: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

  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等者:苦苦、坏苦,名世俗苦;行麤重苦,名胜义苦。世俗苦因,即苦乐受;胜义苦因,即不苦不乐受。如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着,及于苦受多生瞋心,由是因缘起非福行。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心生颠倒,见胜功德,或见出离,故造福行及不动行。造斯行时,虽依教法或依诲法,发起思择及修习心;然不如理作意思惟,于见功德或见出离,痴所覆藏;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

  天二、约三业辨2 地一、问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

  地二、答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

  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者:无明为缘遍一切业,已如前说。今显福、不动业,彼以无贪、无瞋为其因缘,非贪、瞋起。贪、瞋不遍,是故不说;唯无明遍,故偏说之。

  天三、约遍行辨2 地一、问

  问: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

  地二、答

  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等者:身语意行,名一切行,无明遍发,是故说之。思发身语,唯二非遍,是故不说。又无明为缘,能生善、染污思,业用殊胜,是故说之。思发身语,或时无记,业用非胜,是故不说。

  戌二、行缘识2 亥一、问

  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

  亥二、答

  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行为识杂染缘等者:谓异熟识为一切诸业杂染之所熏习,由此方便,摄受后有新生种子,于当生中所起后有所摄名色、六处、触、受次第而生,此名色等即后有果。

  戌三、识缘名色2 亥一、约大种及触辨2 天一、问

  问:名色亦由大种所造及由触生,何故但说识为缘耶?

  天二、答

  答:识能为彼新生因故。彼既生已,或正生时,大种及触唯能与彼为建立因。

  识能为彼新生因故等者:此中生因,谓为前导。又建立因,谓同安危。如前意地说。(陵本三卷一页183)初受生时,识最为先,依此建立新异熟识。由是名色次第而生,是故说识与彼名色为新生因。识为前导,名色方生,故名色生已,或正生时,大种身根和合而有,安危共同,是故说言大种及触唯与名色为建立因。

  亥二、约六界入胎辨2 天一、问

  问:如经中说:六界为缘得入母胎。何故此中唯说识界?

  天二、答3 地一、由定俱

  答:若有识界,决定于母胎中精血、大种、腹穴[11]无阙故。

  地二、由最胜

  又识界胜故。

  若有识界等者:界有六种,谓地、水、火、风、空、识。声闻地说:云何识界?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又心、意、识三种差别,是名识界。(陵本二十七卷三页2253)于母胎中,精血、大种,意显地水火风四界;又彼腹穴,意显空界。入母胎时,若有识界,余定无阙,是故此中唯说识界。

  地三、由遍行

  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

  又依一切生一切有生时而说故者:胎、卵、湿、化四生,名一切生。那落迦等五有,名一切有。识遍一切,是故说之。

  戌四、名色缘六处2 亥一、问

  问:六处亦以饮食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名色为缘耶?

  亥二、答

  答:此中说名色是彼生因故。彼既[12]生已,亦以饮食为任[13]持因。

  亦以饮食为任持因者:由饮食故,六处[14]得住,是故说彼为任持因,任持六处[15]令不坏故。

  戌五、六处缘触2 亥一、问

  问:触以三和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六处为缘?

  亥二、答2 天一、由定俱

  答:若有六处,定有余二无阙故。

  天二、由最胜

  又六处胜故,由六处摄二种故。

  若有六处等者:六处谓根,余二谓境与识。识依根生,境由根显,根摄二种,是故最胜。

  戌六、触缘受2 亥一、问

  问: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时候变异,若先业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显触为彼缘?

  亥二、答

  答:触是彼近因故,由触所引故;余缘所生受亦从触生故,必不离触,是故偏说。

  触是彼近因等者:触为受因,由触为先,受方生故。如顺乐受触为缘,生乐受;顺苦受触为缘,生苦受;顺不苦不乐受触为缘,生不苦不乐受。触望余缘生受近故,是故说触是彼近因。

  戌七、受缘爱2 亥一、问

  问:经中亦说无明为缘生爱,顺爱境界亦得为缘,何故此中但说受为缘耶?

  顺爱境界亦得为缘者:若可意事、不可意事为所缘时,是名顺爱境界。由可意事顺和合爱,不可意事顺乖离爱,由是故说顺爱境界亦得为缘生爱。

  亥二、答2 天一、显正

  答:以受力故,于相似境,或求和合,或求乖离。

  以受力故至或求乖离者:谓由受力领纳现前苦乐异熟或境界时,若为乐受之所缠逼,便于彼相似境起和合爱,希求未来还受如是受故;若为苦受之所缠逼,便于彼相似境起乖离爱,希求未来不受如是受故。由是道理,经中唯说受为爱缘。

  天二、简非

  由愚痴力,但于诸受起尽等相不如实知,由此不能制御其心。

  由愚痴力至不能制御其心者。于诸受中有八相别:谓受有几种,谁是受集,谁是受灭,谁是受集趣行,谁是受灭趣行,谁是受爱味,谁是受过患,谁是受出离,是名诸受起尽等相。由愚痴力,于此不能如理观察,是故不能如实了知;不了知故,于妙五欲染污希求,是故不能制御其心。由是道理,经中亦说无明为缘生爱,然非近因,此不说之。

  戌八、爱缘取2 亥一、问

  问:由随眠未断,顺彼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说爱为取缘?

  由随眠未断顺彼诸法取皆得生者:此中随眠,谓欲贪随眠及见随眠。由欲贪随眠未断故,欲取得生;由见随眠未断故,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得生。为得诸欲及为受用,乃至为欲随说诸士夫相诸所为取,是名顺彼诸法,由能随顺生欲贪故。

  亥二、答

  答:由希望生故,于追求时,能发随眠,及能引彼随顺法故。

  由希望生故等者:谓由爱相希望生故,于三界行染污希求时,随其所应,能发欲贪及见随眠生现行缠,及能引导诸所为取随顺法故,由是故说爱为取缘。

  戌九、取缘有2 亥一、问

  问:前已说无明为缘发起业有,何故今者说取缘有?

  亥二、答

  答:由取力故,即令彼业于彼彼生处能引识、名色等果。

  戌十、有缘生2 亥一、问

  问:生亦以精血等为缘,何故此中唯说有缘生耶?

  亥二、答2 天一、由定俱

  答:由有有故,定有余缘无阙。

  天二、由最胜

  又有胜故,唯说彼为缘。

  戌十一、生缘老死2 亥一、问

  问:亦由远行、不避不平等、他所逼迫为缘,老死可得,何故此中但说生缘老死耶?

  亥二、答

  答:虽由彼诸缘,必以生为根本故。纵阙彼缘,但生为缘,定有老死故。

  亦由远行等者:此说诸行败坏因缘。诸行生已,由彼不能相似相续而住,故有老死可得。不避不平等,如前意地已辨其相。(陵本一卷十三页66)

  酉二、明彼摄3 戌一、约烦恼等道辨2 亥一、问

  问:此十二支,几是烦恼道?几是业道?几是苦道?

  亥二、答

  答:三是烦恼道,二是业道,余是苦道。

  三是烦恼道等者:三谓无明、爱、取,烦恼杂染摄故;二谓行、有,业杂染摄故;余支,生杂染摄;依此建立三道差别。

  戌二、约因果等辨2 亥一、问

  问:几唯是因?几唯是果?几通因果?

  亥二、答2 天一、第一义

  答:初一唯因,后一唯果,余通因果。

  初一唯因等者:初一谓无明,能染污余,不为余染,故说唯因。后一谓老死,为余染污,不能染余,故说唯果。余一切支,能染污余,亦为余染,故通因果。

  天二、第二义

  又即于此问,更作余答:三唯是因,二唯是果,当知所余亦因亦果。

  三唯是因等者:三谓无明、爱、取,发业润生此为根本,说唯是因。二谓生、老死,乐着戏论及业异熟之所生故,此酬前相,说唯是果。诸所余支,望义说别,亦因亦果。

  戌三、约独杂相辨2 亥一、问

  问:几是独相?几是杂相?

  亥二、答2 天一、总标

  答:三是独相,行等是杂相。

  三是独相等者:三谓无明、爱、取,不与余支相交杂故,说名独相。与此相违说名杂相,如行等是。下别问答,其义可知。

  天二、别辨3 地一、说行有2 玄一、问

  问:何故行、有是杂相?

  玄二、答

  答:由二种说故。谓能引爱非爱果故,及能生趣差别故。

  由二种说故等者:行、有二支体非一异,然望义别,是故说二。谓引因位建立行支,由能引爱非爱果故;若生因位建立有支,由近能生五趣差别果故。

  地二、说识与名色六处一分2 玄一、问

  问:何故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

  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者:名色支中,识说为名;六处支中,识说意处;由是故说识与名色、六处一分有杂相义。

  玄二、答

  答:由三种说故。谓依杂染时故,依润[16]时故,依转时故。

  由三种说故等者:依杂染时说名识支,谓由邪行令心颠倒。依彼润时建立名色支,谓识种子爱、取润已,能取能满当来名色自体,令住结生相续故;识于其中是其少分,由是说言名色一分。依彼转时建立六处支,眼等六处圆满生已,能为眼等六识所依,即于尔时彼眼等识得意处名;识于其中是其少分,由是说言六处一分。

  地三、说识乃至受与生老死2 玄一、问

  问:何故识乃至受,与生[17]、老死有杂相?

  玄二、答

  答:由二种说故。谓别显苦相故,及显引生差别故。

  由二种说故等者:依有苦因,建立识乃至受支;依有苦果,建立生、老死支。又识乃至受,此于当来为苦;生及老死,此于现法为苦;由是说言别显苦相。又识乃至受,于现法中引果所摄;生及老死,于后法中生果所摄;由是说言及显引生差别。

  申二、缘义分别2 酉一、辨为缘4 戌一、由生已不住义

  复次,于缘起中,云何数往义?谓生已不住义。

  云何数往义等者:前释词中说: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为缘起。今释彼义,故问答辨。

  戌二、由诸缘聚集义

  云何和合义?谓诸缘聚集义。

  戌三、由诸缘引摄新新生义

  云何起义?谓诸缘和合之所引摄新新生义。

  云何和合义及起义等者:前释词中说: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今释彼义,故问答辨。

  戌四、由诸行生起法性及现行义

  云何缘起?云何缘生?谓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即彼生已,说名缘生。

  云何缘起云何缘生等者:前释词中说: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乃至此生故彼生,非余。今释彼义,故问答辨。当知诸行生起法性,是名缘起,释此有故彼有;即彼生已,说名缘生,释此生故彼生。

  酉二、明彼摄2 戌一、苦谛摄2 亥一、现法为苦

  问:几支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

  亥二、当来为苦

  问:几支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种子性。

  戌二、集谛摄

  问:几支集谛摄?答:所余支。

  申三、十二支前后相望分别2 酉一、辨为缘2 戌一、前支是后支缘2 亥一、唯望近支2 天一、明次第6 地一、无明望行2 玄一、问

  问:无明与行为作俱有缘?为作无间灭缘?为作久远灭缘?

  玄二、答2 黄一、标

  答:当知具作三缘。

  黄二、释3 宇一、为俱有覆障缘

  谓由无知,于随顺诸行法中,为俱有覆障缘,为彼彼事发起诸行。

  谓由无知至发起诸行者:此中诸行,通说身语意三非福与福及不动行。由说无明与行作俱有缘故,色无色行俱有转故。诸有现前爱非爱境,此能随顺造非福行;于死及生起决定信,求可爱生,此能随顺造诸福行;于色无色有过患身起功德想,此能随顺造不动行;如是等类,是名随顺行法。于此诸法由无知故令不显了,是故无明与行能作俱有覆障缘。由覆障故,不知过患、不知出离,依三界爱,或无有爱,造作非福、福行、或不动行,是名为彼彼事发起诸行。

  宇二、为无间灭生起缘

  又由恶见、放逸俱行无知,为无间灭生起缘,发起诸行。

  又由恶见至发起诸行者:此中诸行,唯意所摄非福与福及不动行,由说无明为无间灭缘故,唯望无色有此缘故。于三世内外诸行,及于因所生法,起不如理分别,是名恶见。于业异熟及俱,不能思择诸行过失,是名放逸。此与无知同行相应,是名俱行。由是无明差别,说有见愚及放逸愚。(陵本九卷十八页712)由此无知,前无间灭,后决定生,故说与行为无间灭生起缘,由是发起诸无色行。

  宇三、为久远灭引发缘

  又由无知,为久远灭引发缘故,建立顺彼当生相续。

  又由无知至当生相续者:如前已说,设彼无明不永断者,依于识等受最为后所有诸行后际应生。(陵本九卷十五页695)是故无明既发业已,虽久远灭,然说为缘,能引当生自相续身,以是随顺因故,由此建立为引发缘。

  地二、行望识等2 玄一、举行望识2 黄一、问

  问:云何应知诸行望识为三种缘?

  黄二、答3 宇一、为俱有缘

  答:由能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

  宇二、为无间灭生起缘

  次后由彼势力转故,为无间灭生起缘。

  宇三、为久远灭引发缘

  由彼当来果得生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诸行望识为三种缘等者:行能熏发彼识种子,能熏所熏俱生俱灭,由是说名为俱有缘。从此以后,此识名随业识,随业势力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由是说为无间灭生起缘。复由诸行为牵引因,当来识果方可得生,即此说为久远灭引发缘。

  玄二、例识望名色等

  如行望识,如是识望名色、名色望六处、六处望触、触望受亦尔。

  如行望识至触望受亦尔者:当知此中,名色、六处、触、受种子皆为诸行同时熏发,非离诸行一一相望有次第别,唯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彼因性亦有次第。由是道理,识望名色等说为三种缘者,意显行熏识已,名色、六处、触、受种子为识摄受,不离于识别有因性,从识为熏,故言亦尔。

  地三、受望爱2 玄一、问

  问:云何应知受望爱为三种缘?

  玄二、答3 黄一、为俱有缘

  答:当知由彼起乐着故,为俱有缘。

  由彼起乐着故为俱有缘者:由彼乐受起和合爱,由彼苦受起别离爱,以于自体境界受中贪味系缚故,总说乐著名。依此建立为俱有缘。

  黄二、为无间灭生起缘

  从此无间,由彼势力起追求等作用转故,为无间灭生起缘。

  从此无间至生起缘者:由彼乐受起和合爱,从此无间,故起追求;由彼苦受起别离爱,从此无间,故起厌离;是名追求等作用转。依此说为无间灭生起缘。

  黄三、为久远灭引发缘

  建立当来难可解脱彼相续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建立当来至引发缘者:谓由无明触所生受为依止故,贪爱得生,当来相续难可解脱。依此说为久远灭引发缘。

  地四、爱望取2 玄一、问

  问:云何爱望取为三种缘?

  玄二、答3 黄一、为俱有缘

  答:由欲贪俱行,于随顺取法中,欲乐安立故,为俱有缘。

  由欲贪俱行至为俱有缘者:欲贪俱行是其能取,随顺取法是其所取,欲乐安立是所为取。由欲乐故起前三取,由安立故起第四取。如是一切俱有而转,由是故说为俱有缘。

  黄二、为无间灭生起缘

  由无间灭势力转故,为生起缘。

  黄三、为久远灭引发缘

  建立当来难可解脱彼相续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地五、取望有2 玄一、问

  问:云何取望有为三种缘?

  玄二、答3 黄一、为俱有缘

  答:由与彼俱,令业能招诸趣果故,为俱有缘。

  由与彼俱至为俱有缘者:异熟识中先所积集行等种子,为取摄受,转名为有,依此义故,说与彼俱,是故建立为俱有缘。

  黄二、为无间灭生起缘

  又由彼力,于此生处能引识等故,为无间灭生起缘。

  又由彼力至生起缘者:由彼取力,能令生有将入现在,于此诸趣所当生处,能引识乃至受自体果生,依此说为无间灭生起缘。

  黄三、为久远灭引发缘

  又能引发彼界功能故,为久远灭引发缘。

  又能引发彼界功能等者:先所积集行等种子,是名彼界功能。由取摄受,渐令增长,名能引发。从其最初为随顺因,依此说为久远灭引发缘。

  地六、有望生生望老死2 玄一、正辨二支为缘2 黄一、举有望生2 宇一、问

  问:云何有望生为三种缘?

  宇二、答3 宙一、为俱有缘

  答:熏发彼种子故,为俱有缘。

  宙二、为无间灭生起缘

  由彼势力无间随转故,为生起缘。

  宙三、为久远灭引发缘

  虽久远灭而果转故,为引发缘。

  有望生为三种缘等者:有所摄种功能现前,能生后有,即初剎那有望于生,说为俱有缘。次后由彼势力相续随转,说为无间灭生起缘。有为生因,生是彼果,生因现行虽久远灭,而生因果自体得生,依此说为引发缘。

  黄二、例生望老死

  如有望生,当知生望老死为缘亦尔。

  如有望生等者:由有生故,老死随逐;从生为言,故说亦尔。

  玄二、兼释有支建立2 黄一、略标

  复次,建立有支有二种。

  黄二、列释2 宇一、胜分建立

  一、就胜分建立,谓取所摄受业,如前已说。

  谓取所摄受如前已说者:谓如前说,烦恼滋长故,发起爱非爱业。(陵本十卷三页741)当知唯就胜分建立,说取缘有。今此义同,故置如前。

  宇二、全分建立

  二、全分建立,谓业及识乃至受所有种子,取所摄受,建立为有应知。

  天二、显业用2 地一、问

  问:是诸有支唯有次第与行为缘乃至老死,更有余业用耶?

  是诸有支至更有余业用者:十二有支,从初无明乃至最后老死,前为后缘,渐次相称,当知唯依增上缘说。今此问意,谓诸有支,为唯如是一增上缘耶?为更有余缘业用耶?

  地二、答

  答:即[18]此业用,及于各别所行境中,如其所应所有业用,当知是名第二业用。

  即此业用至第二业用者:此诸支自体种子生自现行,是名因缘业用。及与余支相望,于各别所行境中,或为无色,或为有色,如其所应,为等无间缘、所缘缘及增上缘。如是业用差别,前缘性中已具显示。(陵本十卷五页751)如是所说缘义业用,当知是名第二业用。

  亥二、亦望余支2 天一、举无明2 地一、问

  问:无明唯与行为缘,亦与余支为缘耶?

  地二、答2 玄一、通一切

  答:无明乃至亦与老死为缘。

  玄二、会前说

  前言唯与行为缘者,但说近缘义。

  天二、例所余

  如是所余尽应当知。

  戌二、后支非前支缘4 亥一、标

  复次,后支非前支缘。

  亥二、征

  何以故?

  亥三、释

  如为断后支故,勤作功用断于前支,由前断故,后亦随断。非为断前故,勤作功用断于后支。

  亥四、结

  是故当知唯此为彼缘。

  如为断后支故等者:此中道理,应知如缘起圣道经说。彼云:由谁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复由何缘?我于此事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为缘,如是广说乃至齐识退还。即此中说为断后支,勤作功用断于前支。又云:我复思惟:无有谁故而无老死?由谁灭故老死随灭?我即于此如理思时,便生如是如实现观:无有生故便无老死,由生灭故老死随灭,如是广说乃至无明灭故行即随灭。即此中说由前断故,后亦随断。

  酉二、释义别2 戌一、由顺观2 亥一、释此有故彼有

  问:云何说言此有故彼有?答:由未断缘,余得生义故。

  由未断缘余得生义故者:种子不断,名未断缘;现行法生,名余得生。当知此约缘起义释。

  亥二、释此生故彼生

  问:云何此生故彼生?答:由无常缘,余得生义故。

  由无常缘余得生义故者:诸法自体从自种生,名无常缘,此说生起无常。由此为缘,后支法生,名余得生。当知此约缘生义释。

  戌二、由逆观2 亥一、释要由生缘而有老死等2 天一、问

  问:何故说言有生故有老死,要由生缘而有老死,如是乃至无明望行?

  天二、答

  答:由此言教道理,显从无实作用缘,余得生义故。

  显从无实作用缘余得生义故者:如有颂言:诸行皆剎那,住尚无况用,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又言: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众缘有故生,非故新新有。(陵本十六卷七页1390)如是前支为后支缘,但由势用为缘,无实作用,道理亦尔。由剎那灭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故。

  亥二、释非离生缘而有老死等2 天一、问

  问:何故说言有生故有老死,非离生缘而有老死,如是乃至无明望行?

  天二、答

  答:由此言教道理,显从自相续缘;即自相续,余得生义故。

  显从自相续缘等者:如前已说,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陵本九卷十六页701)当知唯依诸支相望,渐次相称,前为后缘,建立因果体性。今义亦尔,故作是说。

  申四、十二支为缘决择分别2 酉一、依四句答3 戌一、无明与行2 亥一、问

  问:若法无明为缘,彼法是行耶?设是行者,彼无明为缘耶?

  亥二、答2 天一、标

  答:应作四句。

  天二、辨

  或有行非无明为缘,谓无漏及无覆无记身语意行。

  谓无漏及无覆无记身语意行者:此中身语意行,通说无漏及与无覆无记二种应知。

  或无明为缘而非是行,谓除行所摄有支所余有支。

  谓除行所摄有支所余有支者:如前已说,无明乃至亦与老死为缘,如是所余尽应当知。(陵本十卷十页781)是故作如是说。谓与识等乃至老死为缘,名所余支。余随所应,准此应释。

  或有亦无明为缘亦是行,谓福、非福、不动身语意行。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戌二、行与识等2 亥一、举行与识2 天一、问

  问:若行为缘,彼亦识耶?设是识者,行为缘耶?

  天二、答2 地一、标

  答:应作四句。

  地二、辨

  或行为缘非识,谓除识所余有支。或识非行为缘,谓无漏识及无覆无记识,除异熟生。

  无覆无记识除异熟生者:无覆无记识略有二种,一、异熟果,二、异熟生。当知异熟是所熏法,说行为缘。异熟生不尔,是故除之。从异熟果生,名异熟生故。

  或亦识亦行为缘,谓后有种子识及果识。

  谓后有种子识及果识者:摄受后有新生种子,是名后有种子识。现在已得生灭异熟识,是名果识。当知即是阿赖耶识,约能持种及受熏义,故得异名。

  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亥二、例识与名色等

  由此道理,乃至触缘受,随其所应四句应知。

  由此道理至四句应知者:名色、六处、触、受种子同时熏发,已如前释。彼一一支为缘决择,由行缘识道理应知。然随所应四句差别,繁不具述。

  戌三、受与爱2 亥一、问

  问:若受为缘,皆是爱耶?设是爱者,皆受为缘耶?

  亥二、答2 天一、标

  答:应作四句。

  天二、辨

  或有是爱非受为缘,谓希求胜解脱,及依善爱而舍余爱。

  谓希求胜解脱等者:谓如无上梵行求者求无漏界,是名希求胜解脱。依善法欲,正舍家法,趣于非家,名依善爱而舍余爱。当知此爱非受为缘,不染污故。

  或受为缘而非是爱,谓除[19]无明触所生受[20]为缘,所余有支法生。或有受为缘亦是爱,谓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染污爱生。除如是相,是第四句。

  酉二、依顺后句答4 戌一、爱与取2 亥一、问

  问:若爱为缘,皆是取耶?设是取者,皆爱为缘耶?

  亥二、答3 天一、标

  答:当知此中是顺后句。

  天二、释

  谓所有取皆爱为缘。或爱为缘而非是取。

  天三、简

  谓除取所余有支,及缘善爱、勤精进等诸善法生。

  及缘善爱勤精进等诸善法生者:当知善爱,净信所生。由此为缘,起勤精进及念、定、慧。如是诸法能对治取,是故非取,应并除之。

  戌二、取与有2 亥一、问

  问:若取为缘,皆是有耶?设是有者,皆取为缘耶?

  亥二、答3 天一、标

  答:亦应作顺后句。

  天二、释

  谓所有有皆取为缘。或取为缘而非是有。

  天三、简

  谓除有,所余有支。

  戌三、有与生2 亥一、问

  问:若有为缘,皆是生耶?设是生者,皆有为缘耶?

  亥二、答2 天一、释

  答:诸所有生皆有为缘。或有为缘而非是生。

  天二、简

  谓除生,所余老死最后有支。

  戌四、生与老死2 亥一、问

  问:若生为缘,皆老死耶?设是老死,皆生为缘耶?

  亥二、答2 天一、释

  答:所有老死皆生为缘。或生为缘而非老死。

  天二、简

  所谓疾病、怨憎合会、亲爱别离、所求不遂,及彼所起愁叹忧苦种种热恼。

  申五、所障能障分别2 酉一、所障3 戌一、障正见等2 亥一、举于正见2 天一、问

  问:是诸有支,几与道支所摄正见为胜障碍?

  天二、答

  答:无明,及彼所起意行、若有一分能为胜障。

  无明至能为胜障者:谓无明支,及与行支、有支一分,能为正见胜障。行支一分者,谓无明所起意行;有支一分者,谓取所摄受意业一分应知。

  亥二、例正思惟等

  如于正见,如是于正思惟及正精进亦尔。

  戌二、障正语等

  若正语、正业、正命,以身行、语行及有一分为胜障碍。

  以身行语行及有一分等者:身行、语行,行支一分所摄。取所摄受身语二业,有支一分所摄应知。

  戌三、障正念等

  若正念[21]、正定,以余有支为胜障碍应知。

  酉二、能障2 戌一、问

  问:是诸有支,几唯杂染品?几通杂染、清净品?

  戌二、答3 亥一、总辨品

  答:四唯杂染品,余通杂染、清净品。

  四唯杂染品等者:此中四言,疑应作三,谓无明、爱、取。成唯识说:三唯是染,烦恼性故;七唯不染,异熟果故。七分位中,容起染故,假说通二;余通二种。(成唯识论八卷十一页31,44b)[22]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亥二、释妨难2 天一、问

  问:云何生支通二品耶?

  天二、答

  答:若生恶趣及有难处,唯是杂染品;若生人天诸无难处,此通染净品。

  亥三、例随应

  当知余支,随其所应皆通二品。

  若生恶趣及有难处等者:色无色界唯有难处。欲界一分亦有难处,谓生恶趣,身不清净。若生欲界人天趣中,身清净故,名无难处。(如显扬十八卷十六页说31,572b)依此差别,故说生支通染净品。

  申六、不有及灭分别2 酉一、约烦恼业生杂染品辨2 戌一、举三道理3 亥一、无明缘行2 天一、问

  问:何等无明不有故行不有,何等无明灭故行灭耶?

  天二、答

  答:有三种,发起、缠、随眠无明。由此无明灭故,彼无明灭;由彼灭故,行亦随灭。

  有三种发起缠随眠无明等者:决择分说:或有由无明故,堕无明趣,说名愚痴;非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住随眠无明。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不为痴垢,非痴所媚。谓由缠所摄无明。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非痴所媚。谓由发业无明发恶业已,于此恶行而生羞耻。或有愚痴,为痴所娆,为痴所垢,为痴所媚。谓因无明发起种种恶不善业,于此恶行无有羞耻。此中由前三种,说名愚痴,堕无明趣,不名痴人。由后一种,说名痴人。(陵本六十卷十八页4896)今于此中,且约堕无明趣说前三种,略无后一。义显由此随眠无明灭故,彼缠无明灭;由缠无明灭故,彼发业无明灭。

  亥二、行缘识2 天一、问

  问:何等行不有故识不有,何等行灭故识灭耶?

  天二、答2 地一、举有

  答:诸行于自相续中已作已灭,及未起对治,又由意行有故,起身语行;由此有故彼有。

  诸行于自相续中至由此有故彼有者:此显诸行种子不断,诸行得生;及显意行生故,身行、语行于彼后时造作而转;依此二义,释由此有故彼有。诸行因已受尽,自性已灭,无间为缘,为生余法,熏习相续,是名于自相续中已作已灭。既熏习已,未为真对治道之所对治,令永不起,是名未起对治。

  地二、例无

  彼无故,彼缘识亦无;此若全灭,当知识亦随灭。

  亥三、识缘名色六处触受2 天一、举识缘名色2 地一、问

  问:何等识不有故名色不有,何等识灭故名色灭耶?

  地二、答

  答:种子识不有故,果识不有。此俱灭故,俱名色灭。

  种子识不有故至俱名色灭者:由异熟识于现法中摄受后有新生种子,名种子识。于当生中新异熟识无间得生,是名果识。依此义说,种子识不有故,果识不有;此二灭故,名色随灭。识与名色,名色与识,相依而转故。于名色置有俱言,与识俱故。

  天二、例缘六处等

  如识望名色道理,如是余支乃至受,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如识望名色道理等者:此据自体因果道理相似,故言亦尔。名色至受,皆有因果二种别故。

  戌二、例余当知3 亥一、爱缘取取缘有

  如无明缘行道理,如是爱缘取、取缘有道理,当知亦尔。

  如无明缘行道理等者:此据烦恼能为杂染道理相似,故言亦尔。无明、爱、取唯杂染故。

  亥二、有缘生

  如行缘识道理,如是有缘生,当知亦尔。

  如行缘识道理等者:此据业果道理相似,故言亦尔。有为业因,生是彼果故。

  亥三、生缘老死

  如识缘名色道理,生缘老死,当知亦尔。

  如识缘名色道理等者:此据依因道理相似,故言亦尔。由生为依,老死可得故。

  酉二、约受杂染品辨2 戌一、问

  问:何等受不有故爱不有,何等受灭故爱灭耶?

  戌二、答

  答:如行缘识道理,当知亦尔。

  如行缘识道理等者:此据能引能生为缘道理相似,故言亦尔。当知此谓现法果受,非触为缘因受。如能引行与识为缘,说名引因;如是由能生受为缘生爱,说名生因,道理亦尔。

  申七、依缘起门分别2 酉一、问

  问:如前所说八缘起门,几门是十二支缘起所显,几门非耶?

  如前所说八缘起门等者:如前已说,谓依八门,缘起流转。(陵本九卷十六页699)今此分别,几是自身缘起所显,几非所显。自身缘起,即十二支,诸有情生流转摄故。

  酉二、答2 戌一、标

  答:三门是彼所显,谓二一分所显,一全分所显;余门非。

  戌二、释2 亥一、二一分所显

  何等为二一分所显?谓内识生门、自业所作门。

  亥二、一全分所显

  何等为一全分所显?谓有情世间转门。

  谓二一分所显等者:于八门中,内识生门、自业所作门,此二是十二支缘起一分所显。由内识生门,唯是识支所显;自业所作门,唯是行支所显。又有情世间转,此一是十二支缘起全分所显。所余诸门,不说自身所有缘起,故非十二支缘起所显。

  申八、缘起过患胜利分别2 酉一、举过患2 戌一、问

  问:不如实知缘起道理者,有几种过患耶?

  戌二、答2 亥一、标

  答:有五。

  亥二、列2 天一、初四过患2 地一、举由我见及前际俱行见

  谓起我见,及能发起前际俱行见。

  地二、例后际俱行见等

  如前际俱行见,如是后际俱行见、前后际俱行见亦尔。

  天二、第五过患

  又于彼见猛利坚执,有取有怖[23],于现法中不般涅槃,是名第五过患。

  不如实知缘起道理等者:此有五种过患。一、起我见;二、能发起前际俱行见;三、能发起后际俱行见;四、能发起前后际俱行见;五、于彼见猛利坚执,有取有怖,于现法中不般涅槃。此中彼见,谓即我见、前际见等。由于前际俱行见等猛利坚执,故说有取。由于我见猛利坚执,故说有怖。

  酉二、例胜利2 戌一、问

  问:如实知者,有几种胜利耶?

  戌二、答

  答:翻前五过,应知胜利亦有五种。

  申九、诸门分别14 酉一、实非实有摄

  复次,是十二支缘起,几支是实有?谓九。几支非实有?谓余。

  是十二支缘起几支是实有等者:有、生、老死三是非实有。成唯识云:已润六支合为有故;即识等五三相位别,名生等故。准彼应释。(成唯识论八卷十一页31,44b)[24]余九实有,易可了知。

  酉二、一事非一事摄

  几一事为自性?谓五。几非一事为自性?谓余。

  几一事为自性等者:此中五是一事,谓无明、识、触、受、爱五,余非一事。亦如成唯识说。(成唯识论八卷十一页31,44b)[25]

  酉三、所知障因摄

  几是所知障因?谓一。

  几是所知障因谓一者:此谓无明。由于所知障覆真实,是故名为所知障因。

  酉四、苦因果摄

  几能生苦?谓五。几苦胎藏?谓五。几唯是苦?谓二。

  几能生苦等者:五能生苦,谓无明、行、爱、取、有五。苦胎藏,谓识乃至受五法种子。二唯是苦,谓生、老死。

  酉五、因果分等摄3 戌一、因分

  几说为因分?谓前六,无明乃至触,及爱、取、有三,说为因分。

  戌二、果分

  几说为果分?谓后二说为果分。

  戌三、杂因果分2 亥一、征

  几说为杂因果分?

  亥二、释3 天一、标

  谓所余支说为杂分。

  天二、征

  所以者何?

  天三、释

  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谓所余支说为杂分等者:除前所说,唯余受支名所余支。受有二种,若触种子所摄受种子受,是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若于现法无明触所生受,能生贪爱,是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由是差别,受名杂分。

  酉六、能生二果摄

  复次,几支能生爱非爱境界果?几支能生自体果?谓前六支能生前果,后三支能生后果,一支俱生二果。

  谓前六支能生前果等者:无明至触,名前六支,由此能生爱非爱境界果;爱、取、有三,名后三支,由此能生自体果;中间受支,俱生二果。由是说有境界、自体二受差别。

  酉七、受俱不俱摄4 戌一、乐受俱行

  复次,几支乐受俱行?谓除二,所余支。

  戌二、苦受俱行

  几支苦受俱行?谓即彼及所除中一。

  戌三、不苦不乐受俱行

  几支不苦不乐受俱行?谓如乐受道理应知。

  戌四、不与受俱行

  几支不与受俱行?谓所除中一。

  几支乐受俱行等者:除受及老死支,所余十支乐受俱行。即彼十支及老死支,苦受俱行。前除二中,取老死支,是名所除中一。除受及老死支,所余十支亦与不苦不乐受俱行;由是说如乐受道理应知。受支不与受俱行,是即所除中一。成唯识说:十乐舍[26]俱,受不与受共相应故,老死位中多分无乐及容舍故。十一苦俱,非受俱故。今准彼释。(成唯识论八卷十三页31,44c)[27]

  酉八、三苦俱行摄3 戌一、坏苦

  复次,几支坏苦摄?谓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谓乐受俱行支等者:此中一分,通说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乐受俱行支一分者,谓除受、老死支,所余诸支少分是。非受俱行支一分者,谓受支中乐受是。成唯识说:十一少分坏苦所摄。老死位中多无乐受,依乐立坏,故不说之。今准彼释。(成唯识论八卷十三页31,44c)[28]

  戌二、苦苦

  几支苦苦摄?谓苦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谓苦受俱行等者:此中一分,亦通二说。除受支外,所余诸支少分,是名苦受俱行支一分。受支中所摄苦受,是名非受俱行支一分。成唯识说:十二少分苦苦所摄,一切支中有苦受故。今准彼释。(成唯识论八卷十三页31,44c)[29]

  戌三、行苦2 亥一、征

  几支行苦摄?

  亥二、辨2 天一、总标摄

  谓所有坏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或有行苦所摄,非余二苦。

  天二、随难释

  谓不苦不乐受俱行支及非受俱行支一分。

  几支行苦摄等者:此中二义释行苦摄。一、通约诸行说,谓所有坏苦、苦苦支,亦是行苦支。二、唯约舍受说,谓或有行苦所摄,非余二苦,除受、老死支,所余诸支少分,是名不苦不乐受俱行支一分;受支中舍受自相,是名非受俱行支一分。成唯识说:十二全分行苦所摄,诸有漏法皆行苦故。依舍受说,十一少分,除老死支,如坏苦说。今准彼释。(成唯识论八卷十三页31,44c)[30]

  酉九、定生可得不可得摄2 戌一、问

  问:于一切生处及三摩钵底中,皆有一切支现行可得耶?

  戌二、答2 亥一、标非一切

  答:不可得。

  亥二、释其差别2 天一、生无想天等

  谓无想天中,及灭尽定、无想定中,有色支可得,非无色支。

  天二、生无色界

  若生无色界,无色支可得,非有色支。

  酉十、上下地摄2 戌一、问

  问:颇有依支得离支耶?

  戌二、答2 亥一、标相

  答:有。谓依上地支离下地支。

  亥二、料简

  此但一分,非全;唯暂时,非究竟。

  谓依上地支离下地支等者:如修世间道时,于诸下地修过患想,即于上地起功德想,由上地想伏下地想,是名依上地支离下地支。然此唯是十二支中行支一分,以不动行之所摄故,由是说言一分,非全。依下地身修上地定,唯定位中有如是相,非已出定,由是说言唯暂时,非究竟。

  酉十一、染污不染污摄2 戌一、问

  问:几支染污?几支不染污?

  戌二、答

  答:三染,余通二种。若不染污,善及无覆无记别故,分为二种应知。

  三染余通二种等者:无明、爱、取是名三染,性唯染污,不通善及无覆无记。诸所余支皆通二种,谓染、不染。若不染者,复有二种,谓善、无覆无记差别应知。成唯识说:行唯善恶,有通善、恶、无覆无记,余七唯是无覆无记,七分位中亦起善染。准彼应释。(成唯识论八卷十一页31,44b)

  酉十二、三界系摄2 戌一、欲界2 亥一、问

  问:几支欲界系?

  亥二、答

  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

  , ;

  欲界系一切支等者:谓欲界系染污、不染污法一切支全,名一切支。有情自体和合相应为依而生,是名和合等起。

  戌二、色无色界2 亥一、举色界2 天一、问

  问:几支色界系?

  天二、答2 地一、略标

  答:一切一分。

  色界系一切一分者:色界系中,无明、爱、取唯是有覆无记,不通不善;行中唯善非恶;有唯善及无覆无记;余七分位起善非染;由是说言一切一分。无色界系,当知亦尔。

  地二、释难

  问:云何应知彼有老耶?答:彼诸行有朽坏腐败性故。

  亥二、例无色界

  如色界系,当知无色界系亦尔。

  酉十三、学等摄3 戌一、学

  问:几支是学?答:无。

  戌二、无学

  问:几支是无学?答:亦无。

  戌三、非学非无学2 亥一、问

  问:几支是非学非无学?

  亥二、答2 天一、略标

  答:一切。

  天二、释难2 地一、问

  问:所有善有漏支,彼何故非学耶?

  地二、答2 玄一、明非学

  答:堕流转故。

  玄二、简有学

  若学所有善有漏法,彼与流转相违故,及用明为缘故,非支。

  几支是学几支是无学几支是非学非无学等者:此中学、无学,及非学非无学,如下决择分释。(陵本六十六卷十七页5306)学无学法唯诸圣有,不堕流转,故答言无。非学非无学法唯异生有,顺趣流转,故答一切。

  酉十四、分断全断摄3 戌一、一切一分断2 亥一、举预流果

  问:预流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一切一分,无全断者。

  亥二、例一来果

  如预流果,如是一来果亦尔。

  一切一分无全断者等者:谓预流果及一来果,于欲界系一切有支断其一分,谓断欲界恶趣烦恼及业,是即见道所断法。所余修所断摄一切善有漏法、一切无覆无记法犹未断故,当生欲界人天趣中,由是说言无全断者。

  戌二、欲界一切断

  问:不还果当言几支已断耶?答:欲界一切,色无色界不定。

  欲界一切等者:谓不还果于欲界系烦恼、业、生皆已永断,由是说言欲界一切。或有一类上流补特伽罗,彼于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乃至最后入色究竟,于彼无漏圣道现前,得尽苦际。复有乃至往到有顶,圣道现前,得尽苦际。(如集论七卷十三页说31,689c)由是说言色无色界不定,谓断少分或断一切不决定故。

  戌三、三界一切断

  问:阿罗汉当言几支已断耶?答:三界一切。

  未九、缘起诸经4 申一、释说道理3 酉一、征

  复次,于彼彼经中,由几种言说道理说缘起耶?

  酉二、标

  谓略说由六种言说道理。

  酉三、列

  一、由顺次第说,二、由逆次第说,三、由一分支说,四、由具分支说,五、由黑品说,六、由白品说。

  谓略说由六种言说道理等者:如说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名由顺次第说。又说由生有故老死有,乃至由无明有故行有,名由逆次第说。又复说有受用世俗境界缘起及一切生身差别缘起,当知此唯识支、行支所摄,名由一分支说。又复说有一切生身相续缘起,名由具分支说。或于缘起说名增益,由诸有支,前前为缘,后后所随故,当知此名由黑品说。或于缘起说名损减,由一切支,前前永断,后后灭故,当知此名由白品说。

  申二、释甚深义2 酉一、所知义2 戌一、问

  问:如世尊说缘起甚深,此甚深义云何应知?

  戌二、答2 亥一、标列

  答:由十种相,应知缘起甚深义。谓依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说。

  亥二、随释4 天一、依无常义6 地一、非自作

  依无常义者,谓从自种子生,亦待他缘。

  地二、非他作

  又从他缘生,亦待自种子。

  地三、非俱作

  又从自种子及[31]从他缘生,而种及缘于此生事无作、无用,亦无运转。

  地四、非无因

  又复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

  地五、剎那生

  又诸有支虽无始来其相成就,然剎那剎那新新相转。

  地六、剎那灭

  又缘起支虽剎那速灭,然似停住运动相现。

  依无常义等者:此中略由三相显无常义。一、由缘性无常,二、由生起无常,三、由坏灭无常。缘性无常者,如说从自种子生,亦待他缘,此显缘起非自作义;又说从他缘生,亦待自种子,此显缘起非他作义;又说从自种子及从他缘生,而种及缘于此生事无作、无用,亦无运转,此显缘起非俱作义;又说此二因性功能非不是有,此显缘起非无因生;由此诸义,总显缘起缘性无常。生起无常者,如说又诸有支虽无始来其相成就,然剎那剎那新新相转,所显义是。坏灭无常者,如说又缘起支虽剎那速灭,然似停住运动相现,所显义是。

  天二、依苦义

  依苦义者,谓缘起支一味苦相,而似三种相现。

  依苦义者等者:诸行粗重,是名为苦,以从业烦恼生,及能顺生一切烦恼与众苦故,于三苦中是即行苦。如是行苦,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是名一味苦相。如热痈喻,冷触封时,即生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便住不苦不乐受自性苦中;由是说言似三相现。

  天三、依空义

  依空义者,谓缘起支虽离有情、作者、受[32]者,然似不离显现而说。

  依空义者等者:诸缘生法实无有情,无有作者,无有受者;然堕相续因果决定,不相杂乱,似有有情、作者、受者相现,由是假说有情等名。

  天四、依无我义2 地一、补特伽罗无我

  依无我义者,谓缘起支虽不自在,实无有我相,然似我相显现。

  地二、法无我

  依胜义谛,诸法自性虽不可说,而言诸法自性可说。

  依无我义者等者:此中显示二无我义甚深。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实无有我相,然似我相现,此即显示补特伽罗无我甚深。依胜义谛,诸法自性绝诸戏论,过言说道,然由言说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观、可觉,是即诸法自性不可说及可说义,依此显示法无我义甚深。

  酉二、能知智2 戌一、问

  问:应以几智知缘起耶?

  戌二、答2 亥一、标列

  答:二。谓以法住智及真实智。

  亥二、随释2 天一、法住智

  云何以法住智?谓如佛施设开示,无倒而知。

  云何以法住智等者:摄事分说:谓如有一,听闻随顺缘性缘起无倒教已,于缘生行因果分位,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灭真是灭、道真是道。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陵本九十四卷七页7077)今应准知。

  天二、真实智

  云何以真实智?谓如学见迹,观甚深义。

  云何以真实智等者:谓如诸圣已见谛迹,现观缘起甚深义故。

  申三、释说缘起2 酉一、举经问

  问:如世尊言:是诸缘起非我所作,亦非余作。所以者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安住法性、法住、法界。云何法性?云何法住?云何法界?

  酉二、依义答3 戌一、法性

  答: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

  戌二、法住

  如成就性,以无颠倒文句安立,是名法住。

  戌三、法界

  由此法住,以彼法性为因,是故说彼名为法界。

  是诸缘起非我所作等者:由诸缘起唯法所显,非以他作为因,是故说言非我所作;亦非自作、俱作为因,是故说言亦非余作。佛不出世,此缘起性法尔成就,是名安住法性。佛出世已,如其法性安立法句,即彼法性无有变异,是名法住。又此法住,法性为因,平等平等,是名法界。

  申四、释别别说3 酉一、释妨难3 戌一、自性为缘难2 亥一、举生支2 天一、引经问

  问:如经言:生若无者,无处无位生可是有。若一切种生非有者,生缘老死应不可得。何故此中说彼自性缘自性耶?

  问如经言生若无者等者:依下答释,当知识乃至受五法种子亦名为生,生因义故。此若无者,于一切处、于一切位生应非有。此中生言即是生支,自体果故。若因及果一切种无,余定无能与老死果;由是说言生缘老死应不可得。

  天二、依义答2 地一、标

  答:依自种子果生说故。

  地二、释

  谓识乃至受支是生种子故,义说为生。由此有故,后时即此果支名有缘生。

  亥二、例余支

  如是余支,如经所说,随其所应尽当知。

  如是余支至尽当知者:摄事分说:由三种相,于其老死如理观察。一者、观察细因缘故;二者、观察粗因缘故;三者、观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缘,亦名为生;即生自体,亦名为生。前生是细,后生为粗。此中观前细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观由后粗生缘故,得有老死。当来老死,细生为因;现法老死,粗生为因。乃至广说如观老死,生、有、取、爱各由三种[33]如理观察,当知亦尔。(陵本九十三卷六页7004)今说余支随其所应,意谓生、有、取、爱应知。

  戌二、更互为缘难2 亥一、问

  问:已说一切支非更互为缘,何故建立名色与识互为缘耶?

  已说一切支非更互为缘者:此指前说前支为后支缘,后支非前支缘;由是知非更互为缘。

  亥二、答3 天一、标

  答:识于现法中,用名色为缘故;名色复于后法中,用识为缘故。

  天二、征

  所以者何?

  天三、释

  以于母腹中有相续时,说互为缘故。由识为缘,于母腹中诸精血色,名所摄受,和合共成羯罗蓝性。

  由识为缘至羯罗蓝性者:于母腹中有相续时,精血身根和合抟生,名精血色。此为阿赖耶识之所执受,及心心法之所依托,由是说言名所摄受。即此说为羯罗蓝性,由名与色和合之所成故。前意地中已显其相,准彼当知。(陵本一卷十九页95)

  即此名色为缘,复令彼识于此得住。

  戌三、齐识转还难2 亥一、问

  问:何故菩萨观黑品时,唯至识支,其意转还,非至余支耶?

  唯至识支其意转还者:逆观缘起,从初老死乃至识支,意便退还,不越度转。此复云何?谓即以识为其边际,齐此作意不更向前观行、无明,是名不越度转。便复顺次重观一一所已观处,是名退还,如缘起圣道经说。今约识与名色更互为缘为问,说意转还,略有差别;谓观识支不越度转,还观名色,是名转还。菩萨观缘起时,若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名观察黑品,由增益义是黑品故。如下自释。

  亥二、答2 天一、显流转2 地一、明正观

  答:由此二支更互为缘故,如识缘名色,如是名色亦缘识,是故观心至识转还。

  地二、释道理

  于余支中,无有如是转还道理。于此一处,显示更互为缘道理,故名转还。

  天二、简还灭

  于还灭品中,名色非是后有识还灭因,由此因缘,复还[34]观察。

  于还灭品中至复还观察者:若观缘起诸一一支,由谁无故无,由谁灭故灭,是名观察灭谛。即于是中观至识支,意不转还,由彼名色非是后有识还灭因故。由此因缘,复更向前乃至无明,观察如是现在苦谛,由无明灭,一切悉灭。

  酉二、释差别5 戌一、缘起道理别2 亥一、问

  问:何因缘故,说缘起支非自作、非他作、非俱作,亦非无因生耶?

  亥二、答

  答:生者非有故,缘无作用故,缘力所生故。

  生者非有故等者:此中初句,释非自作及非他作。第二句,释非俱作。第三句,释非无因生。前说依无常义,缘起甚深,此应准知。

  戌二、缘起譬喻别2 亥一、苦芽等喻2 天一、问

  问:于缘起中,何等是苦芽[35]?谁守养苦芽?何等为苦树?

  天二、答3 地一、苦芽喻

  答:无明、行缘所引识乃至受,是苦芽。

  地二、守养苦芽喻

  受缘所引爱乃至有,是守养苦芽。

  地三、苦树喻

  生与老死,当知是苦树。

  无明行缘至当知是苦树者:此中三种次第差别,当知意显因、缘、果相,故作是喻。

  亥二、炷膏等喻3 天一、如炷

  问:几缘起支当知如炷?答:识乃至受。

  天二、如膏

  问:几支如膏?答:无[36]明、行、爱、取、有。

  天三、如焰

  问:几支如焰?答:生、老死应知。

  如炷如膏如焰等者:此中识乃至受是顺集谛法,故喻如炷;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法,故喻如膏;生与老死是苦谛法,故喻如焰;诸非聪慧补特伽罗,譬于灌油并集炷者;如是苦灯烧然长世。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三卷七页7006)

  戌三、缘起增减别2 亥一、增益2 天一、问

  问:何因缘故,于缘起黑品教中说名增益?

  天二、答2 地一、由积聚

  答:一切有支纯大苦聚为后果故。

  地二、由随增

  又诸有支,前前为缘,后后所随故。

  于缘起黑品教中说名增益等者:此中增益,释有二别。一、果增益,二、因增益。如文次第差别应知。摄事分说:由三种相,于缘生行应正了知流转渐次。何等为三?一、因增益故;二、果生起故;三、果增集故。如是一切略摄为一,总名诸法若增、若生、若集。(陵本九十四卷十四页7096)与此义同,开合有别。

  亥二、损减2 天一、问

  问:何因缘故,于白品教中说名损减?

  天二、答2 地一、由随减

  答:由一切支,前前永断,后后灭[37]故。

  地二、由渐减

  又是纯大苦聚损减因故。

  于白品教中说名损减等者:此释损减,亦有二别。谓因及果,如次应知。摄事分说:依因果灭,如其所应,当知说名若减、若灭、若没。(陵本九十四卷十四页7096)其义正同。

  戌四、有因法苦别2 亥一、有因法

  问:几缘起支名有因法?答:谓前七。

  几缘起支名有因法等者:识乃至受,法所显故,是名为法;无明及行是彼引因;总合为一,名有因法。

  亥二、有因苦

  问:几缘起支名有因苦?答:余五。

  几缘起支名有因苦等者:生、老死支,苦所显故,是名为苦;爱、取、有三,是彼生因;总合为一,名有因苦。

  戌五、灭尽所显别3 亥一、漏尽所显

  问:几支灭是漏尽所显?答:三。

  几支灭是漏尽所显等者:无明、爱、取是漏自性。此永断故,说名漏尽。是故三灭,名为漏尽所显。

  亥二、缘尽所显

  问:几支灭是缘尽所显?答:即此三是余支缘故。

  几支灭是缘尽所显等者:无明、爱、取能为杂染,是余支缘。由此灭故,余支亦灭。故即此三,名为缘尽所显。

  亥三、受尽所显

  问:几支灭是受尽所显?答:一。谓由烦恼已断故,所依灭时,此一切受皆永息灭故。

  几支灭是受尽所显等者:此中唯约明触生受为论,故作是答。于有余依涅槃界中,无明触所生受一切已灭,由是故说烦恼已断,唯现领受明触生受。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此亦永灭。由是说言此所依灭时,此一切受皆永息灭,是故名为受尽所显。

  酉三、释建立2 戌一、七十七智2 亥一、问

  问:何因缘故,依止缘起建立七十七智耶?

  亥二、答2 天一、别列七智

  答:为显有因杂染智故,又复为显于自相续自己所作杂染智故,又复为显前际诸支无始时故,又复为显后际诸支容有杂染还灭义故,又复为显支所不摄诸有漏慧遍知义故。

  天二、总结建立

  于一一支皆作七智,当知总有七十七智。

  为显有因杂染智故至七十七智者:摄事分说:三时遍智有差别故,如前所说决定遍智有差别故,由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无常性有差别故,当知建立七十七种智事差别。(陵本九十四卷十四页7095)今依彼文,正解此义。彼言决定遍智差别,即此初二句摄。云何知耶?摄事分说:其于缘生诸行流转修观行者,略有二种作犹豫法。云何为二?一者、承习说无因论,二者、承习说恶因论。乃至广说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二种非真实论,正观流转,由是因缘,得善决定,无有疑惑,内证真实。(陵本九十四卷十一页7087)是即决定遍智有二差别。由是当知今言有因,为简无因;复言于自相续自己所作,为简恶因。文有开合,义无少别。又复彼言三时遍智差别,即此第三、第四句摄。此虽但说前际、后际,然义兼显有其中际。以从前际,中际得生;从其中际,后际流转、或还灭故。又复彼言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无常差别,即此第五句摄。此言支所不摄诸有漏慧,谓闻思修三所成慧,即彼法住智所摄能取智。此言遍知义,即彼无常性差别。云何差别?谓即生灭。摄事分云:彼于苦、集二谛有生灭智,如实了知由因集故,如其所集;由因灭故,如其所灭。谓由定地世间作意,修习如是作意因缘,入谛现观。(陵本九十三卷二十页7045)是即支所不摄诸有漏慧所遍知义,亦即无常性差别义。前说:若学所有善有漏法,彼与流转相违故,及用明为缘故,非支。(陵本十卷十五页810)是故此言支所不摄。如是生灭无常说有二智,前、中、后际说有三智,决定遍智远离无因及与恶因说有二智,总合成为七种差别。从老死支逆观前支,行为边际,一一支中皆有七智,是故总成七十七智。无明自性是染污故,不由余法能为因故,此中不说。

  戌二、四十四智2 亥一、问

  问:何因缘故,于缘起中建立四十四智耶?

  亥二、答

  答:为显于一一支,依四圣谛观察道理,是故总有四十四智。

  为显于一一支至四十四智者:缘起圣道经说: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是即于一一支,依四圣谛观察差别。逆观缘起,除无明支,所余诸支皆有四智,是故总成四十四智。

  辰二、约缘境辨2 巳一、生欲界2 午一、由眼耳

  复次,若生欲界,依欲界身,引发上地若眼、若耳,由此见闻下地、自地所有色声。

  午二、由意根

  又依此身,起三界意及不系意而现在前。

  巳二、生色无色界

  若生色无色界,除其下地,一切现前如在欲界。

  若生欲界至如在欲界者:此中差别,应依集论广释其相。(集论一卷十四页31,666b)彼云:生长欲界,用色缠眼见欲缠色,或用色缠上地眼见下地色。即此所说依欲界身,引发上地若眼、若耳,由此见闻下地、自地所有色声。当知此中若眼、若耳,谓定地起天眼、天耳,非余。彼论又云:若生长欲界,即以欲缠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即此所说又依此身,起三界意及不系意而现在前。彼论又云:生长色界,即以色缠身,还觉自地触;若生长无色界,即以无色缠意,知无色缠自地法及无漏法。是即此说除下地义。又色缠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无色缠意,以无漏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是即此所说一切现前如在欲界义。

  辛二、明对治3 壬一、标

  复次,此三种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为欲断故,修六种现观应知。

  壬二、征

  何等为六?

  壬三、列

  谓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

  修六种现观者:决定义是现观义。此六种相,如下决择分释。(陵本五十五卷十六页4454)此能对治三种杂染,随应当知。亦如下决择分正广分别。(陵本七十一卷二页5515)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

  --------------------------------------------------------------------------------

  [1] 「諸」,磧砂作「無」。

  [2] 「本」,大正作「前時」。

  [3] 「襵」,磧砂、大正、陵本「攝」。

  [4] 「鬚」,磧砂作「鬢」。

  [5] 「時蘊」,磧砂、大正、陵本「時運」。韓清淨註:「依緣起經改之」。

  [6] 同上。

  [7] 「受」,磧砂作「愛」。

  [8] 大正無「為」字。

  [9] 「知」,磧砂作「如」。

  [10] 「揀」,大正作「簡」。

  [11] 「穴」,磧砂作「冗」。

  [12] 「既」,磧砂作「即」。

  [13] 「任」,磧砂作「住」。

  [14] 「六處」,披尋記原作「名色」。

  [15] 「六處」,披尋記原作「名色」。

  [16] 「潤」,磧砂作「閏」。

  [17] 磧砂、大正、陵本無「生」字。

  [18] 磧砂無「即」字。

  [19] 磧砂無「除」字。

  [20] 「受」,磧砂作「愛」。

  [21] 「念」,大正作「命」。

  [22] 披尋記原無出處。

  [23] 「怖」,磧砂作「悕」。

  [24] 披尋記原無出處。

  [25] 披尋記原無出處。

  [26] 「捨」,披尋記原作「受」。成唯識論原文作「捨」。

  [27] 披尋記原無出處。

  [28] 披尋記原無出處。

  [29] 披尋記原無出處。

  [30] 披尋記原無出處。

  [31] 「及」,大正作「又」。

  [32] 「受」,磧砂作「苦」。

  [33] 「三種」,披尋記原作「二種」。卷九十三原文作「三種」。

  [34] 「還」,大正作「過」。

  [35] 「苦芽」,磧砂作「苦牙」。後三同此。

  [36] 「無」,大正作「元」。

  [37] 「滅」,大正作「減」。

----------------------------------------------------------------------------------------------------------------

更多韩清净居士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一切法里头,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叫邪知邪见。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同学受了菩萨戒,还有四相四见,那叫名字菩萨,有名无实。真正的菩萨没有四相,没有四见,为什么?菩萨是正知正见。四相四见是邪知邪见,我们岂止这四种,不知道有多少种,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知见,想东想西,全叫妄想,全是邪知邪见。什么叫正知正见?没有知见,般若无知,那叫正知正见。什么时候你到了无知,正知正见就现前,人家来问你,无所不知,妙就妙在这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