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2
2014/9/4   热度:250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2 自我关怀从心灵层面开始 临终关怀可简要分成三种。首先是对自己的临终关怀,其次是对周边亲朋好友的关怀,第三种是对与我们毫无相关的其它众生之关怀。 好来好去 对自己的临终关怀比较容易理解,因为爱护自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习惯。我们总希望自己一生都过得幸福快乐,临终时也能平顺圆满地离开人世。然而,这种平顺必须在平时先从心理层面着手准备。一个人还活着时,就要对自己的临终产生关怀之心,若是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和心理准备,当面临死亡逼近时,也许只能和惊慌失措或绝望的心情为伴,使得平顺地临终变成是种奢望,这样我们对自己的关怀也无法真正圆满。特别是当重大的天灾或意外突然发生时,平日所学习的道理或所受的训练,可能就会被震惊与恐惧所遮掩了。如同大地震发生后,很多浩劫余生的人说:「其实天崩地裂的那一剎那,我几乎忘记了我的信仰,忘记了以前所学的一切。」为何会如此呢?因为我们的信仰和过去对生命的认知与训练,并没有根深蒂固地融入心灵。 养兵千日 要让外在的四大、身体和一切物质,能够从不清净的尘世变为清净的国土,就要先将心灵层面调整好,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有面对人生真相的心理准备。好比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突然事业倒闭,财产顿时化为乌有,颓唐失意。此时有人提供一个稍微可歇息的住处,或是可果腹的食物给他时,倘若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便不会满足,为什么?因为他会认为本来舒适的豪宅,精致可口的美食,现在变成这种简陋的住处,淡而寡味的食物,要他如何满意?这是因为没有先将心态调整好,以应对突然的改变。 同样的,一个穷人突然住进漂亮非凡的华屋时,也会适应困难,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难以从外在的改变中,认定别人眼中的快乐以及幸福,当然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熟悉并认定的幸福与快乐。 有信仰的好处 所以我们必须在生命尚未结束,进入中阴之前,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有宗教信仰是最好的。我们发觉很多人活着时,没有坚固的信仰,无法对今生的结束,以及未知的来世有个正确的认知,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结束的那一剎那,会因为对今生将结束所产生的绝望,以及对来世不确定所引起的恐惧感,会比有信仰者来得更加痛苦。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宗教非常重要。虽然世间上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不过众生是因为不同的业力来到世间,自己过去所造的业,使得今生有不同的信仰,所以不一定每种宗教都适合每个众生。不管你有什么样的信仰,重点是一定要对人的生与死有个清楚的概念。 一般人谈到宗教就觉得非常神秘,事实上有很多宗教上的道理与世俗的道理有相似的地方,并不是很难理解。而佛陀的教育教导我们理解生死轮回,让我们反观自性,这是和其它宗教最不相同的地方。身为佛教徒,如果我们确实明白死亡只是灵魂从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今生的开始是过去世的延续,而今生的终了是下一世生命的起点,因而对未来的死亡不必,也不会恐惧。 充分准备了吗? 但是,我们是轮回中的众生,来世会不会过得平顺或幸福快乐,主要关键在于今生有没有足够的准备。充足的准备是指要在这一世累积众多资粮,也就是足够的善业。佛法是如此,世间法不也是如此?就像世俗中的搬家,当你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有财物、能力、体力时,丝毫不会恐惧也不必担忧,因为一切都准备好了,而且还可以将下一个家布置得更美好。可是如果事先没有足够的准备而又必须搬家时,我们一定会很惶恐,担忧没有钱能搬去哪里?害怕如果搬到一个破烂的地方,找不到工作又没有钱财,要如何活下去? 无法再执着 就个人而言,当自己往生的时刻来临时,要有心理准备,首先一定要对「因果循环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没有「往生即是再生的开始」的认知,就会对今生产生强烈的执着,执着今生的一切财物、亲朋好友,以及生活的这一片土地,而这将带给我们痛苦的挣扎。因为你不想失去,可是又没有能力继续拥有;不愿离开,可是又没有能力留下。古代西藏有名的萨迦班智达曾经说:「死神不会理会人们的事情有没有完成,所以在他来临之前,就要有充足的准备来面对自己的一切。」因为当死神真的来临时,你无法对他说因为你的事情还没告一段落,要他延后来临的时刻。所以当我们往生时,要有平静坦然的心理准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包括最挚爱的亲戚朋友、财富地位,临终的你既然无法带走,也就没有执着的必要;而你最珍爱的肉体,以前别人斜眼看你一下,你都会认为别人轻蔑欺辱了自己,但在这必须放下的当下,执着也没有意义。 唯有业随身 死亡时,肉体是带不走的,没有人可以将肉体带到下一世,就像搬家也无法将旧屋带到新家一样,真正要离开的是灵魂,而唯一可以跟随灵魂离开的,是在称为「阿赖耶识」的第八意识上所播种下来的一切「因」。这些「因」,无论善恶,终究都会成熟在我们身上。好比从小到大,在求学的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传授许多知识学问,我们在下面听受学习。然而,实际上老师并没有将任何实质的东西给予我们,我们真正得到的是老师在讲台上所说出来的观念或思惟。当这些内容融入了我们的第八意识中,便成为我们学习老师学问的种子。虽然,因着往后的学习而增长,我们学会了老师所学会的一切,可是老师并没有减少任何东西,我们也没有增长任何实质的东西,增长的是在阿赖耶识上所播下的种子。 业的延续性 由此可推知,一个人在小时的成长过程里,如果家庭、社会对他的关怀不够时,可能会有不良的阴影在他的心灵上产生变化。也许因为透过认真学习和努力工作,在长大成人之后,拥有较高的学历或辉煌的事业等等,似乎在表面上呈现圆满的人格,可是实际上在内心深处,还是有残缺不健全的部分。 我认识一位知名的博士,在公司担任高阶高薪的职位,上至董事长,下至所属员工都公认他是温和谦恭、负责上进的大好人。可是回到家,却常对妻子、小孩恶言相向,甚至施以暴力。他的妻子将事实说给别人听,没有人相信,因为在外面他是个公认的大好人,即使不认识的人,也都大为赞叹他。由此可见,造成他人格不成熟的一面,其原因是他从小生长在单亲家庭,家里孩子又多,在成长的过程里,遭受很多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母亲也常常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小孩。为了要维持庄严的形象,他不会透露自己的过往,而且比他人更谦恭有礼,所以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最好的人。但是在家里,他会在妻子和小孩的身上,重复母亲打他的模式来对待妻儿,虽然他也知道自己不对,应该改进,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这样的缺陷已深深地印在阿赖耶识上时,要改变真的不容易。在我们行善的意念里,如果有「恶」的杂念融入其中,那么这种含有杂质的善念不断累积之后,使得人格混杂了善与恶,常常如此循环地藏入阿赖耶识,导致人格在善恶的交叉循环中成熟后,有时会自以为动机良善,在做好事,可是方式不对,付出的行动就变成了坏事。佛法上将这种称为「无明」,因为「无明」而产生的烦恼,便会带来「业力」。由此可知,「业力」一旦成熟,真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不能轻视一些小时候的习气,就像俗语所说「小时偷瓜,长大偷牛」,一些小小的坏习性,如果因为轻忽而没有加以纠正改变,就会像滴水穿石一样,长大后会变成强大的业力而伤害别人,当然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人没有智慧,为什么?被烦恼充满了。烦恼从哪里生起来的?从我执生起来的,执着身是我,一切都要为到我,产生自私自利。境界现前,第一个念头不为众生,第一个念头为我,对我有没有好处?对我有好处的我会干,对我没有好处,对别人有好处,不干。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