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4


2014/9/4    热度:265   

嘎玛仁波切:佛法生活 自在的走过——临终关怀4

 

  真心诚意的关怀

  我们最容易也最愿意付出关怀的对象,当然是周边的亲戚朋友。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就要真心对待他们;当他们临终时,才会信任并接受你的关怀。否则就像许多婆媳关系不好,儿子不孝顺父母等等情形,平时没有任何接触,在亲人临终时,自己的关怀就得不到信任,也因此就产生不了实质的作用,只是徒具形式。

  我认识一个人,他和母亲的住家只相隔两条街而已,听说已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但是当他母亲快要往生时,他却是第一个在母亲眼前出现的人,目的是希望在母亲临终前、交代后事时,自己能够分到一点家产。旁人如果不知道他以前的作为,在当下会以为他是个孝子,因为他那种付出的方式——细心地擦拭母亲的手、在旁边不停地流泪,还有后悔不及的表现,都会让人以为他真的非常孝顺。

  其实,这种关怀应该在亲友还活着的时候提早去付出,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死亡;也许他们会活得比你久,但也许他们明天生病就往生了,而今天就是临终的前夕。一般人对自己的亲戚朋友比较容易产生关怀之情,但是不要等到已经接近临终了才去关怀,那就为时已晚;就算你有心关怀,他们也不会认为你是诚意的付出。这必须是长时间的延续,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心。

  老小孩

  关怀的方式虽然很多,但重点还是在心灵层面上。一个人,特别是年纪大时,不管是在家居士,或是大修行者都一样,随着整个「四大」的衰弱,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他们一样,老年人也很需要别人哄。当然,前提是关怀者必须有颗善良的心,常常用心地以语言的方式,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和父母常常有心灵上的沟通,讲几句好听顺耳的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大损失,或是用心选购一些贴心的小礼物,也很能表达关怀之意,可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以老年人的状况来说,物质上的温饱,不需要太多的花费,但是心灵上的照顾,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常常塞一些钱给父母亲,却让他们孤苦伶仃地生活,到最后面临病痛时也都没有人照顾,这不是真正的关心。他对你的所作所为虽然没有明说,却会对你怀有怨恨地离开这个世间。

  所以临终关怀,应该延长到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因为自己现在对长辈的所作所为,将会变成子孙们的榜样。如果自己现在做得不好,未来小孩子们也会学着自己的作为而对待自己,到时候就不能埋怨孩子不孝顺,因为他看到你就是如此对待长辈,没有一个好的表率让他学习,怎么能怪他们呢?亲友活着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多多付出关怀,特别是当他们在病中即将进入此生最后的过程时,不要有刺激他们的心态或行为出现。很多人认为,在病人罹患不治之症时,早一点告诉他事实,可能对病情会有帮助,很多医生也有这种观念。可是从我与病人接触的经验发觉,很多人对自己能活下去抱有很强烈的希望,如果我们提早告诉他病痛将会带走他生命的真相,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会打击他强烈想活下去的愿望。所以这需要很多的善巧。

  善巧的关怀

  此外,很多宗教徒或佛教徒,为了希望即将往生者在活着的时候能皈依佛门,或接受自己的信仰,往往会以提醒死期不远的方式来胁迫或诱惑,希望对方能在被恐吓的情形之下,接受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这是不应该的。因为要让他接受你的信仰,应该是从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的慈悲,从而希望你的慈悲与智慧是来自于佛菩萨,或是你所信仰的宗教,因为有信仰,你才会这样诚挚地关爱别人。当他明白并感受到这一点后,就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你产生信仰,这有时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表达。所以很多人用强迫的方式,希望让已经受死亡恐惧威胁的病人接受信仰是不恰当的。

  真实的例子

  我自己曾有一次感受深刻的经验。多年前,有位癌症末期的老人家,他的女婿和家人都是很虔诚的净土宗信徒,便希望他在往生前能皈依佛门。可是老人家以前是军人,后来当警官,个性很固执,所以当家人对他说要学佛、要虔诚,越劝说他就越排斥,到后来,即使他已病得极度衰弱,都还会将家人放在他手上的念珠拿起来丢出去。家人也找了很多显教的在家居士来为他宣讲佛法,他一看到就心生不悦,完全不愿接受,最后家人也束手无策。后来,因为我认识老人的女婿,女婿希望我去看看他的岳父,并说明老人的病情以及排斥修行的状况;而且有点担忧地告诉我,他无法预知他岳父会怎么对待我。我当然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所以就答应前往探视。

  一进门,老人家把头歪向一边,连看我一眼都不愿意。他长得很庄严,但是庄严的脸上,显露的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我坐在旁边,恰巧看到他用舌头在舔嘴唇,所以我没有讲任何佛法,只是问他当时是不是很痛?他点点头。我又问他是不是很渴,他也点点头,于是我替他倒了一杯水。当我端水给他时,他就转过头,愿意正面看着我,但是过会儿又转头,不发一语。因为我和他原本就不相识,而他一定也没看过西藏喇嘛,所以可能在打量怎么眼前的陌生人,服装穿著有点奇怪,而且还愿意端水给他喝。

  喝了水之后,他又回过头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我是西藏人。他又问:「你从那么遥远的地方来这里做什么?」这时他有交谈的意愿了,但因为病得很痛苦,所以话说得很慢。我回答来这里的目的是弘扬佛法。他说:「你们把一切都投入在信仰上面,值得吗?」我对他说:「值得。因为宗教本来就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也因为有这样的心,又听说你病得很重,所以来看看你。」我在旁边和他随意聊聊,没有刻意说任何佛法,他只是默默听着,但是至少不再拒绝。

  后来我问他有没有信仰?他说他对这些只有排斥,没有任何接受的意愿,根本没有信仰。我说:「你不认为如果在精神上有些依赖,可以让你有一个很好的寄托吗?」他听了之后,静静地想了一下,又转过头没有再开口了。我在旁边还是没有对他讲任何佛法,但是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就只是随便聊聊。后来,当我伸手握着他的手,发觉他好象在发烧,便用手摸他的头时,他转过头来看我。或许是他感受到什么,我看到他的眼里有泪水在打转。我继续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我是密宗的师父。他问什么是密宗?我说:「密宗就是佛教里的一个派别。」

  我看他似乎想进一步了解,满眼的泪水也好象将要流出来,便问他:「你愿不愿意在这里接受佛教的皈依呢?我希望你能够在这样的苦难中,有佛陀来帮助你。可是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信仰,我也不知道我们所谓的加持力能带给你多少快乐,所以我希望你能够接受我们的宗教。」听完我的话,他马上点头说:「好!」这时,站在旁边的女婿跟女儿目瞪口呆,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他们不相信有这样的奇迹会发生。于是我要他的家人,慢慢将他扶起来坐着。当我开始讲佛法时,他便不停地流下眼泪,而后就愿意接受佛门的皈依。

  以他人的立场予以利益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最重要的是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能让他们从内在去认同我们的慈悲,并不是侃侃而谈的道理。要讲道理,是当他们产生信仰之后;为了让他们明白如何取舍,才是讲道理的时候。所以当你因为关爱亲戚朋友而对他们讲佛法,希望他们能皈依,当然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不要一开始就说「你一定会往生,往生一定要去西方净土。如果你不皈依佛门,到时候就没有人会接你去西方净土。」这种方式有时候对胆子小的人有效,胆子比较大的人反而会强烈排斥你的作为。所以很多时候应该先从散发你的慈悲开始做起。

  特别是一个已接近死亡的人,真的很无助,因为他知道今生一切的财产他无法带走,也知道这一切对他没有意义,可是又放不下的这种执着会存在。当他对亲戚朋友,包括在前面的你都会有执着时,就一定要安抚他,告诉他家人的关心;一方面希望他能够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让他放心家里的一切。但是当前面所讲的眼睛比较模糊,耳朵开始有幻觉,或者听不清楚你的声音的情形发生时,他就会相信他真的要往生了。那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事实,要他放下家里的一切,因为包括对家人、亲戚朋友、现实世界的执着,现在对他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他精神上的信仰。如果信仰佛教,那就要他忆念佛陀,如果有其它助念者,希望能够以他的善念跟助念者的加持力结合在一起。这时候,要不断地如此开导他,这很重要,因为不断地开导,可以让他放下执着。

  身体的安抚

  很多时候,临终者虽然知道自己要往生,可是放不下家里的一切财物,放不下小孩。我见过一个自己全身瘫痪的母亲,躺在床上无法动弹,还执着的挂念儿子还没结婚。很多时候,这种执着对他们并没有意义,可是就放不下,所以我们要尽力要他放下。而在放下的过程里,因为他在精神上会有强烈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失落感存在,因为他的眼睛已无法看到你真实的面目,前面站一排排的人也没有用;而耳朵的听觉消失了,你用语言在旁边安慰,他也无法听得清楚。所以这时候,家人或者是愿意付出爱的亲戚朋友在他的旁边,要用手去触摸他的身体,摸摸他的手,或者摸摸他的额头,让他感觉你就在他的旁边,来帮助他渡过这最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

  心灵的安抚

  我们也不要以很烦躁的心态面对亡者。很多人看到亲人要往生了,就嚎啕大哭,或是大喊大叫、抓住往生者等等,这也是要避免的举动。为什么?因为往生者对自己未来的一切有种不确定的恐惧感。不要说亡者要往生到另外一个境界,我们从生长的国家要到另一个国家时,对那边的语言、环境不熟悉时,上飞机之前,心情就会忐忑不安,存有这种恐惧心态。如果在世间换个居住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恐惧,那么在面临今生结束,以及来生的开始时,恐惧会更强烈。处于那种恐惧时,如果你又引发他今生的执着,让他回忆,他当然会更舍不得放下,免不了的苦上加苦了。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孝顺,或对他的爱护,很难放弃他,但是这时就要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希望他往生的整个过程能够很顺利。唯一能帮助他的,是在精神上的给予,大喊大叫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对他产生更多的伤害,因为杂念会形成执着,这对往生过程会有很不好的影响。我们发现很多人面临即将往生的时候,放不下今生,用手抓住自己的身体,或想抓住别人。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怨亲平等

  另一部分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其它众生,如果要对他们做临终关怀,必须要透过将对亲人的爱执,和对不喜欢的人的瞋恨心淡化,进入一个平等看待的心态中,把对亲人的小爱,扩大到对每一个有生命的众生,再希望每个众生从苦难中得到解脱。能这样转化心态,就会有一个强烈的信心,希望他们离苦;而且,我们想拥有快乐,每个众生也都希望拥有快乐,我们还要希望他们都得到快乐。这样的信念建立起来时,称为慈悲心。若是这样广大的慈悲心还没有建立,你要对别人做临终关怀的确不容易,只在旁边念念经没有用。有一位大师曾经说过:「没有慈悲心的人,在别人旁边诵经,等于在唱诵歌词一样。」

  于平等中生起慈悲

  所以有心对他人付出慈悲,要先学会调伏自己的内心,并生起对每一个众生都以同等慈悲看待,才能将对自己亲戚朋友的那种关心、爱护,完全地转移到需要我们帮助的众生身上。但是,毕竟我们还是凡夫,在这过程中,还是难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因为面对跟自己没有太亲近关系的人时,我们会有很多世俗中的隔离心态。这就需要我们慢慢去增加慈悲心,让感同身受在自己心中生起,然后从感同身受中慢慢去发展。当发展出强烈的慈悲心时,你对动物、对人都一样,会没有分别地去对待每一个面临死亡的有情众生,而付出同等的关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 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凡夫在六道轮回,为什么会轮回?酬偿业报。“你行善,你来享福;你造恶,你来受罪,你来过苦日子”,我们一生的富贵穷通,全是业力在支配,自己作不了主。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