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悟空能化
2014/9/4   热度:26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悟空能化 (一)公案本文 善静谒乐普安禅师,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园务,力营众事。 (缘起于现象界,善静谒安禅师时,已有相当证悟境界,虽受安禅师指派在园内当园头,却能怡然自得,暗自将养。) 有僧辞乐普禅师,师曰:「四面是山,阇黎向什么处去?」 (僧因感与乐普禅师不契机,乃生起往他处参访去。禅师顺势考其智慧说,此处四面环山,大德要他往,如何出去?) 僧无对。禅师曰:「限汝十日内,下语得中,即从汝去。」 (僧不知如何答对。禅师云:汝十日内想出答案来,即顺汝意可离去!) 其僧冥搜久之无语,因经行偶入园中。 (该僧日夜思索很久,乃得不到答案,因经行偶然进入园中。) 善静怪问曰:「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 (上坐汝不是已向禅师辞别要他往,何故还在此?僧只得将禅师考试之事相告,并坚持善静要替他代答。) 善静不得已,代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善静推脱不了,乃代答曰:竹子密密排列,但若人能似柔水样,则密竹亦不妨碍其通过;四面环山且山又高,但若人能似原野闲云,应可飞越过高山。) 其僧喜踊。善静嘱之曰:「祇对和尚时,不须言是善静语也。」 (该僧闻后欢喜跳跃,善静特嘱付如面对和尚时,不要说是善静所说的。) 僧遂白乐普禅师,师曰:「谁下此语?」僧曰:「某甲!」禅师曰:「非汝之语。」僧具言园头所教。 (僧一告诉禅师,禅师即知另有高人代语,故问谁下此语?僧只能硬着头皮说是我自己所作。依汝之证解,应不能说出此种悟境。僧不得不说是园头的大作。) 乐普禅师至晚上堂,谓众曰:「莫轻园头。」 (禅师当晚在上堂时,告大众说不要轻视在园中工作的修行者,处处均是卧虎藏龙也。)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学佛多人,成就者少,是末法时期必然之现象,但鉴之实情,总有异类者,此等异类行者都不暴露行迹,所以非常人能识之。为何此等真行者难以认识到他,因他知修行是自家事,必得处理自家内心之妄习,不得假他人作得,所以默默自修是真行者,最后始能得自在解脱,终得智能增长。若有行者不知修行该如何进行,善于为文弄墨强说佛法,强说些似是而非之法,这是本末倒置,永不得涅盘寂静之证。释迦牟尼佛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十号具足如来,故知诸法不可说,因此有因缘才述说佛法,而且祂也仅是述而不作。 世尊因已悟得无上菩提,得究竟寂灭之理地,所以在《涅盘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中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天台宗智顗大师乃取前四句,分别配以阐释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现说明如下。 (1)生生不可说:相当于藏教所谓诸法皆依因缘而生之说,藏教者三藏经律论之教(修多罗藏、毘尼藏、阿毘昙藏),此法主教于小乘,旁化于大乘。行者应观此生灭法不得执取,执取就不能得解脱。初学者喜阅经藏,又执以为法本,终埋没于有为之见;所以初基行者认知法虽有生灭,然理本无言,故应不可说,更不得为文弄墨,要执取空寂。 (2)生不生不可说:相当于通教所诠之理,空理通三乘是谓通教,观理地为空,诸法依因缘而生,然其本来体为空,故称生依不生而起,诸法皆幻有,理本无言,故不可说,强说者入不了寂灭乐。 (3)不生生不可说:相当于别教所诠之理,述说俗谛之法,仅教化于菩萨道者;不生者谓空真如不生之理,生者依因缘之结合,而生出十法界之差别相,故称不生生,理本无言,诸法缘生缘灭,故不可说。菩萨随缘造作,过后无执无取,不可说之,有所说即犯有法执,故言不可说。 (4)不生不生不可说:相当于圆教所诠之理,圆者圆满,圆教者圆满一切教法,行者彻知空理,依空应缘起神变事,此只圆于大菩萨者;空真如之理与自性真如所现十法界之差别相本无二,两者本为本来不生之中道实相,故称不生不生,理本无言,差别法相亦无执,故不可说。 行化法四教行者善知识当知守住空寂,即是善境界,因佛法无一法可得,无一境界可证,如是潜默将养,终得悟知真空法了,悟得无生法忍。修行贵于修心养性,然知如何修心养性者可不多,又真潜默将养者反倒无人能知,而违背佛法真谛,常行语言、文字者,是非学真佛法,初学者要有能力、智慧观其无所有、不可得,不被其蛊惑。 善静师当园头次,渠埋自己之风光,潜默将养、培养圣胎,无人能识其修行境界,所以也没有人会理会他,也只有乐普山元安禅师一见他,对谈后知他是个实修道人,乃器重之,并安置于菜园里,不让他与人搅和应对,让其自净其意,最后真悟得佛理,被禅师所肯定。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悟空能化」,悟空不只能得解脱知见,亦要能依空起用,进行有为真如性用。真如有种种,有一真如名「不增减真如」,行者能证知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悟离增减执着之意。行者一旦悟得此真如,即能自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此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还有另一种真如,谓「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行者证得此真如,即能起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作用自在之意。 行者悟空理后,在能增长智德,即能证知转空真如,若不住入小乘真如法证中,即能悟得空有不二圆满菩提真如,如此当然有「不增减真如」、「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等修证,最后当然得大乘菩萨真如性用,菩萨依空真如体起禅定、总持、神变等法用,所以说「悟空能化」,当然要能先悟空理,再进而得能化之真如性用能力。 善静师已悟得法忍,始能道得如是之句:「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佛法主要在修忍辱法,忍辱波罗蜜多证得,当得悟真空无我相,之后能忍一切世间相、出世间相、出出世间相,如此则得无生法忍智。是时行者依空真如体,心现柔软似水,能渗入一切缝隙,无微不至;行者又能依空而现高大相,《金刚经》云:无身是大,只要能悟真空,即能让行者心入高耸之处。这也就是阿罗汉们何以能身入色究竟天(阿迦尼咤),上到色界四禅天上五净居天之最顶位天。 3.语题文解 善静谒乐普安禅师,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园务,力营众事。 京兆永安院善静禅师未证道前,于唐天复中南谒乐普山元安禅师,经对答数语,安禅师甚器重之,同意善静师入室成为其弟子,但仍然派他做菜园、果园杂务,善静师不因此职务低微而现怠堕之情,努力以赴地营造种种相关园务之事。 京兆永安院善静禅师京兆人也,姓王氏,父任牧守,母因梦见金像,觉而有娠。师幼习儒学、博通群言,年二十七忽厌浮幻世事,潜诣终南山礼广度禅师披削受具足戒。后参访乐普山元安禅师,师器之,容其入室,后成为元安禅师法嗣第一人。京兆者地名,现陜西省西安市,于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建立,时分有右内史东部为其辖区,为京师三辅之一,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巿。所辖境约当今西安以东、华县以西;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之地。魏以后置京兆郡,后亦用以称京师。简称为京兆。 澧州乐普山元安禅师者陜西凤翔麟游人也,姓淡氏,幼年出家。依本郡怀恩寺佑律师披削受具足戒,通经论,首问道于翠微无学禅师、临济义玄禅师,后寻入澧州(湖南省沣县,洞庭湖西岸)夹山善会禅师处,即成为其法嗣。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善静谒安禅师时,已有相当证悟境界,虽受安禅师指派在园内当园头,却能怡然自得,暗自将养。」真悟道者不善暴光,善于韬光养晦,紧急去除内心妄想执着及诸心病。善静师依禅师指派怡然当园头,适得其所,虽不知潜修多久,但见其语出惊人,悟力、智慧、定力已足为成一代宗师,果然后来成为澧州夹山善会禅师法嗣二十二人中之第一人。善静师后归故乡,属兵火之后旧寺荒废,建创永安禅苑以居之,徒众五百余。 有僧辞乐普禅师,师曰:「四面是山,阇黎向什么处去?」 有日一僧欲辞乐普山元安禅师他去,禅师出考题问曰:「此处四面环山,大德向什么地方去?要怎么去?」地有南北,人心无方,未悟道者喜到处参访,是谓修行;已悟道者身居寸土而安住,因心已满太虚,而不在于形象的离住。 按语说:「僧因感与乐普禅师不契机,乃生起往他处参访去。禅师顺势考其智慧说,此处四面环山,大德要他往,如何出去?」未悟道者始有此地、他地之别,此处不能悟道,只有另选他地继续盲修瞎练一番。已悟道者知道如何修行,因此心已能感知遍满虚空缘,何处是安祥地?祇得紧急修此狂心、散乱心、掉举心,既然这样同是修此妄心,此处、他方不都一样? 僧无对。禅师曰:「限汝十日内,下语得中,即从汝去。」 乐普元安禅师问后,此僧不知如何答对。行者未开启头盖黑漆桶,智慧力不足,又无经验可谈,当然不知该何以对答。乐普元安禅师故意老婆心切一番,言说:「限您十日内悟出个道理来,若能下一句话中其意涵,那么就依您之意,离开此地,另往别处参访。」禅宗机峰在于当下,若不能实时脑力激荡,激出火花,几经妄想思维心,总是不能贴切。 按语说:「僧不知如何答对。禅师云:汝十日内想出答案来,即顺汝意可离去!」师徒讲因缘、讲对机,若一者无因缘,二者不当机,强留也不能实得好处。看来元安禅师知道此僧虽是智力尚缺,也许昔日有缘,所以如此地为难他,不让此僧别去他处流浪。 其僧冥搜久之无语,因经行偶入园中。 此僧暗暗思维搜寻如何对语,但经历数日总无一语能回对禅师。正苦恼之时,不经意中偶然走入菜园里头来。 按语说:「该僧日夜思索很久,乃得不到答案,因经行偶然进入园中。」最孤独、偏僻处常有高人栖,如古德寒山、拾得潜居于火头里,谁知是文殊、普贤二大士? 善静怪问曰:「上座岂不是辞去,今何在此?」 善静师奇怪地问到:「上座岂不是已辞禅师要他往,为何现在还在寺中,又跑到菜园中来?」 按语说:「上坐汝不是已向禅师辞别要他往,何故还在此?」就是因缘还在此,所以禅师不让他离去,看来是很无奈之事。 僧具陈所以,坚请代语。 此僧不得不全盘托出原委,并坚决地请善静师代答一语。 按语说:「僧只得将禅师考试之事相告,并坚持善静要替他代答。」枪手古代、今世虽都有,但今人以世间名利、学业事找枪手,也能欺瞒他人。然古人为得解脱事找人代劳,若真得语言、文字禅句,也仅是口头禅,怎能真悟得佛理、解脱道? 善静不得已,代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阻野云飞。」 善静禅师违忤他不得,所以只得代说出:「竹竿并排密密又重迭密密,也不能妨碍到柔水滑溜而过;此处乐普山虽然高,那能阻碍野云高飞渡过?」这是悟道、证道者的心灵写照,心能柔顺无坚不摧,无所不通顺达;行者心能放空,空间就不存在,故心能无所不感,心能无所不通达。 按语说:「善静推脱不了,乃代答曰:竹子密密排列,但若人能似柔水样,则密竹亦不妨碍其通过;四面环山且山又高,但若人能似原野闲云,应可飞越过高山。」修行人若心能柔顺,不与人诤辩是非,任何困难、障难都能解决的;若加上心能放空,就能无远弗届,没有空间之隔,无事不办。 其僧喜踊。善静嘱之曰:「祇对和尚时,不须言是善静语也。」 此僧大德一听甚为欢喜踊跃,但善静师告诉他:「当您将此语陈对和尚他时,不必说是善静我所代语的,千万要记住!」俗话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尤其是对禅师,心能感知一切境的禅师,其智又能洞悉各人根器,若谈得太完美,当然骗不了禅师的。 按语说:「该僧闻后欢喜跳跃,善静特嘱付如面对和尚时,不要说是善静所说的。」总是空欢喜一场,此僧若能懂其语意,稍加转语一番,也算一半是自己的知见,若照语宣说,怎不露馅。 僧遂白乐普禅师,师曰:「谁下此语?」僧曰:「某甲!」禅师曰:「非汝之语。」僧具言园头所教。 此僧将善静师话语一讲出,乐普元安禅师即知道非此僧所悟,所以直逼问:「是谁下的此句话?」此僧还是硬抝地说:「是我自己!」禅师当然不是省油的灯,马上直断说:「不是您所能悟得的话语,老实招来。」此僧不得不说出原委,陈述此语乃是园头善静师所教。 按语说:「僧一告诉禅师,禅师即知另有高人代语,故问谁下此语?僧只能硬着头皮说是我自己所作。依汝之证解,应不能说出此种悟境。僧不得不说是园头的大作。」 乐普禅师至晚上堂,谓众曰:「莫轻园头。」 乐普山元安禅师等到晚上上法堂时,开示中将此事端告知大众,并谓大众说:「大家不要有分别心,轻视在栽种菜豆之园头,做卑微事有真道人。」真修实证者不假表现,喜表现者即是犯有我、法二执。不言不语,不爱现者,心地当然稳住不动,如如不动是涅盘寂静之境界。 按语说:「禅师当晚在上堂时,告大众说不要轻视在园中工作的修行者,处处均是卧虎藏龙也。」学佛者当知,修自己心病时以不言不语、中规中矩者为恰当,若不造作,自然形成此种德性,可以说是有成就者。此等人若不是发菩提心,为度化众生,实让您不易识得。 (2006.08.01.撰于法尔)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善根的标准一定要知道,与我们世间一般的标准大大不同。善根是听了就相信,真信,真正肯发愿,真正肯执持名号,肯念佛,这样的人就是“善根成熟”,所谓“成熟”就是他这一生一定成就。《观经》讲下品下生的,那是讲五逆之人,是讲造恶的人持名念佛。我们虽然造恶,还没到五逆十恶的程度,自己真正下定决心持名念佛,一定不在下三品,这是我们有把握能做得到的。佛在经上讲,末法时期,人“尊恶贱善”,对善人、善事瞧不起,对恶人、恶事很尊重。我们一心一意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至善。世间人瞧不起没有关系,佛菩萨、阿弥陀佛瞧得起你!世间人瞧得起的常住世间,世间人瞧不起的常住佛国,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