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心五四运动「心」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
2014/9/4   热度:448
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心五四运动「心」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 「心」五四运动的时代意义 「心」五四运动是将佛法中深奥难懂的名相学理,转化为一般人都能够理解、接受,并在生活中运用的观念和方法。这是法鼓山多年努力所完成的成果,名词虽然是新创的,但是实质的精神和内涵依旧是佛法。 法鼓山将心五四定位为「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张」,它不是标语、口号、花招,是一项心灵建设的工程。 事实上,心五四不是现在才有,早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就有了。释尊在人间示现说法,主要的对象是人,为的是将佛法普遍地弘扬在人的生活中,使人能够得到启蒙,而来改善自己的困境,开发自己本有的心地光明──也可以称为心智或智慧。同时,在生活之中用佛法的观念和方法,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气,随时随地建设自己心中的清凉净土。 「心」就是观念及心智,佛法说的就是「心」 法,中国的禅法也叫做「心」法,那是一种智慧,部份是先天的,部份是后天的。换句话说,是具备了先天的条件,再加上后天的培养和开发而成。如果有人不容易接受培养和开发,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 以观念的建立来说,那是自小慢慢养成的。自童年时起,人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尚未成熟,到了成年以后才逐渐具备成熟的观念,进一步成为个人的主张和想法。一个人既有的观念不是不能改变,尤其是在遭受到无法解决的痛苦、困境、灾难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某种观念,帮助他把问题解决,就可能让他转变旧观念,接受新观念;心理医生的谘商,宗教师的开导,还有亲友间的心灵对话,都具有这种功能,能帮助一个人找到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 与人间、心灵结合 心五四就是运用佛法来调整我们的观念,开发我们的心智。以往,因为佛经里的专有名词大家都不太容易理解,再加上有许多人把佛法变成一种玄妙深奥的学问,或者是一种神奇的体验,所以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及观念不太相应。事实上,这并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所说的法,对任何人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不管有无知识、学问,都可以用来开发心智,转化观念,改善行为,以适应当下的生活环境。 我曾经提出「在人世间遍弘生活佛法,在火宅中建设清凉净土」这两句话。「在人世间遍弘生活佛法」就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在火宅中建设清凉净土」就可以保护我们不被「火」灼伤。 所谓「火宅」是指欲、色、无色的三界,包括我们所处的这个人间;「火」则譬喻为忧苦、焦虑、愤怒、恐惧、多疑、妒忌、放不下等种种烦恼。释迦牟尼佛在三界中,希望把佛法普及之后,人们不论遇到任何顺逆因缘,都能不忧虑、不恐惧、不骄狂、不气馁、不失意、不沮丧,让每一个人心中显现出清凉净土。这也正是法鼓山的理念。 淡化宗教玄深色彩 心五四包含了「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五大要项,每一要项又涵摄四种「心」的观念和方法,故称心五四,这是法鼓山多年努力所累积而成的具体教材。从最初只有一个「心法」,接着提出「心灵环保」,再发展成「礼仪」、「生活」、「自然」共四种环保;接着又开展出「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这些都是我历年来多场讲座的内容主题,为的就是淡化玄深、神奇的色彩,使佛法让人一听就懂,一懂就可以运用。 法鼓山又把心五四定位为「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张」。分开来讲,「四安」是「提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张」;「四它」是「解决人生困境的主张」;「四要」是「面对烦恼安定人心的主张」;「四感」是「帮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张」;「四福」是「增进全人类福祉的主张」。这些主张是大家集体创作的,是我们团体共同的主张,非我个人的主张。 生活化的佛法 「生活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学」、「人间化的佛教」是心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因为是把佛法普遍地运用在生活中,所以是生活化的佛法;因为佛学是以提升人性为本,所以是人性化的佛学;因为佛教是属于人间的,所以是人间化的佛教。生活、人性、人间的意思不一样,佛法、佛学、佛教三者间也有差异。 「生活化」的佛法就是用佛法的观念来生活,这也是目前我们法鼓山所积极推行的「佛法生活化」运动。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运用佛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里去。佛法讲中道,既不主张纵欲享乐,也不主张无意义的苦行,不论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日常起居、行住坐卧,从早到晚的生活,运用佛法,以一定标准的佛化生活为依据,这就是生活化的佛法。 至于「人性化」,佛学为什么要人性化?因为有很多人把佛学当成资料、玄学、或是一种高深的学问,结果把佛学关在象牙塔里,变成冷冰冰的学问,而跟人间脱离密切的关系。许多人为了研究而研究,只是把佛学当成一门学问,并没有把佛学运用在生活中,因此形成学问化,而非人性化的佛学。 「人性化」的意思是指,以人的立场来研究佛学,研究的成果是适合人用的,能够提升人的素质,净化人间。以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为例,「所训」中就有「利他为重,实用为先」两句话,提倡利他及实用的佛学,就是人性化的佛学。 「人间化」的佛教是心五四的基本精神之一。先说什么是宗教?一个历史悠久的正统宗教,必须具备三大条件:教主、教理、教团,也就是要有创教的历史人物、理论的基础、修行或实践教理的团体,佛教就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所谓人间化,就是这三个条件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基础而设立的,不是为了玄学、崇拜鬼神而设,所以称之为人间化的佛教。现在有许多人不断强调开悟,强调神秘经验的神通感应,强调他们能够接触并差遣非人的灵界鬼神,这都是脱离了人的本位,都不是人间化的佛教。 总而言之,只要是脱离了人的本位,而谈佛法、研究佛学或信仰佛教,就不是生活化的佛法、人性化的佛学、人间化的佛教。心五四运动必定是生活化、人性化又人间化的。 实践四种环保 心五四运动既是二十一世纪的生活主张,也是四种环保的落实。 或许有人要问:四种环保和佛法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心灵环保的「心」就是佛法。而以礼仪环保来看,佛法是非常重视礼仪的,其中包括戒律、威仪、持戒,而遵守律仪甚至就是佛法的根本基础。生活环保,就是佛法生活化。所谓自然环保,以佛法来讲,一个人的身心是正报,所处的世界环境是依报,依正二报就是自己的道场,每个人都要用正报在依报中修道,所以必须要爱护环境,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因此,这四种环保的根本内涵都是佛法。 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 作为一项精神启蒙运动,心五四的目标是将佛法生活化,这是一种生活教育。是以精神启蒙运动的生活教育,实践法鼓山所提倡的三大教育,即大学院教育、大关怀教育、以及大普化教育,推动「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 或许有人会问:大学院教育是不是佛法生活化?答案是肯定的,包括课程、校园的境教,都是朝此一目标努力。目前中华佛学研究所已在推动佛法生活化的教育,因为我们是以「实用为先」,而「实用为先」就是人间化的、人性化的、生活化的佛法。 至于如何推动心五四运动,可从两个方向思考,一方面淡化宗教固有名相色彩,入世化俗,另一方面,要充实佛法精神,避免随世流俗。 所谓淡化宗教色彩,主要是指不以灵异现象及神通能力等神秘经验作为号召,不强调偶像崇拜,不以活人、灵物、灵力为偶像。佛法的最高原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还一再地说:我讲的都不是真实法,都是方便法,都是权巧法。 大多数的宗教都是属于「创造神」的信仰,以及灵异现象的崇拜;而佛法不讲「创造神」,对于灵异及神通,佛经中虽也有介绍,但定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尤其中国的禅宗,更是不主张利用灵异及神通来吸引信众,因此中国的禅宗是最人间化的、人性化的、生活化的佛教。 有人担心、害怕,以为淡化了宗教色彩,便会失去我们原有的方向,对此,大众要有信心,还是会不断地充实佛法的精神,在世间中影响世间,在世俗中转化世俗。我们不随波逐流,相反地,要作中流砥柱,入世化俗。 推动心五四,为了避免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着力点是由法鼓山僧团、护法体系先开始,研拟具体方案,选择定点设立示范区,再渐次将成果推展到家庭、社区、校园,乃至于全世界 在此同时,我们可以运用网际网路,以中英文等各种不同的语言,将心五四变成国际化的语言,全世界都能认同的观念。 (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对专职菩萨精神讲话)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经上说得好,“爱不重不生娑婆”,你怎么会到这个世间来投胎?你有爱欲。六道轮回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它?就是爱欲在推动。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是爱欲不断的缘故。只要有爱欲就有六道生死轮回。人要是将“爱欲”断了,他就不会到六道里面来投胎了,所以大家要记住,爱欲是六道生死轮回的第一个因素。我们今天是以往生西方净土为第一件大事情,这个世界太苦了,这个世界不值得留恋!也许你会说:我家里还有父母,还有儿女,不能不牵挂。你真能牵挂得了?你真能照顾得了?照顾不了!这是要觉悟的。自己都不能超越轮回,怎么能照顾别人,有什么能力去照顾别人?真是迷惑颠倒!当然这不是叫你父母眷属都不要了。净土法门第一个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可见得它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现在相聚会一起时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可是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安住在西方。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