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不要“痴迷”


2014/9/3    热度:204   

  随笔禅话——不要“痴迷”

  秦孟潇

  不要“痴迷”

  我常对一些刚皈依佛门的人说:“要正信,不要迷信”!所谓“正信”,就是要弄清楚佛陀所教诲的道理,然后去实践,必有所获。所谓“迷信”,就是糊里糊涂,连“佛”的定义都不知道,如此烧香拜佛,毫无益处。有的人拜黄大仙、“天后娘娘”、“车公”……等等,认为拜的就是“佛”!每年在正月初一连夜赶去烧“头香”,忙得不亦乐乎。如此这般的行为,可以说,纯属“迷信”,完全是不可取的。

  有的女信徒拜观音菩萨近乎“疯狂”了。认为说错了一句话,就得罪了菩萨,不断磕响头求菩萨宽恕。也有的求观音菩萨帮忙,买六合彩得“头奖”;有的用三牲猪肉等供观音求消除灾难……等等怪诞行径,实在太荒唐了。

  一般说来,信奉佛教是有益身心健康发展。如果是盲目信奉什么,祈求什么,必会有害身心,甚至弄得神经失常,疯疯癫癫,实在可怕!为了避免陷入“痴迷”泥坑,最好的方法是多看佛学书籍,或者听听录音带;当然,到寺院听高僧大德讲经也是有益的。

  跨入佛门!

  有人主张:信佛只要心诚,何必一定要皈依?这种观念,粗听似有道理,实则不合要求。譬如学生求学,首先要办注册的手续,否则的话,校中不会有其学籍,即使勉强旁听,也得不到学历的文凭。一个正常情况下的学生,必定是按照学年学程,而逐级晋升的,从小学经中学而至大学,最初进小学,要先注册,进中学与大学,除了注册,还得举行考试,看是否有此求学的能力,但是不进小学便想得大学文凭,乃至取得博士的学位,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著手,皈依三宝虽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来呢?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等级,是以所受戒别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的基层;往上还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即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大: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无机会皈依三宝之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这也正像凡是学龄已届的儿童,不论贫富贵贱,智愚俊丑,不假入学的甄别,一律可以进入资助小学。如要再进一步,就要讲求资质的检择了。

  何谓“增上缘”

  在佛门圈子里,常听到有人称颂对方是“增上缘”。

  如果懂得了“增上缘”的含意,相信没有一人不喜欢“增上缘”的,而且人人都愿做“增上缘”。

  什么叫做“增上缘”呢?说起大道理来,引经据典,对非佛门中人,无法听得懂,甚至越听越糊涂,不如举个例说:

  比方一粒种籽埋在土壤下,渐渐成为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来自于一粒种籽,种籽与树之间的关系,是直接因缘。但是,有了种籽,而不埋在土壤下,它是无法成为“树”的,仍是“依然故我”。在这里发生作用的是:土壤、空气、水分、阳光……等等,这一切,都可称谓“增上缘”。或者说是“助缘”。由此可知,“增上缘”是多么的重要啊!

  一个人成功与否?其本身的条件固然是根本的,但“客观”因素也是很重要的!如一个孩子自幼在成长期间,家庭中父母的抚养、学校中师长的教导,以及社会上朋友提等等,对这个孩子都有种种不同的帮助,这就叫做“助缘”,即是“增上缘”。人活著不可孤立的,离群索居,一事无成,鲁宾逊飘流在孤岛上,他在那荒岛上能有所作为吗?伴随他的黑人礼拜五帮他做事,也是其“助缘”,没有黑人相伴,岂不更苦?!

  肯帮别人的人,正是发挥“增上缘”的角色,谁不爱呢?

  人人“成佛”?

  在社会上凡是信佛的人,常被看为是搞迷信活动!说这些话的人是大错特错。从“佛”的本意来说,是位最有智慧、最有福报的人,所谓“福慧双修”的人,他就是“佛”。

  不能彻底洞悉人生、宇宙真谛的人,是不够资格达到“佛”的果位的;因为这些人智力有限,往往执迷不悟,佛家称之谓“无明”,所谓“无明”是指人的“心识”,而人的“心识”各个不一,看待一切事物都有其局限性,是不彻底的,甚至迷糊不清的,错误的,这是“无明”的特性。

  只有彻底觉悟的人,是完完全全扫除了“无明”的障碍,犹如“大圆镜智”,普照一切,打破智力上的任何局限性,达到最彻底、最圆满的觉悟境界,唯有佛才能如此。

  把佛看为迷信活动,这无疑是痴人呓语罢了。

  要打开“成佛”的大门并不难,佛家把“成佛”看得很平凡,它不是专一的,也不是垄断的,而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因为人人都具有佛性,甚至说,一切有觉知的生命动物,只要摆脱业力的束缚,同样都可以“成佛”!

  人人都有“迷”的一面,也有觉的一面;去“迷”显“觉”就是“佛”!其他动物也有“迷”的一面,也有“觉”的一面,不过其“迷”的程度太重、太深厚了;它被“业力”层层束缚著,故“成佛”难矣哉!

  “觉”与“迷”

  世间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要把他(她)们分门别类,是很困难的。总的来说,不外乎二种“好人”与“坏人”而已。

  所谓“坏人”也者,也很难把它说个清楚,因为“坏”没有一个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立场不同,观点互异了。

  由于观点、立场互异,在衡量“好”与“坏”中难定下一个共认的是非标准,我看,大道理还是少说为妙,就用个最简单的事例来阐明它,“好”与“坏”就一目了然了。

  把一个人比作一只木桶:它时而装酒、时而装毒品、时而装粪便……这个木桶本来是干干净净的,由于装过这些鸟七八糟的东西,这只木桶变成又脏、又臭、又毒气薰人,试问,这只木桶算是“好”呢?还是“坏”呢?

  一个人生下来跟这木桶一样,干干净净的。由于接受赌、吃、嫖、偷、杀……等坏事,不用说,这是地地道道的“坏人”!这个所谓坏人的“心”被“污染”了,就像木桶被“污染”了一样,一个人是有“识别”理性的动物,懂得如何抉择外界事物的能力!主宰“心”不要受“污染”,避开肮脏的东西,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干干净净的“好人”了!

  所谓“好”与“坏”,只是一线之隔,全赖于心的“觉”与“迷”之别,佛家的理论,指导人的“心”不要受外界物欲的污染就行啦。

  谈“所知障”

  佛家常用一句话:“所知障!”不少人对这句话理解不透,甚至误解它的真实义;如果真正懂得了它的含义,可谓“受用不浅”;它是通向真理的一座桥梁。

  所谓“所知障”。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东西越多;越是障碍。这话怎么解呢?俗话说,“先入为主!”人们往往首先接受了某些理论或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依据,从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和判断客观的标准。最常见的事例:譬如一位牧师或基督徒。他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其观点是以《圣经》为准则,对外界的“否定”或“肯定”,作为最根本的尺度;一个哲学家也是以自己所知的理论作为依据的。即是他所依据的理论是荒谬的,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如果,他能拨开一下坚持的观点;虚心探索通向真理的另一途径,他是无论如何不愿“放弃”自己的见解的!这样,就把更好的理论或知识排斥在外了,这不就是将他“所知”的东西变为一成不变的“障碍”了吗?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在头脑里是非常顽固的。

  佛家认为世间上任何理论或知识,都不是彻底的,不是究竟的!不要把自己“所知”的作为唯一的正确的东西,否则停滞不前。所谓“能知障所知”,自己则被封闭在小圈圈里了,若能够排除“所知障”弊病,呈现在面前是条广无边通向“真理”的大道。

  害虫可杀乎?

  有些人没有宗教信仰,看到信佛人士“戒杀”“放生”行为,故意问道:“在家里有障螂、苍蝇、蚂蚁、蚊虫,乃至老鼠一类害人虫,难道也不消灭吗?是不是也‘放生’呢?”

  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来,确实使对方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好了。在佛经上也有类似的例子:当比丘(和尚)们的浴室,浴池由于多日未用,满生小虫,负责清理的比丘,不知如何处理!佛说:“除尽污水,清洁浴室。”比丘说:“会伤虫”,佛说:“不为伤虫,是为清理浴室。”于是比丘释然。

  这个例子是说为了维护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予以清理打扫,目的不为杀伤虫类,因此,不算杀生。当然,不得用药物喷射杀虫,只能以打扫、清理、消毒的方式来防治或退治虫蚁的进入和繁殖。如果环境经常保持整齐、清洁和消毒完善的状态,纵然有虫蚁,也不会太多。

  佛家倡导戒杀的目的,是发扬慈悲心精神,消除暴虐的嗔恨心!对于弱小的生命,能够减少伤害的机会,是慈悲的表现!如果明知杀生而心无悔意,便是没有慈悲心。

  凡是能对弱小生命有不伤害的心,推而言之,便不会伤害到人的生命了。人与人之间缺少慈悲心,以致造成无视生命的价值,一切祸害无有间断,是人类不得安宁的根源所在。

  生命本“无常”

  人的“寿命”到底能活多久?这个问题自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在探索,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病理学家……都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一直困扰著人们,渴望能够早日圆满解决、科学家能把人送往月球上去,但他们无法解决“死亡”的胁迫!最伟大的科学家,也难逃出“死亡”这一关!

  当年,释迦牟尼对诸大弟子说法时,曾提出类似的问题来,说道:“人底寿命能活多久?”在座的弟子们兴致勃勃,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有的说,如果在深山修道,心不外求,人的“寿命”可以活到二百岁,有的说,有定力的僧人,不吃、不动、不睡,可以活到五百岁;有的说,只要有美衣、美食、美居,心情愉快,可以延长寿命百岁不为多;有的说,生活多坎坷,衣食没有著落,一定短命;有的说,不爱惜身体,放纵欲念,伤害元气,必然早死……看来,各人所说的话,都有一定的道理,谁也不能说服谁,找不到共同接受的“定论”。

  佛陀说:“生命本无常,只在呼吸间。”谁也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定在一个年限内,明明看为是短命的人,结果活得长命;有的人看上去是长寿相,偏偏碰到横祸倒卧街头!所以说,“生命本无常,只在呼吸间!”告诫人们要时时爱惜生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人一生有方向、有目标,他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不学佛的人生不知道从哪里来,死不知道往哪里去,这越想越恐怖!在佛法里讲,不学佛的人决定随着业力转,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如果他善业力量强会到三善道;恶业力量强,肯定到三恶道。六道里头,人道是比较容易觉悟,原因是什么?苦多乐少。“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享福,你叫他来学佛,他觉得学佛很苦;“贫穷学道难”,贫穷的人三餐饭都吃不上,你叫他来念佛,他怎么能来?人道就好比是小康之家,不太富贵,但也不贫穷,这样修行比较容易。六道里头,人道是最容易接触到佛法,而且修行成功的很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