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7.揍止妄念
2014/9/4   热度:24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7.揍止妄念 (一)公案本文 雪峰问鼎州德山宣鉴禅师曰:「古人斩猫儿意如何?」(识起迷情於南泉普愿禅师斩猫儿事,亟待了知其意,雪峰又起情见矣!) 德山禅师乃打趁。(古人斩猫儿干卿底事?心浮动乱攀缘,能不挨揍!) 师却唤曰:「会麽?」(汝了解为师之禅机否?) 曰:「不会!」(未具道眼,当然不识。) 师曰:「我恁麽老婆也不会。」(为师的婆婆妈妈,对汝求好心切,你却不会!)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初修行者首当断绝外尘缘,证入外空。所谓外空者即对外尘境如色、声、香、味、触、法等境,能如如不动,亦即古德所言「舍识用根」,只用根门头对诸境缘,眼空无我、无我所,则无色法,亦无声、香、味、触、法等外法。 之後,行者当证入内空。内空者,即六根入六尘後,即能做到无我、无我所。「无我」即是无心王相应,「无我所」即是无善恶、顺逆分别想。让六识了知其尘境後,无第六意识分别其境之意识想,即能做到无我、无我所。行者对一切外境,只能以眼、耳、鼻、舌、身等根对外尘境,不能起心动念地入分别妄想境,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再者,为证入内外空,所谓内外空者即是内外法空。而所谓「内外」系指六根入六尘後,起六识心後无我、无我所,无内外诸法。亦即当六根入六尘等十二入时,起第六意识分别想後,内心能不执境缘,练习六根入六尘不黏、不执、不着,心念有之,但却不让妄想念续之,此者谓证得内外空。 有些修行者,天生定力较好,能对日常见闻觉知诸事,无所执着,能不加以分别善恶、顺逆,只是一味坦然视之,此等行者修禅较能入。若对所见所闻,自有一套看法,又喜欢发表自我见解,见日常事、物,常有己见,对於懂、不懂之事亦很喜欢诘问,此等人修禅较为辛苦,因妄心不曾停止故。 2. 释题 此公案「揍止妄念」者,即是禅师对初机行者,或喜欢在见色、声、香、味、触、法後,均常生其心者,当给于当头棒喝,阻止其面对见闻觉知时打妄想的心。 如果修行的人常常为一切法来执着、来产生戏论,如何能修得好?修解脱道是在舍一切法,不是在了解理论,理论纵然懂得,但对境不能无黏,也没有办法解脱。我们的清净体性要能证得到,就是要舍一切法才能见性,舍一切法是对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境没有第二念,也就是说,看到了後不起第二念,听到了後没有第二念想。 开悟者的心是很敏感的,如中阴身一样,其心比一般人敏感9倍之多,所以你看到的、听到的,更会接着续念,起胡思乱想的念头相应。在初机修行时,若不能控制自心,如何能在悟後执杖牧这头野牛?人家讲一句中规中矩的话,你就马上转为黄色的笑话,这种人若是修行者,其功夫是差太远了。如果你能练得一句话听了後,不随之起第二念,那就有定力了。 为了要证得内外空之境,不能看到什麽不懂就要发问,问了後有时跟你解说,你更会起心去妄想,禅师的做法是:不如打死你的心,让你回转入空、无执之境地,是为「揍止妄念」。 3. 语体文解 雪峰他还没有入道位(开悟)以前,跟德山良 禅师学法,有一天雪峰看到一古公案,在谈杀死猫儿的事,修行人本是戒杀的,为何普愿禅师却把猫儿杀死呢?因而心很不以为然的就参问:「古人斩猫儿意如何?」 话说普愿禅师有一天外出,丛林中养有一只猫,东、西两厢的人突然争夺起这只猫,这边说是他们养的,那边说是他们养的,虽然都是修行人,但为了这只猫,两边人马大动干戈,吵来吵去的。我们知道不管出家、在家,还没成就前,都是在学习,所以道场里也为了一只猫,大家争来争去、水火不容。 刚好这时候,普愿禅师从外头回来,看到这种境况,就把他的鞋子脱掉,拿起来放在他的头上,然後就对大众说:「你们东、西两厢的人,如果有人能够讲出我这动作的意思是什麽?那这只猫就派给他那一边。如果没有人能说一个道理来,我将把这只猫杀了。」最後两边人马,没有一个人知道禅师意旨,能说出禅师为什麽把鞋脱起来放在头顶上?当然这只猫儿终被杀掉了,因没有人能站出来讲话,普愿禅师看这样,就把这头猫给它杀了。 这个公案後来有人说,禅师把鞋放在头顶上,表示颠倒之意,在骂你们真是颠倒妄执,才在争此猫。鞋应该穿在脚底下,怎麽放到头顶上去?这不是指大众起颠倒妄想心,才会去争一只猫。 《楞严经》言,人有两种颠倒,一种是「众生颠倒」,我等先与众生结缘,不管是结善缘、恶缘,与人相处时结了众生缘,之後又起「世界颠倒」。前者为轮回的根本因,後者在等待时间(世)与空间(界),当世界颠倒因缘成熟而去受报出生。 「世界颠倒」指时间到时,你当生於何空间?即你因缘感召要出生到哪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迷失後所造的业,众生颠倒在先,再有世间颠倒在後,所以成为叁界众生,永在六道中轮转。若我们体性本清净,能悟而不迷,住空不执的话,即不会有轮回种性的,凡夫都是起了种种的颠倒妄想,才会受轮回之苦。 亦有人言头上放了鞋,也就是在头上安脚,有个不清净的东西拿到头上去,到底表示什麽意思?是否指头拿到脚底踩,头壳坏去了?反正禅师意旨如何,很难去理解的。 但也许你见此公案後,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说这位禅师怎麽可以杀生?修行人是不犯杀业的。若禅师修到心入空无的话,无杀之心而杀等於不杀,为什麽?他是藉此教化大众,也同时灭此猫儿的业报身,让它结束此业报身而超脱,所以说杀等於没有杀,禅师以清净心度脱这只猫,讲起来此猫是因祸得福的。 因这「杀猫」是个实际戒律事,在修行的人看来是蛮严重的事情,所以这个公案一直在争论不休。雪峰看到这公案,对这件事一直搞不懂,就拿出来问德山禅师。我们按语说这个事情缘起於现象界,是世俗里面的一件事,他欲要了解普愿禅师斩猫儿的事,倒底是为什麽?这就是犯了禅修行者的大忌,见後有所黏,心不能释怀。 德山禅师乃打趁。这时候德山禅师拿起棍子就揍他,不用话语回答他,就动杖打他。我们开头已经讲了,在公案里头,只要提到与修行境地无关的事,或提一些无意义的事,就要被禅师打骂。不谈己身修行境界的事,谈其它的都是妄想,也是戏论。修大乘佛法的人,不能够有戏论,不管讲「空」到「有」,或讲「有」到「空」,谈来谈去都是妄执、戏论。 如果修行的人,常常去执着一切法,去产生戏论,如此是没有办法证得解脱的。我们要舍一切法才能见性,舍一切法是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只有了知其境,而没有第二念。看到了什麽,没有第二念;听到了什麽,没有第二念。如果你能练得,听到一句话後,不起第二念,那麽待打开本来後,你的心是很敏锐的,但由於你於初机修行时,能将粗心调得很好,不会有执着、戏论等事,即能修证到,把这敏感的心去掉。 例如看到一个小姐走过来,你马上心想说:「好漂亮!」她走过来本是跟你没关系的,只是路过而已,交叉时空相错而已,偏偏你一看到就起念头,住境马上就有第二念,然後第叁念就来了。你不会学习说,我看是看了,漂亮也好、胖也好、..,看了就看了,不起第二念、第叁念。这个是蛮难的,为什麽我的心那麽会攀缘?本是攀缘成习惯了。 普愿禅师斩猫儿跟你有什麽关系?雪峰师去抓来问,表示这句话他看进去了,所以禅师要揍他,揍他有揍他的道理,揍完了就问:「会吗?」为什麽你问这句话会被打?会挨揍?你了解了我揍你的禅机吗? 雪峰师说:「不会!」这时候雪峰师大概刚开始修行不久,禅师看他根机不错,所以用这种比较激烈的教法,希他能早日成就。 德山禅师说:「我恁麽老婆你也不会。」 禅师如果对一个人很积极的逼着他、督促他、吆喝他,表示看上这个人不错,念他是一块材料,所以才婆婆妈妈地教化他,碰到机会,考试考到不对的就要揍他。所以我们按语说:为师婆婆妈妈,为汝求好心切,汝却不会。当然德山禅师主要还是要斩断他的执着,断他对这公案的挂碍、执着,不要在此上面花心思,要把心摄受回来。所以你在修行时,看一件事、碰到一句话,起了一念、二念後,马上就要警觉,不能乱用心,马上把它摄受回来。 打妄想对事情是没帮助的,对修行者更是错失。就说今天发生一个比较烦恼的事情,你放不下,一直在那里想。不会因为你想,或者思考一些解决的方法,事情就会改变得顺一点。不会的,这件事情还是随应该现的业相在现。禅修的人对这种境界,不要去执着,台语说:「时来时担当。」时节未到时,不须去用心意挂碍。境界若来,你才面对它,看你当下起什麽心意念,当下清净心去反应,心的灵通妙用就现出来了。 若心乱糟糟,想了一大堆,如果这样的话,你要讲什麽,那样的话,你要怎麽做,想了半天,甚至好几天,把它写下来,对策有好几十条。真来的时候,几百条、几十条根本都用不上,也许没事,也许根本就不来。我常说修行的人要「活在当下」,事情来的那当下,我坦荡荡的面对它,没有这些支支节节的牵扯事,当下空!寂灭,一切静止时,灵通就来了。 雪峰师现下应在舍一切法,去除执着。体性的妙用,本来具足,不用学习。学习的过程中,若不是你本来的东西,要抛弃,若你的垃圾不抛弃,会留一些妄想执着,是不会修得好的。你的旧东西太多抛不去,一切的妄想障碍自性,故一切的执着都要拿掉。 这个公案「揍止妄念」,主要是雪峰师拿跟他修行境界没相关的公案来参问,所以挨禅师的揍,揍他乱攀缘。学此公案,当自省身心,是否有此毛病,不然所知不真,还要执着,造业有份,怎成道业? ( 85 年 7 月 9 日 讲於 法尔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佛像有两个重要的意义,这一定要懂得,第一个是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恭敬心!恭敬心是性德的表现,课诵本里面大家常念到“一切恭敬”,佛菩萨对人、对事、对物都是至诚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是不是至诚恭敬?佛菩萨是一切恭敬,一定是平等清净,没有高下,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供佛像,因为我们对佛恭敬,对佛恭敬立刻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恭敬,对一切万物要恭敬。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一样地恭敬,这是供养佛像的第一个意义,这叫真供养。供佛像的第二个意思是报恩。佛是我们第一个老师,我们今天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我们不要忘了根本的老师。所以我们供佛,不是把他当神看待,而是把他当作老师看待。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我要向佛学习!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