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迷途知返
2014/9/3   热度:286
随笔禅话——迷途知返 秦孟潇 迷途知返 由于我研究宗教多年的缘故,对宗教理论、方法、语言及其神秘功能,非常赞赏和佩服,这是心理学家“望尘莫及”的。比方说,一个人的富裕、贫困、聪明、愚蠢……等等,用心理学家的理论,始终说不清楚,甚至越说越糊涂。若是由宗教学家来说,就容易多了。基督教或天主教基本上是同一说法,就说:这是上帝的“旨意”或说是“恩赐”!你若是教徒的话,对这些说法,就会接受了。在佛教徒方面就有另一套的说法了。他说:人类一切不平等的现象,都是前世所造的因,今世就得感受到“异熟果”了,所谓因果丝毫不爽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个人脾气很暴戾、欺侮人等等,佛家称这一类的是“业障鬼!”或“罪孽深重”,来世“必堕地狱”,或者“更苦!”引导他们“迷途知返”。学佛、修行。直至断除尽烦恼。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关键是:“放下”两字。 如人饮水 有位居士提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疑念,实际上他是“通而不通”,被“所知障”阻塞住了,正如他承认悟性不高所致。如果经某位“高人”点一点,定能“茅塞顿开”!信乎?居士问:“一个普通人,能否透过累世(前世)修为,而今世不学而精通佛法?”能够承认有“累世”概念的人,是不简单,现代人多数否定有“累世”之说,这个“累世”是无量数,生生世世在轮回中流转不息,未修的人,不能超出“三界”、“六道”。有人前世有所修为,来世当有所收获(包括精通佛法),这叫做有如是因,如是果,丝毫不爽。因果之理,怎能骗得了人?这位居士说,“究竟如何才知道自己有无累世修为呢?”看来他对自己迷惘了,这是迷失本性所致,不识得自己“本来面目”是谁了。至于自己有无累世修为呢?别人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佛经说:“欲知过去世,今者受者是;欲知未来世,今者作者是。”又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日这位居士处境如何?当知前世矣。 业力因果 在佛教人士当中,他们之间常说到“业力”一词汇,以表达人类“苦”与“乐”的主要原因所在。不懂得佛教教义的人,就不明白“业力”什么意思了。先说这个“业”字。它原本为梵文(古印度)“羯摩”的意译,被认为是延续生命进程、推动生死轮转动的直接动力,故说“生命,业力因果”,略称“因果”。 古人说:“有重于泰山者,有轻于鸿毛者。”这句话还不能反映出生命的真谛。它仅代表了儒家思想,表达了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意义。而佛家的观念,反覆强调了人活着,只要“修善”可以达到“成佛”最圆满的境界。一世为善,二世为善,甚至多生多世不断为善,就一定能修成“佛果”。这样的人生不会在“六道轮回”中沉浮了,因而能断绝一切苦恼。人活着造恶不断,永远割不绝恶果,生生世世受苦果!面对苦果而生起“自杀”之念,毁掉今世肉体之苦,但并未彻底解决,其“业力”依然在不断起作用。 净化心念 佛家讲“业力”与人生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它是“生命体”的总动力!由于它的缘故,在人生舞台扮演着各式各样角色。故称它是“灵魂”,实际上它叫做“心所法”(心理活动)中“思”的发动,即“思虑”、“思考”,即驱使“意识”发起有“善”、“恶”等性质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是“业”的一种,称“意业”,由“意业”为主导发起的动作,“行为”称“身业”,开口说话及撰文、诵念等称“语业”或“口业”,“身”、“口”、“意”三种业,合称“三业”。人活在世上是被这“三业”所支配的,由这“三业”而造作一切,最重要的是“意业”在起主导作用。做好事,是善念起作用;做坏事,是恶念在起作用。佛教强调意念能否“净化”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为什么要“信佛”、“修行”?其目的就是要“净化”心念,排除一切不良的杂念,用佛法的智慧力量,斩断人类的“烦恼”、“业障”。 神秘莫测 很多年前,我相识一位知名的相士,他的寓所在中环文咸街某号二楼。是位道学夫子,对易经颇有研究。有一日承其美意为我批命,他说我是:“宗教型的人物。”在命宫中,有一群神秘人物汇聚在一起,“谈玄”、“论道”云云。这番话,同现实生活对照起来极相似,一点也不走样,反而使我对他的批命起了怀疑之心。他如何知道我命宫中有一群神秘人物的景象?连彼此谈玄论道场面都一清二楚,莫非他真的有“天眼通”不成?但如果否定他的“造命”之说是假的,在批命书上又有多处指点,准确无误,灵验非凡!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了。这位相士与我相交甚浅,对我过去的历史不熟悉,不可能知道我周围的人士情况。多年来,我与佛家人物最有缘份,有和尚,也有尼姑,有善男,也有信女,直至最有道行的高僧、德尼也都来往;我的宗教观是圆融无碍的,从不排斥其他宗教人物。我有着广泛的社交网,结识的宗教人士有道士、道姑,也有神甫、修女,有牧师、传教士,甚至伊斯兰教的、印度教的神职人员等等。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与他们交往,有着神秘气氛! 以正制邪 在我周围的友人,往往出现两种截然不同意见的人,确实有时使我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取舍了。比方说,在宗教界始终存在著「正”与“邪”两大派。换句话说,有“正”必有“邪”,有“邪”必有“正”。如影随形,永远伴随在一起的。在上帝的王国里(伊甸园),就有“撒旦”(魔)了,诱惑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时,同样会出现魔头、魔女诱惑佛成“正果”。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像上帝与佛陀都会遇到“魔”的作崇,何况凡夫俗子之辈了,遇到魔的缠绕,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最关键的是:如何辨别“正”与“邪”的差异。 在宗教领域里,对“正”与“邪”之分,用佛家“三法印”观点去衡量,犹如“试金石”或“照妖镜”一样,使魔、妖无所遁其形。而我的胆子很大,不怕妖魔,敢于揪住它们不放。有人不赞成我与魔作对,有人鼓励我去做,当仁不让,以正制邪!谁是谁非呢?我较倾向前者做法。 民间传说 道士们说:阎王爷最担心从阴间投生出去的人,了解“前世”、“因果”、“地狱”真相,泄露“阴机”!于是看中了“孟婆”,给她盖了一座“孟婆亭”,专向转世诸鬼赠送“迷魂汤”一大碗,使他们彻底忘却前生各事。“迷魂汤”是用人间一些药物,合成似酒之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味。鬼魂们到此必须喝完“迷魂汤”方能通行。 “迷魂汤”又叫“孟婆汤”、“孟婆茶”。孟婆和她特制的“孟婆汤”,在民间影响不小,不少文学作品都曾提及。从佛教观点来说,是完全否定这些“鬼话”的虚构,它太神话了。佛家认为人的“本性”是“无明体”,被自身造的业障遮蔽了,所以不能识得自己的“本来面目”。通过自我修行,消除业障,所谓“明心见性”,走上“涅槃”、“觉路”。道教的“孟婆汤”的说法,就是将“业障”形象化而已。 “孟婆阿奶” 佛教谈“地狱”、“鬼世界”;中国道教也谈“地狱”,也谈“鬼世界”;西方宗教也谈这些“鬼话连篇”。相比起来,唯独道教谈“鬼世界”最为生动。尤其传说“孟婆”“迷魂汤”更能说明“鬼域”与“人间”的差异。孟婆的模样是一位老妪,头挽小髻,身着花衣,一手提荼壶,一手捧茶杯,像是在招呼着即将托生的“罪鬼们”:“请喝一杯孟婆茶。”据《阎王经》讲:各类鬼魂在各殿依次受刑受苦之后,最后押解到第十殿交与转轮王。此殿是专管投生的,凡发往阳间者,都要到孟婆神这里报到,灌一通“迷魂汤”,使他们忘掉前生之事,才能放行。这位孟婆把守着阴间的最后一关,是“六道轮回”不可或缺的鬼神权威者。据《玉历至宝钞》讲,孟婆生于前汉,知书达礼,喜诵佛经。凡是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唯劝人戒杀吃素。她活到八十一岁,鹤发童颜,终生未嫁。她因为姓孟,人们便尊称她是“孟婆阿奶”。 方便语言 有俗家弟子悄悄问道:“‘婆婆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它和‘不满意’或‘不好’联系起来呢?”实际上,所谓“娑婆诃”三字是一“经句”,它是全篇经咒最末后一句,它决不可能在经文前端或中间出现,念到“娑婆诃”三个字,就知道全篇经咒念完了。僧、尼们念经咒习惯了,于是用“娑婆诃”这句末后语来形容劣等货,僧团中的人一听就明白了。世俗人怎么听也搞不清楚此话的来头和含意。当然,僧、尼之所以采用这些隐语是避讳世俗人,为的是自己“方便”。比方说,他们看到旁边有斋主在,他们暗称“齐王”。把“斋”改为“齐”,把“主”改为“王”。他们说“齐王”如何,别人听了,以为他们谈《孟子》《齐王》哩!类似的暗语很多,要知道,凡是有道行的“高僧”、“德尼”是不懂得这些“暗语”的。这些都是旧社会乡下“土和尚”“村尼姑”用的“方便语言”,在大寺院是禁止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道源老法师讲过样的故事:在民国初年,他那个时候出家当小和尚。他们家乡有一个乞丐,而乞丐的儿子以后经商发财了,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老子在外头要饭,所以亲戚朋友都骂他:“你不孝,你发这么大的财,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爸爸在外头讨饭?”受社会大众的责备,他当然心里很难过,所以他就派了很多人到外面去找。也是一番苦心,终于把他的父亲找回来了。父亲找回来之后,他派了一些人伺候照顾,在家里好好供养。那里知道,他父亲在家里住了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样子,看到人家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偷跑了。他跑出去,又去要饭去了。人家就问他:“你儿子发大财,在家里接受供养,你为什么还要作要饭的?”他说:“你不懂,那个生活太苦了!处处有人伺候照顾,我过不习惯。我要饭,天天游山玩水,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只要肚子吃饱了,晚上随便找个破庙休息一下,天天游山玩水,我过的生活多自在!”乞丐菩萨!你才知道人生意义在哪里?他过那个生活,他觉得有意义,他快乐、他自在、他幸福。心里面无忧无愁,无牵无挂,不生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利害得失,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