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对话: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放眼新世界
2014/9/4   热度:187
智慧对话:平安的追寻—圣严法师与李亦园、杨国枢的对话 放眼新世界 放眼新世界 陈月卿:最后我们要来谈谈,在世纪交替之中,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 李亦园:世纪末这样的观念,其实是我们人类作茧自缚的,时间并没有阶段,也不一定像直线一样一直在走,只是我们为着要理解、要生活,不能漫无目的地往前,所以会把时间分隔,一年、十年、一百年、一千年,如此而已。 只是宗教在这样的情形下,常扮演重要的角色,千禧年,救世主等观念,都是利用时间的发展而引起的,而我们凡人也就把心里的不安、困境,投射在这种世纪的交替阶段,而以为这是一个关口。其实从我的立场来看,这是我们心里一种不安的投射,并非真正有世纪末的困境或不安。 为了这场座谈会,我去看了很多资料,其中一个针对十九世纪末的文学著作与当代二十世纪末的文学著作的比较,发现其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世纪末有特别情感,那是一种不安、颓废的情绪。但很重要的是,二十世纪末的现代文学,颓废的感情非常浓,而十九世纪末的那些文学感情,除了颓废之外,还有一种预期的,对未来的新的看法,预期人类在新的世纪会有新的景象。 我特别要强调,二十世纪并不是世界末日,时间并没有意义,我们应该想到的是二十世纪快结束了,能把从前的不幸赶快忘掉,重新建立新的预期,尤其在台湾,族群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更融合、和谐,对不同族群的人,一定要容忍,然后理解他们为何会这样,最后要欣赏他。不同的族群都有其好处,不要误解他,要理解、容忍,然后欣赏他,在新的世纪就会得到好的结果。 陈月卿:我想容忍、理解、欣赏,不仅用在不同的族群当中,用在自己的家,与同事之间,甚至一个小社团中,都非常有用。接着是不是请杨院士谈谈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杨国枢:我非常同意李教授讲的,就是所谓的世纪末并不等于那个末日的末,它纯粹是时间上的一个「末」,就是一个客观的时间来临,所谓世纪末的感受,是我们一种心理上的心理时间、心理阶段、感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过去有人做过研究,不见得每一个世纪的世纪末,人类都那么倒楣,情况也没有很糟糕,所以我想我们先不要自乱方寸,认为世纪末一定有灾难来临。 至于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我们如何自我安顿,或是安身立命,我想简短地讲四点建议。 二十世纪以来,有些思想家认为它是一个所谓焦虑的时代,为什么焦虑感这么强?主要是因为我们进入到一个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高度工商化时代,而工商化是一个使人快速产生疏离现象的主因,它使人从自然疏离出来,甚至从宗教、从人群关系疏离出来,从自我疏离出来。因为工商时代的生产方式,或工作的设计,是以个人为单位,不像农业社会是一家人在一起,是集体性、团体性的工作,所以工作中有感情、亲情存在。 由于生产方式改变,经济形态改变,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工作,都可以有收入,都可以很容易拥有所谓的独立,独立本来是很好的,但很多人其实并没有在心灵上真正独立,不能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独立负责,反而与整体人类或个人,产生疏离现象,或跟环境对立、破坏环境、利用环境;同时又跟别人冲突,跟家人、父母,跟所有的人产生不和谐的状况。尤其在这个工商社会,因为以个人为单位,所以个人跟个人之间产生竞争,这种竞争倾向非常严重;人与人之间竞争,与同学竞争,家人兄弟姊妹竞争,父亲跟母亲竞争,竞争得无孔不入,而造成疏离。这是大时代的演变所造成的疏离现象,二十世纪只是开头,二十一世纪说不定更厉害。 面对疏离的问题,我们要重新寻回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关怀别人、容忍别人、接纳别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假独立之名,弄得六亲不认,独立可以,但要听听人家的意见,沟通事情之外,亲子、夫妻、兄弟姊妹、朋友、同学等关系,还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面对所谓的竞争关系,由于现代社会强调竞争,竞争变得不可避免,什么都要比赛,而且只有前三名,其它通通算失败,只有三个人能受到注意,于是成功的可能性很低,失败倒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所以谁都可能会产生焦虑。 而且这竞争的网眼、评价的网眼这么密,简直是无所逃于天地间,所以我觉得对竞争我们要有不同的想法,那就是尽心尽力去做,但不要以别人作假想敌,不要跟别人比,如果一定要比,就跟你自己比,跟以前的自己比,看看你有没有进步,只要跟以前比有进步就好了。 第三点,刚刚李教授也谈到,就是物欲要减低,一个工商社会发展以后,会得到很多新资源,收入也大为增加,所以自然会努力去满足过去匮乏年代无法满足的物欲,甚至就进入所谓的物质主义世纪,这是很可怕的。目前台湾正在处于这个物欲、物质主义的阶段,人们拥有很多消费权;这是必须要超越的,要超越到「后物质主义」。 现在世界上的国家,例如美国东部及西部的洛杉矶、旧金山等,欧洲的北欧,或一些较进步的国家,像南欧一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后物质主义,或者物质主义之后的阶段,在那个阶段,一般人对物质的消费、物质的享受已经不在乎了,他追求的是圣严法师方才所讲的,宗教或艺术的境界,就是非物质性的一种生活境界,反朴归真,回到人的本性,这点是蛮重要的。 最后我要提出第四点,并藉这个机会呼吁,我们每个人都有份职业,但大部分的人没有志业,职业是朝九晚五用来养家活口的,但其实心不在焉,大部分只点到为止,最好能迟到早退。「志业」就不同了,志业是一种你非常喜欢,只有做这种事情才觉得能够安身立命,才能自我实现,才能心安理得的活动或事情。 我们都要找一个志业,这个志业不是为了赚薪水,不是为了老板而做,不是为了养家活口,就是为了安顿自己,找一种你不必依靠别人,跟四季、气候无关,不受场地限制就可以投入的活动来跟自己合而为一,你在其中可以不知老之将至。 陈月卿:杨院士最后提到志业,我想在座都会有相同的感受,我们到法鼓山就是志业,所以我们很快乐,现在就请法师给我们开示。 圣严法师:其实我对任何一个宗教都很尊敬,有宗教信仰比没有宗教信仰好,虽然贿赂式的宗教不很好,但也有它的功能,不是完全没有功能;急诊式、健身院式的宗教也没什么不好;不过神棍式的宗教则是不好的。其它宗教虽有功利主义色彩,如果能提升,那也就很好了,能提升到第七个层次最好,只提升到第六个层次,也不错。 但愿我们这样的一个座谈会,能对我们这个社会说出平安这样的观念,让它能更贴切到每个人,或每个人以他的自我来出发、落实、着手;如果人人能这样子讲、这样子想,则每个人都能成为宗教师,宗教徒。 所以今天这个座谈会,希望是点起一把火,能让大家思考一下对宗教的观念,对平安的观念;不会一味反对宗教,或一味迷信宗教;也不要一味的就只是说平安,这是非常模糊的平安。许多人会说,我要平安,你也要平安,但是如何平安,大家都不知道;大家只是说,许多的问题都叫我们不平安,却没想到,自己也有奉献平安的责任。 今天很谢谢大家,也祝福每个人平安,家庭、社会、国家也都能得到平安。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说知足常乐,如果没有观察自己内在,怎么可能知足?我们很喜欢向外观察别人,认为别人拥有自己所没有的,这时分别心、嫉妒心就产生了,由分别和嫉妒产生的强烈嗔恨,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所以说痛苦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珍惜得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