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话——谈“毒菜”
2014/9/3   热度:255
随笔禅话 <<秦孟潇>> -------------------------------------------------------------------------------- 谈“毒菜” 吃荤的人怕杀生害命,吃素的人怕遗害自己生命!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一直困恼着自己,不知如何是好。 近几年来,香港市民备受毒菜的困扰,所谓食餐忧餐,担心不知哪一天被送往医院洗胃;连掌管我们命运的卫生部门亦公开表示碍于人手关系,只能抽样查验每天数以吨计从大陆入口的蔬菜;升斗市民只能遵从官方的指示:“要把菜洗透及煮熟才可进食。”否则,唯有各安天命,中毒与否,须视乎各自的命运了。 目前,有不少团体鼓吹“绿色革命”,提倡有机自然种植,但碍于这个弹丸之地,面积细小,加上技术落后,或因成本过高而无法普及,唯有望菜兴叹,徒唤奈何!据专家研究指出,时下多种常见的都市病,跟我们日常饮食习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癌症的发生25%和食物有关。据统计,每三人中便有一人得癌症,你说可不可怕呢? 最近,有两位友人从台湾来,在谈话中透露说,台湾在农业上有了大突破,说甚么“无污染栽培法”农产品上市,讲了一大套科技上的新鲜事物,听来津津有味,吃了这些无农药的果品蔬菜,既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保证健康和安全。这对素食者是个最佳的福音。 反朴归真 有位年轻人对庄、老哲学很有兴趣,也看了不少书。有一天约我饮下午茶,他选的地点别有情调,在海滨,既有青山景色,又有海天空,一望无际气势壮观。 在茶座上漫不经心地闲聊了起来,他说:“人有欲望,是好事?还是坏事呀?”一个爱庄、老哲学的人,往往会出现一些古怪的念头。在道家看来,最高的境界是:“返朴归真”。有了这个最根本的宗旨,对人的欲望,自然而然被否定了。 正由于我知道他的心理状态,所以我回答说: 人的“欲望”不能看为“好”或“坏”,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既有好的一面,也伴随着坏的一面;关键是在适度、适中而已,超越了适度的话,本来是件好事,也会变为坏事了;而坏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好事。一个坏人杀多了人,受到良心谴责,寐食不安,须高人指点,痛改前非,放下屠力,积极做好事,以续前衍,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所以说,不能彻底否定人的欲望,人没有欲望,一切都变得静止了,一切归于自然,没有人间烟火气了,对“修道”“成仙”的人最适宜,对凡人来说:“此路不通。” “人为”是“伪” 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肯定了“人的欲望”有存在的必要,当然,不是无限度地扩张人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权力的欲望、金钱的欲望、地位的欲望……为了实现个人的私欲得逞,往往不择手段,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如果是属于知识领域向大自然探索的,具有这方面的欲望,应该肯定说: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这位青年学者补充说:我有一种切身感受的经验,譬如说,我想要一辆新式的轿车,这是我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一欲望,我找钱、随后如愿所偿了。但是,我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之后,并不是一种兴奋的情绪,而是一种惆怅、空虚的感觉:“不过如此!”我有许多、许多的欲望,经自己多方努力的结果,几乎都能实现了所想要的东西,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感觉——不过如此!为甚么这样想呢? 他的这番话,令我反覆思考,终于想到了他的思想根源的症结所在,这与他平时潜修庄、老哲学所致。这就是“返朴归真”,越简单、越朴实、越好!不受外境“物欲”所迷惑,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而“道”没有任何掩饰,一切自然,凡是人为的,即所谓“伪”也,看穿、看透,不过如此。 他是“得手”之后才看穿,若是“不想得”才是真正看透世间相。 为何说“假话” 最近,我相识一位年轻人,在多次交往中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他的谈吐中,察觉到他的世故之深与其年龄很不相称;他的年纪只有廿多岁,而他的思想境界似乎到达了四十多岁的阶段,所谓“相当成熟”。非时下一般年轻人可相提并论。据说,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对社会的认识、领悟、剖析可谓“入木三分”,异常“精辟”独特。 这位年轻人在商界活跃多年,经常来往于大陆和香港之间,相识的人不在少数,几乎遍及上、中、下各阶层人士,博得别人的好感和称赞。在生意上也很成功。 一天,他约我在长沙湾道潮濠城大酒家晚宴,彼此兴致勃勃,从生活琐事以至谈到香港前途、国际间各项纷争等等。虽然与我的见解相异,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偏向而已,并不能说谁“是”谁“非”,谁“赢”谁“输”啦。 最后,他说的一番话,使我深思良久。他说,“我很喜欢广交朋友,既是交上了朋友,彼此应该肝胆相照,以诚待人。可是,我是做生意的人,为了在生意上的竞争,又不能坦率。如果对朋友说假话,对我精神上是极大的负担。凡是跟我有生意来往的人,都不是我的真正朋友!” 嫉恶如仇 在人群中常常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纷争。最为突出的是善良的易于被人欺侮,而恶狠的人到处占便宜,人见人怕!这个问题在中、外、古、今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甚至国家法律亦被对方钻了空隙。 如果碰上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头脑清醒,情绪要稳定,不要见来势汹汹吓破了胆!头脑清醒时,寻找对方破绽,情绪稳定时,才能脚跟站稳!这些寻事挑刜的“恶人”,来势凶煞恶煞的样子,色厉内荏,只是只“纸老虎”而已!经不得时间一磨,很快就软了下来。所谓“正能克邪”是也。自古至今只有“改恶从善”。凡是作恶多端的人“必自毙”,“死有余辜”,这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我们经常看电影、电视,看到剧中的那些恶人,无论怎样凶残、密谋、狡诈……到头来,哪个有好下场?在美国、日本那些黑帮人物,谁有好结局呢?这不是“算尽机关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事例还少吗? 总之,要把“恶人”、“恶势力”,看成一堆臭狗屎,只有掩鼻而过,唯恐避之不及,哪有“找上去”之理!懂得这一点哲理,天下“恶人”并不可怕!怕就怕在自己“胆怯”罢了。 借贷后患不绝 人与人交往中,时常会发生相互借贷的事情,所谓朋友之间有“通财”之义;如果对方拒绝借贷,就会被看为不够“义气”的行为!说不上是个“好朋友!”还会被看为“吝啬鬼。” 但是,有些人借别人的钱,到期不还,不见踪影,逃之夭夭。这样的情况,借钱的一方又被看为“不够义气”了。在朋友圈子里发生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毫不足奇。 在当今社会里,如果急需要钱用的话,可以不须向亲戚朋友借贷了;只要有条件,凭银行的“储蓄红簿仔”、或“税单”一类的东西,可以直接向银行借贷所需的钱了,甚至还可以向私人财务公司借款;在今日,借钱并不难,“难”在到期无法归还!这个后果是不堪设想了。 在我周围时常发生借钱的纠纷,以致造成“自我毁灭”的悲剧!有男的,也有女的;年老的人较少见,最常见的是一些年轻人,他(她)只顾眼前的享乐,为了表现自己绰,一个晚上花掉数万元,脸不红,心不跳;到没有钱使用时,厚着脸皮到处借贷,不惜跟“大耳窿”借钱,虽解救了燃眉之需,但在归还时力不从心,而“利息”越滚越大!追烂账收尾数的彪形大汉,活似怒目黑金刚杀气腾腾,不少人被逼得家破人亡!不知连累了多少亲人担惊受怕。后患不绝,能不慎哉? 急中生智 说话是门艺术,也可说是智商高低的具体反映。 有的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富有迷惑力!使人听了感到喜悦和兴奋。可是,有的人很不讲究这些,随便说说,即是口不择言,得罪对方也蛮不在乎。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不是言过其实,往往恰是如此。 由此可见,语言所起到的效果,不能淡然视之。记得若干年前,有一个人到帽店想买顶自己喜爱的帽子。他就东看西找,弄了好一阵时间,也没有看中一顶喜爱的帽子,准备离去时,他转身问站在身旁的店员:“店里还有没有其它帽子呀?” 这个店员看他翻成这副模样,早已怒火升起,气冲冲地说道:“还有顶绿帽子,你要不要买下来?” 这句话是相当侮辱人的尊严,岂不令人反感?这个雇客同样忿怒,责问道:“好,请将那绿帽子拿来,我不用看了,一定要买下那顶绿帽子。” 这一下,把那个售货员吓呆了,知道自己说错了话,眼看要发生事件了,说不定要来个“打”、“砸”、“抢”的粗暴行为呢!老板娘忙走了出来解围,连声说道:“对不起,店中一顶绿帽子被我老公带了出去啦!”雇客听了这话笑了起来。 追求“貌美”的悲哀 人人爱美,唯有女人更爱美。有位神父说,“上帝知道女人爱美,在创造时特别给予她一个漂亮的脸庞,五官做得秀丽;可是女人的心永不满足上帝的杰作,她千方百计在自己的脸上涂脂扑粉,不惜将上帝创造的眉毛也要剃光,重新描绘一番,细长的弯弯的眉毛自以为很美哩!” 正由于这个缘故,各地的“整容医生”纷纷出现,生意兴隆,一枝独秀。在日本、台湾、香港一些“整容医生”最吃香:单眼皮,可以改为双眼皮;塌鼻子,可以改为高鼻梁;厚嘴唇,可以改为薄嘴唇……有些女人眼看自己年华逝去,心有不甘,尤其看到自己脸上出现皱纹,这比甚么都痛苦,绝不能忍受,一定要设法彻底“改造”一番不可!不少中年妇人为了追求青春面貌,不惜花掉巨额金钱也要做,没有钱到处借贷,有的人宁可节省一切开销,饭少吃,衣少穿,一定要达到“整容”的目的。在台湾影艺界的女人,不少经过整容过来的,看她们的容貌几乎一个样子,变成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但她们个个心中有数,谁也不叫“屈”,一副似笑非笑的面孔,她们依然担心不知哪一天出秕漏,脸变丑陋了,见不得人时,只好跳海,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我相识一位“整容”医生,他妻子不美,而他从不为她整容,为甚么?想想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供养就是放下,能把一切放下,心就清净了。我们想修清净平等,为什么得不到?心里头有牵挂,放不下!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普贤菩萨修供养,也是教我们统统放下。从哪里放起?从身外之物放起。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有贪恋之心,没有取舍、没有得失,你就自在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